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三章).docx_第1页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三章).docx_第2页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三章).docx_第3页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三章).docx_第4页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三章).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三章) 阅读次数:11952肩胛骨版,一期武丁卜辞股虚书契箐华第一片。甲骨文合集第10405号正面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从甲骨文卜辞到春秋知识点:1、散文的萌芽;2、记言叙事散文之祖。一、散文的萌芽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卜辞。所谓甲骨文卜辞,就是殷商时期人们用龟甲、兽骨等占卜,占卜之后将所占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所占卜之人以及应验的情况刻写在甲骨上,这些文字就是甲骨卜辞。这些甲骨卜辞最早发现在河南安阳,它们是殷商时代的记载,后来在陕西周原也有发现,则是周代的记载。这些甲骨卜辞,原是殷商时期和西周帝王、贵族占卜时的简短记录,一般只有几个到十几个字,长的有一百多字。由于文字难懂和甲骨的破损缺蚀,至今许多文句不能理解。卜辞的内容,多为预测福祸、判断吉凶之类,也有其他记事文字。有的记述邦国先君先王,有的反映气象历法,有的记录农业生产和田猎,有的记载政治和军事活动,也有表现日常生活的,内容庞杂而丰富,真实朴素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状况。这些甲骨卜辞的记事还很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过后人的加工,保持了商周时期记事文字的原貌。其中有少量甲骨卜辞较为完整可读,记事顺畅明晰,初步具备了散文的某些因素。例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郭沫若卜辞通纂这是甲骨卜辞癸卯日卜定要下雨,再进而卜问降雨来自何方的卜辞,可以窥见人们在蒙昧意识驱使下一切取决于卜筮的浓重迷信色彩。文字清晰,句意明显,先叙述后发问,卜问雨来自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完整周到,可以说是记事散文的萌芽。有的卜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因此,甲骨卜辞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商周铜器铭文则反映了我国记言记事文字由简单到繁复的发展。当时君王所铸造的铜器被称为国之重宝,如一些鼎器就是权力的象征。帝王们为了祭祀祖先,炫耀政绩,教化后昆,又将文章镂刻在盘盂上。这些就是铜器铭文。殷商铜器铭文一般比较简短,多者四五十字;周代铭文有所扩展,如最长的毛公鼎铭就将近五百字。铭文的内容,多为记载商周帝王和贵族的功绩、讼断、赏赐等,是那个时代认为有意义的事件,从中可以看到上层社会某些政治生活的片段。铭文属于当时官方的语言,风格多庄重典正,文句古拙板滞,缺乏感情与文采。大部分是散体,少数有韵。文字艰涩古奥,又多缺蚀,几乎与甲骨卜辞一样难懂。但是,也有某些铜器铭文叙述完整的事件,写人的行为言论,已经有一定的文学性。铜器铭文记述的篇制与内容,都比甲骨卜辞更为周详。有的铭文还记录了场面和人物言论,出现复杂化倾向。另外,殷商的铭文多用散语,周代铭文有不少的韵语。总之,铭文旨在直录,缺少修饰,典重有余,鲜活不足。作者只求典正地显示王权的威严,还不可能考虑到铭文本身的文采。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总集。先秦时期它被称为书,原为夏商周原始历史文献,主要记载帝王的命令和言论,后来成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尚书一共二十八篇,文体包括典、谟、誓、训、诰、命等,即帝王和诸侯的文告、誓词、命令、谈话记录等。大多为上古记言体散文,文字艰深,晦涩难懂。这是因为各王朝史官记录这些文章时,普遍使用当时的官方语言,力求写得雍容雅正,并尽量简短扼要。在风格上,尚书各篇大都显得质直,往往直抒命令和意见,很少文饰。尚书之中还可以看到整齐的有韵之文,例如洪范所写的九条治国大法。在语言艺术方面,尚书还大量的使用比喻来说明问题,这些喻体十分朴素,多为日常生活常见之物,如盖房、耕地、乘船等,这样很容易使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总之,尚书的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文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告都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春秋是鲁国的编年体史书,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据说它是由孔子编定的。从文学角度看,春秋语言简练、准确,用词严谨,但它的含义却非常丰富,作者的思想情绪均蕴涵其中,开创了后世所谓的“春秋笔法”。但是,由于春秋记事过于简单,一般只记录事情的结局,缺少对具体过程的细致描写,因此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但它在我国史学史、思想史、经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尚书和春秋虽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叙事散文,但它们却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第二节左传的文学成就(上)知识点:1、左传的成书;2、左传的思想;3、左传的叙事艺术。重点:左传的叙事艺术。难点:左传的叙事艺术。一、左传的成书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叫左氏春秋。传统的观点认为,春秋的注释有三个本子,分别是春秋榖梁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左氏传。而左传的作者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承袭司马迁和班固的说法,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另一种说法是认为非左丘明著,做传人不受经于孔子,左传也并不传春秋;第三种说法认为左传是西汉刘歆伪造,成书于西汉末年,这种观点最早由康有为提出,后来崔适进行了补充。这几种说法,以第一种说法影响较为广泛,但也缺少足够的史料作为支撑。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但是左传不同于其他两传的是,它可以独立成书,内容也比春秋详细得多,其他两传却依附于春秋,这是它们不同的地方。二、左传的思想左传作为一部直录式的史书,它直言不讳的通过记事十分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倾向。正是它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得它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左传有丰富的记事,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诸侯的历史业绩,也记述了统治阶级残暴荒淫的行为。春秋时代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都是政绩卓著的国君,史称“春秋五霸”,他们的事迹在左传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19年,最后城濮一战最终确定了霸主的地位。但左传也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残暴与腐败,如写齐庄公和姜氏私通,最后在他“拊楹而歌”时为崔杼所杀。这表现了作者认为贵族统治阶级腐败必然灭亡的思想;其次,左传对于具有远见卓识、富于改革精神的政治人物进行了热情地赞扬,如对于晋国叔向、齐国晏婴和郑国子产的描写;再次,重视民众的力量、以民为本则是左传一以贯之的思想。左传借助历史人物之口,反复强调“民”在封建统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郑然明告诫子产为政首先要作到“视民如子”等,这些生动的事例,说明“民”在国家经济、军事、政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左传在战争的记写中表现出先进的军事思想,是当时丰富的战争实践的总结。春秋是战争频繁的时代,在全书记录的上百次战役中,可以清楚地得知那个时代的战略、战术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一方面,重视战争的性质,重视人(将帅、士兵)在战争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讲究克敌制胜的战略和战术,如诱敌设伏、避实击虚等均在左传中有生动的战例。此外,左传中还有许多关于灾祥、卜筮的记事,是那个时代人们认识能力的标志。关于占卜、奇异的灾祥、梦呓、星象、以及鬼神,在左传里有不少文字,如宫之奇谏假道中的形象描写即是。这是人们当时认识世界的局限所致。左传的思想倾向还以“君子曰”、“仲尼曰”的形式出现,而“君子曰”的方式对于后世小说的写作和史书写作都有影响。三、左传的叙事艺术作为编年体史书,左传在叙事以及思想感情的抒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刘知己在史通中誉为“叙事之最”。左传叙事,提供的是一部形象的春秋史。作者不仅对历史事件、社会生活做了如实的记述,而且进行了真切、具体的描写;不仅记叙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重视人与事的联系,在寻求人们得失成败的原因中对历史进行形象的加工,艺术的再现了生活。可以这样说,左传的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左传的叙事艺术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左传在叙事结构方面一般按时间的顺序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倒叙、预序、追叙和补记的手法也使用频繁。如“初”字的使用便是出于这种需要,这种方法充分表现了左传在剪裁、组织素材方面的独具匠心。林琴南在论及左传的倒叙时说:“又或一事之中,斗出一人,此人为全篇关键,而偏不得其出处,及于间间中补入数行,即为此人之小传,却穿插在恰好地步,如天衣无缝。”(左传拮华自序);第二,左传叙事,往往注意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这一点在写战争方面最为突出,我们放在左传写战争一节再讲;第三,左传叙事还有一定的戏剧性。在晋公子重耳之亡中,介之推母子的对话便是如此,这种叙事视角的转换为其增加了许多艺术魅力;第四,左传的叙事有许多神秘化色彩,如对许多灾祥和卜筮的描写,对许多传说和传闻的采用等,均为其增加了神秘性,也因此招来了很多非议。总之,左传的叙事艺术是非常杰出的,我们可以用前人的话来做总结:“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咙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侮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如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刘知己史通杂说上)唐人啖助也在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卷一称左传:“叙事尤备,能令百代之下,颇见本末。”第三节左传的艺术成就(中)知识点:1、左传写人的广泛性;2、在事件中刻画人物;3、在人物描写中注重对人物个性的刻画;4、细节描写的运用。重点:左传写人的特征。一、左传的人物描写左传记录的历史人物,大约有一千四百多个。其中天子、诸侯、卿士、大夫、将相、武士、学者、说客、祝史、良医、商贾、倡优、宰竖、役人、盗贼、侠勇等。这些人物中有较为详细的事迹或者形象较为鲜明的约占三分之一。其中,统治集团的成员是左传描写的主要对象。特别是成就卓著的国君和执政大臣,在他们称霸、当政或任职的若干年内,左传留下了他们所作所为的生动记录。由于受编年体结构和分年记事的局限,左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分散在各年的记事融合而成的。其中一种是由分年记事逐渐展示某一个人的性格,从而构成完整的形象,属于“积累型”;另一种是仅写一件事情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或表现出其性格特征,可称为“闪现型”。前者的典型人物如晋文公和子产等,有关他们的事迹往往延续数年或数十年。左传的人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春秋社会众生图。二、在事件中刻画人物要表现一个人物,必须把他放在事件当中去刻画,否则,人物的形象不会鲜明。左传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它在人物描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晋公子重耳的形象,在国君当中是十分鲜明的一个。他的生平事迹,在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的记事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遇难出奔,周游列国;复国即位,励精图治;功成业就,称霸中原。作者以倒叙的手法记叙了重耳遇难的完整经过。书中以“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一语提起,陆续写到他在秦国受到秦穆公的款待,这段文字可谓是“在记事中写人”的精彩段落。在重耳后来的流亡中,作者只是有选择的记录下一两件事情,以表现重耳经过生活的磨练,正在逐渐的成熟,最后终于具备了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品格。晋文公重耳也就成为左传中所描写的霸主形象中最完美的一位国君。左传中绝大多数的人物形象是只通过一时一事来表现性格特点。他们的出现虽然一纵即逝,一闪而过,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象绘画艺术中的速写,几笔便勾勒出人物的生动形象。这类“闪现型”人物中有一大批是“士”的典型,他们的基本性格特征是真诚、尚公、忠于职守、信守誓言。如对晋臣解杨的描写:使解杨如宋,使无降楚,说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行之为利。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宣公十五年)这种为君命而死的描写充分显示了解杨的守信忠诚。另外,有许多地位低下的小人物,如寺人、阍人、庖厨、乐师、卜人及刺客等,还有一些女性形象如楚武王夫人邓曼(桓公十三年)、晋献公宠姬骊姬等,都在左传中留下了一笔。他们的形象在某一件事中表现了某个方面,所以显得有些单薄,且有伦理化倾向,如“孝”、“忠”、“信”等。三、在人物描写中注重人物个性的刻画左传在描写人物的过程中还努力表现人物的个性。这主要表现在左传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且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如晋文公重耳是左传着力歌颂的人物,他由一个贵族公子成为一个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形象,他在即位前的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的残暴,骄奢狂妄等,都说明了他是一个十足的昏君。但左传还表现了他的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特点,并且还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左传在表现人物个性方面,还借助了人物对话和行为描写,但缺少人物外貌、心理的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人物的性格得以展现,这种实录式的描写,不加过多的评价,是春秋笔法的继承与发展。如在齐晋安之战中对解杨、郑丘等人的描写即是。四、细节描写的运用左传写人,如同现代的人物描写,开始使用了描写情节和细节的手段。细节描写是左传中写人的主要手法。在记写人物事迹或刻画人物性格时,作者大量使用了细节描绘的手法。如在写城濮之战时,晋国告捷,举国庆贺、朝野欢欣,但晋文公重耳并没有乐而忘忧,直到子玉自杀,他才“闻之而后喜可知也”。这一情态细节是人物性格的特征性行为,表现出晋文公重耳身为霸主、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先轸怒晋襄公听信妇人之言,“不顾而唾”,这一细节与他激烈的言辞相接,充分表现了他刚烈、耿直的个性。卫献公恃权傲下、得意忘形的形象是由他重新返国时的一个细节表现的:“大夫逆于竟者,执其手而与之言;道逆者,自车揖之;逆与门者,颔之而已。”从进入国境到城门的一段路程,卫献公对在不同地点迎接他的大夫做出不同的反应,从他态度的微妙变化,可以看出这位言如“粪土”的国君的修养水平。宋华督父好色,左传仅记了他一个细节:“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类似的细节描写在左传中还有很多。左传还通过细节描写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五、左传写人小结总之,左传在人物描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在先秦著作中,是它第一次提供了如此众多生动可感的人物形象,并开创了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概括的说,左传善于通过具体的记事描写人,在记事中写人,在写人中记事;描写人物事迹时,特别注意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例;人物性格与时代的政治标准(“礼”)密切相关,表现为明显的伦理倾向。这些特点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四节左传的艺术成就(下)知识点:1、左传的记言艺术;2、左传的叙事语言艺术;3、左传对战争的描写。重点:1、左传的语言艺术;2、左传对战争的描写。一、左传的记言艺术左传的语言,是历代文人学者推崇的典范。从唐宋到明清,如刘知己、苏轼、刘熙载、冯李骅等都做过许多精当的评价。左传所记之言,主要为人物对话、外交辞令和谏说、议论之辞。这些文字简洁精炼,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如人物对话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作者常常通过记载一两句性格化的语言,以突出人物形象。例如郑庄公在制胜公叔段的过程中,说了三句有典型特征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毖,子姑待之”;“无庸,将自及”;“可矣”。在作者笔下,郑庄公老谋深算、虚伪阴险的个性特征跃然纸上,在整个事件中他复杂的心理活动也昭然可辨。又如僖公二十三年所记重耳避难至楚,与楚成王的一段对话: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榖?”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这一段对话,将楚成王施恩望报、乘机敲索的心理和重耳自重自信、不卑不亢的态度,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左传的外交辞令和议论、谏说之辞,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记写行人辞令,尤为左传独擅之处。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均是如此,如僖公四年屈完对齐侯: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缴福于弊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这一段对话,表现了楚成王的自大和骄横,同时也表现了屈完的不卑不亢的义正词严。另外像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师,宣公三年王孙满对楚子,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馆垣等,这些辞令,由于行人身份不同以及对象的不同,语言风格也各异,有的委曲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这些辞令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但都用词典雅,渊懿美茂,生气勃勃。关于左传的记言,刘知己在史通申左中说:“寻左氏载诸大夫辞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必料其功用薄厚,指意深浅。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左传中的富有文采的行人辞令,显然是经过加工和润饰的,与国语所记大段辞令相比,论理的逻辑更为严密,已经有剪裁和选择性,用词洗练,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左传的行人辞令开启了战国时代纵横驰骋、酣畅淋漓的文风,是历代文人讽诵和学习的楷模。二、左传的叙述语言左传叙述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和精炼,生动和富于文采,同时因简洁凝练而蕴藉含蓄。苏轼说:“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如礼记、左传可见。”(苏文忠公全集)刘知己的评论是:“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雨已殚,而含义未尽,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史通叙事)如宣公十二年晋楚之战,写晋师溃败时狼狈之状,“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为争渡船逃命,先上船者以乱刀砍争攀船舷者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简练的一句,写尽晋师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场面。左传叙述语言的这些特点,说明它在语言方面已经获得了超越于当时许多经典著作的成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另外,左传在修辞方面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并采用了生动的俗语、谚语和民谣。其中许多语言具有警句的性质,后世演化为成语,如“唇亡齿寒”、“数典忘祖”、“风马牛不相及”等。三、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左传在叙事、写人和语言三方面的文学特点,在关于战争的描写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充分。左传长于写战争,历来为人们所道,书中有许多生动而精彩的片段。春秋时期有数百次军事行动,左传详细的记载了其中十三次比较重要的战争。左传善于调动各种表现手法记载了许多战争实例,力图从中探索出得失成败的经验,对各次大战不同侧重面的描写,反映了他对每次战事成败的看法。在记载战争全过程的前提下,战争在哪个阶段上失误、在哪个阶段上取胜,这一阶段就成为作者描写的重点。冯李骅说:“左氏极工于序战,长短各极其妙,篇篇换局,各各争新。”(左绣?读左卮言)左传描写战争之所以精彩生动,各不雷同,其奥妙就在于此。如晋楚城濮之战,左传重在描写战前酝酿的过程,从晋伐曹、卫的外围战写起,继而宋国告急、晋设连环计、子玉治兵、晋师退避三舍,直写到重耳占梦坚定了出战的信心,两国才开始正式交兵。因为此战胜利的关键是晋文公和将帅谋划的结果。左传还善于抓住战争中的主要矛盾,通过个别场面和情节的描写来反映战争的全貌。描写角度的不断转换,充分反映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齐鲁长勺之战,战争的发动到结束是围绕曹刿的言行来写的。通过曹刿请战、与鲁庄公论战、同乘指挥战斗的前前后后,将这次战争的全过程展现出来。左传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战争中的人。左传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往往在战争中大显身手。这些人物形象,有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有的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有的英勇善战,视死如归,有的轻狂骄纵,败死敌手。作者善于在差别中写人,例如同样是英勇善战的武士,或同样是足智多谋的将帅,书中通过种种细节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不同表现;即使是类似的情节,作者也注意到不同性格人物所持态度的细微差别。正是这数以百计栩栩如生、千差万别的人物形象,给左传的战争描写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另外,左传对有些战争的描写,还表现了作者先进的军事思想。总之,左传的战争描写是全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对后代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以及历史演义等其他小说中的有关战争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五节国语、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和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知识点:1、国语的文学成就;2、战国策的文学成就;3、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重点: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国语的文学成就国语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它汇集了西周至春秋时代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的史料,共二十一卷。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而它的作者并不是左丘明。国语的思想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但它也有不少近似其他各家的思想,如纵横家、黄老道家的思想在其中也有体现。它所记载的内容,大都是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言行,全书强调和推崇的基本观念是“重民”、“忠恕”、“天命”等等。另外,国语在不少地方还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上是国语的成书、体例和思想内容。国语在文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以记言为主,以记事为辅。国语的记言,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其文字周详缜密,又有很多口语化和通俗化的色彩。由于其内容来源不一,因此,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平并不一致。据楚语记载,当时教诲太子的教材中有“语”一类,当是口头传说资料,有别于史官的正式记录。国语的素材可能就源于口头传说,属于“语”的一类。因而其中有许多语气词、助词和连词。大部分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也很明白易懂,文句比较畅达流利。如:“居!吾语汝!”这是长辈对晚辈命令的语气。“我王者也乎哉?”用语气词“也乎哉”来表示反问。“美矣夫!”“乐夫哉!”等如此口吻的句子随处皆是。风格接近论语,和尚书则相距很大。国语有很多精彩的外交辞令。如越王勾践求成于吴,卑躬屈膝,低声下气。又如展喜犒齐师,齐侯傲慢地提出:“鲁国恐乎?”答以“小人恐矣,君子则否”,然后再从齐鲁历史关系论证,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充分表现了辞令的作用。国语的长篇议论文字,说理细密,分析精辟,层次清晰,章法严谨,向来为古文家所称道。如晋语八记韩宣子忧贫,叔向反而祝贺。他列举晋国近期的历史教训,通过栾郗两家正反经验的对比以为借鉴,立意剀切,利害分明。古人对此评论说:“从来贺字不与忧字为类。叔向故出一奇,以耸宣子之听,及至说来,俱极平实道理。可悟小题文字化平为奇之法”(倪承茂古文约编)。另外,国语已将某个人的言行集中在一起,向人物小传过渡,在体裁上向纪传体过渡。如晋语三共八章专记惠公事迹。但这些小故事是各自独立的,没有融会成有机的整体,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