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问卷含答案.doc_第1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问卷含答案.doc_第2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问卷含答案.doc_第3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问卷含答案.doc_第4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问卷含答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库尔勒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上)高三年级期中语文试卷(问卷)试卷共 8 页 考试时间:150分钟班级: 姓名: 考号: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纷呈,人才辈出。儒释道三家,各有时代的代表人物,风格秀出,商酌辩难而不失其雅量。政治派分、权力攘夺,致使“名士少有全者”,但那个时代有残酷,有杀戮,也有热情,有声音。那个时代礼赞人才,尊重对手。南朝佛教鼎盛,反佛的声音也能表达。于是辟佛勇士范缜出现了。毕生向往佛门、多次舍身出家的梁武帝带头和范缜辩论,亲撰敕答臣下神灭论,不失风度地据理力辩。梁武帝的敕答,经王公大臣会览,六十余人群起诘难范缜,但范缜毫无退缩。而之所以这样,也和梁武帝能够守持思想辩论的规则,不以政治权力剿灭异端有关。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缜洵大勇,倘亦有恃梁武之大度而无所恐欤?皆难能可贵者矣。”由此可知,在当时能形成我国历史上的人文鼎盛、着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不是偶然所至,而是自有渊源。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寻根索源起来,关键人物不是别人,乃是千秋万世骂名不绝于耳的魏武帝曹操。曹操其人,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活脱脱的奸雄形象,但后世的文史研究者,欲还曹阿瞒历史本真的也不在少数。郭沫若写过替曹操翻案;早在郭老之前,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文章里,就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对曹操给予特殊评价的还有大史学家陈寅恪。陈寅恪在研究魏晋思想的一篇文字里也说:“夫曹孟德者,旷世之枭杰也”,肯定曹操对“转移数百年世局”起了作用。这个“转移数百年世局”的历史作用,得从曹操的“求才三令”说起。所谓“求才三令”,指的是曹操在建安年间接连颁布的三道广招人才的诏令。第一令主要表明思贤若渴、求贤之急,迫切希望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因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鲜明口号。等于说,只要是人才就好,其他条件均可暂置而不提。第二令是补充第一令所不够具体者,特别说明,不要怕用有缺点的人才,尤其不必处处都以德行来限人。所以如是,道理在于:“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如果由于人才的某些“偏短”,而废弃这个人才,那么苏秦、陈平都不必用了。第三令网开更大,提出用人不要讲究出身,不要在乎有没有“污辱之名”。此令词赫然写道:“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甚至即使“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也并非不可以起用。此三令一出,各类人才、各种人物,河满江泻矣。陈寅恪先生认为,曹氏颁此三令,目的是破除汉以来既有的吏治结构,其打破陈规的作用自必可观,并最终酿成汉魏六朝的人才鼎盛之局。(摘编自刘梦溪魏晋的人才闸门是如何打开的,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魏晋南北朝政治派分、权力攘夺,有残酷的杀戮,致使“名士少有全者”,但不可否认,那却是一个思想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B.南北朝时儒释道三家,虽时有激烈的争辩,但也不失包容之雅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皇帝与臣子的争辩也是不失风度地据理力辩。C.范缜敢于以一己之身面对六十余人的诘难,毫不退缩,这与梁武帝能够守持思想辩论的规则,不以政治权力剿灭异端不无关系。D.范缜的勇敢和梁武帝的大度,二者都难能可贵,钱钟书由此认为,魏晋南北朝形成我国历史上人文鼎盛、着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是有渊源的。2.下列对曹操“求才三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即是说,只要是人才,都可以任用,其他条件可暂时不考虑,这反映出曹操在用人方面把才能看得最为重要。B.在曹操看来,人很难有十全十美的,德行和能力兼而有之的人才并不多见,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无需求全责备,不需要考虑人的德行。C.曹操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他反对揪着人的出身不放,如果这个人有治国用兵的能力,即使有“污辱之名”,甚至不仁不孝,也可以起用。D.陈寅恪先生认为,曹操为了破除汉代以来既有的吏治结构,颁布了广招人才的“求才三令”,对汉魏六朝人才鼎盛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鼎盛的南朝,虽然政治权利斗争非常激烈,但是当时尊重对手,允许人们表达反对佛教的声音,所以才出现了辟佛勇士范缜。B.大名鼎鼎、千秋万世骂名不绝于耳的魏武帝曹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才闸门打开的关键人物,对“转移数百年世局”有历史作用。C.虽然罗贯中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奸雄形象,但是后世希望还其本来面目的人不在少数,郭沫若、鲁迅、陈寅恪等都对他有正面的评价。D.曹操认为,用人不要讲求名声,无需在乎出身,陈平有缺点,傅说出身低贱,只要任用他们能成就江山大业,就不必在乎后人的耻笑。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周纡,字文通,下邳徐人也。为人刻削少恩,好韩非之术。永平中,补南行唐长。到官,晓吏人曰:“朝廷不以长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遂杀县中尤无状者数十人,吏人大震。纡廉洁无资,常筑墼以自给。肃宗闻而怜之,复以为郎,再迁召陵侯相。廷掾惮纡严明,欲损其威,乃晨取死人断手足,立寺门。纡闻。便往至死人边,若与死人共语状。阴察视口眼有稻芒,乃密问守门人曰:“悉谁载藁入城者?”门者对:“唯有廷掾耳。”又问铃下:“外颇有疑令与死人语者不?”对曰:“廷掾疑君。”乃收廷掾考问,具服“不杀人,取道边死人”。后人莫敢欺者。征拜洛阳令。下车,先问大姓名主,吏数闾里豪强以对。纡厉声怒曰:“本问贵戚若马、窦等辈,岂能知此卖菜佣乎?”于是部吏望风旨,争以激切为事。贵威跼蹐,京师肃清。帝知纡奉法疾奸,不事贵戚,然苛惨失中,数为有司所奏,遂免官。后为御史中丞。和帝即位,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以待其祸。然笃等以纡公正,而怨隙有素,遂不敢害。永元五年,复征为御史中丞。诸窦虽诛,而夏阳侯瑰犹尚在朝。纡疾之,乃上疏曰:“案夏阳侯瑰,本出轻薄,志在邪僻,学无经术,而妄构讲舍,外招儒徒,实会奸桀。轻忽天威,侮慢王室,又造作巡狩封禅上书,惑众不道,当伏诛戮。”会瑰归国,纡迁司隶校尉。六年夏,旱,车驾自幸洛阳录囚徒,二人被掠生虫,坐左转骑都尉。七年,迁将作大匠。九年,卒于官。(选自后汉书酷吏列传第六十七,有删改)【注】墼(j):没有烧过的砖坯。寺:官署。铃下:指侍从。跼蹐:(jj):行动小心,十分慌恐的样子。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B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C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D太傅邓彪奏纡在任过酷/不宜典司京辇/免归田里后/窦氏贵盛/笃兄弟秉权/睚眦宿怨/无不僵仆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指官吏刚到任所上任。周武王时期,为了利于社会的稳定,被封的官员都是坐驿车去上任,于是“下车”或“下车伊始”指新官刚上任。B封禅:指我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所谓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典。“封”是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是指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天地。C归国:这里的“国”是“封地,封国(王侯所受封的地域)”的意思,窦瑰被皇帝封为夏阳侯,拥有自己得封地,所以归国即回到自己得封地。D左转:我国古代官员升迁,降职都有一些术语。如升迁称作“升”“进”“擢”“右迁”等,降职称作“贬”“谪”“陟”“左迁”“左转”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纡明察秋毫,廷掾想煞煞他的威风,于是在清晨找到一个死人,砍断手足,竖立在相府门旁,周纡暗中观察打探,通过细节查出了实情。B周纡刚上任就给了下属一个下马威,他问豪门望族的名字,官吏却用买菜的那些低贱的人来糊弄他,周纡识破了他们的伎俩,京师一片肃然。C周纡对窦氏贵戚不宽容,虽然窦氏很多人被杀,但夏阳候窦瑰还在朝中,周纡弹劾他,表面上建造讲堂,招收儒生,实际上在聚集奸诈凶暴的人。D周纡仕途曾因一件小事受波折,永元六年夏季闹旱灾,皇帝亲自去洛阳视察监狱,有两个囚犯被拷打受伤,身上生了蛆虫,周纡因此被降职。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朝廷不以长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2)纡自谓无全,乃柴门自守,以待其祸。然笃等以纡公正,而怨隙有素,遂不敢害。(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客舍对梅陆游野迥林寒一水傍,密如疏蕊正商量。半霜半雪相仍白,无蝶无蜂自在香。月过晓窗移影瘦,风传残角引声长。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注如:与,和。相仍:仍旧。8前两联主要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1)王维使至塞上中具有象征意味,书写自己初始路程的艰难与孤独的句子是“ , 。”(2)韩愈师说中表示向他人学习“道”,不在乎对方年龄是否大于自己的句子是“ ,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祭月,借以抒发人生感慨的诗句是“ , 。”四、实用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窖 鹿田洪波老甄挖的鹿窖一连七天都扑了空,这让老甄有些急,离筹集鹿品进京献贡的日期越来越近,他几乎每天都要把指头扳几个来回。他呆在山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小心翼翼查看自己挖的鹿窖是否出现了破绽,可每次总是把头摇了又摇。鹿窖就挖在马鹿经常出没的山道上,被枯树枝、浮土和草皮覆盖着。鹿窖的中间和顶部摆有两层井字形的木杆,两层木杆相距四尺左右,上大下小。担心窖到的马鹿受伤,老甄甚至心细地在窖里悬了一张“网床”,以使马鹿掉下去时四肢能完好无损地被“网床”兜住。他还在鹿窖上放了盐,撒上了人尿,增加气味吸引马鹿。但马鹿好像与老甄捉起了迷藏,一连多天都没有动静。老甄多少有些泄气,索性坐在鹿窖一侧,拿出烟锅抽起烟来。烟是上等的烟,但老甄却抽得没滋没味,下意识地叹出声。就在这节骨眼上,他抬头,突然看到了一头定定瞅向自己的马鹿。老甄打眼便知,那是一头带了崽的母鹿,它一点平日里的警觉也没有,似乎被老甄布下的鹿窖气味迷住了,只是犹豫地面向着老甄,两只耳朵不时忽闪着。老甄的心深渊似地沉了一下。他知道,一贯小心谨慎的马鹿之所以敢与他面对,完全是它和它的孩子缺少盐碱所致。他虽然被伏历哈色坎48家猎户推为进京献贡代表,但他也实在不想窖到一头怀孕的母鹿。那会让他不安,一如他当年逃荒到这伏历哈色坎时一样。那会儿,伏历哈色坎已是皇家围场禁区,他冒着被满门抄斩的危险开垦荒地,并小心捕猎,用野兽皮换回油盐、布匹、棉花、针线、锅碗刀勺等,日子才一天天有了色彩。老甄尤其擅长窖鹿,渐渐在伏历哈色坎一带窖出了名气和地位。今年他已窖到了十九头鹿,还差一头就达到皇家猎场要求的数目了。早几天,猎户头领交待老甄说,如此次按期完成皇家猎场所要求进献的鹿数,光绪帝很有可能给伏历哈色坎增加拨付的银两,将其正式建为皇家鹿苑。届时,老甄甚至有可能被封为七品鞑官,那样的话,他的祖坟可就冒了青烟了,这不能不让老甄动心。老甄轻轻扔掉烟锅站起身,瞅着母鹿慢慢往后退。他不想惊动它,他只是希望它能跟着他往前走。一点点走进他的陷阱。老甄的面色很难看。他有些矛盾,既希望母鹿本能地警觉到危险,又期望它能够走向早已布好的陷阱。以老甄的判断,如果母鹿掉进陷阱,它所怀的幼崽必死无疑。这未免有些残忍。但老甄这会满脑子充斥的全是封官晋爵的事有一会儿,他甚至闭了眼睛往后退,他清楚地知道陷阱的路线。母鹿低下头去嗅盐碱,它似乎很沉醉那个气味,有些贪婪地循着那股气味慢慢往前走。就这样,母鹿往前走,老甄往后退。老甄在心里祈祷着,他知道他就要大功告成了。他甚至打定主意,封了官他就洗手不干了,再娶一个二房,给他生个儿子好传宗接代。但母鹿却突然警觉地抬起了头,惊骇地瞅向老甄,老甄起始没明白,等他回头看时,不由倒抽一口凉气。如果他再往后退,就是深不见底的山崖了。老甄的脸都吓白了。他一屁股坐了下来。他惊奇地望向母鹿,望向这个似乎很通人性的生灵。他又犯起了犹豫,犹豫自己要不要也制止母鹿踏进他的陷阱老甄把嘴唇都不自觉地咬出了血,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就在这犹疑之间,“咕咚”一声,母鹿掉进了老甄的鹿窖。随着一声哀鸣,老甄也痛苦地闭上了眼睛。老甄最终在猎户头领那里得到了赞赏,但老甄似乎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只是机械地忙着备车进京。二十只高大健壮的马鹿被分装在二十个笼子里,其他猎户筹备的鹿品也装了满满两车,被护贡兵丁护送着浩浩荡荡开向京城。无论老甄路上怎样照应着母鹿,那头母鹿似疯了般,不断将头别向笼子。两天后,那头母鹿终于在笼子里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护贡兵头目恼怒不已,下令将他关在了笼子里。第二天早起,护贡兵丁发现老甄也撞死在了笼子里。他的一双眼睛瞪得很大,似有什么问题难解一样。(载小说月刊2009年9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第一自然段写老甄为窖鹿心急如焚,为后文尽管老甄内心矛盾但仍不放弃埋下伏笔。老甄对封官进爵的渴望彻底打败了他内心的挣扎,这突显了老甄的虚伪。B.老甄为窖鹿付出了很大的辛苦,一连苦等好几天,还承受着感情上的煎熬,可是母鹿却固执地撞死在笼子里,想到前功尽弃,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C.母鹿很有灵性,它仿佛看透了老甄挣扎的内心,因此一贯小心谨慎的它放松了警惕,并且在老甄即将掉落悬崖的一刹那提醒了他,可还是没能逃脱被捕的命运。D.老甄在母鹿被捕后并不高兴,尤其是母鹿决绝地撞死在笼子里使他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愧疚和痛苦,最终选择死亡,文章结尾虽在意料之外,但亦在情理之中。E.小说情节很简单,语言也很质朴,但是展示出来的人性的挣扎却震撼人心,文章有大量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做了全方位的展示。(2)主人公老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3)小说的结尾“老甄也撞死在了笼子里”,这样的安排是在情理之中的。请简要分析。(6分)(4)请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性格的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8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张岱年:士林楷模在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以下一些小事可以使我们对张岱年有更深刻的了解。1982年,张岱年与他的一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刘鄂培教授有过一次谈心。刘教授回顾往事时,说到自己在前半生的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饱受磨锉,如今已经像河床中的鹅卵石一样,没有了棱角。而且还感叹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很难的。为了能够不随波逐流又不丧失良心,刘教授说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张岱年听了这番话,沉默良久,提起笔来写下了“直道而行”四个字。刘鄂培教授看过这四个字,深感惭愧,他说:“岱年师与我有相同的坎坷遭遇,他的胸襟如此广阔,精神境界如此高尚。这四个字体现出他的刚正性格,亦即岱年师人格魅力之所在。”张岱年为人谦虚谨慎。即使是对于中国哲学大纲这样一部得到学界公认的名著,他也总是会自觉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几次修订,每次书写序言,都会明确地指出书中的缺陷。你可以感觉到他的这种谦虚决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完全发自其内心的。张岱年生活非常简朴,在衣食住行上从不讲究。他几次迁居,住房都很狭窄,而且房中几乎都堆满了书籍。每次有客人去拜访,走进他的书斋,几乎找不到地方可以坐下。以至于大陆以外的学者像台湾的陈鼓应等拜访张岱年时,对如此大师竟居于这样的陋室,深为惊讶,后来甚至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可据说张岱年对此从不抱怨,好像挺满足,也很习惯的样子。张岱年的穿着也是极为朴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好像只是一位平凡的老者,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他的一个学生曾忆道:“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望他,在路上碰到了张先生,张先生正好从小商店里买好了馒头之类的食品拎在手里走回家,张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使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位誉满海内外的大学者做着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事情,我想张先生这样恐怕在国内外学术界是少见的。”张岱年对于中国哲学史料的熟悉,凡是熟悉他的人都赞不绝口。他的一个弟子曾回忆: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十分熟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材料,都能够做到背诵,从先秦到近代,先生如数家珍,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每当张先生开始背诵时,教室里便鸦雀无声;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生一片轻轻的唏嘘声”。张岱年为人诚恳,对后学的培养和鼓励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张岱年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向他求教、请他审阅文章或者求他为自己的著作作序的人不计其数。他对此从不会拒绝,对于求教的稿子总会认真修改,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工作,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可见对于后学一片爱护、提携之心。张岱年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学者和学生来听课。中国人民大学有位教师叫姜法曾,很认真地听张岱年的课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后来姜法曾把听课笔记做了细致的整理,张岱年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便是以这个笔记为基础完成的。不幸的是,这位姜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来张岱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时候,就把大部分稿酬送给了姜老师的遗属,其余部分则购书送给每一个听这门课的学生,他自己则分文不取。季羡林与张岱年在清华时是校友,工作后又在北大是同事。两人友谊深厚,相互了解也深。季羡林曾在为刘鄂培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作的“序”中说,自己“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并称赞张岱年“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决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这样多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再加上真正淡泊名利,为学是务,在当今士林中,真堪为楷模了”。(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相关链接】张岱年(1909-2004年),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理论家、为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于世界文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张岱年先生在张岱年自传前亲笔题写的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好学深思的为学与为人的品格。B台湾学者陈鼓应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一事,突显了作为一代著名学者的张岱年先生生活上的简朴。C“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这里的“唏嘘声”表现了听课者对张岱年先生非凡的记忆力的赞叹。D张岱年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有吸收也有巨大贡献,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E季羡林在为刘鄂培的文章作的“序”中,既赞赏刘鄂培对张岱年为人的“心仪”,也从其他方面对张岱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文章的第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本文选择了“一些小事”来写哲学界的泰斗张岱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4)称张岱年为“士林楷模”,从材料中看,他有哪些突出的表现?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一个面相凶悍的中年男人在候车室吸烟,旅客纷纷_,这时一个小女孩拿着一个棒棒糖走近男人说:“叔叔你吃糖吗?比吸烟好。”男人露出尴尬的笑容,随即掐灭了香烟。考生如果有一两项业余爱好方面的特长就会让考官_,而且成绩越突出,离自己的专业越远,给考官的印象就会越深,有时候考官甚至会考虑因此而特别录取这样的考生。被众多家长誉为教辅“神书”的上海一课一练即将走出国门,以“上海数学一课一练”之名在英国出版。谁说中国教育不先进?这次中国基础教育成果令西方国家_。A另眼相看 刮目相看 侧目而视 B侧目而视 另眼相看 刮目相看C侧目而视 刮目相看 另眼相看 D刮目相看 侧目而视 另眼相看1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日前,来自京津翼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B“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C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 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不写稿子, 应像一篇文章。A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C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16.在下面的 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舆论和法律有关联,但它们仍然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和运行逻辑。舆论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它有时候贴着法律,有时候又离法律很远,更多的时候是 。男子暴打女司机的视频一出现,立即就引起普遍的愤怒,人们纷纷指责打人的男子,可见这个时候, 。可是另一个流出的视频显示被打女司机连续两次变道,使男子开的车因紧急避让而险些侧翻时,舆论就几乎是一边倒地站在打人男子这一方了。舆论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你以为它离正义很近,可有时候却很远,你以为它离正义很远,可有时候却很近,甚至 。17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1.(3分)D(“魏晋南北朝形成我国历史上的人文鼎盛、着述宏富的一代文化景观,是有渊源的。”是文章作者观点,非钱钟书观点)2.(3分)B (原文是“不必处处都以德行来限人”。)3.(3分)D(“不讲求名声”“不必在乎后人的耻笑”与原文意思不符。)4、B 5、D(陟为升迁用 )6、B应为:称那些豪强好比卖菜的低贱人,不是真正有分量的人7翻译:见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周纡,字文通,下邳徐县人。他为人苛刻,缺少恩惠,喜欢韩非的学说。(明帝)永平中期,周纡补任南行唐长。上任后,他晓谕官吏百姓说:“朝廷不认为我不贤能,派我管理百姓,而我天生仇恨狡诈的官吏,立志除掉豪强盗贼,希望大家不要以身试法!” 接着杀了县内几十个特别凶暴的人,官吏百姓大为震动。 周纡为官廉洁,没有钱财,他经常做砖坯来维持生计。肃宗听说以后很同情他,又让 他担任郎官,又升迁为召陵侯相。廷掾害怕周纡威猛明察,想煞煞他的威风,就在清晨弄 来一具尸体,将其手脚砍断,将尸体立在相府门前。周纡得知后就去察看,他站在死人身 边,装着好像跟死人说话的样子。暗中观察到死人口中和眼中有稻芒,就秘密向把守城门 的人问道:“都有谁运稻草进城?”看门的人说:“只有廷掾。”他又问身边侍从:“外面有谁对我跟死人说话持很怀疑的态度吗?”侍从说:“廷掾对您怀疑。”于是周纡将廷掾逮捕拷问, 廷掾全部供认“没有杀人,是找来道边的一个死人”。自此谁也不敢欺骗周纡。 天子召他担任洛阳令。 周纡刚上任, 先打听望族的名单, 官吏列举民间的豪强来回答。 周纡动了怒,厉声说道:“我本是问像马氏、窦氏等贵戚人家,难道需要知道这些卖菜的奴 仆吗?”于是手下官吏瞧着他的脸色旨意行事,比着做激烈严酷的事。那些显贵的皇亲国戚 都小心翼翼,京师一派太平。皇帝知道周纡执法严明疾恶奸邪,不巴结贵族,但是苛刻残酷过度,多次被有关官员弹劾,于是免去了他的官职。后来又任御史中丞。和帝即皇帝位以后,太傅邓彪上奏周纡任职期间过于严酷,不宜主管京师。周纡被免职回乡。后来窦氏显贵得势,窦笃兄弟把持政权,遇去只要有一丁点儿私怨的,统统被杀。周纡认为自己不可能保全性命,就关了柴门不出,等着灾祸临头。然而窦笃等人因为周纡做事公正,而且(谁都知道周纡与自己)一向有仇怨,因而没敢加害(他)。永元五年, 周纡再次被召用为御史中丞。窦氏许多人虽然被杀,而夏阳侯窦瑰还在朝中。周纡痛恨此事,就上疏说:“据查夏阳侯窦瑰,本来轻浮刻薄, 心志乖戾不正,对经典毫无学问,但他妄自建造讲堂,对外招收儒生,实际聚集奸诈凶暴 的人。他轻视皇上声威,轻慢皇室,又作巡狩封禅书,蛊惑百姓,应当处以死刑。” 恰逢夏阳侯窦瑰回到封国,周纡调任司隶校尉。六年夏天,发生旱灾,天子亲自到洛阳监狱察看囚犯情况及记录的罪状,见到两名犯 人被拷打后伤口生虫,将周纡降职为骑都尉。七年,迁任将作大匠。九年,在任上去世。答案: 8(4分)不畏严寒,生机勃勃,素雅芳香,坚贞高洁,安闲自在。9(4分)前两联描写了梅花的风姿,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和钦佩之意;后两联情随景迁,描写了月移影瘦、风传残角的景象,抒发了羁旅思乡的孤寂与愁苦之情。10.默写1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2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11.(1)选E得3分,选D得2分,选B得1分(A“突显了老甄的虚伪”,理解错误;B“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不仅仅是因为“前功尽弃”,更因为他对母鹿的死感到“愧疚和痛苦”;C母鹿“放松警惕”是因为它“带了崽”并且“它和它的孩子缺少盐碱”。)(2)老甄是一个窖鹿技术高超,为生计所迫追求功名利禄,但本性善良、良心未泯的猎户。窖鹿技艺高超。老甄一年窖到了十九头鹿,差一头就达到皇家猎场要求的数目,并且被伏历哈色坎四十八家猎户推举为进京献贡的代表。为生计所迫追求功名利禄。老甄为了达到皇家猎场的要求,捕获救了他一命的怀孕母鹿,来换取封官进爵光耀门楣。本性善良,良心未泯。母鹿失去小鹿后自杀而死,老甄也因愧疚和痛苦选择以死谢罪。(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3)小说的这个结尾在前文中埋有多处伏笔:“他实在不想窖到一头怀孕的母鹿,那会让他不安。”“老甄有些矛盾,既希望母鹿本能地警觉到,又期望它能走向早已布好的陷阱。”“他又犯起了犹豫.”“老甄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无论老甄在路上怎样照应着母鹿.”“老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明确总括出“伏笔”或“铺垫”2分;任意举出一例1分,举出四例,4分) (4)从社会背景看,当时,朝廷要求百姓按规定数目进献马鹿,才有可能改善一家老小的生活,封官晋爵,光耀门楣。从情节看,老甄精心设计陷阱,引母鹿掉进窖中,又在母鹿死后以死谢罪。从人物形象看,老甄面对救过自己一命的母鹿不忍心使它承受丧子之痛,表现出他本性的善良,另一方面,他又想封官晋爵,最终捕获了母鹿。综上所述,这篇小说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盘剥百姓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老甄为代表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并对人性的美丑提出了拷问。(三个角度每点2分;主旨2分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1)答D得3分,答B得2分,答C得1分,答A和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