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与中小学生厌学.doc_第1页
精神障碍与中小学生厌学.doc_第2页
精神障碍与中小学生厌学.doc_第3页
精神障碍与中小学生厌学.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神障碍与中小学生厌学的关系*申自力 刘丽琼 崔建华 陈力 彭茹静 刘宁 海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海口 571158 海南省国兴中学 海口 571100【*基金项目:海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青少年厌学与精神疾病的关系研究”,课题编号QJB12501】 摘要:精神障碍作为影响中小学生厌学的一类原因,其影响机制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作为精神病理损害的直接表现,厌学为某些精神障碍临床诊断标准的内容之一;其二,作为精神病理的继发损害,厌学为某些精神障碍社会功能损害的内容之一;其三,作为精神病理损害与社会污名共同作用的结果,厌学为某些精神障碍患者的不利结局之一。认识精神障碍与中小学发生厌学之间的这些因果关系对厌学现象的预防与干预意义重大。 关键词:教育心理;厌学;精神障碍;因果关系The Relation between Mental Disorders and School-Weariness among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hen zi-li Liu li-qiong Cui jian-hua Chen li Peng ru-jing Liu n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 The Guo-xing Middle School of Hainan Province; Haikou 571100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causality types between school-weariness and mental disorders. Firstly, school-weariness was outcomes of Psychopathological impairment caused by some specific mental disorders, and served as one item of diagnostic criterions in those disorders. Secondly, school-weariness was a consequent outcome of Psychopathological impairment, and turned into a part of social functional impairment caused by some disorders. Thirdly, school-weariness was a product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psychopathological impairment and social stigma, and became an adverse outcome of some mental disorder patients. The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clearly the causality between school-weariness and mental disorders was understood clearly, it is important for human to prevent and intervene school-weariness.Kew word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chool-Weariness; Mental Disorders; Causality精神障碍也叫心理障碍,其临床表现为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受到损害,并进而波及社会功能(工作、学习或交往)受损。厌学则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的一种心理现象1,其内涵包括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减弱或消失到对学习活动或学校生活的回避、逃避甚至抗拒2。对中小学生而言,学习是其实现社会化和获得适应性行为的主要途径,因此,厌学既不利于自身身心发展,也与社会利益相背离。目前,中小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该群体的调查发现,有厌学心理和行为表现的中小学生其所占比例在20%-40%之间3,4。基于厌学现象的普遍性和危害性,研究者对厌学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由于精神障碍损害患者的心理与社会功能,它与厌学之间的关系也受到研究者5-7的关注。不过,各种精神障碍在厌学心理和厌学行为的产生、变化过程中其作用方式有哪些,尚未见有相关的报道,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一、厌学作为精神病理损害的临床表现 在儿童期与青春年期发生的一些精神障碍,其症状表现与学校生活和学习活动直接相关,此时中小学生表现的厌学心理和厌学行为成为其临床诊断的重要内容。1 品行障碍与逃学品行障碍是青春期与儿童期常见的一种破裂性行为,临床表现之一就是患者对于与他或她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常表现出持久、反复的违反。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里,逃学是品行障碍患者常表现的严重违反社会规则的行为之一。根据Berg等人8的表述,逃学学生对学校常表现出愤怒或感到无聊,通常在父母也不知晓的情况下,未经允许而离校,或者虽然到校但不上课,且这种行为是有意的、自愿的和没有合法借口的。实际上,对患有品行障碍的青少年和儿童而言,学校的各种纪律规范不仅成为其破裂性行为的注脚,也是控制与约束其不适行为的强大外部力量,所以,逃学既是一种违抗也是一种回避与逃避。正因如此,逃学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厌学行为。2 抑郁与厌学情绪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抑郁发作时,其临床核心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兴趣和精力减弱或丧失。作为中小学生群体,学习是其重要的社会活动,因此,个体如果罹患抑郁,其核心症状可直接反映到学习活动上,比如学习情绪低落、学习兴趣的减低或丧失、对学习活动无愉快感。此外,一些抑郁症状如精力减退、认知和思维活动困难以及睡眠障碍会干扰抑郁个体的学习活动,影响其学习效率,增加其学习压力,进而加重其上述心境表现。个体的上述心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厌学情绪,由此看来,厌学情绪实际是抑郁发作时的临床表现。3 分离性焦虑障碍与拒绝上学分离性焦虑障碍常见于儿童、青少年,其临床表现为当个体在离开家或者离开那些依恋的对象时,会表现出与其发展年龄不相应的、过度的焦虑。对于多数学龄儿童而言,离开家或依恋对象去适应学校环境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但对于分离性焦虑障碍儿童来说,拒绝去学校意味着回避焦虑。研究发现,在分离性焦虑患者当中,75%的人有拒绝上学的行为表现,而在有拒绝上学行为的儿童中,80%被诊断为分离性焦虑障碍9。因此,在DSM-对分离性焦虑障碍的诊断内容中,其中之一便为拒绝上学。而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也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厌学行为。 二、厌学作为精神病理损害的继发损害一些精神障碍的病理损害虽不直接表现为厌学,但由于损害涉及学习活动所必备的心理能力,导致学习困难和学业失败,进而增加学习的内部和外部压力,使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或厌学行为。1 学习障碍与厌学学习障碍一般认为是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和发育延迟所引起,这类患者的智力大多正常。在DSM-诊断分类系统中,学习障碍有三种亚型,即阅读障碍、计算障碍和书面表达障碍。阅读障碍表现为阅读缓慢,理解力差,大声朗读时跳词、更换词或曲解词意;书面表达障碍表现出大量的写作问题,比如,不能很好地组合段落,常出现拼写、语法和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书写不规范;计算障碍则表现为无法理解概念、识别符号或记住运算结果。学习障碍儿童由于学习能力受损,尽管其努力程度可能不输与他人,但学习成绩或学校表现通常不佳,因此常容易被老师、家长或同学视作为失败者。受此影响,这类个体常伴随有继发的负性情绪、社会疏离、较低的动机和自我评价,进而导致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的发生。2 注意缺陷障碍与厌学注意缺陷障碍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亚型之一。患有注意缺陷的儿童在有认知参与的活动中,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难以持久地保持专注。注意力是正常认知活动的必要条件,注意力受损,正常的认知加工就无法进行和完成。比如,患有注意缺陷障碍的儿童在学习活动中常难以做到专心听课,学习时极易疲劳,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此外,他们在做作业时常出现漏题、串写、低级的计算错误等。与学习障碍患者一样,注意缺陷障碍儿童也常因学习成绩或学校表现不佳而被老师、家长和同学看作为失败者,进而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对学校和学习活动产生回避甚至逃避。三 厌学作为精神病理损害和社会污名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些精神障碍,其病理损害既不直接表现为厌学,也不涉及学习能力,但由于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的社会规范或要求相背离,因而使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与社会教化功能相背离的行为。而这些异常行为通常会使他们陷于不利的社会处境,进而被贴上社会污名的标签,成为同学、老师眼中的异类,在学校环境中作为被排斥和被孤立的对象,进而对学习活动、学校生活表现出回避和逃避甚至抗拒。1 对立违抗障碍与厌学对立违抗障碍是儿童发育过程中出现反复的抗拒、公然反抗、不服从及敌视权威的一种行为模式。在学校生活与学习活动中,患有对立违抗障碍的儿童与青少年常违抗或拒绝服从学校的要求或规定,不能接受同学、老师的批评,也不能通过谈判、让步和对立方达成妥协,导致常与人发生争辩、冲突。此外,该类儿童常持有消极、敌意、愤怒的情绪,常因一点小事而发脾气,因而常与老师、同伴产生冲突,甚至出现冲动性攻击行为,过后又会内疚和悔恨。基于这些行为表现,在老师和同伴的眼中,他们是叛逆和不服管教者、麻烦制造者、坏脾气者和难以相处者。有文献指出,对立违抗障碍常伴有社交问题和低学业成就10,因而容易产生厌学情绪。2 多动症与厌学多动症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另一种亚型。多动症患者常表现出与年龄发育不相称的活动过多,活动多无明确目的且冲动任性。在学校学习活动中,多动症儿童在教室里难以静坐,常在座位上扭动或站起,甚至离开座位走动或擅自离开教室,而且话多、爱喧闹插嘴与惹事生非。不过,多动症儿童的这些行为多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且难以自控,以致他们常对老师的批评置若罔闻、屡教屡犯。也因如此,使得他们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成为恶作剧者、招惹是非者、捣乱者和难以相处者。有文献指出,多动症常伴有社交问题和学习困难11,因而易出现厌学情绪和逃避学习的行为。四、结语诚如前文所言,中小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其危害性也较大,因此,预防厌学现象的发生以及对厌学学生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而预防与干预厌学的基础在于对厌学的发生机制进行准确评估,因为只有全面了解导致某一厌学个体(或群)厌学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具体原因,我们才能制定可行的干预计划。尽管厌学心理或厌学行为的产生与社会因素、学校与家庭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因素的复杂作用有关,但精神障碍与厌学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明确的,且存在单一的由精神障碍病理损害引起的厌学。因此,当我们对厌学中小学生进行干预时,必须对他们进行精神疾病评估。参考文献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8642 陈新颖,花蓉.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与展望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 21(6):38-413 关明杰,徐能义.包头市昆区中学生厌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2, 23(6):492-4934 傅安球,聂晶,李艳平,等.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1):22-23,35 张宇.以厌学伴头痛就诊的儿童抑郁13例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7,20(3):2726 钟文娟,毕勇毅,吴汉荣,等.学习障碍儿童厌学情绪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8,17(1):41-427 张晓明,杨黎.厌学青少年视听整合功能分析及对心理咨询的指导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362-13648 Berg I.School refusal and truancyJ.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1997,76 (2):90-919 Ehrenreich JT,Santucci LC,Weiner CL.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in Youth: Phenomenology,Assessment,and TreatmentJ.Psicolo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