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文言文复习题.doc_第1页
八年级上文言文复习题.doc_第2页
八年级上文言文复习题.doc_第3页
八年级上文言文复习题.doc_第4页
八年级上文言文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习题选(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是日更定( ) 余拿一小船( ) 拥毳衣炉火( ) 客此( )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翻译:3.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白: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余住西湖 上下十余里间 C更: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及下船 及郡下 4.选出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A舟子:舟子喃喃曰 左右舟子各一人 B是: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C绝: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D饮: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横线部分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下列句子属于这种手法的是(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试分析其妙处。答:7、“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8、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答: 9.简答。 文章的文眼是: 作者“雪”是按什么顺序? 10.请你写出两句写雪景的诗句。 参考答案:1.完了,结束 撑,划 穿 客居 2.岸边树木早已是冰花一片晶莹,湖面上到处是白气弥漫着,天空与云雾、山岭、湖水,上上下下全都白了 仅仅只有那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也只看到那么一小点,小船看起来如小草般,船上的人看起来只有两三粒米那样大小罢了 看见我,十分高兴地说:“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3.D 4.B 5.痴 由面到点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5、白描 C 6、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此句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7、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 8、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9、痴 由面到点 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答案不唯一)湖心亭看雪习题精选(二)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是日更定( ) 拥毳衣炉火( ) 雾凇沆砀( )( )长堤一痕( ) 与余舟一芥( ) 舟子喃喃曰(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_ 余拿一小船_ 拥毳衣炉火_ 雾凇沆砀_惟长堤一痕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3填空。(1)本文选自_,作者是_,字_,又字_,号_,又号_,是_时期的散文大家,著有_、_等书。(2)本文一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_ _和游湖人的_ _。语段训练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于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予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给下列加黑字注音。铺毡( ) 焉得更有此人( ) 相公(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余拿一小船( ) A用手取B撑、划 (2)上下一白( )A副词,全 B数词,(3)强饮三大白而别( ) A白色B酒杯6比较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把解释写在括号里。(1)是日更定( )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湖中人鸟声俱绝( ) /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7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8翻译下列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_。(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_。参考答案:1n cu hn dn d ji nn 2断绝,消失 撑,划 鸟兽的细毛 水气凝成的冰花 只 哪能3(1)陶庵梦忆 张岱 宗子 石公 陶庵 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2)奇景 雅趣4zhn yn xin 5(1)B (2)A (3)B 6(1)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还(2)断绝,消失 极7C 8(1)大雪连下了三天,西湖中的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2)不说公子您迷恋(西湖),还有比您更痴情于它的人。观潮习题精选一、词语练习题 1.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观:景象既望:农历十六日。B.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际天:连接着天。沃:吞掉。C.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岁:年。艨艟:战舰。D.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舸:船。逝:消亡。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于:履:(2)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略:睹:参考答案1.“逝”,消失。2.(1)“于”,介词,在。“履”,踩,踏。(2)“略”,微,一点。“睹”,看。二、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A.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译文:然后渐渐临近,潮水就像白玉砌的城墙、大雪覆盖的山岭一样连接着天涌来,潮水奔腾的巨大声音如雷霆一般,震撼大地,激起浪花,喷射水雾,仿佛要吞没青天,沐浴白日,那气势极其雄壮豪迈。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译文: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乘马、舞旗、举枪、舞刀的人在水面上,像踩在平地上一样。C.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译文:很快的黄烟四面升起,人和景物看不清楚,只听得水爆轰然震响,声音如同崩山一样。D. 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译文:车马堵塞了路途,饮食等各种食用之物都比平时价钱加倍的高,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参考答案:C.(“人物略不相睹”应该译为“人彼此一点也看不见”)三、阅读测试题阅读观潮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1.第一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文字是_。“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表现了_。2.第二段描写_,其中点明这是在潮水暴涨时表演的句子是_。3.选段中采用比喻进行描写的句子是_,作用是_。参考答案: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水兵作战技艺娴熟2. 弄潮健儿的英姿“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前者生动地表现了水兵作战的英勇和技艺的娴熟,后者突出战斗的激烈答谢中书书文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人,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语音:颓(tu)与(y)歇(xi)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交:交相2、四时俱备 时:四季俱:都 3、晓雾将歇歇:消散4、夕日欲颓颓:坠落 5、沉鳞竞跃竞:争相6、古来共谈共:共同 7、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实在欲界:人间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重点语句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七、开放性试题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一文学及文体常识: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苏轼 ,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宋 朝著名文学家。本文选自 东坡志林 ,写于被贬黄州期间二文中特殊用法的词语。(一)古今异义词1.但少闲人。(但,只是。今常用于转折连词。) 2.相遇步于中庭。(中庭,院里。今无此用法。)三先解释重点词,再翻译全句。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户:门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考虑,想到 至: 到 遂:于是 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共同一起 中庭: 院里 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 交错纵横 盖:原来 译: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闲人: 清闲的人 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清闲的人啊。四问答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三个方面的内容: 夜游的缘由; 月夜景色; 夜游的感受。 2.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3.阅读理解。(用原句回答)(1)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文中描写月下景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记叙的句子:元丰十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5)描写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4.品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答:“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5.本文文字极少,但却内容丰富,读课文回答:夜游的原因: 月色入户,引发兴致。 夜游的背景: 月光美好的夜晚。 夜游的心情: 欣然 6.如何理解闲人?答:“闲人”,即清闲的人。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7.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 答: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8.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这是什么写作方法。答: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9.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什么! 答:描写月色的轻盈荡漾。 10.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答: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被贬官黄州,心情抑郁,仍思进取。 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惟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3)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密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12.试从文中记叙的部分找出记叙的要素。 答:(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2)地点:承天寺 (3)人物:“我”与张怀民 (4)事件:月夜赏景 13.“欣然起行”中“欣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欣然的意思是高兴地样子。作者虽被贬官,但仍能高兴的赏月,可见其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 14.“月色入户”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拟人。生动地写出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的心情,悄悄地进门来与他做伴。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一、 文学即文体常识: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 ,号 ,丹阳秣陵人。著有 ,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2、谢中书即 ,字 ,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谢中书”。3、“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他继承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4、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著名文学家,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三人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我们学过的苏轼的两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本文选自东坡志林,写于被贬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5、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文学性。但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二、给字词注音:1、夕日欲颓。(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遂至承天寺( )4、怀民亦未寝( )5、水中藻、荇交横( )( )三、解释词语:1、五色交辉。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3、小雾将歇。歇,消散。 4、夕日欲颓。欲,将要。颓,坠落。5、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出水面。6、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境界。 7、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未,没有。复,再。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9、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至,到。 10、怀民亦未寝。寝,睡觉。 11、相与步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中庭,院里。 12、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1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交横,交错。盖,原来。1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四、翻译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9、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划分下列句子的正确停顿: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六、理解填空。1、答谢中书书全文结构清晰:先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再具体描画美景;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结,叹景怀古,首尾呼应。2、答谢中书书的写景角度不同。先仰视以“高峰入云”,写出了山的高,再俯瞰以“清流见底”写出了水的清,又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3、答谢中书书中“实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4、答谢中书书文辞清丽,主要描写山川之美。5、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副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炼而且生动。6、记承天寺夜游以不多的文字,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7、记承天寺夜游中,“夜”,指游玩时间;“记游”,表明本文是游记。这篇课文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8、修辞: 沉鳞竞跃。借代、拟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比喻9、“但少闲人耳”一句,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落寞孤寂之感。10、“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11、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其主要内容可用四个字概括:庭中月色(月色如水、月色空明、空明澄澈)12、“寝”的读音是 ,意思是 , 含有这个字的成语有 ,形容 13、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三峡文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一、 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水经注疏,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二、语音略无阙处(qu)重岩叠嶂(zhng)不见曦月(x)沿溯阻绝(s)素湍绿潭(tun)绝巘多生怪柏(yn) 飞漱其间(sh) 属引凄异(zh) 三、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 四、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五、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3、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六、一词多义 1、绝*沿溯阻绝(隔绝)*哀转久绝(消失)*绝巘多生怪柏(极) 2、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七、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急:急速) 4、良多趣味(良:很)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5、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 6、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九、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怪的松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十、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清、荣、峻、茂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使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的地理特征:山高、岭连、峡窄、水长;通过对猿的叫声的侧面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悲凉萧瑟的气氛。 4、作者先写夏水的目的是:*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5、为什么后写秋天?*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6、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7、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8、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十一、开放性试题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三峡中考试题汇编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良多趣味( ) 晴初霜旦( )略无阙处( ) 重岩叠嶂( ) 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间千二百里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而往,暮而归C、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哀转久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寡人无疾 B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C哀转久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D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稍有一点点) B、至于夏水襄陵(漫上)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在) D、每至晴初霜旦(结霜的早晨)5、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A春冬之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其境过清 D故渔者歌曰 故自号曰醉翁也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翻译: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翻译: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翻译: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翻译:7、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 , ”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8、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的静景,也描写了“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分)9、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10、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答:11、文中表现三峡秋天景色的句子是: 它着力渲染了 。12、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3分)理由1:原句:理由2:原句:1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3分)参考答案:一、1、阳光 飞奔的马 真、实在 早晨 缺 (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溯流而上 快 2、B 3、C 4、A 5、D 6、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或“也没有这样”)快。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空旷的山谷传来元后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8、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即可) 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9、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0、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意思对即可) 11、“睛初霜旦哀转久绝”。三峡秋天凄清肃的气氛。 12、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均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3、(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共3分,答出相同点、不同点各1.5分,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大道之行也 (礼记)习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8.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4分)选贤与能( ) 男有分,女有归。(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陶后鲜有闻( ) 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10品读全文,概要简答,选文先概述 ,后阐述 ,最后具体描述 表达了 的思想。(3分)11试结合本文和政治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谈谈“大同社会”“世外桃源”、“和谐社会”的异同。(100字以内)(3分)我的分析: 答案 8. “当”j,同“举” fn 职业、职分 w 憎恶 xin 少 9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因此,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风作浪,(家家户户)就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大同”社会。10选文先概述“大同”社会纲领,后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具体描述“大同”社会的局面。(近似即可)核舟记中考阅读题汇编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4题。(20分) (一)阅读核舟记选段,完成812题。(16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8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2分) 鲁 直 左 手 执 卷 末 右 手 指 卷 如 有 所 语。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其两膝相比者() (2)舟尾横卧一楫( ) (3)其船背稍夷()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10选文前三段按 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 、 和船背。(3分) 11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4分) (1)苏东坡 (肖像特征) (2)佛印 (神态特征) 12“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3分) (二)翻译下面画线句子。(4分) 1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14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 答案:(一)8.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分)9.(1)挨着,靠近(2)船桨(3)平(4)通“拣”,挑选(4分)10.空间船头船尾(3分)11.(1)峨冠多髯(2)绝类弥勒(矫首昂视)(4分)12.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3分) (二)13.田间小路,交错相通。(2分)14.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2分)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峨冠gun B手卷jun C不属sh D矫ji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很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 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以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