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doc_第1页
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doc_第2页
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doc_第3页
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doc_第4页
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在新课标里,对四个学习领域是按课程的理论框架安排的。“课程之父”泰勒认为课程是有四个元素: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课标大体上以四个元素安排的,只是方法是通过教学提出的。一、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程目标在新课标里,提出的欣赏描述领域总的目标有三点,这三点中又有许多具体的小目标,如下:(1)感受自然美(2)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3)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4)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5)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1)学会从多角读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2)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3)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4)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1)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2)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3)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4)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通过这些目标,我们可以看出目标是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的。每一个小目标都有许多应当追求的东西。比如: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就使许多教师感到不解,因为一个美术教师只把美术理解为美术技能的学习,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就不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点。这次课标在欣赏部分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中学部分变化尤其明显。这些变化都意味着中学的欣赏教学比以前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了。老师们看了也觉得有许多新的提法需要好好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操作,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这样的写法很明确,而且和我们的教学要求是一致的。比如,审美判断能力的提出就是一个新增加的内容,因为这是欣赏课一个很重要的目标。还有,怎样把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画家联系起来?这次课标多了对画家的关注。另外,多角度欣赏一件美术作品的问题,也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多角度欣赏?还有,怎样认识新媒体艺术、了解重要的画派等。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的问题也是应当引起大家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常被一些老师忽视。了解美术作品、画家、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也是我们应当讨论的。这次新课标提出了如何解读美术现象和一些图片及艺术作品,也是新提法,都要在学习新课标时给予足够的重视。二、审美判断能力有的教师提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通过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最终要达到“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这可以说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前边谈的许多条件如,该了解的就有好多,该知道的又有不少,像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还有美术家、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等。没有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就是一句空话。有的教师认为欣赏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课标指出的是审美判断能力,这里就深了一些。它已不是一般的懂得“好看”,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既然是“判断”,就有了比较、有了思考,于是,这和课标提到的对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还有美术家、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等都要有所了解,这就进入到理性的思考了。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藤守尧),作者把审美经验的三个阶段分为:1.准备阶段2.高潮(或实现)阶段3.效应阶段审美判断就是属于第三个阶段的,没有前面两个阶段的审美经验、审美态度、和审美体验,就不会产生效应阶段,也就是审美判断能力的形成。藤守尧在书中说过,审美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都是属于效应阶段。没有前两个阶段的铺垫,第三个阶段是不会出现的。所以,他在书中屡次指出“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多次实践的结果”。(审美心理描述95页)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中学的美术欣赏课就要特别珍惜每一节欣赏课,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三、了解美术作品、画家、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标要求做的几点,正是欣赏课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不要说别的,就拿形式与风格来说,要讲清就很不容易。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也要通过大量的欣赏实践才能让学生有些理解。有的老师在讲开国大典这张画的时候,找来了开国大典时天安门主席台上的影片,发现当时的人很多,走来走去,根本就不像作品中那样清静。再说,1949年10月1号下午北平下雨了,不是画中的晴空万里。学生看到了画家在创作时的精心处理后,展现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气派,就容易明白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初步看到了艺术与生活、历史的关系。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画家董希文的情怀,他是怀着炽热的爱国之情创作这幅作品的,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就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今天看来,它是一幅在历史上站得住脚的作品。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不但关注美术作品,还要关注画家。图4这次课标修订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了对美术家的关注。“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还应认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这都是引导学生对美术家的关注,而以前的课标在这方面强调的不够。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新课标提示我们教师关注的是画家的思想、情感,而不是他们的生活和个人的情感生活。还有就是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也就是他们在艺术上的开拓之举。有些教师爱介绍一些画家的传说、佚事,学生也爱听,但这不是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当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他们对画家在艺术上的追求上来。图5这很重要,美术作品是美术家创作出来的,他为什么创作?他为什么这样画?他是怎样想的?其实,学生是很想知道的。比如董希文,他在从敦煌回来之后,画了一张塔吉克少女,那是他在四十年代的作品,用了许多奔放、飘逸的蓝线勾出少女的轮廓,显然受了敦煌壁画的影响。可见,董希文在油画民族化方面的探索,从很早就开始了。有了这方面的了解,再看他在开国大典中追求的油画民族气派,就觉得他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了。四、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关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的问题,这对中学老师是应当掌握的问题。中学生因为知识的逐渐丰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看美术作品,每一个角度可以说都会让学生开启一种新的思路,一种新的方法。从美术史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到“多角度”的研究方法。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瓦萨里是从书写艺术家的传记做起,开始了美术史的研究的。而现在的美术史研究呈现出多样的面貌,不断地拓宽着我们的思路:社会学、女性主义、形式主义等,教师在欣赏课上,就可以从这些研究中找寻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加以介绍,开阔学生的眼界。以下这些方法可以作为“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时的参考:1.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分析他们是怎样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是怎围绕着主题的表现而进行组织的。2.从艺术家的角度力求使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创作该作品?作品表达了他的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作品在作者的创作生涯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在标有格尔尼卡、春这一类课题的欣赏课上最好从这类角度欣赏。3.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不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艺术语言分析上,而是借助作品来介绍某一历史背景或事件。(如图6)借马拉之死让学生看出法国大革命及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借开国大典,感受当年建国大典的盛况。4.从美术史的角度从某一个画派、某一运动出发,看它们的演变、兴衰。介绍美术作品时,着眼于某幅作品在画派或运动中的地位,在美术史上的贡献。例如:莫奈的日出印象因印象画派得名,所以在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5.从文化的角度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中同类题材反在一起欣赏,用文化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看清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美术作品,例如,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无论从观念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在分析我国民间艺术作品时,也可以揭示它们的象征性手法、借助文字的谐音表达吉祥如意的美好理想。教师在美术课上,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多角度”的欣赏方法,最好以一张作品为例,介绍给学生什么是“多角度”。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能较好地体现出“多角度”欣赏方法的作品。首先,教师可以把欣赏的重点放在它的艺术成就上。陈诏著的解读一书,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是一段恰如其分的文字,“一是部局严谨,情节连绵不断,结构流流畅有序、既突出重点,又各得其所。二是观察细致入微,刻画生动准确。三是整个作品气韵生动,笔墨秀润浑厚、沉胸高古,有宋画的特色,而没有后世风俗画的匠气,(见陈诏解读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上海)从艺术家的角度上看,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汇报结果,然后教师再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因为历史上有关张泽端的记载很少,最有说服力的是画上张著的题字,记述了张择端是个翰林,画过界画,对船、车、市镇和桥梁、城市和街道特别善于描绘。还有后人的诗中谈到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是从年青时画到了满头白发时才结束。虽说不能得到确切的证实,但仍可作为张择端生平的参考。从历史研究上看,清明上河图是今天研究宋朝历史的形象见证。无论是城市、人物、房屋、街道、桥梁、船舶、村落、店铺、诊所,还是牌扁、招幌、车马、轿、城门、酒楼、骆驼都画出了当年开封的繁华景象,它几乎成了宋朝历史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了。从美术史的角度上看,可以看出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这需要教师把其它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与张择端的作品进行对照,更可以看到该作品一定是经过了作者多年的观察和素材的收集之后才进行创作的。画面上的人物动作描绘的准确无误:推车的、走在路上和熟人大招呼的,搬运东西的没有严谨的素描功夫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说它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绘画的杰作”一点也不过分。其它从美术史的女性主义研究出发,日本的美术史研究者数出了画面上的女性为二三十人,占总人数很少的比例。根据她们在画面上的动作、服饰,日本学者由此就判断出宋朝时的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这种分析的独特视角介绍给学生,也会让他们感到美术史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新的方法不断出现。五、欣赏新媒体艺术作品这次课标有一个新要求:“欣赏新媒体艺术作品,了解科技发展与美术创作的关系。”这可是一个很新的要求!有了这样的要求,我们真的要加强对新媒体的认识。因为这对许多老师来讲是一个新课题,至少他们在上学的时候没有系统地接触过这类艺术。年轻教师在这方面肯定有一些优势,他们接触的多一些。一些中老年教师就面临这补课的问题了。怎样理解“媒体”?有了对“媒体”的理解才谈得上新媒体和多媒体。联合国安理会把媒体的发展形态界定为报刊(第一媒体)广博(第二媒体)电视(第三媒体)网络(第四媒体)四种形态。报刊等是传统媒体,互联网被称为传统的形式了,第四媒体是多媒体,它正像中国传媒大学廖祥忠指出的是“将声音、图形、文字、图像、动画、计算机编程语言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性特点”(廖祥忠主编新媒体艺术与创新教育59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我们培训,过去主要坐在礼堂听讲座,现在有了电视,就可以通过卫星传播,不必都跑到一起来了。我们这次培训是以网络的形式出现的,和电视比又多了一个新的传播手段,这就是新媒体的出现。网络电视不用频道,只要有网络就可以看,而且观众还有主动权。假如一个老师上课了,赶不上看网络,他可以把它录下来,下课后再看。新媒体很方便!不过,有人对新媒体的定义提出数字媒体更为合适,因为今天是新媒体,也许过不了两年就成了旧媒体。像苹果手机拍的视频效果非常好,三星的最新手机带投影!在美术方面的媒体怎么理解?去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展览分三个部分:“惊异之感”、“临界之境”、“悬迫之城”,它们都是以环境为主题。我们分析一下这个展览,可能会有助于我们了解“新媒体”。下面我们播放展览的几个片断。这是一个新奇的展览,和看绘画作品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以前我们画画用的是国画颜料、宣纸、毛笔等,这个展览用的是机械、电子设备、柠檬,椅子、甚至是废弃的矿泉水瓶子。作者们是用这些媒体传达自己的思想,表达对环境保护问题看法的。有的观众说,声光电全上来了!也就是说他们创作用的材料、手段和传统的美术作品不一样了。新媒体的艺术作品还有一个特点:能和观众互动。以前的绘画是静止的,但现在的新媒体可以让艺术作品动起来,还能让观众参与,有的就和游戏一样,从中体验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上世纪初,本雅明就看到了印刷机械的出现带来了艺术品可以大量复制,会失去艺术品独有的价值。而现在的艺术品,又鼓励观众参与、互动。在展览厅就有许多的观众排队等候,他们还以为这是游戏!这比他们只是在看艺术作品要有更深切的体会。这是又一场革命性传播的到来!如果没有电子设备,这种媒体和传播手段就不会有。所以,我们说的新媒体和现代科技有关。这就是课标里说的“了解科技发展与美术创作的关系。”。现在的中学生用数码相机不用说了,他们做的PPT必我们老师都好,有的还会自己做DV。让他们了新媒体的确能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六、怎样对美术现象和图片进行解读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及相关图片报道,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述”。这是一个新的提法,在许多的报刊、书籍中,“解读”一词在现代越来越多地被使用,而且说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英国的理查德豪厄尔斯在视觉文化一书的绪言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的世界,周围有越来越复杂的视觉图像。除非我们学过如何解读这些图像,否则我们永远是视觉文盲,而这是现代人无法忍受的”(视觉文化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桂林)。这句话集中表达了“解读”在当今时代里的重要作用。什么是“解读”?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清的问题。要想弄清这个问题,还要从理解“读”字开始。古人曾提出过“读画”一说,读画就是看,但比我们平时说的看还要更深一层,它还需要我们细细地品。解,是解开的意思,绳子结在一起了,要把它解开,就要对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才能解开。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动词,显示了一个过程,一个理解图片或美术现象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把它们的表面图像和背后的隐喻弄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称为看懂了一张图片,或是理解了一个美术现象。在以往的欣赏理论中,如何引导学生看懂一幅美术作品,是有过一些常用词汇的,如:欣赏、解释、解析、分析等,现在又多了一个“解读”。这个词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说明,在“视觉文化”的时代,对图片和美术现象的分析延用过去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它也不同于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从传统的构图、色彩、明暗、材质等入手进行分析。它需要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图片或美术现象能理解和分析,特别是对它背后的东西能够看清。图11是2009年征兵工作的报道。有许多的女青年踊跃报名,使很多人感到意外:为什么今年报名的女青年那么多?如果想解读该图片,就必须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去认识。原来,她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因为观看了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式的实况后,深深地被女民兵方阵的英姿飒爽所打动才决定报名的。据说,当时排队报名女青年的队伍长达一公里。有了第二张照片,她们为什么排队的深层原因就得到了解读。这就是对图片的一种“解读”方式。这种方式和大多数解读方式一样,必须用“综合”学科的视角,结合图片的背景和事件本身分析,才能弄清图片的全部信息。如果再对照片深究一步,:女民兵方阵穿的都是红色的服装,很耀眼!但是,六十年代,毛主席写的诗却说“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而二十一世纪的女民兵穿的是鲜艳夺目的红色服装,像一股不可抗拒的滚滚而来的“红流”,昂首阔步走进天安门广场,显示了新时代的女民兵特有的精神风貌。这是对毛泽东诗词的一种新解!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照片中看到了更多东西了。七、了解重要的画派让中学生了解重要的画派,这是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学习内容,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至少要了解两个外国美术画派,它会使学生更加看清美术与社会的关系,但也对美术教师的修养和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介绍画派时,要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1.画派产生的历史背景。2.画派产生的地域特征。3.画派的代表人物及艺术主张。4.画派的代表作品。5.画派的活动期。既然是画派,就不是一个画家的个体,而是一个群体。他们的出现必定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造就而成的。既然是画派,就一定会有他们独特的艺术主张和代表作品,而且一般来说,都是在美术史上有过贡献的。针对中学生的特点,他们应当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了,这些资料的查阅,应当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所以,用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对画派的学习,是教师在备课时着重要考虑的。1画派产生的历史背景正如易英在分析印象派产生的历史条件时指出的:“任何社会关系都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印象画派从属于一定的社会阶层,也就是法国当时正在兴起的中产阶级。从184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到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年代,也是印象派形成的年代,他们的艺术活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到1874年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正好也是法国中产阶级形成的年代。法国在这时进入了现代社会,印象派的绘画也就是一种现代生活的绘画,他们反映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为中产阶级购买和收藏。”(原创的危机237页,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石家庄)这段言简意赅的文字,很好地概括了印象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印象画派的所属阶层。当然,印象画派的产生还有艺术发展的原因、光学研究的结果。那就是更深一层的研究了。2画派产生的地域条件对我国古代画派的研究,也要注意揭示出它产生的地域条件。有的学者在分析“扬州八怪”时,就用了一定的篇幅介绍扬州。指明杨州处在长江和运河的交叉点上,是一个“中国东南的大都会”,有了这样的两河的交叉点,“人从水上来,货从水上来,财从水上来,正是河流,把城市带向了繁荣和文明”,物质和文化都得到了发展。正是这样的繁荣,使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书画市场”。而“扬州八怪”是从不同地区汇聚到这里来的画家,“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经历坎坷,以卖画为生。他们有相似的生活体验,有相似的思想情感”。是艺术上的个性化追求和扬州这个书画市场,把他们聚拢在一起,形成了“扬州八怪”这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周时奋扬州八怪画传3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济南)地域条件是画派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印象派能在法国诞生,和印象派画家们经常聚在郊区一起作画,图15经常在巴黎的咖啡馆里谈论艺术是分不开的。如果缺少了这种交流和艺术氛围,也许画派就不能产生。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在巴黎的近郊,常在一起写生,如今也成为旅游胜地。在我国古代的画派中,以地域命名的画派也很多,如“吴门四家”、“岭南画派”等,这些画派的形成,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环境和相似的艺术主张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3画派的代表人物及艺术主张每个画派中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对画派的介绍,一定要有对这些领军人物的重点介绍。我们谈论印象派自然少不了对莫奈的介绍,谈论野兽派当然要介绍马蒂斯,谈论德国表现主义就不能不介绍康丁斯基。通过画派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艺术主张,就能大致了解画派的基本面貌了。而且从他们的艺术主张中也能看到他们在美术史发展进程中的贡献是什么。图164.画派的代表作品画派的代表作品可以依据美术史上的记载,首先选择那些与画派命名联系紧密的作品。莫奈的日出印象,成为外界给印象派命名的“依据”,更成为印象画派的象征,从而声名大振。通过对这幅作品的分析就能让学生看清印象画派的许多特点,如直接在室外作画,以很快的速度抓住了对日出瞬间即逝色彩的感受等。当然,画派的代表作很多,但选择每个画家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会了解一些就可以使他们对画派的作品有,如马奈的吹笛少年、修拉的大碗岛上的星期天、等等。不过,在教科书上都会有画派代表作品的介绍,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画派的历史背景认真地分析这些作品,就能看清画派在美术史上起到的推动作用。5画派的活动期任何画派都有自己的活动期,从形成到衰落,从开始的凝聚力很强,到最后有了各自的追求,直至解体。每个画派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必须让学生看到。当着一个画派的地位在社会上确立起来之后,一个更新的画派就在酝酿之中,越是到了印象派之后,画派更新的速度就越快。这正体现了美术的发展是没止境的,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一但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对画派的学习有了新的兴趣。对画派的学习,是一项新的学习任务。它需要教师在美术史及专门研究中下功夫,因为有些美术史是“通史”,而画派史往往是“断代史”,只有更精读的研究,才能把画派讲清。而且,由于我国和外国的对画派的理解上有区别,完全用国外画派的形成原因、过程,来讲中国的画派形成是不切合实际的。中国古代的画史上有一些某朝几人、几家之说,并不是当时形成的画派,像国外许多的画派那样,有明确的追求,而是后人给他们进行总结的结果。在历史上,这几人、几家并没有明确的画派纲领,甚至没有往来。可是,他们的确在画风上有接近的地方。而有些画派是被载入史册的,如宋朝的“浙派”,“元四家”,明朝的“吴门画派”等。虽说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的画派。但是,作为美术教师也许在讲课中难免要涉及到中国画派的问题,这就更需要大家和学生一道认真查阅资料,学会区别中国画史上的画派与国外的画派,反而会使我们对画派的理解更加深刻。八、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书写能力这次课标在评价要点上也有了变化,有了对学生应知道的美术家和画派的数量要求,对他们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有字数规定。它们分别是:中国美术家5位及代表作品,外国重要的画派2个以上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对中学生的要求不能和小学生一样,他们在欣赏活动中应当更注重理性的分析,所以,对他们的要求也更高。对中学生来讲,他们不只是能在小组或班级里有对艺术作品看法的发表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批评写作能力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他们要写出300字的评论文章。文字的数量要求虽然不多,但是能在很短的篇幅里对美术作品进行有关内容和形式的分析,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中学生还因为有对画派的了解,这就对他们的语言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有一些学生在欣赏课上的文章,让人都感到意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