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鸭技术资料.doc_第1页
养鸭技术资料.doc_第2页
养鸭技术资料.doc_第3页
养鸭技术资料.doc_第4页
养鸭技术资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养鸭技术资料目前饲养的优良肉鸭品种主要有哪些? 北京鸭为世界著名的肉用型鸭标准品种,产于我国北京近郊,现遍布于我国各地。北京鸭体形硕大,呈长方形,全身羽毛洁白、紧凑。公鸭头大,眼圆,喙中等长、较宽厚、呈桔黄色,颈粗稍短,胸部丰满,腹部深广,前胸高举,后腹稍向后倾斜并与地面约呈30度,翅较小,尾短而上翘,腿短而有力,胫、蹼呈桔红色。母鸭腹部丰满,腿短粗,蹼实厚,羽毛丰满。北京鸭性情温驯,仔鸭50日龄活重3.0公斤左右。樱桃谷鸭体形外貌酷似北京鸭。体羽洁白,头大,额宽,鼻脊较高,喙、胫、蹼均为橙黄色或桔红色,颈平而粗短,翅膀强健,紧贴躯干,背宽而长,从肩到尾部稍倾余,胸部较宽深,肌肉发达,脚粗短。成年公鸭体重44.公斤,母鸭3.4公斤。父母代群母鸭年均产蛋210220个,年均产雏鸭168只。白羽L3系商品鸭,42日龄体重可达3公斤以上。该鸭净肉率较其它鸭多26%以上,且瘦肉率高。狄高鸭体形大,外貌近似樱桃谷鸭。体羽洁白,头大而扁长,喙、胫、蹼为橙黄色,颈粗长,背长阔,胸宽挺,尾稍翘起,体躯前昂,后躯靠近地面,脚粗短。成年公、母鸭一般体重3.公斤左右,商品肉鸭是烤鸭、卤鸭、板鸭的上等原料。长羽快、易肥育、瘦肉率高、肉嫩皮脆、质味优美等均是该鸭的特点。仙湖鸭其外貌特征为白羽、宽胸、嘴脚黄。体型大、生长快。商品肉鸭4245天龄活重达3公斤以上;饲料转换率高。商品肉鸭的肉料比为1:2.;种鸭繁殖率高。每只母鸭40周产蛋可达200枚以上,产健雏苗150只以上。适应性和抗病力强,该鸭可适应于水边圈养、陆地旱养、以及舍内网上饲养等;该鸭耐粗饲,成活率高,整齐度好。养鸭怎样做好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育雏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是决定养鸭成败的关键,因此,育雏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要检修好育雏舍,准备好保温、采食、饮水等育雏的工具,并连同育雏舍一起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可按每立方米空间用15克高锰酸钾和30毫升福乐马林混合熏蒸)。接着,要准备足够的饲料、药品,地面饲养的还要准备足够数量的干燥清洁的垫草,如刨花、木糠或切短的稻草等。进雏鸭前还要调试好加温设备,做好加热试温工作,一般要提前半天将育雏舍的温度升高到30左右。育雏的环境条件要求怎样? 1、适宜的温度。育雏舍合适而平稳的温度环境是确保雏鸭成活和健康生长的关键。温度适宜时,雏鸭饮水、采食活动正常,不打堆,行动灵活,反应敏捷,休息时分布均匀,生长快。温度偏低时,雏鸭趋向热源,相互挤压打堆,这样易发生呼吸道病,易造成死伤,生长速度也会受到影响。温度偏高时,雏鸭远离热源,渴欲增加,食欲降低,正常代谢受到影响,抗病力下降。肉鸭适宜的育雏温度可参见下表。肉鸭适宜的育雏温度范围日龄 温度() 13 3235 46 3032 710 2530 1115 2025 16日龄后可视气温情况,逐步减温或采用常温。2、适宜的湿度。雏鸭出雏后,通过运输或直接转入干燥的育雏室内,雏鸭体内的水分将会大量丧失,失水严重将会影响卵黄物质的吸收,影响健康和生长。因此,育雏初期育雏舍内需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6070%)。随着雏鸭日龄的增加,体重增长,呼吸量加大,排泄量增大,此时应尽量降低育雏舍的相对湿度(5055%)。3、新鲜的空气。雏鸭新陈代谢旺盛,需要不断吸入新鲜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气,同时地面育雏的鸭粪和垫料等分解后会产生大量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因此,要保证雏鸭正常健康生长,应加强育雏舍的通风换气工作,确保空气新鲜。4、合理的密度。密度应根据季节、雏鸭的日龄和环境条件等灵活掌握。密度过大,鸭群拥挤,采食、饮水不均,影响生长发育,鸭群的整齐度差,也易造成疾病的传播,死淘率增高。密度过小,房舍利用不经济。合理的密度范围参见下表。肉用型雏鸭的饲养密度周龄 密度(只/平方米) 1 2025 2 1015 3 610 4 46 5、正确的光照。刚出壳的雏鸭宜采用较强的连续光照,以便使其尽快熟悉环境,迅速学会饮水和采食。04周龄雏鸭连续光照的时间每天23小时,提供1小时黑暗,使鸭群适应黑暗的环境,以免停电时引起惊群。光照强度至少为10勒克斯,如用白炽灯泡,则每平方米应有5瓦的照度。怎样及时给雏鸭“开水”和“开食”? 雏鸭出壳后1424小时,可进行开水和开食。开食前供给清洁新鲜的饮水,以补充雏鸭出壳时体内耗去的水分。在饮水中加适量葡萄糖或维生素C,能促进肠胃蠕动、供给营养、排除胎粪、清理肠胃、促进新陈代谢、加速吸收剩余的卵黄、增进食欲和增强体质,因此要先饮水后开食。若在饮水中加入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还可起到肠胃消毒的作用。雏鸭出壳1424小时后,雏鸭绒毛已干,活泼好动,常发出“嘎嘎”的叫声,并互相活动互啄,这时就要先喂水后开食,有利于雏鸭消化道及整个机体正常活动,促进卵黄的吸收。若雏鸭精神倦怠,眼睛半开半闭,不愿活动,此时已超过开食时间。雏鸭开食过早,容易伤害消化器官,影响雏鸭健康;开食过迟,营养供应不上,不利于生长发育。因此,雏鸭开食最好的时间是在出壳后1424小时之间,切记要在饮水后再开食。肉种鸭的管理及其均匀度控制1、开食保证每只鸭子4小时的充足饮水后方可供料。喂料器足够,保证每只鸭子都有足够的采食面积。2、0-28天的料量控制以育种单位推荐的料量为依据,每天检测体重,根据体重增长情况调整料量。4星期末的料量要稍高于标准,防止后续几星期增重不达标。饲喂次数不宜太多,前3 天以8-12次为宜,随后递减的速度要快,从16天开始1次喂料。撒料的速度要快而均匀,撒料的面积要足够,并随鸭子增长而扩大。3、第5星期料量的确定原则上,根据4星期末体重确定。平均体重高于标准体重,或者增重幅度较大时,采用24日龄的喂料量。平均体重低于标准体重,或者增重幅度较小时,采用28日龄的喂料量。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相吻合,而且增重幅度比较理想,采用26日龄的喂料量。32日龄早上喂料前要进行称重,根据称重情况对29日龄时所确定的料量进行调整。4、618星期料量的确定原则上,根据星期末体重和增重情况确定料量。平均体重偏高,增重幅度大,首先检查称重数据和上一周的喂料量,如果数据无明显偏差,维持目前的料量,使体重逐渐接近目标体重。平均体重偏低,增重幅度小,把每天喂料量增加1015克。平均体重与目标体重相吻合,而且增重幅度与标准接近,增加一小量(5克)以维持此生长速度。增重情况与目标有差异时,下星期要在星期中增加一次称重,根据增重情况及时修正料量;每星期饲料的增加量不要太大,要稳定持续的增加;6-8星期增加5-10克,9-18星期增加5-15克。特别注意6星期左右加料幅度不要太大,否则易出现腿病。5、22星期后料量的控制让鸭子在规定的时间内自由采食。采食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蛋重,并与饲料质量、气温等因素有关。注意:产蛋率达到5时要每天抽测蛋重,定时、定点、定数量;每星期必须清空料箱一次,以检测实际的耗料量;每星期对料箱清洗消毒一次。6、体重及均匀度的控制种鸭体重与均匀度的控制水平与种鸭产蛋高峰、高峰维持时间长短、整个产蛋周期的产蛋总量密切相关。在整个育成期所有的工作要紧紧围绕此项工作进行。为了保证体重的合理增长和较高的均匀度,要注意以下几点:控制鸭群适宜的密度和群体大小;每只鸭子至少要保证030平方米的舍内面积和030平方米的运动场面积;每群300只为宜;及早分群;料量准确,称料精确。必须将饲料均匀分布到舍外运动场或舍内足够大的面积上,随鸭子的生长及时增加撒料面积。并注意防止以下几点:地面潮湿导致颗粒料溶解,造成饲料的浪费和鸭子实际采食量的不足;撒料时饲料溅落到鸭子无法采食的区域导致饲料的浪费和鸭子采食量的不足;撒料时将颗粒料踩碎成粉末,导致饲料的浪费和鸭子采食量的不足;粉料不得用于撒料饲喂。称重要早,雏鸭到达育雏舍就要称取初生重,以后每周至少称重一次。称重比例不少于10,称重要定点、定时、定人。称重后准确计算出每圈、每栋、全群的平均体重和体重均匀度;计算体重均匀度,要以标准体重和实际平均体重5分别计算,据此对鸭群的体重和均匀度作出正确的评估。根据称重结果,仔细星期核定出下一星期的料量。7、调群根据体重和均匀度情况,将体重不同的鸭子按大中小调整到相应的栏圈中去。在均匀度、体重状况不是太差时,最好不要进行全群称重分群,这样会导致群序的极大变动,特别是对公鸭更要尽量避免调群。8、对个别体重特小的种鸭的处理每栋鸭舍设立一专门的机动小圈作为小母鸭圈,每天将大群内目测体重比较小的母鸭单独挑到小母鸭圈进行单独加料,并用比较容易辨认的颜色在鸭子身上做上记号,便于在每次喂完料后将其挑出;每次单独补完料后应将鸭子及时放回大群。大鸭的饲养应注意什么? 一般中鸭养至足5周龄时,体重可达2公斤,但此时仍是继续长骨架、长肌肉、长羽毛的快速生长期,因此,要达到育肥增重的要求,日粮的营养水平应与中鸭相接近,在能量水平上应比中鸭稍高一些,以满足快速育肥的需要。大鸭阶段喂全价饲料,应饲喂肉鸭料或大鸭料,全日供料不断,给予足够的饮水。饲喂的方法应与中鸭一致,直至上市。目前的樱桃谷、狄高鸭品种,7周龄结束上市时其体重一般可达3公斤以上。大鸭阶段,同样要注意环境安静,特别是夜晚要注意防止灯光突然照射和行人的惊群,以免造成应激而影响增重。夏季的大鸭要注意防暑降温,夜晚可让鸭露宿在外,另加照明,让鸭在夜晚较凉爽时多采食饲料,以加速增重。此阶段同样要注意场地干爽,以保证羽毛正常。一般的良种快大鸭,长到7周龄(42天)时体重应达到3公斤以以上,羽毛基本长齐,应及时出栏上市,以减少饲料消耗,提高经济效益。肉鸭上市最好一次清栏上市,以减少多次捕捉造成多次应激而减少增重,影响经济效益。怎样防治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本病主要发生在三周龄以内的雏鸭,而死亡率多数集中在312日龄之间。本病在老疫区的死亡率不高,但新疫区死亡率可达90%以上。目前由于大型的种鸭场使用了疫苗,雏鸭获得了母源抗体而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故目前本病的发生率不高。病鸭初期呈现呆滞、减食、垂翅、嗜眠,有时出现腹泻,发病半日至一日即出现特异性神经症状,病鸭全身抽搐,身体倒向一侧,仰颈,头弯向背部,两脚阵发性向后踢蹬,有的在地上旋转,抽搐约10分钟至数小时后死亡,死时大多数呈角弓反张姿势,这是本病的死亡特征。剖检见肝肿大,呈粉红或土黄色,表面有针尖至米粒大小不等的深紫色出血点或斑块。防治:对本病的防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除了做好一般性的生物安全措施外,主要是依赖特异性的免疫预防和防治。在疫区,可用商品鸭肝炎弱毒苗或以本地分离的鸭肝炎病毒制备的灭活疫苗于多发日龄前710天免疫雏鸭或免疫种鸭,其保护效果较好。免疫种鸭的方法是在开产前24周肌肉注射1头份,14天后倍量加强免疫接种1次,这样母鸭所产的蛋中就含有多量母源抗体,所孵出的雏鸭因此而获得被动免疫,其免疫力能维持34周,是当前预防本病的一种既方便又安全有效的方法。一旦发生本病,可在发病初期及时使用以本地分离毒制备的高免蛋黄抗体或高免血清,配合使用多维和中草药制剂,如“鸭肝康”进行治疗,可使病鸭群的残废率控制在25%以下。有人试验,用板蓝根100克、大青叶100克、紫草80克、枯矾40克、葛根80克、朱砂5克、甘草10克,煎水供500只雏鸭饮用,有效。怎样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 本病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但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染。本病在感染群中的污染率很高,有时可达90%,死亡率580%不等。多数发病小鸭表现为精神不佳,嗜睡,萎顿,腿软无力,行动迟缓,不愿走动或行动跟不上群,不食或少食。伏卧不起,缩颈或嘴抵地面,两翅下垂,运动失调,痉挛性摇头或点头,尾部轻轻摇摆。眼有浆液性、粘液性分泌物,常使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鼻孔流出浆液性或粘性分泌物或因分泌物堵塞鼻孔而造成患鸭呼吸困难。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小鸭腹部膨胀。多数病例濒死前出现明显神经症状,呈角弓反张姿势,不久抽搐而死亡。病情一般为13天,日龄较大的小鸭(4周龄以上),病情可达1周或1周以上,除表现上述症状外,时有出现头颈歪斜,颈部弯曲,遇有惊扰时不断鸣叫,呈转圈运动或倒退。剖检可见心包液明显增多,心包膜增厚,可见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情较长者,心包膜与外膜发生粘连,难以剥离,渗出物干燥甚至干酪化。肝脏肿大,表面包盖一层厚薄不等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的纤维性膜,很易剥离。气囊混浊增厚,可见淡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甚至与胸腹壁发生粘连。防治:1、改善育雏室的卫生条件,特别注意通风、干燥防寒及改善饲养密度,地面育雏时要勤换垫草,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2、常用的抗生素有氟派酸、环丙沙星、青霉素、头孢唑啉和壮观霉素等。采用氯霉素和土霉素进行防治,用药量按0.04%混于饲料,连续喂34天。3、免疫接种的方法是给一周龄以内的雏鸭注射由不同血清型组合的传染性浆膜炎多价灭活苗或鸭传染性浆膜炎与大肠杆菌双联灭活苗,以提高雏鸭对本病的免疫力。鸭的育雏方式有哪几种? 育雏方式一般有三种方式,即地面育、网上育雏和立体笼育雏。地面育雏是在育雏舍的地面上铺上5厘米厚的松软垫料,将雏鸭直接饲养在垫料上,采用地下(或地上)加温管道、煤炉、保姆伞或红处线灯泡等加热方式提高育雏舍内的温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投资少,但房舍的利用率低,且雏鸭直接与粪便接触,羽毛较脏,易感染疾病。网上育雏是指在育雏舍内设置离地面3080厘米高的金属网、塑料网或竹木栅条,将雏鸭饲养在网上,粪便由网眼或栅条的缝隙落到地面上。这种方式雏鸭不与地面接触,感染疾病机会减少了,房舍的利用率比地面饲养增加1倍以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省了大量垫料,缺点是一次性投资较大。立体笼育是指将雏鸭饲养在特制的多层金属笼或毛竹笼内,这种育雏方式比平面育雏更能有效地利用房舍和热量,既有网上育雏的优点,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缺点也是投资较大。目前生产商品肉鸭多采用网上育雏或立体笼育,肉用种鸭一般采用地面育雏或网上育雏。初生雏鸭的运输要注意什么? 雏鸭如由外地或远道购进时,要做好接雏准备工作。初生雏最好能在出壳后12小时运到育雏舍,最迟也不应超过24小时,因为初出壳雏鸭在24小时内可以不饮水、不开食,且比较安静,容易装运。雏鸭最好用特制的雏鸭纸箱装运,如用竹箩、鸭仔格等竹制品装运,底下要垫好细软的垫料如稻草,天冷时要用棉被或毯子盖好。初生雏绒毛干后应立即进行选择,然后即可装箱,装箱时应时如天热应少装些,天冷时可多装些。怎样养好中鸭? 中鸭是绝对生长最快,绝对增重最多的阶段,一定要供给充足的营养。中鸭阶段要继续饲喂中鸭用的全价饲料,但从小鸭料转喂中鸭料时最好用三天的时间逐渐过渡,即第一天用1/3的中鸭料,2/3小鸭料,第二天小鸭料和中鸭料各占一半,第三天小鸭料占1/3,中鸭料占2/3,第四天过渡到全部用中鸭料。并且尽量用同一厂家生产的鸭料。中鸭仍可采用自由采食的方法饲喂,即整天任由其自由采食。但为了防止浪费饲料,和提高饲料利用率,最好每天有12天的空槽时间。此外,晚上比白天安静,特别是夏季,晚上比白天凉爽,特别要注意晚上有充足的饲料,以尽量使鸭多吃饲料,以求长得快。3周龄以上的中鸭,胸、腹羽毛已开始长出,对外界的适应力增强,可以离开育雏室在户外饲养,在户外饲养不但可以节省建鸭舍的费用,且能保证饲养环境空气清新,对肉鸭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但最好有竹、树木遮荫,如竹、树木不足,可适当搭荫棚。如不是要水面饲养,要保证整天供水,不能间断。鸭群的密度不能过大,活动面积最好每平方米不超过12只。对于分餐喂料的鸭群,为防止抢食吃料不均,最好进行强弱分群。中鸭鸭群以每群5001000只为宜。中鸭对温度的要求,一般以保持室温在20C左右为宜,过高的温度则不利于鸭的生长发育。鸭采食、休息场地应保持清洁、干燥,为防积水,最好为缓坡。如场地湿度过大,则可导致羽毛品质不良。晚上行人通过鸭场时切忌用手电筒等照射物照射鸭群,以免受惊应激而影响生长发育。随着中鸭的食量不断增大,粪便也越来越多,故要及时清理场地粪便,勤清洗食槽和饮水器。每天早上要检查鸭群的动态和粪便情况,特别注意有无啄毛现象发生和否有拉稀情况出现。以及时查明原因,采取对策。怎样预防鸭瘟? 鸭瘟,又称“大头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头颈肿大,流泪,下痢,粪便呈灰绿色,两脚麻痹无力,体温升高,肝有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坏死点和出血点,食道有假膜性坏死性炎症,泄殖腔出血,水肿和坏死。本病感染各种年龄的鸭,尤以番鸭、产蛋母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季为发病高峰,发病率高,死亡率在90%以上。发病后潜伏期为2-5天。病鸭体温升高(42.544.0)精神沉郁,离群独处,羽毛松乱,食欲减退或废绝,两腿麻痹,行动迟缓,严重时伏地不起,下痢,粪便呈绿色或灰绿色,污染泄殖腔周围的羽毛,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和水肿,严重时粘膜外翻,眼皮水肿,流泪,部分病鸭头部肿大或下颌肿大,群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发病后期体温降低至正常体温以下,最后衰竭死亡。病程210天。死亡率高,常达8090%,也有少量较低的。防治:以预防为主,在感染区的雏鸭必须定期注射鸭瘟弱毒疫苗,肉鸭接种一次即可,种鸭每年接种两次,产蛋鸭可安排在停产期间接种。发病早期使用鸭瘟高免血清,每只0.5毫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鸭瘟又叫鸭病毒性肠炎,是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诊特点是高热,脚软,行走困难,拉绿色稀便,流泪。常见头颈部肿大,故有“大头瘟”之称。 1病原 本病的病原为鸭瘟病毒 2流行特点 对鸭瘟有自然感染性的宿主仅限于雁形目里的鸭科成员(鸭、鹅、雁),其他禽类抵抗力较强,不易发病。 在本病流行期间,通常以成年鸭的发病率较高,1月龄以下的雏鸭发病较少,产蛋母鸭发病率、死亡率均高,病鸭的肝、脑、食道及泄殖腔内含病毒量最高。 病鸭与康复不久的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健康鸭群与病鸭在一起放牧,或是经过流行疫区,都能引起感染。被病鸭排泄物污染的用具与运输工具也是传染媒介。某些水禽(如野鸭)、飞鸟、吸血昆虫,也可能传播本病。 本病的发生四季均有,通常在春、夏、秋流行最严重。 3临床症状 潜伏期25天,人工感染24天开始现出症状。体温4243,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口渴好饮水,两脚发软,羽毛松乱,双翅下垂,行动迟缓。严重者伏地不起,强行驱赶时,则两翅扑地而走。病鸭不愿下水。排绿色或灰绿色稀便,泄殖腔周围羽毛沾有稀粪,泄殖腔松驰,有时发生水肿。眼睑肿胀、流泪,分泌浆液或脓性黏液,眼结膜充血。鼻孔分泌物增多,有稀薄或黏稠液体流出。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大头瘟)。呼吸困难,呼吸音粗厉。产蛋母鸭群在死亡高峰期间,产蛋率下降25%40%。 病程一般为34天,鸭极度衰竭而死。死亡率达90%以上。个别转为慢性者,生长缓慢、消瘦,角膜浑浊,甚至形成溃疡。 4解剖病理改变 本病的病理变化是急性败血症,全身浆膜、黏膜与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或坏死。 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大头瘟”的典型病例,头与颈部的皮肤肿胀,切开时流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舌根、咽部、腭部及食道、肠道、泄殖腔黏膜表面常有淡黄、灰黄或草黄色、不易剥离的伪膜覆盖,刮落后即露出鲜红色、大小不一的出血溃疡灶。腺胃黏膜有出血斑点,有时在腺胃与食道膨大部的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膜下充血或出血。 肝脏有出血斑点,肝表面与切面有针尖大至小米大的灰白色坏死斑点,胆囊肿大,脾体积缩小、呈黑紫色,心内、外膜上有出血点,腔上囊出血,卵泡常有变形与泡内出血性病变。 5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特征性症状与解剖病理改变,即可做出诊断。 6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发病时应严格执行封锁、隔离、消毒与紧急预防接种等综合防治措施,以防疫情蔓延。 病鸭应在远离河流的地点集中屠宰加工,高温处理,内脏及小鸭不能利用,必须焚烧或深埋。血水经消毒后废弃。羽毛必须消毒处理。 鸭舍、用具与运动场等都必须彻底消毒,并空闲12个月后方能使用。 可疑病鸭群及疫区其他健康群,应立即接种疫苗,停止放牧。在14天之内不再发生病鸭时,方可在指定地区内放牧。 污染的饲料须烧毁与消毒。饮水必须消毒并经常更换。 在疫区尽量消灭麻雀、蚊、蝇等传染媒介。 做到自繁自养。如必须购入新鸭时,应事先了解当地确无疫情才行。 疫区健康鸭群,每年需定期接种12次。 样防治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病是由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本病一般是在饲养管理不良,鸭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才感染发病。各种年龄的鸭均可发生,其传播较慢,多呈散发性。病鸭症状主要是食欲减退,渴欲增加,拉灰白色恶臭稀粪,严重的可见呼吸困难。剖检特征主要见心包膜增厚、心包积液,气囊混浊,肝表面有一层纤维素膜覆盖。有时腹腔可见豆腐渣样物。防治:本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的抵抗力,改善环境,改善卫生条件,能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治疗本病的药物很多,但往往因用药不当而致大肠杆菌产生了抗药性,所以要求使用治疗药物时要用足量药和连续用药,以给病鸭体内的大肠杆菌致有效的打击。常用的药物有氯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对呋喃唑酮、磺胺类药也有效。养鸭子的喂什么饲料较好?网架养鸭饲养管理:用配合粉料或颗粒饲料饲喂。12周龄雏鸭饲料配方:玉米50%、麦麸12%、菜籽饼8%、豆类(黄豆、豌豆)10%、蚕蛹6%、鱼粉6%、米糠5.5%、生长素0.5%、骨粉2%、多种维生素10克、赖氨酸25克、食母生200克;36周龄饲料配方:玉米46%、麦麸15%、菜籽饼10%、豆类8%、蚕蛹3%、鱼粉5%、米糠8%、生长素1%、骨粉2%、碳酸钙2%、多种维生素20克、赖氨酸50克。颗粒料直径12周龄为0.20.3厘米,36周龄为0.40.5厘米为合适料型,过大,鸭吞不下去。搞好卫生防疫。每天冲洗鸭舍,保持清洁无臭味。鸭舍用石灰水或漂白粉等物每月交换消毒一次,鸭群每10天左右用一次磺胺、土霉素类药物预防(将药物研末拌在料中饲喂),食、水槽每天应洗刷。降温保暖。夏季在鸭舍按3050平方米安一吊扇;冬季首先对育雏室或烟道、纸箱、箩筐、地面及其它用具消毒,雏鸭出壳后一般24小时按强弱分别进入育雏室或装入纸箱、箩筐,内垫35厘米长的干谷草或锯末。保温育雏可用保温伞、电炉、红外线热板、红外线灯泡、烟道等,温度应为3230,室温保持在24。如果是初养或小规模饲养可用纸箱、箩筐育雏,用高温瓶装热水保温,上盖麻袋,勤换垫草,保持清洁。雏鸭3日龄后每天降温1,1820日龄后把育雏温度降至环境温度;饲养密度:一周龄每平方米2025只,二周龄1518只,三周龄1012只。冬季雏鸭饲养密度大,排泄物多,育雏室容易受潮。因此,在保温的同时要注意通风,使室内空气新鲜。把好饮水关。雏鸭开食必须先饮水(最好先用1的高锰酸钾温热水),后开食。开食的头3天,每天用浸泡过的碎米或大米饭喂8次,喂七成饱,3天后喂配合粉料或颗粒饲料,每天喂6次,晚上12点钟加喂一次。合适的密度。鸭群过密影响鸭增重,过稀浪费场地,育雏1540只/平方米,上竹网时58只/平方米。适时销售。彭山农村有“长得好不如卖得巧”之说,鸭农要掌握市场信息,一旦价高,哪怕体重轻点也得卖,良种鸭30日龄左右就可出售,以后皮下脂肪存积,就卖不上价。鸭粪利用。鸭吃饲料后,定有料落入地面或槽外,将其扫来喂猪,充分利用,减少浪费。同时利用鸭粪养猪、养鱼,每餐在猪饲料中可加入10%20%的新鲜粪进行配合饲喂。养鱼每亩水面每日用粪2540千克,以饲料鸭粪猪或鱼的综合利用方式养殖,可节约一大笔猪、鱼饲料费用,大大提高养鸭经济效益。鉴别鸭瘟与鸭霍乱的方法患鸭霍乱病的病鸭,死亡前常摇头,死亡时口、鼻流稀血水,嗉囊里充满饲料,手摸感觉硬实;而患鸭瘟的病鸭,流涕流泪,死亡时眼睛充血,嗉囊空虚无食物,手摸时感到松软。1鸭霍乱一般是零星发生,突然死亡,尤其是正在产蛋的母鸭颇为多见。鸭霍乱能传染给鸡、甚至猪;而鸭瘟流行范围较广,病程也较长,一般多在发病后46天死亡,但不传染给鸡与猪。2.翻开鸭肛门,出现充血,水肿或有黄绿色假膜者,则可判断是鸭瘟。3.患鸭霍乱病的病鸭,死亡前常摇头,死亡时口、鼻流稀血水,嗉囊里充满饲料,手摸感觉硬实;而患鸭瘟的病鸭,流涕流泪,死亡时眼睛充血,嗉囊空虚无食物,手摸时感到松软。4.鸭霍乱可用磺胺类药物或抗菌素治疗,效果满意,但对鸭瘟则无效。5.发生鸭霍乱的病鸭或死鸭,肝脏表面有许多针头大小、分布均匀的灰白色的坏死;而鸭瘟则没有这些症状,但全身皮肤表面有许多出血斑点,头颈部出血更为严重。对鸭瘟尚无有效药物可治疗,而对鸭霍乱用药物治疗效果却很好。此两种病的症状很相似,很易混淆,故在防治时务必准确鉴别,方能减少不应有的损失。鸭瘟诊断与防治1.诊断。 根据鸭瘟的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的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在该病的初发地区,应按要求采取肝、脾组织、送兽医检验部门进行实验室诊断。在诊断时,应注意与鸭肝炎、鸭霍乱、鸭球虫病和成鸭坏死性肠炎进行鉴别诊断。 2.防治。 本病早期治疗可用抗鸭瘟高免血清,每只鸭肌肉注射0.5毫升,有一定疗效。也可用聚肌胞(一种内源性干扰素)进行早期治疗,每只成鸭肌肉注射1毫升,3日1次,连用23次,也可收到一定疗效。但日常生产中,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综合防治工作。 第一,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群健康水平,增强抗病力。 第二,坚持自繁自养,需要引进种蛋或种雏时,一定要经过严格检疫,证明无疫病感染后,方可引入场内。 三,鸭场要健全必要的消毒设施,要有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时刻掌握本地区的疫情信息,防止鸭瘟病原侵入场内,确保鸭群安全。 第四,一旦发生鸭瘟,要按国家防疫条例上报疫情,划定疫区范围,并进行严格的封锁、隔离、焚尸、消毒等工作。被病毒污染的饲料要经高温消毒,饮用水可用碘化类消毒药消毒,这类消毒药对鸭群无毒害作用。对疫区健康鸭群和尚未发病的假定健康鸭群,应立即接种疫苗。 第五,疫区的肉鸭屠宰加工厂,禁止收购有疫情场的鸭,要严格执行检疫检验制度。屠宰中发现的可疑病鸭及其内脏等,需经高温处理后利用或废弃。 第六,接种鸭瘟弱毒疫苗时,要严格按产品标签上标明的剂量接种。通常用生理盐水稀释,稀释倍数可根据每只鸭注射量而定。例如2月龄鸭,可稀释100倍,每只鸭肌肉注射0.5毫升;5月龄以上的鸭,可稀释200倍,每只鸭肌肉注射1毫升;30日龄以内的鸭,可稀释40倍,每只鸭肌肉注射0.2毫升。雏鸭(1月龄以内)免疫期1个月,2月龄上的鸭免疫期69个月。免疫程序,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有无疫情和鸭群的情况,具体制定。 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临床症状病鸭精神沉郁,离群独处,咳嗽,眼鼻分泌物增多,使眼眶周围的绒毛连在一起,下痢,排黄绿色或黄白色稀粪,玷污肛门周围羽毛。腿软无力,站立不稳,少食或不食,严重的出现神经症状,如阵发性痉挛、摇头点头、头颈歪斜等症状。剖检病死小鸭10只,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肝周炎、纤维素性气囊炎和肠黏膜卡他性炎症,伴有神经症状的病鸭脑实质充血。实验室诊断根据病鸭主要以鼻窦肿大、脚软、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肠黏膜卡他性炎症等特征,初步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细菌分离培养 取脑病料分别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上,37烛缸培养24h,在血液琼脂平板和巧克力琼脂平板上能检出菌落,麦康凯琼脂平板上不生长。取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呈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瑞氏染色可见两端浓染。取明显病变的肝组织接种于普通琼脂、麦康凯琼脂、肉汤培养基上,37培养24h。取培养物镜检,可发现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生化试验 由脑分离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不发酵葡萄糖、木糖、果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山梨醇、肌醇、卫矛醇;不产生硫化氢和吲哚,V-P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阳性;尿素酶试验阳性,接触酶试验阳性。由肝组织培养的杆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产酸产气,靛基质阳性,V-P试验阴性,不产生硫化氢。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及初步诊断,可以确诊此次鸭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而引起的。防治用两种细菌纯培养物分别作药敏试验。两种杆菌对头孢噻呋、壮观霉素高度敏感,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林可霉素、乳酸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中度敏感,对青霉素、氟哌酸、土霉素低敏或不敏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全群鸭用恒丰强动物药业生产的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按0.2ml/只注射一次;全群用乳酸环丙沙星饮水,连用5天。同时加强鸭舍及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夏 季 养 鸭一、调整饲料配方,保证鸭营养需要 由于鸭的采食量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所以应配制夏秋季高温用的、不同生长阶段的肉鸭日粮,以保证鸭每日的营养摄取量。 提高矿物质与维生素的添加量。由于鸭采食量下降,要保证肉鸭各种矿物质与维生素营养成分摄入量不变,应适当提高其日粮中的含量。夏季鸭体排泄Na、K增加,由于喘息血浆中CO2浓度下降,有可能出现呼吸性中毒,因此,在日粮中或饮水中补加额外的Na、K及在饮水中补加碳酸盐均有利于维持电解质平衡。夏季高温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易被氧化,且高温等应激因素造成鸭的生理紧张,不仅降低鸭机体VC合成能力,同时鸭对VC等营养物质的需求量相对提高,所以高温时节每千克饲料中应另加50200毫克VC,这有利于减轻因应激因素对鸭体产生的不利影响。 保持饲料新鲜。在高温、高湿期间,自配饲料或购入的饲料放置过久或饲喂时在料槽中放置时间过长均会引起饲料发酵变质,甚至出现霉变。因而每次配料或购买饲料时,以一周左右用完为宜,保证饲料新鲜。在饲喂时应少量多次,采用湿拌粉料更应少喂勤添。 采用抗应激药物添加剂。针对鸭体高温下所表现的生理变化,使用水杨酸钠可以降低鸭的体温,使用藿香、刺五加、薄荷等中草药制剂可增加免疫、祛湿助消化达到抗应激效果。延胡索酸可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抗应激能力,同时具有镇静作用,能使肌肉活动减少。可作为抗应激添加剂使用。 二、搞好环境控制,防止鸭发生热应激 保持鸭舍清洁、干燥、通风。增加鸭舍打扫次数,缩短鸭粪在舍内的时间,防止高温下粪便带来的危害。饮水槽尽量放置在鸭舍四周,不要让鸭饮水时将水洒向四周,更不要让鸭在水槽中嬉水。 减少饲养密度。适量减少舍饲数量和增加鸭舍中水、食槽的数量,可使鸭舍内因鸭数的减少而降低总热量,同时避免因食槽或水槽的不足造成争食、拥挤而导致个体产热量的上升。 搞好鸭舍通风换气,加快鸭体散热。保证鸭舍四周敞开,使鸭舍内有空气对流作用,加大通风量。可采用通风设备加强通风,保证空气流动。夜间也应加强通风,使鸭在夜间能恢复体能,缓解白天酷暑抗应激的影响。避免干扰鸭群,使鸭的活动量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减少鸭体热的增加。 做好日常消毒工作。鸭舍内定期消毒,防止鸭因有害微生物的侵袭而造成抵抗力的下降,防止苍蝇、蚊子孳生,使鸭免受虫害干扰,增强鸭群的抗应激能力。 肉鸭养殖用药三注意目前农村中饲养肉鸭大有可图,因为肉鸭饲养周期短。但是养殖户为防治肉鸭疫病而滥用兽药、不合理用药的现象也很普遍。现就目前肉鸭用药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一、充分了解兽药,科学用药。一般肉鸭发病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如鸭瘟、鸭肝炎等;有的是由细菌感染的,如浆膜炎、大肠杆菌病等。病毒病常采用干扰素、血清、卵黄抗体、黄芪多糖等药物治疗,细菌病选用高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肉鸭用药治病,要掌握中药和西药相结合、抗病毒和抗菌病相结合的原则,不能盲目大剂量给药。二、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给药方式。肉鸭用药上首先要结合病情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最好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用抗菌药治病时必须有合适的剂量,间隔时间及疗程。疗程应充足,一般的感染性疾病可连续用药34天,症状消失后,再巩固12天,以防复发,磺胺类药的疗程更长。三、定期消毒,加强免疫。定期进行消毒对防治鸭病具有积极作用。应该选用有机氯等高效低毒的消毒药,目前用于肉鸭养殖场环境消毒的药物有:醛类(甲醛、戊二醛)、碱类(如烧碱、生石灰)、卤素类(氯制剂有漂白粉、消毒王、灭毒威等)、过氧化物类(如过氧乙酸)、季胺盐类(如百毒杀)。制定消毒程序,一般1015天进行一次带鸭消毒,57天一次环境消毒。同时,疫苗预防必不可少,要加强疫苗的防疫,结合当地疫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虽然肉鸭生长周期短,但是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预防。稻田养鸭一、品种选择 稻田养鸭是一种粗放的饲养方式,而且在稻鸭共栖种养模式中,养鸭只是绿色优质大米生产的一个辅助性产业,主要起生物防治的作用。因此,在选择鸭品种时,重点考虑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广,耐粗饲,抗逆性强的中小型优良品种。推荐饲养吉安红毛鸭和册麻鸭等蛋肉兼用品种。 (一)吉安红毛鸭 吉安红毛鸭体型短圆、颈粗短。公鸭大小适中,紧凑、前胸宽、胸肌发达。母鸭体型桃园、冯凑、眼大突出、明亮、胸肌发达。具有遗传性能稳定,生产性能良好,耐粗饲,觅食力强,肉嫩、瘦肉率高,羽毛生长与体重增长同步,是加工板鸭优质原料。据农村调查,以放牧为主,饲养80-90天,体重可达1000-1150克,其间补喂稻谷3-4kg,在板鸭厂育肥28天,体重1350-1400克(耗稻谷4kg),达到板鸭加工要求。红毛鸭开产日龄112天,产蛋率达5%日龄为134天,50%为186天,成年母鸭平均体重1450克。该鸭适合我省农村各种方式的饲养。 (二)山麻鸭 山麻鸭原产于福建龙岩地区,是我国优良蛋鸭品种之一。公鸭胸宽背阔,体躯较长。喙黄绿色、虹彩褐色。胫、蹼桔红色、背部羽毛灰褐色,腹部灰白色。母鸭身体细长、匀称紧凑、站立和行走时躯干与地面呈450角以上,头较小,喙呈古铜色、虹彩褐色、胫、蹼桔红色、通体麻褐色。据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测定,公母鸭平均初生体重42.78克,4周体重553.10克,90日龄体重1330克,72周龄(504日龄)体重1515克。成年公鸭体重1300克,成年母鸭体重1500克。母鸭开产日龄120日龄左右,500日龄产蛋280-300枚。山麻鸭具有开产早,产蛋高,适应性广,适合农村各种方式养殖。 二、饲养管理 (一)雏鸭饲养管理 雏鸭的饲养管理是俗称育雏,是养鸭十分重要的基础阶段。因此,须科学管理,给雏鸭创造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照、营养和清洁安静的环境等,尽量减少恶劣应激的影响。 1、雏鸭选择 育雏的季节须仔细考虑,特别是稻鸭共栖模式,应选择最佳的育雏季节,以取得最好的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稻鸭共栖的鸭苗主要是春雏和夏雏,秋雏和冬雏不作选择。 春雏 指3-5月份孵出的雏鸭。春季气候逐渐回暖,阳光充足,对雏鸭生长有利,成活率和强健率高,到中鸭阶段,由于气温适宜,舍外活动时间长,体质好,生长增重快。稻鸭共栖的鸭苗应选择春雏,育雏结束正好与水稻栽插相衔接。不过春雏须注意做好保温工作,而且春季多雨高湿,气候多变,疾病容易入侵,处于炎热夏季的育成期要做好防暑遮荫等工作,所以管理须仔细认真,把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充分和完善。 夏雏 指6-8月份孵出的雏鸭。此时高温高湿,雏鸭食欲差,生长发育受影响,成禽的生产力较低,且防暑降湿工作量大。不过,夏雏一般不需供热保温,作肉用商品鸭时只要适当做好防暑工作,饲养成本不会很高。 秋雏、冬雏 秋雏是指9-10月份孵出的雏鸭。冬雏是指11-12月份孵出的雏鸭。与水稻种植在季节上不相适应。 2、育雏方式 根据现有鸭舍的具体情况,可采取多种育雏方式。针对稻田养鸭的具体情况,应集中育雏后,再分散下田放牧。介绍其中几种方式: 平面地面育雏 即直接在鸭舍地面上铺厚垫料,如刨花、粗木悄、干禾草、干砂等,在其上育雏,定期清理更换垫料,使之保持清洁干燥,此法简单易行,成本不高,但不易控制疾病,育雏效果一般。 半地半网育雏 即鸭舍1/3地面铺设离地网面,另外地面不铺网,只铺垫料。饮水全部放置在网上,这样舍内地面保持干燥。注意斜面坡度须小于250。此法成本适中,且利于清洁工作,效果较理想,所以比较常用。 纸箱育雏 利用普通大一点的硬纸箱,将雏鸭养于其中。此法在暖和天气时不用热源供温,可自温育雏,大大降低保温费用,且简单易行,投资小。但须注意保持干燥、卫生和通风,常在纸壁凿孔以通气,需适时分群转移,随着雏鸭逐渐长大,逐步将部分鸭移出至其它纸箱或育雏舍,使其饲养密度适中并逐渐脱温。因此法受天气影响较大,工作繁杂,育雏数量有限,适合小规模养殖。 3、饮水和饲料 饮水 雏鸭出壳后24小时内一定要饮到水,一般做法是,将雏鸭放入1厘米深的浅水盆中几分钟,让雏鸭湿脚和饮水,即通常所说的“点水”。水质必须新鲜、清洁、水温接近室温,随着日龄的增加,雏鸭的饮水量加大,经常清洗饮水用具和换掉脏的饮水,装入新鲜的水。 开食 在雏鸭出壳后24-28小时内,当全部雏鸭饮到水后,让雏鸭开食。最迟也不能超过36小时。雏鸭开食后的最初几天,应采用“少喂多餐”制,即每天喂7-8次不等,每次喂量很少,但须保证雏鸭吃饱。以后让雏鸭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晚上不设人工光照。 饲料饲喂 雏鸭饲料宜新鲜、清洁、营养、颗粒大小适中、适口性好、易于消化的饲料。雏鸭在10-15天期间,每羽鸭用全价饲料500克分供食,在饲喂过程中拌加少量米饭。然后,用米饭加稻谷、碎玉米等谷物类饲料喂到体重75克以上,可放入大田。 4、一般管理 通风 目前绝大多数开放式鸭舍是以调节舍内的温度和湿度为主要标准来进行通风换气的,靠开闭门窗的多少和开闭时间的长短来控制通风。窗户应设在高处,既使风吹不到鸭身,又利于排除较热较轻的废气。同时,防止贼风和温度波动引起雏鸭感冒和生长不良。 密度 通常雏鸭群以400-1000只为宜,地面平养时,第一周龄每平方米20只左右,第二周龄14只左右,第三周龄以后不应多于10只;网面平养和地网结合饲养时密度可大些,最多可多养1/3。 温度 雏鸭生长须适宜的温度,要避免室内温度大幅度升降。1-3日龄,温度为28-30C;4-6日龄,温度为24-26C;7-10日龄,温度为20-23C;11天以后类推。前期当室内温度低于20C时,可用红外线灯或电热板供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