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考历史选择题中考查迁移能力的题型.doc_第1页
例谈高考历史选择题中考查迁移能力的题型.doc_第2页
例谈高考历史选择题中考查迁移能力的题型.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谈高考历史选择题中考查迁移能力的题型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还要求学生“由此以知彼”。“举一反三”、“由此知彼”就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现在高考特别重视对学习素质的考查,其中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学习素质的核心。简单的说,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衔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然而,在高考过程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情境和新问题面前心慌意乱、束手无策,直接影响解题的效果。在复习备考中,我对2010 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历史选择题中考查迁移能力的题型大体有这几种:“已知结论”型、“已知新知结论”型、“新知已知结论”型、“新知结论”,弄清考查题型,有助于我们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高效备考。1、“已知结论”型这类题型的特点是:要求学生理解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涵义,了解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对已学知识能归纳出知识结构,形成规律,形成网络。学生运用已形成网络的知识得出答案。【湖南2010高考24题】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已知知识: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知识迁移:将各省名称或简称与此类比,迁移至此,即可得出问题的答案C。【2010全国卷 13题】唐高祖废汉代以来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是: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已知知识: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课本上只讲两次重要的阶段性发展:秦朝半两钱,唐初开元通宝。知识迁移:秦朝统一全国货币为半两钱,开创了中国古代“圆形方孔”的形制;唐朝初期统一货币为“开元通宝钱”,开创了以“通宝”或者“元宝”作为货币称呼,而不使用重量。迁移至此,故选C。2、“已知新知结论”型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在教材知识基础上来命题,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形式对教材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向学生提供资料信息。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及通过分析处理信息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思维迁移,从而作出判断、选择或解答问题。实际上分析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也是知识迁移的过程。【2010全国卷 22题】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已知知识:由所学知道,煤钢联营是经济组织。知识迁移:而从材料中“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新信息得出新知:煤钢共同体是独立于政府的。结合新旧知识故选D。【湖南2010高考27题】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已知知识: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表格中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考生对“明朝中后期白银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记忆深刻,但D选项中“始终”在时间表述错误,故排除D。知识迁移:从表中提取新信息,只有稻谷和布这些少数生活资料可作为支付手段 ,C项 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故排除C。又从表中新信息:宝钞的数量减少至消失,故选答案A。3、“新知已知结论”型这类题型的特点是“新”:新情境、新材料。所谓“新”即指学生未接触过的事件、未知的信息及与生产实际、社会发展现实及生命科学的热点相联系的问题。学生必须从新情境、新材料中接受新知识,再与已学知识相比较、重组、迁移进而进行判断或推出结论。【2010年全国卷文综16题】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新知知识:从材料提取的新知是女真族在重阳节的习惯和对重阳节的重视。知识迁移:材料的核心是女真族在重阳节的习惯和对重阳节的重视,故A项不合题意。B项则既不符合史实,也从材料难以得出结论。难点在于C项,很容易被选,然应知道C项不符合史实。最早在曹魏时就有了九九重阳登高、茱萸、菊花的风俗,是中原的一种风俗习惯。也许大家不知道这个节日是曹魏时就有的,但已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该陌生吧,其中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表明至少唐朝时在山东地区就有这个节日了,结合已知和新知,推出结论,只能选择D项。【2010年全国卷文综20题】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新知知识:提取材料核心内容得到新知识:是议会中贵族不起决定作用或者找不到,其中心在说明议会的变化,而不是贵族的变化。知识迁移:从题干中“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说明当时贵族地位没落;“但贵族在哪里呢”,说明当时的议会没有贵族的席位,故“贵族地位开始没落”错误,是已经没落,没了社会地位,A错误;本题时间是1649年1月,处死国王查理一世,说明议会的权力大,但还没有拥有绝对权力的地步,因为1660年出现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议会拥有绝对权力是出现在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后,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C错误;题干中始终没有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来,故D错误。传统的英国议会是国王控制的议会,是有贵族参加的议会,而1649年的议会国王没有了权威,也没有贵族参加的议会,说明当时的传统议会制度已经瓦解。故正确答案为D。4、“新知结论” 这类题型特点是:“全新”。推出结论完全需要题目所提供的新材料、新知识。这就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必须敏捷地从新给材料中获得新知识,进行加工处理,而后运用新知识来解答题目。【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8题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新知知识:题目的条件是给出了亚里士多德所论述的两种平等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的定义,对学生来说是新情境,新知识。迁移知识:题目的要求是运用亚氏的两种平等的理论分析“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现实(历史)现象。故首先必须理解两种平等的含义:根据题干材料,数量平等意味着不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一律按人头平均分配;比值平等意味着要考虑个体差异(实际价值,包括能力),根据差异按照一定的标准(比例)进行分配。“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意味着有一个分配标准,故选B。当然学生完全可以直接从常识出发,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只能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分数),被录取到相应的高等院校或不被录取,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高考成绩是考生实际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根据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