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doc_第1页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doc_第2页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doc_第3页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doc_第4页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泇口中学 八 年级 物理 学科教案( 课时) 授课教师 田学习 时间 第 周 授课班级 课题走进分子世界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2) 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3)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2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教学重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难点及关键点通过动画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教学方法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练习的资源,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浅入深,亦步亦趋的完成课题。本节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课件就有了用武之地。学法观察归纳教具或课件炭笔、报纸条、显微镜,高锰酸钾颗粒(放在烧杯中,配有药匙)、烧杯(内有适量的水),酒精、水(放在烧杯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注射器(配有针头)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教 学 过 程 设 计个 案 补 充活动7.1选择一种模型:教师: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同时对课本进行填充)教师: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学生:看到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马上开始溶化,不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红色。(同时对进行课本填充)教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总体积是否和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相等。如不相等,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简单板书活动3)学生:可能在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会变小。教师:科学家们根据上述的现象,设想了三种物理模型。模型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3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去。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最合理的模型,对上述和现象2和3进行解释。(讨论2分钟后回答)学生1:选择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高锰酸钾在水中溶化成十分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水充分的混合后使水的颜色变红。学生2:选择模型2,由于颗粒之间有空隙,所以水的微粒和酒精的颗粒互相进入了对方的空隙中,所以混合以后的总体积小于原来的体积之和。教师:如学生选择另两种模型可以问其他学生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对于其他的模型也应进行鼓励,但应给学生指明模型2是最合理的。教师:科学家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研究发现,物质的确可以分成十分细小的微粒,但如果一直的分下去,物质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如水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失去了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已经不是水了)于是科学家们就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分子。教师:介绍分子的大小。教师:介绍分子直径数量级学生:阅读第26页相关的最后一段。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可总结如下结论。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活动7.2: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教师:如果将红墨水滴在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学生:发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教师: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学生:说明分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停的运动着。(填写课本)学生:讨论后进行回答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的证据?教师:得出如下结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教师:要求学生阅读28页的对话框。提问小男孩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女孩又是怎样回答的?(看书半分钟,回答时不能看书。)教师:你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呢?学生:小男孩说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学生:很可能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的作用。活动7.3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教师:要求学生猜测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强调要将表面刮都光滑,且要用力挤压。)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学生:看到两个铅块粘到了一起。教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分子间的确存在着相互的吸引力。教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教师: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那么物体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是为什么一般的物体都很难压缩呢?如铁块。教师: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教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完成表格的填写。教师再做总结。教师: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 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 学生:1nm=10-9m,纳米金属有超塑延展性。纳米陶瓷硬度高、耐高温而且有一定的塑性。纳米材料还有很强的抗菌性。课堂练习:1、物质是由大量组成,分子间有2、分子在 运动,这可由 来证明。3、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_,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一匙糖加入水中,能使整杯水变甜,说明_,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_,说明_。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科学家把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称为离子B. 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9m C. 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微粒,它时刻在保持静止D.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只存在排斥力5、下面不能说明关分子运动的事例是( ).A. 从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在空中飘荡 B.酒瓶盖打开后,屋里很快就闻到酒香味B. 用盐水腌鸭鸭蛋,一段时间后,蛋会变咸 D. 往开水里放些糖,水会变甜6、 下列各种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是( )A.气体容易压缩 B.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C.铁棒被折断后很难再合在一起 D.气体会无限扩散开作业布置泇口中学 八 年级 物理 学科教案( 课时) 授课教师 时间 第 周 授课班级 课题静电现象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要求体现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2、 过程与方法: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实验难点及关键点两种电荷的作用和摩擦起电的实质教学方法实验归纳学法观察思考教具或课件橡胶棒,玻璃棒,丝绸,毛皮等教 学 过 程 设 计个 案 补 充一,复习导入师:根据我们的学习,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请举例说明。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二,讲授新课观察课本思考探究活动一得内容。演示实验: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带电了或者说带了电荷。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例如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写下了“顿牟掇芥”一语,指的是用玳琩的壳吸引轻小物体。后来人们认识到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有两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的所带的电荷是一种,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另一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1、电荷(1)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富兰克林命名)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原子的构成初步原子不显电性,不是原子没有电荷,而是原子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数目相等,对外不显电性。3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特别是离核较远的电子受到的束缚较小。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经过摩擦之后就会失去电子,从而带上正电,而丝绸得到玻璃棒的电子带负电;用毛皮去摩擦橡胶棒,橡胶棒经过摩擦会得到电子,从而带负电,而毛皮失去了电子带正电。摩擦起电有没有创造了电荷?生:没有,摩擦起电是带电粒子(如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实质:电子的转移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问:从以上的结论,你能不能总结出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摩擦起电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结论(1)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与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有关(2)摩擦起电的原因: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课堂练习:1, 用 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物体能够 轻小物体。2、摩摩擦起电现象说明3、自然界存在 种电荷,分别是 和 ,他们之间的作用是 。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静电现象1、摩擦起电演示实验2、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其作用3、摩擦起电的实质课后反思泇口中学 八 年级 物理 学科教案( 课时) 授课教师 田学习 时间 第 周 授课班级 课题探索更小微粒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要求体现三维目标)1 认识分子、原子的结构特点。2 利用分子原子的结构特点了解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重点认识原子的核式模型难点及关键点原子的核式模型教学方法讲授法学法观察归纳总结思考教具或课件视频、课件辅助教 学 过 程 设 计个 案 补 充 一、复习引入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而分子最可以再分的,这一现象可以通过摩擦起电现象来解释。而组成分子的结构又是什么呢?二、新课讲授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物质的微小结构的那些知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交流课后查阅的有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粒子的知识。我国古代有这么一段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原子还可以再分吗?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同时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是由更小的原子构成的。一、分子由原子组成1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化合物2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单质二、原子的组成曾经就有人想像原子核均匀分布在原子球中,而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原子内部究竟是怎样的结构?关于原子的内部情况在历史上也争论了较长时间,但实验证明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比较符合实际。卢瑟福建立了原子式结构的行星模型。1. 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2.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绕核高速运转。1919年卢瑟福用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原子核从氦原子核中打出了质子。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三、原子核的组成1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种子组成2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1964年盖尔曼提出夸克的设想,认为夸克是比强子更深层次的粒子。这是一种理论上假设的构成强子的组成粒子,盖尔曼因此获得了196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夸克的发现:为了检验盖尔曼所提出的设想,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了使粒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人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将粒子的运动速度加至极快,于是人们便不断地改进加速器,可见加速器是我们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页。 生活 物理 社会 Ppt图:加速器对于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通过视频让学生对原子的组成和微粒结构有正确的认识。认识:人类对于电子 ,原子,中子,质子,夸克的认识时间。课堂练习:1、 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 ,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 和 构成。2、原子核是由 和 构成,其中 带正电, 不带电。3、19世纪末,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原子内部结构的模型,你认为最接近原子结构的是( )A 西瓜 B 熟鸡蛋 C 面包 D 太阳系4、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电子的发现者 ;中子的发现者 ; 首先用实验的方法打出了质子; 提出了夸克的设想。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原子核 B.1919年卢瑟福用粒子从氮原子核中打出了电子C.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D.1961年盖尔曼提出了层子的设想6、关于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夸克组成 B.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C.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D.夸克是由比其更小的质子与中子组成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探索更小微粒1、原子时可分的2、原子的核式结构3、人类探索粒子的进程课后反思泇口中学 八 年级 物理 学科教案( 课时) 授课教师 田学习 时间 第 周 授课班级 课题宇 宙 探 秘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要求体现三维目标)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教学重点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难点及关键点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系统教学方法讲授法学法观察,思考教具或课件宇宙探秘课件教 学 过 程 设 计个 案 补 充(一)课堂引入: 图片: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发射、“嫦娥奔月”、“鹊桥相会”。教师:从以上图片中你能从以上的每一张图片得到怎样的信息?学生:“嫦娥奔月”、“鹊桥相会”等美丽的神话故事,是我们的祖先向往着浩瀚的星空,对于地球以外世界的想象。“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神州五号”的发射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教师:那么,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整理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知识介绍:(学生提到的或讲述很到位的,教师可以不讲)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人认为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天圆地方;后来随着农业作物的生产,地域间进行贸易,交通发展起来,人们逐步发现地球是圆的;天文学的发展,在观测天体的运动规律基础上,对地球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有这样一段发展过程: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 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地心说”已经在16世纪时被否定了,“日心说”也随着人们对宇宙越来越多的了解,渐渐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三)追溯历史(借助多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相距很遥远,用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之间距离,显得不够用了。在天文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l.y(光年光在一年在真空中所经过的路程),AU(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光年约是天文单位的1014倍。人类最先了解的是与地球并称为“八大行星”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 在这些行星中,你知道哪些星球,或者你最想知道哪个星球?(用媒体资料对学生的个人经验进行提升、根据学生的叙述,在“八大行星”有选择性的点击对应的片断。)由“八大行星”、卫星、彗星以及其他星际物质,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据我们现在的了解,并不是整个宇宙,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恒星。 知识介绍:1608年,荷兰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里略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改进,用来观察天体,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展示银河系的大致结构和图片) 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不动的概念是错误的。1783年,另一位科学家赫歇尔通过对所观测到的大量恒星运动的统计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着织女星方向运动。太阳空间运动的发现彻底动摇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 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毫无特殊地位可言的普通恒星,地球更谈不到了。 教师:到这里,人们认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知识介绍:但20世纪初,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的2.5米天文望远镜。1923年10月6日,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利用这台望远镜拍摄了仙女星云的照片,推算出仙女星云的距离为225万光年,远远超出银河系范围。 教师:随着仙女星系以及其他河外星系的发现,人们从恒星世界走入星系世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又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在不断的完善着,在这其中起着及其重要作用是的观测工具的改进和更新,以及人类在宇航技术方面的努力,它们把人类了解的空间不断的向外延伸。如我们熟知的在宇宙空间工作的哈勃望远镜,它不断的向地面传输空间照片,对人类了解浩瀚的宇宙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美国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等三位航天员,乘坐“阿波罗11号”,第一次登上了月球。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号”,从地球以外的地方来认识宇宙,探索它的奥秘。 我们中国也不甘人后,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5年11月26日,发射“返回型遥感卫星1号”,并于三天后回收成功;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得发射;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中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后,我国将在2010年实现月球探测计划。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宇 宙 探 秘“地心说”到“日心说”追溯历史认识银河系课后反思泇口中学 八 年级 物理 学科教案( 课时) 授课教师 田学习 时间 第 周 授课班级 课题从粒子到宇宙课型 复习课教学目标(要求体现三维目标)1、归纳本章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2、知道人们认识微观世界和宇宙的过程和方法。 3、了解本章知识的应用,体会知识的价值,激发兴趣和情感。教学重点1、知识体系的建构 2、探究微观世界和宇宙的过程难点及关键点认识微观世界的方法。教学方法例题讲解学法总结归纳教具或课件课件教 学 过 程 设 计个 案 补 充一、复习引入1.走进分子世界A.科学家研究微观世界时采用的方法:根据现象提出结构模型猜想,然后再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想。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微粒之间有间隙,该微粒就是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的直径数量级为:10-10m. B.分子理论知识: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1) 分子间有间隙(2) 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3) 分子间同时存在吸引力和排斥力 能证明分子理论知识的现象有: C.用分子理论知识简单解释物质的三态。 2.探索更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A.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化合物;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运动,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微粒夸克组成。 B.原子“行星结构模型”汤姆孙发现电子,卢瑟福发现质子,提出原子行星结构模型;查得威克发现中子,盖尔曼提出“夸克“;直径大小关系: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3.宇宙探密 A.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由近到远。“地心说”到“日心说“。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内通过的路程)是长度单位,量天尺指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红移”现象证明了星系远离我们而去。 B.了解宇宙大爆炸发生在距今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二、例题讲解【例1】对于飘在空中的尘埃,正确的说法是 ( )A它和一个原子差不多大 B它包含有几个分子C它有几个“纳米” D它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例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的是 ( )A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B酒香不怕巷子深; C沙尘暴起,尘土满天;D衣橱里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举一反三】1、(多选)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运动的是 ( )A、煮稀饭时,看见米粒在水中翻滚B、在墙角堆煤,过一段时间墙壁发黑了C、打开香水的瓶盖,香味四处飘逸D、在一杯水里滴红墨水,过一会儿全杯水都变红了2、(2007常州)为预防“禽流感”等疾病,在喷洒药水进行杀菌消毒时会闻到特殊的气味,这主要说明药水 ( )A、分子之间有空隙 B、分子的质量很小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3、“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树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屋里的角度可以说明什么?【例3】水很难被压缩,其原因是 ( )A、水分子之间有空隙 B、水分子之间有引力C、水分子之间有斥力 D、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举一反三】1、(多选)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的是( )A、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B、破镜不能重圆C、铁丝很难被拉长 D、两块铅块用力压紧后二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