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英语课堂见习报告.docx_第1页
高中一年级英语课堂见习报告.docx_第2页
高中一年级英语课堂见习报告.docx_第3页
高中一年级英语课堂见习报告.docx_第4页
高中一年级英语课堂见习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味有料的课堂见习报告姓名:骆翠班级:1202班学号:2012103010203专业:外院师范英语授课老师:王老师、陆老师、刘老师授课对象:高一五班、高一四班、高一八班时间:2015.3.27(星期五) 8.3011.10地点:黄石三中课程主题:Unit 2 Healthy Eating (8:30-9:10)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9:40-10:20)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Note(10:30-11:10)记得一个星期前,老师就通知了我们大三的学生,即将有一次到黄石三中见习的机会。为此我们特地思考并讨论了这次见习我们准备带着怎样的问题去观察,探索,进步。听完这三节课,确实感触非常多,深感要当好一名中学教师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当然,我们也从这三节课中学到了很多,接下来,我将分别以三个老师的课堂来谈谈自己的感触与收获。第一位老师是王老师,课程主题是Healthy Eating,40分钟的课堂,由6个环节构成。一.Lead-in个人觉得王老师的导入环节设置得非常好。就是每天师生之间都会有的对话-How are you today?-I am fine, and you?-I am fine, too. Because I eat well this morning.然后老师就让学生们猜一下自己早上吃了什么,学生们的积极性马上就提升了,都在思考猜测老师吃了什么,报出了很多食物,像egg, milk啊等等等等,然后老师就说这些食物都很有营养,借此引导出了课程主题“Healthy Eating”,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学生们接受得就比较快。老师全程声音温柔,面带微笑,自然亲切,所以当时课堂氛围很好,学生们都积极与老师互动。老师也通过自己早上吃的食物引导学生们对本课所讲的食物进行了分类,像body-building food,protective food, energe-giving food,然后也提出了a balanced diet的重要性。所以这个导入做得很充分,不仅让学生们感兴趣,还为学生们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更易于理解。因此,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就有很好的氛围和基础啦。二.Fast Reading这一环节和盛老师平常在课堂上强调的差不多,就是一般的设计。以回答问题的形式设计的,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重要的信息。王老师设计了2个问题,都是针对课文大意设计的,符合快速阅读的要求。1.What was served in Wang Pengs restaurant?2.Whose restaurant will you eat in if you want to become fat?or if you want to become thin?老师也点了不同的学生进行回答,整个过程也很流畅。三.Careful Reading这一环节应该算得上是这堂课最重要的环节,老师的设计合情合理,但也比较中规中矩,没有特别有趣又吸引学生眼球的设计,因此在这个环节,学生的反应开始没那么积极了,和老师的互动也没有那么热烈了。但是这也是比较正常的,毕竟这个环节学生要耗费比较大的脑力,去阅读去思考,在这个环节,学生能学到的基础知识是最多的。因此,这一环节是难点,也是重点,通过这次见习让我明白,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在这上面花很多心思,力求做到最好。这一环节,老师的设计具体如下。1.以男女分组,女生齐读第一、二段;男生齐读第三、四段。期间老师如果发现有的地方学生读得不流畅,会适当带读。我觉得这点很好,时刻注意学生们的动态,关注他们哪里比较薄弱。2.读完课文之后,会再给学生们一点时间自己默读课文,然后填写表格。表格设计很合理,都是根据课文的具体细节设计的,包括restaurant, price, fat in food,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做,边做边对答案。这样有助于学生们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四.Making Choices这一环节还是在考察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设计了5个问题,并分别选五个不同的学生作答,如果学生答对了,会给予表扬和鼓励,类似于you are so clever, well done等等。这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让学生更乐意回答问题。PPT设计也很好,有趣,打出答案时也会有掌声,让课堂更有生气。五.Intensive Reading这一环节就相当于是在拓展了,同时也能升华主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讨论出一个解决方案,然后再两两一组表演出来,进行对话。老师在要学生们讨论之前给了学生一些相关的词汇和句型,给学生一些参考,这点很好。老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也会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态,提醒没有积极讨论的同学参与讨论,有效控制了课堂。讨论结束后,老师先让两名女同学站到讲台上表演,能锻炼学生的勇气,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表演出来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后来,老师又请了两个男同学上讲台表演,效果没有那么好,老师就让一个女同学代替了,这两个同学表演的效果最好,男生表现很积极,最后得出来要相互合作的结论。在表演的过程中,老师也会提醒下面的学生保持安静,控制课堂纪律。总结我认为王老师的这堂课是比较成功的,老师的声音挺温柔的,口音好听,很悦耳,也一直面带微笑,很有活力。前面的导入部分气氛很活跃,师生互动也很多。但是到后面正式上课的时候,气氛没有那么活跃,学生积极性不高,读课文也读得不整齐,所以老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使学生们能体会到课堂的乐趣,也能为获得知识付出相应的努力。可能由于老师全程英语教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影响,觉得老师可以适当加以中文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并跟上课堂节奏。除此之外,在一个班级中,会有几个能活跃气氛的学生,积极有效地利用这些同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老师也不能太依赖这些同学,要给其他同学一些机会。第二位老师是陆老师,课程主题是Canada-The True North。课时40分钟,这节课主要由4部分组成。一.Lead-in个人认为陆老师的导入部分很直接,没有引导学生去联想,可能是由于之前的课堂已经学过本单元的词汇,所以老师开始上课后,就带着同学们读课文单词,老师读一遍,同学读三遍。这是个很好的回顾,也为学生们进行阅读打下了基础。带读完单词后,老师问了4个关于加拿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加拿大的基本信息,学生们能答得上来,也能对课文信息有基本了解。之后又设计了5个选择题,将中国与加拿大进行对比,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得很好。毕竟学生们对中国的情况很熟悉,将中国与加拿大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们对加拿大的状况有一个很具体,形象的了解。然后,陆老师这部分的PPT做得也很用心,以加拿大的特色“maple”为主题,很贴切,并且陆老师讲课过程中,会讲一些中文来帮助学生理解。二.Skimming显然在课堂上学生们会对好看的图片感兴趣,但是图片是辅助的,进行课堂教学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陆老师在即将进入快速阅读的部分时,提醒学生们回到课文上。OK, So much for beautiful pictures, come to the text 我觉得这句话挺重要的,可以让学生们为接下来的学习集中注意力。在快速阅读部分,老师也是让学生们读完课文之后,为课文分段,并归纳出段落大意。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目的性较强,更能快速理出文章大意。老师提问的形式也不一样,之前是回答问题,选择题,这次采取的是连线题的方式。但是,学生在这个环节并不是很积极,陆老师却一直很有激情,情绪饱满,我觉得这点很好。三.Careful Reading基于前面对课文进行了分段处理,分成了三部份。因此老师在这个部分主要分成三个板块,针对每一部分做详细讲解。1.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因此比较简单,老师并未在这个环节花太多时间。首先引导学生们思考Why do they take the train-To enjoy the scenery.然后让同学们读完第一部分去填写表格,我觉得陆老师每次都是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让阅读更有效率。2.第二部分是文章主题,比较重要,老师在这个部分就分配了比较多的时间。首先,老师设计了一个系表结构图,让同学们将其填完整。老师为了引导同学们填系表结构图,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Why is it the most popular但是同学们并没有做出很积极的反应,老师因此做出了中文解释,进行了引导之后,点了一位同学回答。但是很遗憾,该学生并没能回答这个问题,老师此时的反应我觉得不错,用了一个很合适的课堂用语Any other student can help her?这样也能缓解同学的紧张和尴尬。然后带着学生们一起找答案,并为了加深印象,带着同学们一起将答案读了出来,这点也很好。3.第三部分,老师设计的提问形式又不一样了,是回答问题& Ture or Faulse。我觉得在最后一部分这样设计很好,能考察学生们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老师设计了4个问题,每个问题都点同学进行回答,但是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有一个同学自发回答了问题,老师却并未注意到,直接忽略了,在我所观察到的情况来看,这是这个男生第二次自发回答问题,我觉得老师在上课时要关注到课堂的整体动向,否则可能会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老师在这里有一个口误,把“12亿”说成了12 billion这些问题其实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陆老师在同学们回答完所有问题后,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进行了总结,并做成了一个系表结构。我觉得这点很好。然后,老师设计了10个判断正误题,这个题型设计很好,考察同学对课文整体细节的理解,但是在同学无法判断的时候,老师没有带同学们回到课文去找答案,而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可能是出于时间不够的考虑,但是这样的话,设置题目的效果就无法达到了。四.Discussion这一环节原本是要在课堂上展开的,可是由于时间不足,老师随机应变,将这个布置为homework,并未在课堂上展开,因此也就没有拖堂。总结陆老师的课堂很有激情,老师在课堂上情绪饱满,并且始终积极向上。但是课堂气氛并没有很好,学生没有积极地与其互动,这可能是由于老师在课堂上使用英语很多,然而老师的口语并不是特别好,而且陆老师的声音没有王老师的声音温柔动听,这或许也会有点打消学生们的积极性。所以我认为陆老师可以在课堂语言及音量控制上再多掂量掂量,这样有助于课堂氛围提高,也就能带动课堂效果。我觉得陆老师对教学很上心,这点从陆老师对问题形式的设计上就可以看出来。陆老师针对不同的情形和要求,设计了很多问题形式,一节课下来,问题那么多都不带重样的,像回答问题啊,选择题啊,连线题啊,填表格题啊,填空题啊,填系表题啊,正误判断题啊等等,但是也因为问题设计太多而导致时间不足,使这些问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老师对时间的把握也不是很到位,但是也不排除有多媒体设备突然出点小故障的原因。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陆老师上课的重点很鲜明,侧重点就会花较多时间来讲解。第三位老师是刘老师,课程主题是” The Million Pound Note”,课时为40分钟,有6个部分组成。一Warming up刘老师的导入环节在三个老师中是最长的,足足占了课堂一半的时间,20分钟。当我们以为老师要开始进入正题的时候,老师还是在导入,在我们这些听课者,见习生看来,都有点疲惫了,何况是学生呢?言归正传,刘老师的导入还是很吸引学生的。老师先从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起,然后随机点了2个同学起来,问她们喜欢读书吗?然后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同学们的回答都挺好的,表达流畅。第一个喜欢看外文书,第二个喜欢看小说。然后刘老师借此提到自己也喜欢看小说,最喜欢的写小说的作家就是马克吐温,然后就导入了本次课堂的title,百万英镑。然后就充分利用PPT,展示一张百万英镑电影的图片,问大家知不知道最中间那个人物手上拿的是什么,大家说不知道,老师就回答说,没关系,我们等下就会学到。然后又接着问了同学两个问题:1.有没有见过马克吐温的照片?大家回应积极,老师就提醒大家看幻灯片,展示了几张马克吐温的有趣的照片。2.有没有读过其作品?这题老师点了一个同学回答,该同学回答自己看过汤姆索亚历险记。然后老师借此介绍了马克吐温的生平简介,作品,文学地位,以及一些名言。同时又让同学们一起朗读其名言,和部分简介。我觉得这点做得很好,升华了课堂主题,深刻了学生思想,有助于学生们记忆这些名言,教育学生们做诚实的人。在此过程中,老师发现学生们有一些地方发音不正确,老师进行了更正并要同学们再读一遍。终于介绍完马克吐温之后,老师又要同学们快读书上的一个小短文并填空。由于老师也意识到时间不够,所以一再问学生有没有完成,而且check answers时并不是一个一个对答案,而是把所以问题回答完再对答案,我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们发现错误记更正。填完表格之后又是一个Question & Thinking.老师点了两个同学回答,也是和填表格一样的情况,时间不足而略显仓促,未达到设置这个环节应有的效果。二.Pre-reading这部分老师利用电影图片,配以英文解说的形式很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设置了悬念,问同学们:“What would happen to Henry?”三.Reading1这部分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视频,看完视频之后回答上面的问题。原本准备视频应该是很能吸引学生的,可是刘老师准备的视频没有字幕,中英文都没有。显然,对于高一的学生们而言,要听懂实在是有点难,所以这个视频反而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并且由于时间不够,老师并没有放完视频,在对答案的时候也是一闪而过,并没有给学生们时间去理解和消化。四.Reading2这一环节主要是浏览课文,然后老师设置了三个问题来考察学生有没有理解课文。分别点了三个学生回答问题,其中第二个没能找到答案,老师就说要其他学生help her.但是,老师的课堂用语用得并不到位,每次回答完问题都没有给学生们肯定和鼓励。五.Reading3这一环节是根据课文内容设置的连线题,但也是由于时间严重不足,老师很快就把答案说出来了,因此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六.Reading4针对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设置了判断题,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此时已经快下课了,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了,但是老师还是给学生们举例解释了fact和“opinion”的区别:He is a boy.He will go to the park.我觉得这点做得很好,即使可能解释之后无法把题目做完,为了学生们能真正理解二者的区别,这样做还是很有必要的。总结:刘老师幽默风趣,但是很可惜,导入部分实在太长,占了一半的时间了,导致后面没有时间讲解课文的具体内容,一直在拉进度。所以,这堂课,学生们可能学到了很多关于马克吐温的知识,也更了解这位作家,或许对这位作家更感兴趣了,但是学生们在这堂课上并没有学到很多实质性的,书本上的知识,我觉得这点很可惜,如果学生们长期无法在课堂上学到真知识,那么这位老师的教学肯定是不成功的,因此我觉得刘老师应该注意一下时间的分配,尽量既能让学生们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又能掌握课本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