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市交通网络布局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分析报告 院 系 物流学院 专 业 物流工程 班 级 物工一班 目录关键词1第1章 西安城市功能简介1第2章 近年来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3第3章 土地利用情况(基于2005年数据)43.1农用地结构43.2建设用地结构5第4章 西安市路网布局协调性分析64.1 西安市道路网状况分析64.1.1 西安市经济发展状况64.1.2 西安市道路网概况64.1.3 西安市道路网现状评价74.2 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关系84.2.1 城市交通与土地协调性分析84.2.2 西安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94.2.3 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解决方案1011西安市交通网络布局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分析关键词:城市功能;土地利用;网络布局第1章 西安城市功能简介西安,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如图-1),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5.29万人,户籍人口795.98万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西安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交通畅达、区位重要。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的门户和交通枢纽。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是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西安是全国连接南北的“大十字”网状铁路交通和陕西省“米”字形交通网的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六大通讯枢纽之一,枢纽城市特点十分突出。科技发达、创新力强。西安的综合科教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2所,在校大学生72.4万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1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6万人,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生两万余人,有55名两院院士,拥有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191.5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为22.4%。这里聚集了中国航天三分之一以上的力量,“神舟”系列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箭载计算机和遥感装置等,都是西安研究制造的。图-1发展迅速、产业兴旺。近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西安经济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2015年生产总值连续跨越4000亿元、5000亿元,年均增长10.9%,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稳居“第一方阵”。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预计达到10778美元;生态优美、环境宜人。西安北濒黄河水系最大的支流渭河,南依被称为中国国家公园的秦岭,自然景观优美,令人留连忘返。大气开放、兼容并包。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对外交往合作不断扩大,已与19个国家的21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截至2012年底,累计设立3003家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投资总额达339.3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5家在西安设立了136家企业和办事机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省市共同努力,一期投资达70亿美元的三星闪存芯片项目成功落户西安,这是中国西部地区引进的最大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成为西安乃至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的重要标志。第2章 近年来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生产总值连续跨越4000亿元、5000亿元,年均增长10.9%,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稳居“第一方阵”。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预计达到10778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114.98亿元;非公经济占比突破50%,达到5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174.67亿元;金融业增加值643.88亿元,占GDP比重突破10%,达到11.1%。12项经济指标较2010年实现“翻番”。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4.041.954.1调整为3.837.358.9,提前2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3%。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一区三带七板块”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渭北工业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098户,较2011年增加242户。8个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聚集区加快建设,服务业占GDP比重较2010年提高4.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头强劲,年均增速预计达到16%左右,高出GDP增速5.1个百分点。半导体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持续高速增长,“五区一港两基地”的板块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板块正加快成为支撑和带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美丽西安建设取得新成效。秦岭保护步入法治化轨道,违规采矿、违法建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景观提升、绿道建设等9项重点工程顺利完成。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达标,共计造林36.48万亩。新建公园30个、绿地广场363个,新增城市绿地193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37%提高到4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9.5平方米提高到11.6平方米。“八水润西安”工程扎实推进,渭河西安段“三年变清”目标如期完成,公式河污染治理实现达标,新增生态水面9573亩、湿地面积2.1万亩,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3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5%。建成国家级生态区2个、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区县3个、市级以上生态镇村209个城市综合承载力得到新提升。大力推进主城区“南优、北拓、东延、西联”战略,深入实施古城复兴计划、缓堵保畅工程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市建成区面积从395平方公里增加到52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69%提高到73%左右,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531.4亿元,是“十一五”的1.7倍。南门区域综合改造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重大示范工程,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5处历史古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地铁1、2号线建成运营,3号线实现长轨贯通,通车里程达到52公里,日均客运量接近100万人次。改造城市道路170余条,新建人行天桥、地下通道41座,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8.1平方米,较2010年提高2.5平方米。投放公共自行车4.2万辆,服务网点实现主城区全覆盖。新建高速公路3条,改造国省道干线公路270公里,建成等级客运场站5个,农村二级公路实现全覆盖,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铁路北客站建成投用,西安成为国内重要的高铁枢纽。第3章 土地利用情况(基于2005年数据)3.1农用地结构西安市2005年农用地面积为802478.46公顷,是西安市土地利用中的主要用地类型,占西安市土地总面积的79.39%,其中耕地316906.99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39.49%,耕地中灌溉水田9341.32公顷,望天田40.01公顷,水浇地195559.29公顷,旱地107709.88公顷,菜地4256.49公顷,各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95%,0.01%,61.71%,33.99%,1.34%;园地面积26784.85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3.34%,其中以果园为主,果园面积2401738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89,67%;林地426391.3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3.13%,其中以有林地为主,面积为308844.82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72.43%;西安市共有牧草地12551.85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56%,其中绝大部分是天然草地,面积为12333.01公顷,占牧草地总面积的98.26%;其他农用地19843.40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47%。图-2西安市2005年农用地现状结构图3.2建设用地结构根据所收集的西安市土地数据资料可知,西安市2005年建设用地总面积114174.1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1.30%。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03618.2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90.75%;交通用地面积为7815.74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6.85%;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2740.1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2.40%。从三级地类面积可以发现,居民点工矿用地中,城市用地20068.55公顷,占居民点工矿用地面积的19.37%,建制镇用地5215.19公顷,占居民点工矿用地的5.03%,农村居民点用地56618.00公顷,占居民点工矿用地的54.64%,而独立工矿用地面积17791.55公顷,占居民点工矿用地的17.17%,特殊用地3924.99公顷,占居民点工矿用地的3.79%;交通运输用地中,铁路用地1198.29公顷,占交通运输用地的巧.33%,公路用地6617.45公顷,占交通运输用地的84.67%;水利设施用地中,水库水面面积1344.85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的49.08%,水工建筑用地1395.31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50.92%。图-3西安市2005年建设用地现状结构饼图第4章 西安市路网布局协调性分析 4.1 西安市道路网状况分析 4.1.1 西安市经济发展状况 到 2010 年末,西安市常住总人口 843.46 万人,全年全市生产总值 3241.49 亿元,GDP 逐年增长, 2000 年以来,GDP 平均增速达到 14.1%,2010 年,财政总收入达到510.78 亿元, 经济规模和效益同步提高。2011 世界园艺博览会的顺利开展,曲江新区的建立,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和西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西安市地铁建设的蓬勃发展都促进了西安市经济的发展。西安市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位。西安市各种资源丰富,工业、农业、建筑业、机械制造、金融业、旅游及交通业等都非常发达。尤其在旅游业方面全市拥有各种自然景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森林公园及得天独厚的文化遗存和秦岭北麓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是国际知名的旅游热点城市。 由此可见,西安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然而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有更加发达的交通体系来支持,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其对交通的依赖性就越大。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在经济发展迅速的西安,必须有快速通畅的交通作保障。此外,西安市旅游业发达,更增加了西安对交通的依赖性。因此研究适合西安状况的道路网络布局规划,对促进西安的发展有极大的意义。 4.1.2 西安市道路网概况 西安古城墙内的道路网继承了唐代“棋盘”式的路网布局结构,明城墙外的道路网结构以方格网加放射为主要形式,逐步形成总体上以东、西五路和南、北大街为两轴,以围绕明城墙的一环路,二环路,规划建设中的三环路为三条环线,以太乙路,太白路,咸宁路,华清路,太华路,朱宏路,大兴路,昆明路为辐射线的“两轴,三环,八辐射”的城市道路网主骨架,具体布局情况如图-4 所示。图- 4 西安城市道路网主骨架示意图根据道路的交通特征和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功能, 通过调查得到西安市现有的道路主要有准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与支路四种类型,其相应的道路长度和密度及所占的比例如表-1。表-1 西安市城市道路结构等级统计表根据道路的交通特征和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功能, 通过调查得到西安市现有的道路主要有准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与支路四种类型,其相应的道路长度和密度及所占的比例如表-1。 4.1.3 西安市道路网现状评价 (1)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道路网密度低 通过调查得到西安市单位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里程比例为 0.17:0.58: 0.74:3.72,这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标准中四种道路的比例 0.45:1:1.3:3.5(取中值)相差较大,说明西安市道路等级结构不合理,快速路,次干道的密度明显偏低,路网覆盖率低,其影响了城市交通的运行速度。并且快速路体系尚未建立,道路级配不合理,整体路网密度偏低,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路网密度差距较大。 (2)路段与交叉口通行能力不匹配,节点不畅 由于交叉口设计及管理水平低下,交叉口流线混乱,节点不畅而导致路网整体运行效率大打折扣,同时也造成道路网资源的严重浪费。 (3)城市道路功能紊乱,联系交通与集散交通混杂 道路功能没有明显区分,快速路与主干路两侧用地产生较大交通量,造成快速路、主干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4).道路横断面设计不合理,相同道路宽度多采用单一横断面形式,导致道路功能效率不能有效发挥。道路规划设计仅仅局限在道路工程设计,缺乏交通工程设计的理念和要求,导致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尤其是横断面设计极不合理。 4.2 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关系 4.2.1 城市交通与土地协调性分析 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土地利用是产生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本,其决定着人流和物流的空间分布;城市交通的可达性也会影响城市的土地利用。交通的本质决定了土地和交通规划的内在联系。 土地利用是一个区域内各种联系、经济活动、交通建设及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活动。城市的土地利用一般分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仓储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水域、特殊用地及其他用地等 10 大类型。各种用地的划分体现了区位因素的差别。区位因素差异越大,各种用地分化越强烈,其分布在一个城市内,即形成一个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轮转式”互动机制如图5所示。图-5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 “轮转式”互动机制城市交通是土地利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城市交通的变化会对土地利用模式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由上图可以看出,地块的可达性因道路的改善而增强。当地块价值低、供给较短缺并且位置较好时,空置的地块将会得到开发。通过此途径,新建的交通设施将会为土地的开发打开大片的空间。新区的开发会吸引大量的人流,促进这一区域的交通量的增长,为交通市场带来大量的需求。若交通日益拥挤,这一区域则会迫切需要修建交通设施,使地块可达性进一步上升,土地的开发量会继续增加,从而使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机制进入新一轮的循环。 从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的结合方式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称为“源流关系”。土地的空间分布相对来说是静态的,其是城市社会活动的载体。各个相对独立功能的小区在人员和货物等方面的交流是通过这一环节实现的。 城市的土地利用和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循环作用和反馈关系。土地利用结构决定市内交通运输需求,交通设施的改善又反过来改变土地利用的模式和强度,主要矛盾随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4.2.2 西安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1)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不匹配 用地分块过大,道路网密度较低。 控制性规划编制环节缺乏,造成规划层面对交通的失控。 交通设施用地缺乏。 (2)高强度开发问题 用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重质碳酸钙粉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氯化橡胶防腐涂料项目投资计划书
- 网络营销资源共享协议的要素
- 智能建造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石门小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 烟草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螺二芴项目商业计划书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益海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数学试题(无答案)
- 2025年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安全管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及食品安全法知识培训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输尿管肿瘤护理查房
- 基层团组织换届选举流程及规范操作指导
- 德清县福曜洗涤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套牛仔服装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课件
- 国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第6篇 高速船
- 内镜清洁消毒课件
- 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正式版)DB44∕T 2685-2025 《尾矿库注销工程安全设计导则》
- 医疗考试结构化面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二级水彩考级试题及答案
- 商务接待用车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