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中文应掌握大量成语和谚语“中文五步教学法”2013年研究报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田若2012年我提出“中文五步教学法”倡议,认为:1、 掌握足量的书面语汇是学会中文的关键。二、书面语汇应是精粹的。包括字、词、语、句、文(五步)。字是常用字。词是常用词。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句包括格言、名言、佳句等。文是白话文名篇和浅易文言文。都应该是精粹。此五方面可交叉,但宜有重点地逐项推进,故称为“中文五步教学法”。当然在学习的全过程中还应由浅入深地自读大量的白话文书籍。为落实五步教学法,今年2013年我着重研究和实验了成语和谚语部分,主要从理论、教材和教法上作了探索。现简述如下。1、 “语”的内涵“语”指介于“词”和“句”中间的一般词组和固定词组。汉语语汇中有大量词组,应在学习“词”之后着力进行“词组”的学习。一般词组如“服务行业”、“文学艺术”、“克服困难”不计其数,在掌握了足量常用词后从字面上即可读懂,因为它都是由词叠加而成的,通过读大量白话文可以随时积累,无师自通。所以不必刻意学习。中文除一般词组外还有很多形态固定的词组,即固定词组。固定词组或曰固定短语。有的可以从字义大致推断其义,如“平心静气”、“一清二楚”,然而未必能深层了解其涵义。读“平心静气”未必了解指气质,“一清二楚”未必了解指事物透明。有的很不易从字面推断其义,如“两面三刀”“抛砖引玉”“望洋兴叹”“天高皇帝远”“换汤不换药”。这类固定词组常常富有很强的表现力,非中国人很难理解其涵义。而这些固定词组又是中文书面语中的精粹,因此必须着力下功夫去学习。掌握得越多,越能精通中文。在学习大量词汇之后,及时把重点转移到学习这些固定词组上,是一种明智的战略抉择。固定词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所谓“固定”,指其用字不可更动(或不宜更动),因为它是经过千百年历史锤炼,亿万人约定俗成的。如果变动就会失去本味,甚至不被认可。这是中文的一个特点,一个传统,实际是历史性、民族性、群众性的体现。2、 成语的意义成语是固定词组中最重要的一种。辞海中说:“古语常为今人所引用者曰成语。或出自经传,或来从谣谚,大抵为社会间口习耳闻,为众所熟知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许嘉璐先生指出:“成语,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传统中从语言中逐步提炼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精神的凝聚与沉淀。成语,在其短短的几个字(即词,以四字为主)中常常浓缩着一段史实或传说、神话(或笼统称之为典故),传神而引人联想,同时还含蓄地表达着人们褒贬的感情。因而使用成语,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一些不可言传的言外之意,但同时也就要求使用者具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读之者也就当然需要一定的古代文化基础才能理解文中成语的丰富含义”(成语典故序言)。据最近的一个例子说明:美国发生特工人员斯诺登逃亡事件,美国污蔑中国庇护他,中国只回答四个字“无稽之谈”,就解决了问题。成语的作用和力量有多大!成语的范围有宽有窄。宽,可以把谚语、俗语包括在内;窄则不包括谚语、俗语。为了便于区分,笔者主张采用窄义的,把谚语、俗语作为另类处理。至于是否只限四个字组成的,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主要大量的为四个字的,但也可以有少数非四个字的,如“此地无银三百两”(对应的四字成语可以为“欲盖弥彰”)、“生米煮成熟饭”(对应的四字语汇可以为“既成事实”),其表现力非常强,不可舍弃。成语之所以成为成语,必须具有跟别的四个字固定词组所没有的四个特性:定型性、习用性、历史性和民族性。定型性。成语的意义是定型的,不能任意更改;成语的结构也是定型的,不能任意换字、增减字或改变字序。例如“一丘之貉”只能表示“一样地坏”,“异曲同工”却可以兼表“同样地好”或“同样地坏”。“貉”字不能改用别的动物名称,“曲”字不能改用“歌”。因为这四个字已经历史锤炼,造成了稳定的形态,是约定俗成的产物,不容改动。习用性。指成语长时期内在书面语或口语中广泛使用,成了社会流行语。成语流行于许多时代,流行于广大地区,它是民族共同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精粹)。成语不可以生造,不可以胡编。它是群众的选择,是经过长期考验而保留下来的语汇中的精华。例如“一塌糊涂”只能形容糟糕之极。近年有的人用来形容“好得很”,那是歪曲,是戏谑。“无毒不丈夫”是“无度不丈夫”的误传。“无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引人向上,指不大度、心胸狭窄、没有气量的人是不能称为大丈夫和君子的。把“度”误成“毒”,一字之变,谬误千里,误导万人,实在令人痛惜。(惠伊深)历史性。指成语必是经过非常长的时间考验的,源远流长。例如“藏垢纳污”出于左传,“自知之明”出于老子,“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成语不是现造现编的,它必经过历史的考验,历史的选择,所以说学习成语也是在传承历史遗产。民族性。指成语具有民族特色,富有民族色彩。表现在成语取材于民族历史,如“卧薪尝胆”起源于越王勾践,“完璧归赵”起源于秦赵之争,“破釜沉舟”起源于楚汉之争。民族性还表现在形式上。例如普遍地使用数词和成分的对称。使用数词如“一刀两断”“三令五申”。对称形式如“三心二意”(同义对举),“殊途同归”(反义对举),“人山人海”(重复对举),“喋喋不休”(重叠成份)。明确以上特点,我们对成语就可以有了明确的界定。这是研究成语教学的一个前提。3、 谚语的意义谚语也是中文中很重要的一种固定词组。它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熟语,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经过口头传下来,通俗易懂,有的还有韵。谚语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谚语和名言不同。谚语多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的概括,而名言则是名人说的话。谚语的内容无所不包,生产方面的谚语涉及农林牧副渔业、工匠、商贸等;社会生活方面的谚语涉及事理、德行、时政、生活、风土、人情等。谚语传播丰富的知识。因而有的学者把谚语定义为“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俗语”。(温端政)中文以其丰富的谚语闻名于世。谚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谚语源远流长。三千年前周代学者就在著作中引用谚语,所谓“古者有谚”。鲁迅断言谚语之类民间文学作品是“不识字的作家”所创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起源于尧。“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易经中语。国语左传韩非子道德经中均有大量谚语。有人统计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老残游记中有谚语449条,“一不作,二不休”“井水不犯河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都是红楼梦中的谚语。谚语积淀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反映了华夏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筛选,亿万人民的传诵、身体力行,已经深入人心,融入我们血液成为我中华民族生命的一部分。在过去,即使不识字的农村妇孺、山村野夫也都知道一些谚语,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例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话几乎人人皆知,其教化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学习中文必须重视谚语的学习,不仅为了识字,还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4、 成语和谚语的选编成语和谚语浩如烟海。例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列入的成语达一万八千条。2012年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谚语,列入的谚语达11500条。有的辞书收录的比这些书还要多。如此庞杂、巨量的成语和谚语如何选用来供中文学习者学习呢?如果学习者是国内一般学生和国外中文学习者,只要学习其中最常用的就可以了。什么是“最常用的”呢?如果按统计学的方法,是很难完成的。我想成语和谚语既然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脍炙人口的,那么凭我这个年近九旬一辈子从事基础语文教材编辑工作的老者来说,凭自己的感觉是可以找出“最常用的”一部分的。至少可以供人们参考。于是我就从大量的辞书中找出了一批,作为第一稿,常用成语是一千条,常用谚语是七百条。这个数量也是学习者可以承受的。一次我请教台湾的一位语文工作者,我问他台湾学生怎样学习作文,他张口就说:“学一千条成语”。这“一千”正好是我挑选的成语数。这样不妨印出来供大家看看。谚语则选了七百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的选择必有差别,但因其为“最常用”,还是比较有共同标准的,所以我敢于大胆地奉之于世。回想我选择时遇到过的问题,大概是:1、 表述的语词类同的,选其较通用的、较规范的。如“得不偿失”“得不酬失”就选前者。“悬崖削壁”“悬崖峭壁”就选后者。2、消极的适当避免。如“家花没有野花香”“女子无才就是德”就不用。3、中小学生宜学的,偏重选。如勤学、励志的内容适当多选。常用成语常用谚语这两份材料,开头首页作为本文附件,提供给大家。如果需要全文,请向我索取,可以无偿提供。学生用教材中应尽量编入常用成语和谚语。过去教材不注意及此。笔者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语教材第一册成语为零,第14册仅有成语83个。济南育贤小学诵读识字第一、二册有成语162个。本人主编的新世纪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第14册编入成语328个。怎样编入,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采用了以下办法:专设成语、谚语诵读课文。例如:归类:如:按字归类一穷二白,一贫如洗,一刻千金,(一字开头)按结构归类忍无可忍,防不胜防,天外有天(头尾同字)按内容归类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神话)按季节归类春光明媚,春色满园,莺歌燕舞(春天)接龙:如:“平淡无奇”“奇珍异宝”“宝刀不老”“老当益壮”四声排列:如:“雕虫小技”“经年累月”“中流砥柱”见缝插针,穿插于教材中。例如:识字教材。低年级学基础字时,插读以下由简易字组成的成语、谚语:一日千里,人山人海,九牛一毛(成语),一心不能两用,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谚语)。生字开花带出。例如学生学“亡”字时,带出“亡羊补牢”,学生学“获”字时,带出“不劳而获”(成语),学“虑”字时,带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泰”字时,学“人心齐,泰山移”(谚语)。学课文中成语时,成语接龙带出一串。如课文中有“日行千里”成语,可以接龙带出“里应外合”“合二为一”“一见钟情”“情有可原”印单行本让学生人手一册自学。5、 成语、谚语的教学怎样教学生学习成语、谚语是一个新课题。江苏省有一个中华成语研究会,由常州工学院教授,原人文学院院长莫彭龄任会长。本人参加了该研究会的活动,获益匪浅。该研究会成立于2009年,偏重中学,我们要研究小学的教学,但他们的经验值得学习。他们的活动主要是:1、 面向中学生、中学教师、学校领导、社会作讲座,传播成语文化。2、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3、在教学方面提出了“成语作文”“成语识字”“成语教学”“成语与古汉语”诸多项目。笔者结合小学实际,在实验小学作了以下教学研究:1、 在济南育贤小学协助编辑诵读识字课本(实验教材)。第一册识字760个,利用学过的字可编入成语个,谚语个。2、在济南育贤小学观察调查小学生掌握成语情况,我以我编的常用成语(191条)和常用谚语(81条)首页为资料,让小学生认读,各年级认读数如下:13成语:年级认读数一年级22二年级53三年级60四年级57五年级117谚语:年级认读数一年级3二年级23三年级25四年级43五年级53这是首页的认读数,推算加上其余各页,可以达到四倍以上。以上成绩是在尚未在教材中充分编入成语、谚语的情况下测得的。相信在教材改进后,可以取得更好成绩。小学生运用成语的情况,有调查个案如下:五年级三班2013年6月23日一次写人的作文中44名学生自然地用到的成语有48个:健步如飞七嘴八舌不知不觉一气呵成瘦骨嶙峋皮包骨头容光焕发终生难忘不亦乐乎嚎啕大哭津津有味全盘皆输满面春风胸有成竹生龙活虎挥之不去言归正传油然而生鸦雀无声受益匪浅言谈举止弱不经风骨瘦如柴和蔼可亲死记硬背朝气蓬勃异口同声文成于思手舞足蹈若隐若现名副其实绘声绘色字正腔圆自言自语放诞不拘目瞪口呆别开生面兴致勃勃炯炯有神赞不绝口娓娓动听其貌不扬得意洋洋精神抖擞一丝不苟一本正经突如其来不同寻常还有学生用了“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等谚语。由此可见,成语教学原本在普通语言教学中就有,只是并非有意为之。今后若有意编入教材,鼓励学生学习这些精粹语汇,学生习作的文采必可提高。显然这是一项值得研究和提倡的课题。对于外国人学习中文,以上经验也是值得参考的。让学生理解成语、谚语,学会正确使用成语、谚语,是教学的中心目标。除此之外,在语文课堂上利用成语可以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这方面可以移植莫彭龄教授的“成语联想教学法”,主要方法如下:1、 用来进行字词的教学。例如:“兵不血刃”,兵指兵器。 “草木皆兵”,兵指兵士。 “兵临城下”,兵指军队。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丰富学生对汉字多义字字义的理解。又例如:赴汤蹈火,经过研究,知道这个“汤”字是指“热水”,不是现在我们吃饭时喝的“汤”。2、 深究典故,引出有关文章,推动古文学习。如:学“揠苗助长”,联系学习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3、 从成语谚语学习古代文化知识。如:学成语“和氏之璧”“琼浆玉液”“金科玉律”“玉石俱焚”了解玉文化。4、 从成语谚语学科学知识。如:学“人心不足蛇吞象”,了解蛇的下巴向下张开可达130度,比人口大4.3倍。5、 从成语谚语了解人生哲理,为人之道。或可用于作文作题材。如:“重于泰山”“轻如鸿毛”“志在四方”“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可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视频剪辑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机制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中的应用报告
- 现在进行式的课件
- 现代高效农业知识培训会课件
- 现代文阅读鉴赏课件
- 202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模拟试题汇编解析版
- 2026届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第一中学化学高二上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卷:冲刺押题及错题解析
- 新坐标英语2010年度市场工作总结与2011年工作计划
- 测量员岗位职责说明书
- 股权投资撤资通知书
- 应征公民政治考核表(含各种附表)
- T-CACM 1371.5-2021 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技术规范基于证据的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 跨文化沟通障碍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 ±800kV等级及以上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成套设计规程(修订)
- 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
- 店面业绩倍增内训课件
- 小学科学教师专题培训课件
- 《患者的安全转运》课件
- 《病史采集病历分析》课件
- 【新大纲新教材】2022年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精讲课件(1-8章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