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ppt_第1页
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ppt_第2页
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ppt_第3页
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ppt_第4页
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孔新苗2011 9 8 BEIJINGCAFA2011 AppreciationofartsWay Strategy 我做过什么 装饰艺术 设计 物 研究表现形式 视觉传达 设计传达方式 研究视觉元素 欣赏 评述 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 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 描述和分析 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 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 形式与风格特征 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 以及作者的思想 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 并用语言 文字 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对象 自然美 作品 现象活动 观察 描述 分析 语言 文字 动作 享受 审美愉悦认知 内涵 形式 风格 背景 作者养成 审美趣味 欣赏能力 1 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特点 完成一堂美术课程教学 包括五个基本内容 1 分析教材 2 了解学生 3 撰写教案 4 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 5 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 特点 美育 非高考科目 感性能力培养 趣味体验自由 边缘想象 认知个性 养成 Elliot W Eisner 从认识上来说 艺术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复杂的 它要求对人的想象力 感觉力进行训练和培养 要求对象具有关注细微差别的能力 具有在某个课程或主题的创作过程中利用偶然现象的能力 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知道何时改变目标的能力 它是离规则系统最远的东西 美国学校批评性思维发展的不足很多是由于对主题和创作过程的某些强调 因为主题和创作过程并不能培养人的判断力和其他较高层次的思维形式 艾斯纳 论以修养为基础的要素教育 邢莉译 中国美术教育 1991年第6期 需要警惕 时代背景主题内容真实生活 通过 欣赏 评述 领域的学习活动 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 产生对自然美 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 学会欣赏自然美和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的材质 形式和内容特征 初步了解中外美术的优秀成果 第二 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 能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做出评价 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第三 逐步形成崇尚文明 珍视优秀的民族 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 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这里遇到的两难是 语言永远无法彻底表达经验的丰富性 而经验不进入语言表达就不能成为可交流的经验 有人文意义的经验 只能是自我享受的经验 在与他人的交流 分享中 审美的愉悦得到更高提升 鉴赏的观点 判断得到表达 因此 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审美体验 才是具有人文价值 社会意义的审美经验 语言的言说 经验的价值判断 经典的语词 案例 个人的感觉 言说的情景象人之美 张得其肉 陆得其骨 顾得其神 神妙亡方 以顾为最 喻之书 则顾陆比之钟张 僧繇比之逸少 俱为古今之独绝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卷五 2 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A 信息与兴趣a 信息 设计 信息的结构不亚于信息本身 陈萍萍 滨州市滨城区一中 为什么叫 紫禁城 为什么是金黄色 为什么比较凡尔赛 故宫是个 大院子 为什么凡尔赛宫以豪华装饰著名 关于课程信息设计的三个原则 1 与学生的心理经验衔接 2 与教材的基本内容衔接 3 与学生的生活环境衔接 教材教师学生环境 一 比较 方法案例 青岛六中杨健老师 一 横向比较文化背景的比较 东西方的建筑 神像 园林造型观念的比较 人物 静物 风景风格流派之间的比较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艺术家之间的比较 齐白石与潘天寿 二 纵向比较不同发展时期的比较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艺术家不同成长特点的比较 伦伯朗毕加索 三 求同比较相同题材的比较 如毕加索 格尔尼卡 陈坚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 南京 不同 维纳斯 的比较 相同风格的比较 浪漫主义的绘画与雕塑 自由引导人们 与 马赛曲 相同画种的比较 写意工笔现代与古代 二 比较教学的层次 一般层次 画种 内容 技法较高层次 风格 内涵 创造三 比较教学的形式 作品并列呈现以课件形式知识并列呈现以表格形式检测并列呈现以表格形式 课题 西方静物画与中国花鸟画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相同画种比较 写生的不同内涵 西方静物画 直接以实物为对象的绘画方式对静止形象进行深入地观察与刻画 展现逼真的视觉效果 naturmorte 中国花鸟画 写物之生意 要传其形似 贵其神似 对花鸟形象的生动感觉和作者审美联想的表达 梅兰竹菊 构图方法 西方静物画 组合法 有目的的组合摆放中国花鸟画 析技法 进行立意的组合表现语言 西方静物画 形色光空间质感中国花鸟画 书画同源墨分五色审美追求 西方静物画 客观之真 理想之美中国花鸟画 借物抒情 比兴言志 b 心智 兴趣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的绘画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涂鸦期 2 4岁 儿童在肆意涂抹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动觉经验 前图式期 4 7岁 儿童在观察事物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特点 并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描绘 将自己看不到但知道的东西也画出来 图式期 7 9岁 喜欢用几何线条图形表现对象 突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位 表现出空间感 写实萌芽阶段 9 11岁 转向对事物进行视觉的写实追求 喜欢用色彩进行绘画 拟写实阶段 11 12 14 15岁 力图逼真地表现事物形象 出现明暗 透视 且能根据远近和心境来运用色彩 开始审视成人或者艺术家的作品 开始模仿艺术品 评价中包括对艺术风格的感受 青少年艺术阶段 青春危机期 15 17岁 艺术敏感性和批判性增强 多数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 少数人能继续向艺术的爱好发展 加德纳的 多元智能理论 人类在生存中表现出了相对独立的八种基本智能 言语 语言智能 音乐 节奏智能 逻辑 数理智能 视觉 空间智能 身体 动觉智能 自知 自省智能 交往 交流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种智能 但在每个人身上是以不同方式组合的 多样化的组合方式使得每个人的智能表现各具特点 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 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与制约 智能 强调个体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传统的智能理论重视言语 语言智能和逻辑 数理智能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更强调不同智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实践性表现效果 多元智能平等地看待多种能力 不赞成由一两种核心能力统领 A Housen 1983年博士论文 观赏的眼力 美感发展的测量 探讨了 美感的智力发展 问题 把面对艺术作品发生的美感经验归纳为五种不同的观赏者模式 从局部切入的观赏者 主动建构的观赏者 分类的观赏者 诠释的观赏者 再创造的观赏者 A Housen TheEyeoftheBeholder MeasuringAestheticsDevelopment Boston HarvardUniversity 1983 M J Parsons 1989年出版 如何了解艺术 建构了一个从幼童到成年人的关于美术鉴赏能力发展的系统研究描述 用五个发展阶段进行概括 偏爱期 美与写实期 表现期 风格和形式期 自律期 M J Parsons HowWeUnderstandArt CambridgeUniversity 1989 美术鉴赏能力发展 偏爱期 favoritism 主观的 感觉的本能性大于社会性 不能主动区别他人与自己看法的差异 美与写实期 beauty realism 关注内容与表现的真实性 认为绘画的主要目的是再现世界 关心 这幅画到底在表达什么 表现期 expressiveness 由外观形象进入内在感情体验 认为美术的目的在于表现感情 情感共鸣的效果愈强烈 愈有趣 愈好 心智成熟 媒材 风格与形式期 styleandform 将艺术视为人类文化的产物 而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成就 从历史的角度衡量作品的价值 理解其中的社会意义 通过讨论作品的媒材 形式和风格而把握其特点 并注意修正个人主观性的偏差 自律期 autonomy 认可 掌握理解艺术的传统方法 认为艺术鉴赏的经验是个人的 也是社会的 最后仍以个人的艺术感受为主 B 比较与阐发1 审美经验意涵无限丰富 并随历史变迁而常温常新 通过比较 可以直观把握到文化趣味变迁的线索 这是人文教育核心的内容 2 美术鉴赏作为视觉的 感性的审美活动 没有惟一的 恒古不变的衡量尺度 却有多元的 流风易俗的趣味演变 通过比较 可以凸显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审美视角 不同趣味爱好的丰富性与特点 在不同感受中形成对话 3 在全球化 网络化的世界中 比较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把握异与同 促进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 为平等对话奠定方法论的基础 宋 李嵩 意大利 M M D 卡拉瓦乔 4 比较法 可为学生主动 自主地观察 体验作品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提供学习情境 孤立地看一件作品 我们往往会不知从何处着手 美术欣赏最忌从概念出发又回到单一结论 而 比较 可以从 视觉发现 起步 以不同发现 问题之间的差异而整合多样性 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比较的方法不能随意使用 比较问题设计主要有两个维度 一是横比 比较不同风格的美术家 不同民族的美术家 在处理同类主题时的不同艺术特点 二是纵比 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 通过比较可以体会出不同时代中人对艺术的不同追求 古典的理想 现代的个性 埃贡 席勒 一八九零 一九一八 布格罗 一八二五 一九零五 80岁 28岁 十四世纪中期 乔托 一二六七 一三三七 倪瓒 一三零一 一三七四 霍贝玛 1638 1709 董其昌 1555 1636 LorenzoBernini 1598 1680 陈洪绶 1588 1652 十七世纪 16 17世纪 贝尼尼 八大山人 1626 1705 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摹写是也 南朝 谢赫 古画品录 清 华喦 1682 1762 二 具有包容性的中国绘画语言系统 C 直觉与质疑 逻辑是后天容易培养的 直觉是后天容易泯灭的 不仅逻辑是可以后天培植的 直觉也是可以后天培植的 只不过 后者更困难 张楚廷 课程与教学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147页 1 隐喻 故事 教师讲述 学生自主 现代教育学家提出 课堂讲述多使用 隐喻 故事 少使用定义 结论式表达的原则 好的故事应具有足够的不确定性以诱使读者参与到对话中来 如艾斯尔所言 是不确定性成分促使文本与读者 交流 然后激发读者 参与 到故事之中 作为教师 我们需要以一定的描叙方式讲解课程 从而鼓励学生与我们共同探究 通过与文本对话探讨各种可能性 小威廉姆E 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 王红宇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239 241页 好的故事应具有足够的不确定性以诱使读者参与到对话中来 如艾斯尔所言 是不确定性成分促使文本与读者 交流 然后激发读者 参与 到故事之中 作为教师 我们需要以一定的描叙方式讲解课程 从而鼓励学生与我们共同探究 通过与文本对话探讨各种可能性 小威廉姆E 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 王红宇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239 241页 2 为了智慧的教学过程 人们只是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准确的知识 怀疑会随着知识一道增长 德 歌德 转引自孙正聿 哲学通论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第105页 想象力 是美育的核心关怀 特别指出 1 任何方法 策略 都是与具体实践情景密切相关的 没有普世通用的方法 也没有脱离情景要求的策略 都需要在具体教学环境中进行考量 选择与修正 2 再周密的教学过程设计 也会在课程进行中发生变化 而这种变化可能有时恰恰是产生好的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