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doc_第1页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doc_第2页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doc_第3页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doc_第4页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史料是历史学科研究与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让史料教学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既可以增加历史信息的真实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与学习素养。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史料 选择 运用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史料的应用既是教科书知识内容的延伸、加固和补充,也是强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认识的有效手段。除了教材上的文字、图片史料,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史料更是浩如烟海,丰富多样,有传说、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如果在历史教学中能精选史料并且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增加历史信息的真实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与学习素养,同时在历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由于距我们时空较远,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如果运用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手段和文献资料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彰显历史学科的本色,让学生走入历史,理解历史。如我在讲授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大跃进这个特殊时代,我出具了以下史料:材料一:“大跃进”时代的宣传画材料二: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来这象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十六的内容就知道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现在都塞满了仓库,还要开支保管费。这能算大跃进么?”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七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八年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材料三:毛泽东说:“大概十年左右,我们可以在吃饭、穿衣、住房子上实现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材料四:当时有副对联“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横批“坐吃山空”。通过史料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情”于“境”, 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论证教材观点,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利用历史材料可以使学生对给定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场景有更加鲜活和更加丰富的认识,使学生对于给定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实的原因及背景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认识。通过史料,论证一些史学观念,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与认识。比如必修一第5课古希腊的民治政治一节,为什么古代中国形成专制政体,而雅典形成民主政体?地理环境对民主政体的形成有何作用?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我运用了以下史料加以说明。材料一:“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热带地区的人民比较容易忍受奴役,而寒带地区的人则更偏爱自由。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与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孟德斯鸠材料二:“文明的起源不是生物因素或地理环境单独发生作用的结果”,文明是“一种遭遇的结果,”是“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挑战”和“应战”中诞生的。汤因比学生通过对于这些史料的解读,很容易获得正确的史学观念:地区文明与地理环境之间并非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助于古希腊文明的产生,但这并非决定因素。为了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中体西用”我找出了当时早期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蹑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郑观应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自然而然地论证了教材的观点,这样以史导论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印象深刻,而且,牢固树立了“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适应了高考方向。三、巧用史料,设置出高质量的探究问题,有效突破重点与难点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那么整节课的成败关键就在于课堂问题的设置。如果在教学中能紧扣重点与难点插入史料,巧妙设置问题,可以把学与思有效地结合起来,较好地体现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也迎刃而解。可谓一举三得。案例1:如我在必修三第三课宋明理学这一节课时,我出具了以下史料:材料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程颐材料二:“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死于法者,人犹怜之,死于理者,谁其怜之。”戴震材料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理学家张载探究:宋明理学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史料教学是探究性教学的有效载体,因为从“史”的角度看,史料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而从“问”的角度看,这种方式意味着师生地位将发生巨大变化,使学生有着极强的自主权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也有可能就某一课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探究疑点,让学生在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生成对历史的感悟,使学生受益匪浅。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历史研究、历史教学都必须首先从研究与分析史料开始,只有精心的研究史料、运用史料,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境界,提高历史课堂的品味与质量。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使史料运用得出神入化,使史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要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具严谨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渊博的专业知识也就是历史学家所具备的的“德”、“才”、“识”。1. 史德我国传统史学有着悠久的秉笔直书的传统,历史学家们秉承着“实录”、“直书”的原则,为我们留下了煌煌史册。历史教师也应当具备实事求是的品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还原历史真相。不能把历史等同于故事,不能把影视等同于历史,不能对学生的疑惑含糊其词,一定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认真去研究,去思考,尽到答疑解惑之责任。2. 史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对于所有一线中学历史教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课程资源之一的教材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增加了许多崭新的内容。如必修一中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必修三中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等等。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改革趋势来看,史料分析的在试卷中的比重越来越显著。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师要具备更深厚的历史专业素养,在阅读中成长,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成长,做一名反思型的历史教师。3. 史识陈寅恪所推崇的“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的北大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人文情怀。历史教师也应该具备这种品质。只有具备这种品质,才能拨开历史的迷雾获得一些真知灼见。换言之,历史教师只有凭借自身深厚的历史专业素养,对于一些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甄别、分析,把自身的知识内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