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识记内容提纲.doc_第1页
地理必修2识记内容提纲.doc_第2页
地理必修2识记内容提纲.doc_第3页
地理必修2识记内容提纲.doc_第4页
地理必修2识记内容提纲.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必修2识记内容提纲(2010-3-22)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时 期人口变化特点原 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能力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靠,出生率很高,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水平迅速、医疗事业进步,死亡率降低20世纪以来(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3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人口增长特点原因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人口政策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缓慢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生活质量要求不同比较稳定,一此国家人口数量会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鼓励生育移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新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出生率保持较高水平,死亡率下降人口数量开始趋于缓慢中国、巴基斯坦、印度控制人口增长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的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特点时间上的变化及: 特点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3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变化: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4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政治因素(国家政策)5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地区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西欧、北美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亚、非、拉传统型中国基本上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移动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 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时期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特点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旧大陆新大陆集团性、大批欧洲殖民扩张,非洲黑人被贩卖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分布二战后发展中地区发达地区、中东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有助于经济发展平衡(2)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地区古代战争,自然灾害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政策(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组织,有计划边疆,内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自发迁移,数量增加城市,沿海,平原,发达地区(3)美国的国内人口迁移时期迁移原因迁移流向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工业化、城市化由乡村流入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由南部流入北部和西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新资源,新兴工业的发展由东北部流入南部和西部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返回东北部3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及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 其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资源 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不确定性(有乐观者、悲观者和中间派)和相对可确定性(在可预见的特定历史时期)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人口合理容量是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3现实存在的问题:人口过快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4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控制人口规模(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的功能分区1功能区 形成原因: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功能区的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2常见(基本)功能区(1)商业区的分布: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CBD(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建筑物高大密集(2)住宅区: 特点:占地最广,约占城市用地的40%到60% 分布:中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布局区位城市的外缘内城和工业区附近房屋面积较大(有的是独立庭院)狭小(拥挤密集)环境优美较差配套公共设施齐全(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不齐全(3)工业区的分布: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原因: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二、城市地域结构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2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主要表现为土地租金(地租):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段: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段: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段:工业付租能力最强(2)收入: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3)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4)种族和宗教: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5)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发展的中后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扩大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分异明显工业发展方向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原因分析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三、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布局原则:1要有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3设置卫生防护带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3城市等级体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