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doc

吸盘式电脑摄像头底座的模具设计【16张图纸/17500字】【优秀机械毕业设计论文】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吸盘式电脑摄像头底座的模具设计【】【优秀机械毕业设计论文】.rar
论文正文.doc---(点击预览)
开题报告.doc---(点击预览)
外文翻译.doc---(点击预览)
中期报告.doc---(点击预览)
A0-动模底板.dwg
A0-动模板.dwg
A0-型芯板.dwg
A0-定模底板.dwg
A0-定模板.dwg
A0-装配图.dwg
A0-顶杆固定板.dwg
A4-主浇道衬套.dwg
A4-产品图.dwg
A4-凹模型芯.dwg
A4-回程杆.dwg
A4-定位圈.dwg
A4-导套.dwg
A4-导柱.dwg
A4-拉料杆.dwg
A4-顶杆.dwg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59782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81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6-02-25 上传人:木*** IP属地:江苏
50
积分
关 键 词:
吸盘 电脑 摄像头 底座 模具设计 优秀 优良 机械 毕业设计 论文
资源描述:

文档包括:
说明书一份,38页,17500字左右。
开题报告一份。
中期报告一份。
外文翻译一份。

图纸共16张,如下所示
A0-动模底板.dwg
A0-动模板.dwg
A0-型芯板.dwg
A0-定模底板.dwg
A0-定模板.dwg
A0-装配图.dwg
A0-顶杆固定板.dwg
A4-主浇道衬套.dwg
A4-产品图.dwg
A4-凹模型芯.dwg
A4-回程杆.dwg
A4-定位圈.dwg
A4-导套.dwg
A4-导柱.dwg
A4-拉料杆.dwg
A4-顶杆.dwg

吸盘式电脑摄像头底座的模具设计
摘 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摄像头底座注射模具的设计。对浇注系统、成型零件、脱模机构、斜顶杆侧抽芯机构、合模导向机构、温度调节系统、排气系统和部分零件的加工工艺做了完整的设计计算。

关键词: 注塑模;塑料;模具;模具设计

PC camera cradle suction cup mold design
Abstract
This text has introduced the design of the Cd-rom shell injection mold in detail. In this text the feed system,shaping part, drawing of patterns organization,Organization of ejection force,shut mold lead organization,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exhaust system and the technology analyze of some work parts were designed and calculated totally.

Keywords:plastics;Injection mold;mold;mold design


主要符号表

M机max 注射机最大注射量(g/h或cm3/h)
K 塑料注射成型机最大注射量的利用系数
mi 一个塑件的质量(g)
m浇 模具浇注系统中凝料的质量(g)
F0 注射机的公称锁模力(N)
P′ 单位投影面积所需的锁模力(MPa)
A浇 浇注系统及飞边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cm2)
Ai 一个塑件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cm2)
Q 抽拔力(N)
μ 塑料对钢的摩擦系数
p0 单位面积的包紧力(kg/cm2)
h 支承板厚度(mm)
p 成型压力(Mpa)
E 弹性系数(Mpa)
V 冷却介质的体积流量(m /min)
W 单位时间内注入模具中的塑料重量(kg/min)
Q 塑件在凝固时所放出的热量(J/kg)
ρ 冷却介质的密度(㎏/mm )
c 冷却介质的比热容[J/(㎏?C)]
t 冷却介质的出口温度(℃)

目 录
1 绪论 1
1.1模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
1.2各种模具的分类和占有量 2
1.3我国模具工业的现状 2
1.4世界五大塑料生产国的产能状况 3
1.5我国模具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
2 塑件材料的成型特性与工艺参数 6
2.1塑件材料的特性 6
2.2 成型特性 6
2.3工艺参数 8
2.4塑料制件的结构工艺性 8
2.5塑件在模具中的位置 9
3 模具结构设计 10
3.1型腔数目的确定 11
3.2分型面的设计 11
3.3注射机的选定 12
3.4主流道的设计 13
3.5 浇口的设计。 13
3.6浇口位置的选择 14
3.7 冷料穴和拉料杆的设计 15
3.8排气系统的设计 15
3.9温度调节系统 15
4 成型零件的设计与计算 16
4.1成型零件的设计 17
4.2模具型腔侧壁和底板厚度的计算 18
4.3 模架的选用 20
5 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 21
5.1 导向机构的作用 21
5.2 导柱导向机构 21
6 推出机构的设计 24
6.1 推出机构的设计原则 24
6.2 脱模力的计算 24
6.3 简单推出机构 24
7 注射机相关参数的校核 26
7.1注射压力的校核 26
7.2锁模力的校核 26
7.3模具闭和高度的校核 26
7.4开模行程的校核 27
7.5模具安装尺寸的校核 27
7.6安装螺孔尺寸 27
8 结论 28
致谢 30
参考文献 31
毕业设计(论文)知识产权声明 32
毕业设计(论文)独创性声明 33

1. 开题综述
1.1题目背景:
塑料注射模具是工业产品用的工艺设备,主要用于制造业和加工业。它是冲压、锻造、铸造成型机械,同时和塑料、橡胶、陶瓷等非金属材料制品成型加工成型机械相配套,作为成型工具使用的。
塑料注塑磨具属于精密机械产品,因为他主要由机械零件和机构组成,如成形工作零件,导向零件,支撑零件,应为零件等;送料机构,抽芯机构,推料机构,检测与安全机构等。
塑料模具是现代塑料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工艺装备,塑模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之一。用塑模成型零件的主要优点是制造简单,材料利用率高,产品的尺寸规格一致,特别是对大批量生产的机电产品,更能获得价廉物美的经济效果。
1.2研究意义:
塑料工业是当今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工业门类之一,而注塑模具是其中发展较快的种类。因此,研究注塑模具对了解塑料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提高产品质量有很大意义。
通过本次设计对吸盘式电脑摄像头底座零件磨具设计,不仅对注塑模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注意到设计中的基本细节问题,了解模具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而且对CAD,PRO/E等一系列软件的应用熟练,为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更快适应生产工作。培养自己综合运用所学基础和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测量与控制及其它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方面获得培养和提高。
1.3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1.3.1我国磨具工业的研究情况
80年代以来,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和领导下,我国磨具总产值约为360亿元,其中塑料膜约为百分之三十左右。在未来的磨具市场中,塑料膜在磨具总量中的比例还将逐步提高。
我国塑料膜工业从起步到现在,历经半个世纪,有了很大发展,磨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成型工艺方面,CAD/CAM/CAE技术的应用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以生产家用电器的企业为代表,陆续引进了相当数量的CAD/CAM系统,如美国EDS的UGⅡ、美国Parmetric Technology公司的Pro/Emgineer、美国CV公司的CADS5、英国Deltacam公司的DOCT5,日本HZS公司的MPA塑模分析软件等等。这些系统和软件的引进,碎花了大量资金,但在我国磨具行业中,实现了CAD/CAM的集成,并能支持CAE技术对成型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经济效益,促进和推动了我国磨具CAD/CAM技术的发展。
目前国内市场对中高档磨具的需求量很大,但要求国产磨具必须在质量、交货期等方面满足用户的要求。另外,随着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的人工费用增加,其磨具生产正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转移。因此,只要国产磨具的质量能够有提高,交货期能够保证磨具出口的前景是十分乐观的。有专家认为,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浪潮,全球制造业加速向中国大陆地区转移已是大势所趋,中国也将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
1.3.2国外磨具工业的研究情况
在模具设计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在模具设计上已经大量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模具的结构设计,并普及了计算机绘图。在注塑模具设计中,已开始普及应用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软件,对塑料的流动,填充,冷却情况及模具的浇口配置,浇道大小,冷却加热系统和模具的刚度,强度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计算,从而保证注塑制品的质量与合理的生产节拍。国外的注塑模具中,多型腔,多层,大型精密模具已占50,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节省了大量塑料原料。
在模具加工技术方面,国外已大量使用数控机床,应用计算机辅助加工软件和数控编程技术对模具,特别是对具有复杂型腔(三维曲面)的模具进行加工,使模具的质量和附加值大为提高。模具的加工周期减少6以上,成本降低3以上,生产效率提高60以上为了提高加工效率及满足各种复杂曲面加工的要求,国外已开发出四轴和五轴的数控自动编程软件并且进了实用阶段。模具标准化程度日益提高,模具标准模架及模具标准件的应用日益普及,已实现商品化。模具结构更多地采用新技术,如注塑模具的热流道技术等。针对不同制品的要求,开发出适用于各种不同模具的专用模具钢,并实现商品化。根据模具生产的特点,模具企业向小而专的方向发展。
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2.1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CAD/UG等制图软件综合掌握和应用塑料模具设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系统的掌握产品零件的成型工艺分析、模具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非标准模具零件的设计等。解决的主要问题:
1UG三维建模与仿真
2确定浇注系统
3型腔的布置
4选择分型面
5确定脱模方式
6确定排气方式
7注射机类型的选择
2.2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及措施
注塑模具方案设计的目的是在进行详细的模具结构设计之前,构思出多种模具总体结构的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分型方向和分型面的选择、模具合理的型腔数目的选择和结构布局、注射机和模架的选择、注射模具一般结构的设计和模具的基本成本计算等,并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选择最优方案指导模具的详细设计。
设计方向:1.浇注系统设2.抽芯机构设计3.脱模机构设4.顶出机构的设计5.分型面的选择
具体步骤: 
1、接受任务书
2、收集、分析、消化原始资料 
(1) 消化塑料制件图了解制件的用途分析塑料制件的工艺性尺寸精度等技术要 
求。 
(2) 消化工艺资料分析工艺任务书所提出的成型方法、设备型号、材料规格、模
具结构类型等要求是否恰当能否落实。 
(3) 确定成型方法 
(4) 选择成型设备  
(5) 具体结构方案 
3.拟定方案:
(1)课题名称:吸盘式电脑摄像头底座的模具设计
(2)材料选择:ABS
(3)生产批量:大批量
(4)精度要求:中 
(5)塑料等级:4级
方案一:选择摄像头底座的底面为分型面,采用整体式的直浇道,侧浇口,浇口设在零件的顶面上,手动推出机构脱模,用手动侧向分型方式抽芯。
方案二:选择摄像头底座的顶面为分型面,采用整体式的直浇道,点浇口,浇口设在分型面的底面,选用卧式注射机,选用机动推出机构脱模,机动侧向分型方式抽芯。
方案一的优点是制造方便,但操作麻烦,生产率低,劳动强度大。
方案二生产效率高,操作简便,动作可靠,方便脱出流道凝料。
经过两种方案的对比,方案一的可靠性高,经济性价比高,适合大批量生产,故选此次模具设计选用方案一。
4.确定模具类型;确定模具类型的主要结构;绘制模具图;校核整理资料;进行归档
3 .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前期已开展工作 
3.1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3.1.1浇口选择
3.1.2分型面的选择
3.1.3顶出机构的设计
3.2前期已开展工作
查阅各种学术文献,期刊杂志,科技报纸等资料深入了解本课题内容以及本底座的具体工作状况。分析工件的构成,了解其加工零件的方式,方法。
前期绘制三维零件图(1)三维磨具图(2)零件二维图(3)

图1、2吸盘式电脑摄像头底座的零件图

图2吸盘式电脑摄像头底座模具图


图3 零件二维图

4. 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
4.1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
1.产品的外形联想。运用PRO/E软件生产成品。
2.对塑件的工艺性进行分析。
3.选注塑机,分型面。确定磨具的结构形成。
4.成型零件设计。
5.合模导向机构设计。
6.浇注系统设计。
7.磨漏冷却系统设计。
8.推出机构设计。
9.模架尺寸设计。
10.绘出零件图合装配图。
4.2进度计划
(1) 1-3周:查阅资料,市场调查,了解国内外吸盘式电脑摄像头底座的发展状况, 
了解本课题研究的作品的特点和工作原理,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并撰
写开题报告;
(2) 4-5周:方案论证,深化方案的可行性
(3) 6-8周:运用Solidworks或者ProE三维软件进行电脑三维模拟设计,论证其
可行性;
(4) 9-10周:根据三维模拟设计的图形画出二维CAD工程图纸及工艺卡片;
(5) 11-13周:进行资料整理并开始撰写毕业论文;
(6) 14-15周:进行论文和图纸的修改并准备毕业答辩。
































内容简介:
毕业设计 (论文 )外文资料翻译 系 别: 机电信息系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外文出处: 附 件: 1. 原文 ; 2. 译文 2013年 03月 of to of is to is 0 to to to to to 0% or to 0%, to 0%, in of to 0%s of is to up to of In of is an up At to AD in 0% be to to to is of a to on s to in in to At AM on is a to is an 0 in or of BM it P or of is % or so of in on in be in to be on to in At if or an to a of is at to in of of of to be in is is up to of to to a s is is in of a to in or or 5% of of a of a of % of 12% is or so of s of 980, t of 0s is of is do to In in s to of of 0 in 5, is to of of of on in of t to is to up to in in of up is of of in be in to to if of to to to to go to s t in of of of of at 0s, of to to to 0%, go on of 0 be by a to is of is to t it as an up to of to of or of is of of of it is 0% of of 9 of to is a is in to of of at t it of is in to of of at t it of of is is is it is to in of of is of to of to of a a to is to to to of of he is a 5% of At it is in to 6as .in 13, in 20), to a 21, , to a 2, is on 36 s of .to in r, of of ecs of At to D is to to at of to to to is to In of to to to to a to to On of in in a a of of of of of an in to to to on of to is of of go to or to In a in 模具的应用 按照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的划分,我国模具基本分为 10 大类,其中,冲压模和塑料成型模两大类占主要部分。按产值计算,目前我国冲压模占 50左右,塑料成形模约占 20,拉丝模(工具)约占 10,而世界上发达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塑料成 形模比例一般占全部模具产值的 40以上。 我国模具工业目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悬殊较大。从总体上来讲,与发达工业国家及港台地区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采用论是应用的广泛性,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应用 有约 10%的模具在设计中采用了 抛开绘图板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在应用 才刚刚起步,大多还处于试用和动画游戏阶段;在应用 是缺乏先 进适用的制造装备,二是现有的工艺设备(包括近 10多年来引进的先进设备)或因计算机制式( 作站等)不同,或因字节差异、运算速度差异、抗电磁干扰能力差异等,联网率较低,只有 5%左右的模具制造设备近年来才开展这项工作;在应用 本上处于空白状态,需要进行大量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在模具共性工艺技术,如模具电铸成型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等方面的 术应用在我国才刚起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软件开发,尚处于较低水平,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我国大部分模具厂、车间的模 具加工设备陈旧,在役期长、精度差、效率低,至今仍在使用普通的锻、车、铣、刨、钻、磨设备加工模具,热处理加工仍在使用盐浴、箱式炉,操作凭工人的经验,设备简陋,能耗高。设备更新速度缓慢,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力度不大。虽然近年来也引进了不少先进的模具加工设备,但过于分散,或不配套,利用率一般仅有25%左右,设备的一些先进功能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缺乏技术素质较高的模具设计、制造工艺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尤其缺乏知识面宽、知识结构层次高的复合型人才。中国模具行业中的技术人员,只占从业人员的 8%12%左右,且技 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总体技术水平也较低。 1980 年以前从业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需要;而80 年代以后从业的人员,专业知识、经验匮乏,动手能力差,不安心,不愿学技术。近年来人才外流不仅造成人才数量与素质水平下降,而且人才结构也出现了新的断层,青黄不接,使得模具设计、制造的技术水平难以提高。 近 10 多年来,特别是 “八五 ”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已多次组织有关材料研究所、大专院校和钢铁企业,研究和开发模具专用系列钢种、模具专用硬质合金及其他模具加工的专用工具、辅助材料等,并有所推 广。但因材料的质量不够稳定,缺乏必要的试验条件和试验数据,规格品种较少,大型模具和特种模具所需的钢材及规格还有缺口。在钢材供应上,解决用户的零星用量与钢厂的批量生产的供需矛盾,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另外,国外模具钢材近年来相继在国内建立了销售网点,但因渠道不畅、技术服务支撑薄弱及价格偏高、外汇结算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推广应用不多。 模具加工的辅助材料和专用技术近年来虽有所推广应用,但未形成成熟的生产技术,大多仍还处于试验摸索阶段,如模具表面涂层技术、模具表面热处理技术、模具导向副润滑技术、模具型腔传感技术及润滑技术、模具去应力技术、模具抗疲劳及防腐技术等尚未完全形成生产力,走向商品化。一些关键、重要的技术也还缺少知识产权的保护。 我国的模具标准件生产, 80年代初才形成小规模生产,模具标准化程度及标准件的使用覆盖面约占 20%,从市场上能配到的也只有约 30个品种,且仅限于中小规格。标准凸凹模、热流道元件等刚刚开始供应,模架及零件生 产供应渠道不畅,精度和质量也较差。 我国的模具工业相对较落后,至今仍不能称其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我国目前的模具生产企业可划分为四大类:专业模具厂,专业生产外供模具;产品厂的模具分厂或车间,以供给本产品厂所需的模具为主要任务;三资企业的模具分厂,其组织模式与专业模具厂相类似,以小而专为主;乡镇模具企业,与专业模具厂相类似。其中以第一类数量最多,模具产量约占总产量的 70%以上。我国的模具行业管理体制分散。目前有 19 个大行业部门制造和使用模具,没有统一管理的部门。仅靠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统筹规划,集中攻关,跨 行业,跨部门管理困难很多。 模具适宜于中小型企业组织生产,而我国技术改造投资向大中型企业倾斜时,中小型模具企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包括产品厂的模具车间、分厂在内,技术改造后不能很快收回其投资,甚至负债累累,影响发展。 虽然大多数产品厂的模具车间、分厂技术力量强,设备条件较好,生产的模具水平也较高,但设备利用率低。 我国模具价格长期以来同其价值不协调,造成模具行业 “自身经济效益小,社会效益大 ”的现象。 “干模具的不如干模具标准件的,干标准件的不如干模具带件生产的。干带件生产的不如用模 具加工产品的 ”之类不正常现象存在,极大地挫伤了模具企业(包括模具车间和分厂)职工的积极性。这也是模具行业留不住人才,青年技术人员和青年工人不愿学技术的原因之一 模具工业要上水平,材料应用是关键。因选材和用材不当,致使模具过早失效,大约占失效模具的 45%以上。在模具材料方面,常用冷作模具钢有 火焰淬火钢 ( 如日本的 ;常用新型热作模具钢有美国 典 用塑料模具 用钢有预硬钢 (如美国 时效硬化型钢 (如美国 本 、热处理硬化型钢 (如美国 本 典一胜白 136 等 )、粉末模具钢 (如日本 ;覆盖件拉延模常用 型模架用 工位精密冲模常采用钢结硬质合金及硬质合金 模具表面处理方面,其主要趋势是:由渗入单一元素向多元素共渗、复合渗 (如 发展;由一般扩散向 子渗入、离子注入等方向发展;可采用的 镀膜有: ,同时热处理手段由大气热处理向真空热处理发展。另外,目前对激光强化、辉光离子氮化技术及电镀 (刷镀 )防腐强化等技术也日益受到重视。在成形工艺方面,主要有冲压模具功能复合化、超塑性成形、塑性精密成形技术、塑料模气体辅助注射技术及热流道技术、高压注射成形技术等。另一方面,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模具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模具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的设计、生产、管理理念与模式。具体主要有:适应模具单件生产特点的柔性制造技术;创造最佳管理和效益的 团队精神,精益生产;提高快速应变能力的并行工程、虚拟制造及全球敏捷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吸盘式电脑摄像头底座的模具设计【16张图纸/17500字】【优秀机械毕业设计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597821.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