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一)诗歌赏析作者:beanfield声明:请其他朋友尊重版权一、“古代诗文阅读”考试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古代诗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6)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7)默写常见的名句、名段和名篇(见“古诗文背诵篇目”)二、真题感悟l (200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2122题。 北山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北山:即钟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东郊。此诗是作者退休后闲居北山所作。陂(bi):池塘。堑(qjn):这里指水渠。回:弯曲。 v 21对这首诗中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首句的“涨”,是指塘水上涨。 B次句的“滟滟”,是指水光闪动的样子。 C第三句的“坐”字,与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意义相同。 D末句的“归迟”,写出作者为美好的自然景物所陶醉。 v 2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 A这首诗描写作者退休后的闲适生活。 B首句的“输绿”,写绿色的草木布满北山,很有动感。 C第三句的“细数落花”,反映作者闲适生活的一个侧面。 D第四句的“缓寻芳草”,衬托出作者“心旷神怡”的心境。 l (200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2l22题。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v 2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A“适与野情惬”的意思是恰恰跟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 B“好峰随处改”的意思是说,山峰随着诗人脚步的移动不断呈现各种优美的姿容。 C“幽径独行迷”的“迷”是迷失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沉醉。 D第三联写出了深秋季节山中荒凉,野兽无处觅食的境况。 v 2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首联把诗人看到大自然景色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来。 B末句与前面的静谧形成反差,给人以无穷想象,越发增添了山行的情趣。 C这首诗寄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深秋独行山中的落寞之情。 D这首诗写出了晚秋山间的宁静恬淡之美。 l (2006)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淮村兵后(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v 19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A“小桃无主自开花”的“自”,指的是自由自在的状态。 B“烟草茫茫带晚鸦”,写傍晚时分,荒草迷茫,乌鸦归巢。 C“几处败垣围故井”,描写村里破败不堪、满目凋敝的景象。 D末句指出,这里本是人们安居的地方,并不是荒废之地。 v 2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诗人从目前的颓垣废井联想到昔日的村居景象,突出战乱所造成的恶果。 B作品写傍晚的荒村,乌鸦凄厉的叫声打破了沉寂,更加反衬出景象的悲凉。 C诗人在破败的景象中特别欣赏桃花,赋予桃花坚定、独立的品格。 D这首诗内含着诗人对战乱的愤慨、对失去家园的老百姓的无限悲悯。 v 21下列与淮村兵后有关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这首诗是七言绝句。 B全诗由首联和颔联组成。 C该诗的韵脚是“花”、“鸦”和“家”。 D这首诗的标题是作者自拟的,不是乐府旧题。 l (2007)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14题。 山管 余靖野管箫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v 1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凭轩对竹扉”的“竹扉”,是指竹楼。 B“禽带夕阳归”,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禽类纷纷归巢。 C“畲田得雨肥”,写畲田因为得到雨水的滋润而更加肥沃。 D末句中的“残菊”,再次点明诗歌所描写的时间。 v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A首句中的“萧条”二字,奠定了全诗孤寂、惆怅的感情基调。 B“树藏秋色老”,通过老树写出了秋色的浓郁。 C诗中的“树”、“禽”、“远岫”、“畲田“,都是诗人凭轩看到的景象。 D诗歌描写了诗人在傍晚时分劳动归来的落寞心境。 v 14下列与山馆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B ) A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B诗歌的韵脚是“扉”、“归”、“肥”、“飞”。 C诗歌的每一联都是工整的对偶句。 D末联中的“渊明”,指晋代诗人陶渊明,其代表作是琵琶行。 l (200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14题:蓟北旅思张籍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白苎词,吴地的歌谣。v 1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旅思”是指“游子在旅途中的愁绪”。 B.“乡国”是指家乡。 C.“空歌”是指“空中的歌声”。 D.“客亭”在古诗里常指送别的地方。v 13.对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具有含蓄委婉的风格特色。 B.首联以“日日”领头,暗示诗人离家已久,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C.颔联写了诗人触“送人”之景,思“别家”之情。 D.颔联描写了一个旅居异乡的孤独诗人的形象,点明了主题。v 14.下列与蓟北旅思有关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B.此诗的韵脚是“词”、“时”、“知”、“枝”。 C.首联和颈联都采用了对偶。 D.尾联的“折柳赠别”是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l (2009)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214题:即 事(汪藻)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山雨(翁卷)一夜满林星月白,且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v 12.对两首诗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两首诗都是借景叙事,意永情丰。 B.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后的景象。 C.两首诗都采用了烘托和象征的手法。 D.两首诗的语言都平实朴素,清新自然。v 13.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 即事以燕语写声,描绘了夏日的景象。 B.山雨通过两个时段景象的对比,写出了山雨的特点。 C.“展尽芭蕉数尺心”写出了大自然的生气,表现出诗人的惊喜。 D.“平明忽见溪流急”描写了他山夜雨的景象,流露出诗人的惊异。v 14.下列与两首诗有关的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两首诗都是七言律诗。 B.这两首诗都没有对偶句。 C.这两首诗都是首句入韵。 D.这两首诗的作者和马致远都是宋代诗人。l (2010)阅读下面两首古词,完成1214题(10分):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焦郁)春雪空濛帘外斜,霏微半入野人家。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 惊:惊蛰,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v 12.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两首诗都是描写初春的雪景,借景抒情。 B.韩愈诗首联写出了诗人盼春喜春的心情。 C.焦郁诗首联写出了山村春雪弥漫的景象。 D.两首诗的尾联都借春雪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时的情怀。v 13. 下列与两首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两首诗的首联都是对偶句。 B.两首诗都是首句入韵。 C.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D.韩愈是唐代诗人,也是著名的散文家。v 14. 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来描写春雪?请简要分析。 答: 韩愈的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化作飞花的白雪,写出了诗人盼春心切的心情。 焦郁的诗通过近景远景的对比(或动静结合),描写了山村的春雪。v (2011)阅读下面古词,完成1214题(10分):雨后裘万顷秋事雨已毕,秋容晴为妍。新香浮禾罢稏,余润溢潺湲。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v 12.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v 13. 下列说法不符合这首诗的一项是( C ) A.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B.此诗迥异于一般写秋作品的悲凉格调。 C.这首诗通篇运用了白描手法。 D.此诗的韵脚是“妍” “湲” “边”“年”。v 14.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作者通过描写秋天雨后天晴稻香阵阵、溪水潺潺的美丽田园风光和男耕女织的劳动场景,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以及赶上丰年的庆幸与喜悦之情。 三、诗歌阅读考查内容v 诗歌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v 对诗句的赏析: (1)诗句表现得主题、思想、感情和内容 (2)诗歌的题材、表示手法、风格特色v 文学常识 诗歌体裁、音韵、对偶、文化习俗、作家作品四、诗歌常见题材及其情感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 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诗歌的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昔盛今衰之感伤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 蔑视权贵之高洁 离别思念之情 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之感慨 愤世嫉俗之绪五、诗歌内容鉴赏“六看”1.看题目认识对象 2.看作者了解背景 3.看意象把握情感4.看尾句参透主旨 5.看注释破解难点 6.看题干得到启示六、分类鉴赏:(一)送别抒怀诗鉴赏要点: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常见情感:A.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B.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常见特征:季节时间地点景物送别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路口、长亭驿站、渡口码头等杨柳、酒等古人送别的习俗 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例: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答: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借景抒情:“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二)羁旅思乡诗鉴赏要点: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 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例: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昱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同意。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触景生情。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三)思妇闺情诗常见情感: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常见情感有两大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另,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例: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节妇吟 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据此诗另一版本,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瑶 瑟 怨 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冰簟(din):凉席之美称。潇湘:两个水名,在今湖南省。批注说:“通篇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请你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想内容的。答:全诗用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这些景物组成一组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子的悲怨之情。 (四)山水田园诗鉴赏要点: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例: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b)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1)“遍”字表现松树多,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四)怀古咏史诗鉴赏要点: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常见感情: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悟昔盛今衰, 感慨个人遭遇, 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 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技法上:或借古讽,有古今对比的,有用典的。 注意: 弄清史实,要体会意图;分析写法,领悟感情。例: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五)咏物言志诗鉴赏要点: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常见感情:(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常见意象 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鉴赏方法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神似) 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例: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六)边塞征战诗鉴赏方法: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盛唐边塞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微弱,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边塞诗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第二 、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的不同艺术风格。 主要特点(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2)情感: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和对家人思念、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例:出 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p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七)人生感慨诗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抒发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这些诗选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不小,尤其值得我们注意。读懂这类诗,要结合生活,注意名物风俗,注意典故,切忌主观臆测,不得义蕴 。常见感情: 1、怀才不遇,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爱国情怀不得重用,如陆游书愤 3、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4、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 5、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杜甫春夜喜雨 6、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伤春悲秋。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虚实结合,或是对比衬托。 (八)哲理诗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例:水口行舟 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答: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不可遏止。(九)忧国忧民诗常见情感: 1、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2、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例 06年全国卷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七、古诗词鉴赏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 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 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 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里胥:里中小吏。初眠:蚕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为一眠。 1.诗歌塑造的采桑女的形象是怎样的? 2.这首诗的首联中的“努”的含义是什么? 3.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答:1.勤劳善良备受压迫下层劳动人民形象。采桑女清晨采桑,泪如雨下,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遭到无边痛苦。此诗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2.柔桑用力凸出青鸦嘴般的嫩芽。用“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又用拟人手法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冒出”的动态。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反衬了采桑女的愁苦之情。3.此诗语言生动质朴、明白如话。“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青鸦嘴”比喻“桑芽”,酷肖而生动;“去岁”“今岁”对比鲜明,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贸代理服务合作协议规范指南
- 构建高温期间公共交通运营调整
- (2025年标准)国际班协议书
- 贵州省习水县一中2026届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工业智能制造质量控制手册
- 新零售行业智慧零售技术应用方案
- (2025年标准)刮大白安全协议书
- 江苏省徐州市撷秀初级中学2026届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食品电商行业智能化食品电商平台的构建方案
- 上海市宝山区通河中学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航天科技集团招聘 笔试题
- 安踏集团零售管理培训手册
- 慢阻肺患者的护理
- 急诊专科护士进修汇报课件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究参考答案
- 风电场投资财务模型构建
- 3.15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 10J113-1内隔墙-轻质条板(一)
-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英文复试模板
- 国家公祭日成品课件
- 新项目方法能力验证报告(固定污染源废气氯化氢的测定硝酸银容量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