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闵行区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练习卷现代文(一)交大二附中 吴西曼 解析(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人的实践方式、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要相应发生改变。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塑造与之匹配的新型人格范式生态人格。 生态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生态规定性,是伴随着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基于对人与自然真实关系的把握和认识而形成的作为生态主体的资格、规格和品格的统一,是生态主体存在过程中的尊严、责任和价值的集合。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绿色运动的兴起,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生态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其所蕴含的价值观正在悄然地重塑人的心灵,并催生一种新的人格类型的出现。同时,由于农耕文明的“依附型”不断被摒弃,工业文明的单向度人格不断被反思,在当今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人们对生态价值的重视和对生态精神的渴望正在持续发酵,这种新的人格类型已经呼之欲出。 心态,即人类的精神状态,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统一。在人类陷入精神危机、面临精神家园丧失的现时代,心态处于边缘化,陷入焦虑与矛盾中,变得不再健全。生态人格的塑造正是人在面对困境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得的唯一出路,其目的是重新建构人类与自然的深层次联系,重新思考人类精神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自然中汲取精神资源,从而实现人格的完满。 传统意义上的心理人格、道德人格与法权人格是完全脱离了生态环境而独立得到确立的人格。但是,生态人格的确立,实质上包含了法权、道德和心理人格的整体生态化转型,使之获得生态内涵。这种人格不仅要求人们形成生态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还要求人们在追求自我道德和心理完善的过程中致力于实现自我人格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并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成为维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主体。 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求真”的理性追求,即生态人格要求人们必须拥有丰富的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知识,具有自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生态智慧,并以此来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曾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在此意义上来说,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只有享用自然的权利,而没有占有、宰割自然的权利。人类之所以具有享用自然的权利,首先是因为自然具有满足人类需求的可享用性,其次是因为人类具有享用自然的能力。人类享用自然必须以保证自然对人类的可享用性为前提,要享用自然必须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使自然为我所用,而要保证自然对人类的可享用性则必须建设自然,向自然奉献,使自然持续发展。因此,人类实践应当保持人类赖以存在的环境与条件,不要也不应该破坏、污染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如果说,享用自然是人类的基本权利,那么,维护自然的可享用性则是人类的基本义务。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却是片面的,人类并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统一性、全面性和丰富性。 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择善”的完满诠释,即生态人格在道德责任上打开了人对自然的关怀之窗,将道德关怀的视野从人类拓展到了整个自然界。生态人格超越传统人格,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维度重新审视人类赖以珍惜的道德品质,赋予它们崭新的内容和气质。同时,生态人格是由拓展与超越传统伦理的环境伦理来涵育和教化的,环境伦理不仅需要藉由调节、导向、教育、辩护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功能来实现其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控制能力,而且需要通过提高和改变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从而提升个体道德品质。生态人格正是在环境伦理的这种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中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道德特质。生态人格要求人们具有感受自然生态之美的特殊审美意识和能力,并不断培育生态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种心理态度及体验,是对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某种关系的反映,而不只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一种反映、认识活动。生态美感是在生态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生命节律与审美客体的生命节律、审美主体的情感态度与审美客体被感知的情感价值取向产生对应和谐引发的。只有用心去感受自然,使自身与自然相融通,从而和其万象,使得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共生、整生,体会其超然的生态美感境界,最终实现人与生态的全面发展。生态美感的树立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进入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 ( 2012年02月14日 光明日报 )1.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入第段的空格处,并说明理由。(2分) A.而且 B.但是 C.固然关联词: 理由: 。考点: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解析:转折就是一个分句陈述某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有时在语义上有微妙让步的意味。此题中下句有“却”,因此选B。2.联系上下文,解释第段中“发酵”一词的含义。(2分) 考点:分析词在文中的含义。解析: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概念)的出现,文章就要在它的前面或后面做必要的阐释,或换一种说法揭示其内涵。如果试题是要求揭示概念的具体含义,那么答案就一定在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文找答案。另外,如果文本是借用词语(概念)的外壳,或借用概念来比喻文章的某个含蓄的意思,则要根据词语(概念)的语境来推敲它的具体含义,这必须与上下文联系起来考虑。这时,对概念的解释实际上也需要对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而这或许正是命题的重点。 本文第三段中有“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根据这句话的意思不难得出这里的“发酵”是“增多、越来越多”的意思。3.阅读第段,说说人类具有享用自然权利的原因。(2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这道题考查了学生对一些提示词例如“首先、其次”的关注。答案是“首先是因为自然具有满足人类可需求的可享用性,其次是因为人类具有想用自然的能力”。4.细读第段,概括“生态美感”的主要内涵。(3分) 考点:本题考查了对阅读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要点的能力。 解析:生态美感,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概括是对文中信息的提炼和概述。从第段看有两个句子涉及相关的信息,但不能照抄,要有围绕这个审美活动的特点加以表述。这个活动包含审美主体生命节律对审美客体的生命节律、审美主体的情感态度与审美客体被感知的情感价值取向产生对应和谐引发的”,是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共鸣现象,所以这个答案的表述为:生态美感是审美主体生命节律对审美客体的生命节律、审美主体的情感态度与审美客体被感知的情感价值取向产生对应和谐引发的共鸣。5.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生态人格是适应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而塑造的人格范式。B.生态人格就是人类心态与自然生态相互融合的完满人格。C.人类必须首先向自然奉献然后才能保证自然的可享用性。D.“生态人格: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呼唤”可做本文标题。 考点是对文意的理解和文中相关信息的筛选。作为考生首先要迅速掌握命题者设计选择项的方法。一般来说常采用“张冠李戴”式,把文中不太相关的信息组成一个判断来扰乱视听;也有对文中原有的判断采用去除限制,把可能的、有条件的、否定的限制通常变成事实的,无条件的,肯定的判断;还有把二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关系,颠倒误用。本题的C答案就是在“首先”及人享受自然与向自然奉献的关系上颠倒了,从而造成判断的错误。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塑造生态人格的认识。(5分)考点:这是一个课内外结合的试题,要搜素文中关于如何塑造“生态人格”的信息,需要纵观全文。关于生态人格在文本的第段都有所涉及。“生态人格”的确立,必须“拥有丰富自然生态系统的知识,“将道德关怀的视野拓展到自然界,要有特殊的审美能力等。本题是5分,所以要注意答案的步骤,千万不能忽略联系生活实际。闵行区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语文练习卷现代文阅读(二)金汇高中 范雅君 解析(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古道上的蚕豆花即使曾被切割,那块底色鲜绿的粗土布上也缀满了蝴蝶。每只蝴蝶雪白的翅翼上,染着一个紫黑的圆点,仿佛被什么人盖上了邮戳。这幅被特快专递到滇西乡野的扎染布,一夜之间就呼啦一声铺开了。从沿着茶马古道马驮子般一溜儿排开的西山的坡脚,到漂浮着海菜花的、出水流进澜沧江的东湖之滨;从核桃树成林的南埔到玉龙雪山目光所及的北甸,这件白族手工制作,跳过林立着商周干栏式建筑遗存的海门口考古探坑,绕过一座五代时期大理国所建造的十级石塔,漫过山塬河谷,围住城镇村寨。蚕豆花就这样声势浩大地占领了整个坝子。在亮晃晃的阳光下,在翻飞的椭圆形绿叶上,飞动的全是白蝴蝶,紫黑的圆点,在翅翼上一闪一闪。天地为之焕然一片亮白。还在深秋,身穿白布衫蓝领褂的白族女人就开始种蚕豆了。点豆桩一截顶端呈丫字形末端尖锐的短棍是她们得心应手的工具。她们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扣进短棍的丫叉口,握紧,用力一戳,泡软后翻犁平整的土垄就出现了一个小圆洞。左手从挎着的小背箩里抓一把蚕豆籽,丢一粒在洞里。再戳,再丢,倒着身子前进。一亩亩田地就这样被种满了蚕豆。抹一把额头的汗,伸一伸酸疼的腰。看着一群大雁变换着队形从高远的蓝天飞过,整齐清亮的歌声带着寒意,渐行渐杳,消失在山的那一边入夜,浓重的露水会打湿刚种下蚕豆的田垄,如同一张张写满沧桑的脸挂满泪珠。玉龙雪山的呼吸逐渐凛冽起来,田边的沟渠开始结起厚厚的冰凌。大清早,地里像下了一场雪,白茫茫一片,那是霜。这里难得下雪,霜期却很长。在漫长的冬季,田地裸露着灰黑的枯涩,纵横交错的田埂上,干枯杂草像花白的胡子茬,乱糟糟的丫叉着。四下里没有一丁点绿色,大地一派苍凉。蚕豆粒儿只是静静地在它深邃的洞窝里积蓄向上生长的力量。在迎来一个新的节令的夜晚,男人们会围坐火塘,边吃喷香的炒豆,边谈论海门口遗址的新发现:干栏式建筑、炭化麦、驯马骨、浇铸青铜器的石范话题一下子就掉进贮存着三四千年时光的坑塘。偶尔,他们也会侧耳听听,希望孕育了古老文化的母土里,亲切地传来蚕豆萌芽的滋滋声。妇女们却泡了一瓦盆干蚕豆,剥去皮,准备做一坛豆瓣酱。系着海蓝色的绣花围腰,窄窄的袖管高高捋了上去,修长的手臂黑红黑红。她们嘱咐男人明早上山种树归来,别忘了带几块从泉潭边找到的冰块。做好了的豆瓣酱装坛后,再套上个大坛子,灌上水,周遭塞满冰块,放在背阴的角落,够时间了,启封时那份香辣鲜甜,从坛口直往外冒,馋得人口水滴答。冬季里,蚕豆叶汤是农家餐桌上不离不弃的绿色食品。那是把晒干的经霜豆叶煮一把,在清水里漂干净,拧干,切细,加上火腿丁、豆米(泡发后剥去皮的老蚕豆)烧成的。一海碗奶白色的汤水,墨绿色的菜叶,间有红色火腿粒、入口即化的象牙白的豆瓣儿,再来一碟褐红褐红的豆瓣酱。这一个冬天就滋味无穷了。北方的玉龙雪山仍然寒光闪亮,但从那里吹来的风已经和暖了许多。蚕豆开始发芽、长茎叶,探出洞口偷窥渐薄的晨霜。田野里冒出了一线似有若无的浅绿,仿佛低调的希望,却是内敛的活泼。随着雪山晶莹部分的缩小,原来老是贴着地面的豆苗往上窜了,显现出青春的蓬勃。为了今后结更多的豆荚,女人走出家门,下田采摘过于茂密的豆叶,以免它们抢走养分。这些新鲜的豆叶,一部分出现在餐桌上,一部分晒干了成为冬季的美馔,或者远赠都市的亲友,以聊解他们的乡愁。蚕豆开花了。那一朵朵透明的白,迅猛泛滥开去,仿佛天底下所有的柔媚和玲珑,都飞来栖歇在了这里。蚕豆花是飞扬的,她具有超乎寻常的激情;蚕豆花是坚韧的,她具有超乎寻常的力量。这道白蝴蝶的洪流,冲决了所有的萧索和荒凉。春天,被她兴高采烈地迎进了坝子和人们内心。所有脉管都发烫了,血流湍急。游春去!野炊、对歌、睡田。妹子的蓝头帕一样舒展的炊烟,茶马古道上的背包客都能看见。伴着三弦,阿哥粗嗓门的山花调,三长一短,在东湖的一叶绣花鞋般的小船边,溅起了爱情的水花。一个露宿在泥土腥气和蚕豆花香里的梦,飞旋在高高的石塔尖顶,甜蜜和浪漫搅拌成一种心思,诚祈丰收。从繁华喧闹和尾气浓重的都市走来,站在延伸到远山脚下的扎染布上,情不自禁并且身不由己会去抚摸一只白蝴蝶透明的翅膀,以及支撑着它的土地。把手插进土里,那份温暖的湿润,让人像触到了生命的源头。还能清晰感觉到的是豆苗珠串一样的根系,那里有一圪塔一圪塔的根瘤菌。它们产生氮肥却不污染环境,给力这块土地让青黄可持续相接,让澄明春意生生不息。是的,即使还有人想对它进行切割,那一幅底色鲜绿的、缀满了白翅黑点蝴蝶的粗土布,那一件白族的手工制作,一夜之间就会铺满整个坝子,在滇西,在春天。山川一片明澈! (原载人民日报2011年9月7日)7、解释第段中“特快专递”一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考点解析】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题思路】这道题有三个思维步骤: “特快专递”的特点是“速度快” “特快专递”的对象虽然是“扎染布”,但这是一个比喻句,还原其本体是“绿叶上的蚕豆花” 这是一个被动句,“被特快专递”的主体是谁?或者说谁有这么大的能量将蚕豆花一夜之间专递到滇西大地?联系下文第段“但从那里吹来的风已经暖和了许多”可知季节回暖,春回大地,春风催开了蚕豆花。【一般规律】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多半都是词语的引申义或者修辞义,对于词语的修辞义要明确其修辞手法,还原词语的本来意义,找出修辞义和本义之间的连接点,力求词语具体准确。【典型错误】“形容速度很快”。错误原因:答案不完善。也有同学没有读出“扎染布”的比喻义,所以答案中沿袭文中的说法,理解能力欠缺。【标准答案】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蚕豆花在春风的吹拂下,开放速度之快。8、仔细阅读第段中的划线句,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考点解析】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解题思路】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常常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一是修辞;二是表现手法;三是谋篇布局的技法(即结构上的作用);四是表达方式。个人认为,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不必如此条分缕析,过于纠结名词概念的不同,遇到这类题不妨从两个大的方向上加以把握:修辞和手法。本题的划线句的内容关乎到景物描写,那就不妨从景物描写的作用上思考: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第段写滇南女子深秋季节播种蚕豆的过程,作者详尽叙述,既写出了她们动作的娴熟以及勤劳的本性,同时划线句也反映了她们劳动间隙时短暂的惬意,从描写手法上看,是动作细节描写;从句子中交代的大雁飞过,带着寒意,也照应了本段开头的深秋季节。【标准答案】细节描写,使得前文抹汗及伸腰的动作得以延续和具体描写,同时也把妇女种蚕豆的时节、环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存在问题】个人认为,这个答案不是很标准,“使得前文抹汗及伸腰的动作得以延续和具体描写”,这一点很难想到,不如修改为“反映了妇女劳动之余的惬意”。【典型错误】结构上承上启下,写出了妇女在深秋季节播种蚕豆,为下文漫长的冬季作铺垫。9、下列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A第段中的“一片亮白”,使得本段具有了承上启下的作用。B第段作者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蚕豆生长的恶劣环境。C第段中的描写,作者就是为了表现出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D从首尾两段中的“切割”一词,表明蝴蝶般的蚕豆花将永远开放。E第12段中“栖歇”一词,表明白蝴蝶般的蚕豆花将永远开放。F第13段承接第12段,表现出蚕豆花给人们带来的春天的热情。【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解题思路】A项关乎到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文章前四段写蚕豆花开,然后再用倒叙的手法写蚕豆播种的过程,因此第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B项关乎段落内容的概括理解以及修辞手法,第段写蚕豆花在冬季积蓄力量向上生长,写冬天厚厚的冰凌和漫长的霜期、干枯的杂草都是为了状写蚕豆花生长的环境,从而为后文写蚕豆花的坚韧做铺垫;C项关乎作者的写作意图,第段插叙滇南百姓冬季的生活(做豆瓣酱以及蚕豆叶汤),是为了展现蚕豆在滇南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为了突出蚕豆温暖了他们整个干冷的冬季;D项是对词语含义和作用的分析,个人认为,“切割”一词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的“破坏自然的不满”之意,它只是原生态地呈现田野的状态;E项关乎词语含义和作用的理解,既是“歇”,自然是短暂、片刻、不能长时间逗留之意,不难判断;F项关乎文章思路的理解和概括,两段内容在语意上一脉相承,共同表现了蚕豆花开带给人们的向上的活力与热情。【一般规律】选择题不能只凭借语感,还要给学生明确命题者设计此类试题干扰项的类型,诸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包括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表数量多少的词语;表范围大小的词语;表程度轻重的词语;表频率高低的词语)、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正话反说、顺序错乱、颠倒因果、强加因果、无中生有、答非所问等等。结合具体语段和题目,给学生相对明确的指导。【标准答案】C F【典型错误】D F10.本文中,作者把蚕豆花比喻为“白蝴蝶”,简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考点】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解题思路】即便没有蚕豆花开的生活体验、没有看到过蚕豆花的颜色的人,从本文开头和第12段中“蚕豆开花了,那一朵朵透明的白”的句子,不难看出这种作者是在普及蚕豆花的颜色和白蝴蝶的颜色外形相似,同时,蝴蝶是飞翔的,有灵动轻巧之美,而文中第12段也强调“蚕豆花是飞扬的”,如此不难看出蚕豆花和白蝴蝶之间的第二个相似点,最后再是作者的情感角度。【一般规律】修辞效果不仅是明确常见修辞的表达作用,更为主要的是结合文本内容,将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落实到位,不能有空泛笼统的嫌疑,答案力求准确具体,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标准答案】蝴蝶和蚕豆花的外形和颜色都接近,这样描写生动形象1分;蝴蝶飞舞灵动,这样把蚕豆花写活了1分;蝴蝶在花上,蝶花难以分辨,写出了漫山遍野蚕豆花开的热闹场面,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典型错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蚕豆花的颜色,其柔媚和玲珑仿佛都凝聚在了蚕豆花上,写出了蚕豆花的美丽,也写出了作者的喜爱。11、请对第段中“偷窥”一词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3分)【考点】分析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解题思路】第段的段落内容写初春季节蚕豆花从地底冒出到向上生长的情态,作者的笔法活灵活现,摇曳生姿,满怀欣喜之情,“偷窥”一词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蚕豆花从地底破土而出的情态,当然另外一个角度要关注到作者的情感。【一般规律】词语的表达效果常常是文中形象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对这一类词除了要关注它是否有修辞手法,以及词语在文中的引申义之外,还要关乎到作者的情感。【标准答案】作者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蚕豆苗在早春破土发芽的神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典型错误】贬义词褒用,写出了蚕豆发芽、长茎叶的过程。原因:破土而出这个词答不出,作者的情感漏答了。12、阅读全文,结合具体语句简析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考点】归纳作品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解题思路】虽然题目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是基础,文章从蚕豆播种到破土而出,发芽长叶再到开花,这是象征个体的生命历程,而第12段中“蚕豆花是坚韧的”,第14段中“那份温暖的湿润,让人像触到了生命的源头”,最后一段中“山川一片明澈”等句子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如果文章的主旨只归纳到表现了蚕豆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以及蚕豆花开带给人间的美丽,似乎还不足以昭示文章的主旨,想想播种美丽的人吧,那顽强蓬勃的生命力是否也是滇西大地的劳动者的赞歌呢?【一般规律】读懂题很重要,本题其实是在归纳文章的主旨,同时答题时要结合文中语句,语句和主旨要对应,另外“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样的问法要求答案中要有明确的情感指向的词语。【标准答案】白族女人在秋天就开始播种蚕豆,冬天蚕豆粒儿只是静静地在它深邃的洞窝里积蓄向上的力量。春天豆苗往上窜了,显现出青春的蓬勃。蚕豆的生命过程,让人触摸到生命的源头。(2分)作者通过对蚕豆花的形象生动的描写,赞扬了朴实勤劳的劳动人民(1分),赞美了顽强蓬勃的生命力(1分)。【典型错误】题干中要求阅读全文,本文写蚕豆的生长其实是一个长长的生命历程,而学生不能将蚕豆从秋天播种到冬天积蓄力量再到春天开花的历程全部呈现出来,所呈现的答案都只是个别句子的断章取义,比如由第段中“蚕豆粒儿只是静静地在它深邃的洞窝里积蓄向上生长的力量”一句得出“赞扬了蚕豆顽强的生命力。”闵行区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语文练习卷闵行中学 邵英英 解析(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7分)鼓 瑟 陈普 满楼明月调云和,五十弦中急雨过。 彩凤拂衣鸣翠竹,素鳞鼓鬛出寒波。 凄凉楚客新愁断,清切湘灵旧怨多。一曲更沉人已静,江头云挂绿嵯峨。注:陈普,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宋亡,他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五十弦”:指瑟,最早的瑟为五十弦。鬛:鱼颔旁小鳍。楚客:指屈原,他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湘灵:指传说的湘水之神,即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14题:这是一首_(体裁)诗。考点:识记诗歌文学常识。解析:此题从体裁角度考察学生对诗歌形式的判别。诗歌按朝代来分,唐以前的是古体诗, 唐以后的可能是近体诗,也可能是古体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近体诗即格律诗分绝句和律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律诗还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超过8句的叫排律。高中课文中的律诗有王维的终南山、杜甫的登楼、陆游的书愤。绝句有王昌龄的从军行、卢纶塞下曲和杜牧的过华清宫。 体裁和题材的概念也要分清楚。题材是从内容上说的,体裁是从形式上来说的。答案:律诗、七律、15、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点:鉴赏作品的内容及表现手法解析:A选项是正确的。首句交代诗人弹奏的时间和地点,夜晚月朗云疏,在楼上弹奏琴瑟。“月光透过薄云融融照下来”的描述,还是符合诗歌所描绘的景色的。C选项是正确的。对最后一联“一曲更沉人已静,江头云挂绿嵯峨”,“更沉”指夜色已深,“嵯峨”指高山,(可从字形解读),尾联指曲终已是夜深时分,四下寂寥,江水的尽头处看到夜色中的云环绕着远处的山,仿佛是画一样挂在山顶,表达生动形象。故这个选项分析也是正确的。D选项错误在于诗人描绘音乐最主要运用的还是比喻和联想和侧面烘托的手法,颔联侧面描写有用到夸张,但其他几句并未用到,所以说“大量运用”并不恰当,如果大量运用夸张的手法,其情感应该是比较激越、慷慨的,而此诗情感较哀婉、深沉。学生错误集中在B 选项,“彩凤拂衣鸣翠竹”一句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句有拟人,有夸张,但主要是从侧面来烘托音乐极富感染力,音乐动听,听得彩凤鸟都禁不住要在竹间鸣叫。学生可能理解为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弹奏的音乐像鸟的鸣叫一样婉转。如果没有后面一句这样的理解也是合理的,但因为后一句“素鳞鼓鬣出寒波”写的是鱼也听到美妙的音乐而鼓动着鱼鳍浮出了寒波。这句中“出”字,就说明不是描写游鱼的自由自在的,所以不是写音乐的流畅,而是强调听到音乐的反应,渲染音乐有感染力。当然这里是夸张的手法,如果从颔联的前后两句诗来理解的话,就能比较确定这是侧面烘托而不是比喻。答案:D16题:诗中作者对琴声进行了多方面的描写,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考点:鉴赏作品的内容及表现手法。解析:我想出题者是想考查学生的能力迁移。这首诗歌对音乐的描绘和琵琶行有相通之处,但此诗又有独特之处。赏析首先要掌握的是鉴赏的角度,即描绘音乐的手法,要准确地说明音乐的特点,并要结合诗人的背景遭遇,了解诗人在音乐中寄寓的情感。“五十弦中急雨过”一句,运用比喻,比作“急雨”,生动形象地写出音乐的急促、有力;“彩凤拂衣鸣翠竹,素鳞鼓鬣出寒波”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生动地从侧面表现出音乐动听,极富感染力。颈联两句写音乐的哀婉凄凉,又通过联想和用典,表达出作者内心因国家灭亡而感受到的凄凉和哀怨。而尾联也是从侧面来烘托曲虽终,却余有韵,四下的寂静衬托出琴声的悠长。而远处白云缭绕在山顶,是以景衬情,表达其亡国遗恨在心头挥之不去。因为此题要求对琴声的鉴赏,所以最后一句情景交融可以在答题时不考虑。答案:首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音乐的急促、有力;颔联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描写鸟和鱼听到音乐也禁不住要鸣叫、浮出水面,侧面烘托音乐的动听,富有感染力。颈联描写音乐的凄凉和哀怨,运用联想和用典,借屈原和娥皇女英的典故,含蓄深沉地表达国家灭亡的凄凉和感伤。尾联运用侧面烘托,以人静衬出音乐富有余韵,更进一步地表达其亡国之恨在心头是无法排去的。闵行区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练习卷文言文(一)田园高中 李卫华 解析(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8分)唐景思,秦州人也。幼以屠狗为业,善角牴戏。开运末,契丹据中原,以景思为亳州防御使。领事之日,会草寇数万攻围其城,景思悉力以拒之。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邻郡,得援军数百,逐其草寇,复有其城,亳民赖是以济。乾祐中,命景思为沿淮巡检使,屡挫淮贼。时史宏肇淫刑黩货,多织罗南北富商杀之,夺其财,大开告密之门。景思部下有仆夫,希求无厌,虽委曲待之,不满其心,一日拂衣而去,见宏肇,言景思受淮南厚赂,私贮器械,欲为内应。宏肇即令亲吏率三十骑往收之,告者谓收吏曰:“景思多力十夫之敌也见便杀之不然则无及矣。”收骑至,景思迎接。有欲擒之者,景思以两手抱之,大呼曰:“冤哉!景思何罪?设若有罪,死亦非晚,何不容披雪?公等皆丈夫,安忍如此!”都将命释之,引告者面证景思,言受淮南赂。景思曰:“我从人家人并在此,若有十缗贮积,亦是受赂。言我贮甲仗,除官赐外,有一事亦是私贮。”使者搜索其家,惟衣一笥,军籍粮簿而已,乃宽之。景思曰:“使但械系送我入京。”先是,景思别有纪纲(管家)王知权者,在京,闻景思被诬,乃见史宏肇曰:“唐景思赤心为国,某服事三十年,孝于父母,义于朋友,被此诬罔,何以伸陈。某请先下狱,愿公追劾(追究揭发)景思,免至冤横。”宏肇愍(怜悯)之,令在狱,日与酒食。景思既桎梏就路,颍、亳之人随至京师,众保证之。宏肇乃令鞫(审问)告事者,具伏诬陷,即斩之,遂奏释景思。【文本解析】这是一篇典型的史传类人物传记。正面描写了唐景思二事:一是担任亳州防御使,全力拒敌,失城复夺,表现其勇敢坚定敢于担当的性格特点;二是受冤被擒,当面对质,努力申辩,通过语言和动作细节表现唐景思为官清廉,深明大义的个性特征;最后一段侧面描写,通过管家王知权的语言以及颍州亳州百姓的相随和“保证”,侧面表现唐景思为人正直,深受人民爱戴。整篇语言浅显,易于把握,且行文结构和写作方法很类似于课内左忠毅公逸事,紧扣高考要求。1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会草寇数万围攻其城 亳民赖是以活都将命释之 虽委曲待之【测量目标】识记与理解【考查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考题解析】出自300实词的有“是”(高中)、“会”(初中)、“释”(初中),学生应该掌握得很好。“虽”字也常见,高中第五册苏武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即时;另有初中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熟练掌握这些义项,根据所在语境,是很容易推断的。【标准答案】恰好、正好;这座城、这件事;放开;即时。【典型错误】得分率较高,但偶有“会”解释为“聚集”“聚会”;“释”解释为“解释”。“虽”解释为“虽然”较多。极少数文言基础差的学生读不懂语言环境;少数同学解释词语时习惯用几个相左的意思,如“虽”有同学解释为“即时”“虽然”;个别同学妄加猜度通假字,例如“是”有同学说同“事”,“这件事”;错别字,例如“即时”写作“既使”。18、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A、幼以屠狗为业 B、景思悉力以拒之C、景思以两手抱之 D、何以伸陈【测量目标】识记与理解【考查内容】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考题解析】例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A,介词,把。B,连词,表目的关系,来。C,介词,用。D,介词,凭、拿。相对于今年高考一道题考查四个虚词的考法,本题降低难度,只考查了最常见虚词“以”的用法,辨析方法很简单,“以”跟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或省略成分的情况下作介词,引导介宾短语;“以”跟动词或形容词等,则作连词,连接各种关系,且本题涉及课内例句,出题思路与高考题一脉相承。【标准答案】B【典型错误】错误率低。学生分辨不清“以”的词性,不能掌握分辨方法是主因,其他虚词也有类似情况,教师应归纳综合;D选项“以何”的宾语前置学生发现不了。19、下列各句与“孝于父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B、沛公安在?(鸿门宴)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D、覆之以掌(促织)【测量目标】识记与理解【考查内容】了解常见文言句式特点【考题解析】例句“于父母”介词结构后置。A,疑问句中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宾语前置。B,疑问句中代词“安”充当谓语动词“在”的前置宾语,宾语前置。C,形容词“利”充当中心语“爪牙”的后置定语;形容词“强”充当中心语“筋骨”的后置定语,定语后置。D,介词结构“以掌”后置。高考直接考句式较少见,但句式的考查经常融入翻译以及对文章的整体阅读里,非常重要。本题引导学生注意主要的文言句式,兼以课内典型例句结合,指导复习的意图和功能明显。【标准答案】D【典型错误】错误率低。极少数学生对文言句式,尤其是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分辨不清,建议高考前个别辅导即可。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公等皆丈夫,安忍如此!使但械系送我入京。【测量目标】识记与理解【考查内容】根据语言环境正确把握重要词、句的意思【考题解析】解答翻译题目,应该遵循以下顺序:(1)观察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据此推断其大意,补出省略的成分,准确判断代词“如此”所指代的内容,补充完整;(2)观察有无固定结构、特殊句式,如“公等皆丈夫”的判断句等(3)观察有无固定名词,如“公等”对差役的尊称,翻出尊敬意“各位大人”;官名(使)亦可尊称为“各位大人”;(4)看看有无词类活用,如“械”(名词作状语);(5)唤醒记忆,结合语境,推敲重要的实词,如“但”、“械”、“系”等。“但”做只解,指南录后序中学过(“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械”,左忠毅公逸事里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系”,指南录后序中“几以捕系死”结合相关语境,可推断此处是“用刑械捆绑”的意思。【标准答案】各位大人都是男子汉,怎么忍心这样(对待我)!各位大人只管用刑械捆绑把我送到京城。【典型错误】“忍”简单理解为“忍受”,翻译成“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对待呢?”;“使”不明是指差役,“但”不明解释为“只”,“械”“系”二字不能理解。第二句基本不得分。错误原因学生不能掌握“考题解析”中的解题技巧。21、用“/”为第段划线句断句。(2分)景 思 多 力 十 夫 之 敌 也 见 便 杀 之 不 然 则无 及 矣【测量目标】识记与理解【考查内容】根据语言环境正确把握重要词、句的意思【考题解析】能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大意是关键,上文告密者欲置景思于死地,因此叮嘱“收骑”先下手为强;后文“有欲擒之者”与之呼应。因此“见便杀之”与“不然”之间停顿。其次,一般语气词“也”在句中或句末都表停顿,可判断第二处停顿。【标准答案】景 思 多 力/ 十 夫 之 敌 也/ 见 便 杀 之 /不 然 则无 及 矣【典型错误】错误率低。极少数学生对以上“考题解析”中的两种技巧掌握不到位,出现错误。建议考前练习中多设计此类题型。22、细读第段,谈谈作者写作本段的用意。(2分)【测量目标】分析与综合【考查内容】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体验人物形象特点【考题解析】本段侧面描写,通过管家王知权的语言以及颍州亳州百姓的相随和“保证”,侧面表现唐景思为人正直,深受人民爱戴。人物传记主人公为唐景思,文中其他人或事都是为刻画主要人物服务,明确这一点,不难把握“侧面描写”的手法了。课内左忠毅公逸事前两节写左光斗为国选才,与逆阉坚韧不屈的狱中斗争为正面描写,而文末写史可法就是为了侧面表现左光斗的崇高形象;苏武传中,卫律、张胜等人物形象无一不是为刻画苏武形象服务的。结合前文唐景思的勇敢正直清廉等言行,不难把握正确答案。【标准答案】侧面说明唐景思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受人民爱戴。【典型错误】就事论事,抓住“告事者”伏法之事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深化文章主旨”等,显然,这些学生对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尚待明确,可读本试卷与杨明达书,教师进一步加以明确。闵行区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语文练习卷文言文(二)莘格高中 李涛 解析(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12分)与杨明达书徐枋今人为人家秉中作传,无非掇掠行状中语,檃栝(剪裁改写)成文。即天下所推之文章大家皆然。兄试拣世间名家之葬录或家谱。阅之即知之矣。弟今为尊翁先生作传,则独出手眼,另开生面,无一言一事与尊状中相同者,而又本来面目俱在。恕先在焉,呼之或出也。前于万峰遇侯砚德,砚德最精于史汉。弟与之论史学云:“人而操笔为人作传,不特其人之炉冶,直是其人之造物。”砚德曰:“何谓也?”弟曰:“若为其人之炉冶,则其人不过任我之陶铸。今为人之作传,则其人直为我之生成矣,安得非造物耶?”砚德曰:“作传为其造物,极妙语,第须无上识力,抉摘其人之生平,去取重轻无毫厘冤枉为得耳。”弟曰:“岂有造物而枉人者哉,君独不记: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耶,惟不枉所以称造物也。”砚德再四称善。遂遽谈至夜半而寝。即如为尊翁先生作传,若但推其诗画而没其一生真意,即云诗即李杜画即董巨而枉甚矣,何也?其生平不在此也。且亦易尽而无余蕴矣。故弟于诗画略之,而抉摘其一二事以为传,实以此一二事犹可概生平也。其文颇亦淋漓痛快,无愧史汉家法。或有嫌其偏重一二事,而于尊翁生平交游及所登临之处,不免太略者。愚意殊不谓然。若逐事为序,随时诠次,是日记年谱矣;所游必及,所交必载,是舆地图点鬼簿矣。岂得言史笔、言作传哉。只如陈遵传,反复千余言,只言其游侠好饮酒,而与其立功封侯皆略之。杨王孙传一篇,止言裸葬一事,而与其家累千金、善黄老学者皆略之。何也?惟此足以概之也!注:行状: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23第段“阅之即知之矣”中的第二个“之”指的是 。(用文中语句)(1分)【测量目标】筛选文中主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考点辨识】词语指代【题 型】填空题【方法点拨】本文作者是明清之交的徐枋,与杨明达书主要是作者写给杨明达的一篇书信,通过书信阐述“传记文学”写作的精髓,从文体认定上应属于“文论”,符合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多散落在书信和赠序等文中体现其对文学创作(批评)的观点。该部分试题的测量目标及考点与现代文(二)的命题角度非常相似,与第一个文言文语段相比,较有难度,可以体现一定的区分度。阅读此类文章,仍然需要整体阅读,但关键是找好文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林产品初级加工活动考核试卷及答案
- 非木竹材切割设备维护计划考核试卷及答案
- 麻纤维耐碱抗沾抗微生物剂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银行个人贷款试题及答案
- 银行服务规范试题及答案
- 焊接材料制造工协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矿山提升设备操作工主管竞选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采煤支护工综合考核试卷及答案
- 银行测试面试题及答案
- 银行财务岗面试题及答案
- 机械购销合同电子版
- 2024-2034年中国女式情趣内衣市场发展现状及战略咨询报告
- 五星级酒店总投资估算表及其投资占比
-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以S区小学为例(附量表)21000字(论文)】
- 【初中数学】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课件 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 网络安全培训试题附有答案
- 尿红细胞形态分析报告
- 网络产品行业报告
- 中药热奄包在皮肤瘙痒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 监理人员考勤表
- 全国各气象台站区站号及经纬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