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doc_第1页
2012届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doc_第2页
2012届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doc_第3页
2012届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doc_第4页
2012届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届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第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卷(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及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膨胀 惩前毙后 悲恸(tng) 重创(chung)潜移默化(qin)B文身 推心置腹 哈达(h) 滂沱(png) 气势磅礴(png)C贻误 穷兵黩武 筵席(yn) 卓越(zhu) 繁文缛节(r)D照相 张灯节彩 游弋(y) 框架(kung) 纨绔子弟(k)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A年轻以至踌躇满志 B年青以致踌躇满志C年轻以致 自鸣得意 D年青以至自鸣得意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B*大地震引发的核电危机导致多个国家对核电发展前景产生忧虑,但我国相关部门表示此次危机不会影响我们既定的核电发展方针和规划。C我们要提倡自主创新,因为能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中国实现从贴牌大国到品牌大国、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跨越。D目前在英国大约有50万人患有老年痴呆症,随着人口的进一步老龄化,这一数字会迅速增加,预计到2021年将要达到近100万人左右。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同志强调,讲话写文章“都应当简明扼要”。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姜夔白石诗说) B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C朱熹49岁那年,上书建议朝廷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提出:“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D艺术节期间,这个县将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5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的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6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是既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的解答的唯一途径。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申 甫 传汪琬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己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管,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注】 媐(x):嬉戏。 瘗(y):埋葬 。 窭(j):贫穷。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人濒行 濒:临近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C遽薄京师 薄:逼近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人俱不习兵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诸路援兵不至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B申甫不学佛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为国效力。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第卷(共120分)四、(27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3)于是*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12用斜线“”给下面划横线的文言文断句。(限5处)(3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释: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4分)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无尽情思的?(4分) 14填空(6分)(1)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伟大诗人和戏剧家 的代表作之一。(2)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 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官吏*枉法、*的黑暗现实。(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兰亭集序)(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念去去,千里烟波, 。 (雨铃霖)(6)吴楚东南坼, 。 (登岳阳楼)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木笛赵恺 (1)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要一名木笛手。 (2)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3)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选一。 (4)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5)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6)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官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个态势,与其说是艺术检测,倒不如说是法律裁决。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威名远扬的丹麦大师。 (7)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8)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9)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10)“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11)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一时,主考席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12)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13)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 (14)大师问:“为什么?” (15)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16)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17)朱丹说:“南京大*纪念日。” (18)久久 ,久久,一片沉寂。 (19)大师说:“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20)朱丹答:“没有忘记。” (21)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22)朱丹说:“请原谅” (23)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顽强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24)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小心谨慎地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25)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26)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鬼使神差一般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死难同胞纪念碑。 (27)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渲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一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28)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29)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30)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31)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32)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33)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34)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35)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精神。” (36)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15阅读全文,从朱丹的角度概括小说情节,把空格补充完整,使其连贯。(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4分)请求更换曲目 伫立纪念碑前 终被乐团录取。16文中多次出现对“雪”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请分条陈述。(6分) 17分析下面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