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三闸北语文二模试卷.doc_第1页
2015高三闸北语文二模试卷.doc_第2页
2015高三闸北语文二模试卷.doc_第3页
2015高三闸北语文二模试卷.doc_第4页
2015高三闸北语文二模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闸北区高三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4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一、阅读 8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 (节选,有删改) 黄国荣全民阅读成为当下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媒体上传国家将为它立法,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再读书让人忧心忡忡。号召、立法固然是件好事,但这事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其效果也不容乐观。假如我们不正视民族当下的现实,不脚踏实地抓具体落实,仍然继续满足于文件上写、嘴上说、电话上统计、形式上忽悠这种浮夸、应付、糊弄的工作作风,而无实际阅读活动的组织和现实困难的解决,即便立了法,也只能仅仅是一种空打雷的声势而已。我们民族当下的现实是什么呢?北大王余光教授说,20年前季羡林老师曾经说,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我不赞同季老师这话,但不好意思当面反对。我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最爱读书的民族,而是不爱读书的民族。梁晓声先生也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说,我国年人均读书四本多,这个数字是骗人的,中国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读过四本书。我非常赞同二位的说法,我也认为,中华民族真不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中华民族若不爱读书,怎么会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炎黄子孙那么多苦读书的美传,没有耳闻?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这个“悬梁刺股”的典故可能外国人都知道。还有匡衡“穿壁借光”的故事,唐代诗人岑参还曾有诗赞“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但是,我要请问一句,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就证明我们的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我还要问一句,孙敬、苏秦、匡衡们如此苦读,读的是什么书?他们又因何如此苦读?很显然,他们读的是当时的课本或教材,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这种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我们现在所说的全民阅读,并不是指在校学生为完成学业为应试而读课本读教材教辅这种读书,而是指民众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陶冶自我的心灵情操,完全出于自觉的阅读。这种阅读既没有人逼迫,也没有任务要求、更没有指定书目,是没有功利,纯粹个人爱好的阅读;所读的书不是教材教辅,而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闲书”。自古以来,读“闲书”是遭反对的。我们民族观念中的读书,是为仕途、为功名而求学,是非常功利的。历来视求学读教材教辅是“走正道”,读“闲书”是“走邪路”。过去是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苦读;如今是因“年龄是个宝,学历不可少;戴了博士帽,才得乌纱帽”而苦读。尽管论语中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种勉励学人勤奋读书的名言,但实践中,书读好了有余力了去做官的人数不胜数,而官做好了有余力了再好好地读书的人却不多,古往今来也少有这方面的典故。中华民族是不爱读书的民族,这话听起来不好接受,但这是事实。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就做过“焚书坑儒”的傻事,他就不想让国人读书,不仅要把全国的书烧掉,而且要把全国的文人儒士也都坑掉。不只是皇帝不让中华民族读书,连我们的圣人老子和孔子,他们也并不赞成天下老百姓都读书,做有知识的人。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他是说,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使百姓头脑简单浑沌,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强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无知无识、没有欲望。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说,可以指点老百姓走哪条路,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不只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流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是如此。读书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区别于野蛮的文明习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的人只是士人,读书是文化人的事情。今天的中国人,除知识分子外,一般普通家庭几乎没有藏书的习惯,倒是有相当多的人是以藏书来装潢门面的。让一个本来不爱读书的民族改变习惯热爱读书,光靠政府立法、下文件、发号召是不管用的。事关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事,要全民族来认识,来改变。在国外,公园、候机厅、候车室、飞机上、火车上,随处你会看到捧着书孜孜不倦地阅读的人们。而我们中国人呢?我们手里捧着的不是书本,而是IPad、手机,在玩游戏,在读“八卦”。人一天到晚泡在游戏和“八卦里,是提高不了素质的,相反只会让人更庸俗、更自私、更没有道德底线。因嫉妒而毒死自己的同学、一受挫折就跳楼自杀、个人理想的破灭就报复社会IPad!手机!你们要把中国的年轻一代引向哪里去?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那是咱们祖先的功劳,我们要不努力,祖先们创造的悠久文化谁来传承?怎么发扬?又怎么发展?没有发扬、没有创造,最悠久的文化也会衰落,最宝贵的遗产也会破败,最丰硕的财富也会丢失,最优秀的品质和优良传统也会失传。1第段中加点的词“空打雷”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2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3就全文而言,第段列举“悬梁刺股”等典故的主要作用是( )(2分)A说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B证明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C说明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D告诫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4有人认为文章第(8)段在论证思路上跳跃,应删除。你认为呢?请说明原因。(3分) 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11)段为例进行分析。(4分) 6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惊蛰气候太冷,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致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二十四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不如是敬畏更多一些。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飘,万物从盛极到衰落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二十四章节。冬至若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小寒、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惊蛰的意思是 。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这一个节令:“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本纵横舒。”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到黄经345时即为惊蛰。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地里过冬的虫卵要开始孵化了。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的漫长。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名的田间野花,也竞相绽放。地底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她:“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和了。”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晾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7. 二十四节气,“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蛰之外,还有春分、 和谷雨。(1分)8.根据第段的内容,“惊蛰”的意思是:(2分)9.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4分)(1) (2) 10.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3分)11. 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第段写冬天的寒冷与萧条,衬托出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气候温暖、生机勃发。B.第段多用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农民才对节气的变化有着真切敏锐的感知。C.第段引用先辈的物候分类,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D.第段写热带和北方的植物,与江南的植物形成对比,突出了后者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E.第段中运用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田野的春意萌动。12.文章以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饭疏食,饮水, 。(七则)(2)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3)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4)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5)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6)常恐秋节至, 。(长歌行)(7) ,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8) ,教然后知困。(礼记)(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416题。(8分)月 杜甫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注: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现四川奉节)西阁,此诗就是在那里写的。14.本诗句句写“月”,颔联写了 和 。(2分)15.对诗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中“吐”字生动地写出亮初升景象,赋予“山”动态的美。B. “疑鹤发”、“恋貂裘”,既是诗人的推想,又描绘了月之白与月之寒。C.尾联,明写嫦娥孤寂,实则推己及人,表达诗人自况自伤之情。D.深秋月夜,诗人通过所见所感,抒发自己衰老孤寒、凄凉寂寞的境遇。16. “残夜水明楼”被后世称为“古今绝唱”,试加赏析。(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馀,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执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馀年间,中外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执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汉书班彪列传(节选)【注释】更始:更始政权,是新朝与东汉之间的过渡政权。三辅:指长安及其周边地区。执数:执掌(国家政权)的道理。即真:这里特指王莽称帝、建立新朝。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周之废兴,与汉殊异 (2)哀、平短祚,国嗣三绝(3)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 (4)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18.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1)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 (2)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 19.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在句中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B.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C.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D.至于成帝,假借外家。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20请依据第段班彪的答话,概括班彪认为汉室将要复兴的依据。(3分) 21.第(3)段“彪既疾嚣言”,其原因是:(2分) (六)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2226题。(12分)(甲)太史公曰: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 。昔天下之网尝密 ,然奸伪萌起,其极 ,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汉兴,破觚(方形)而为圆,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节选自史记酷吏列传)(乙)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愨,罪当则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