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案.doc_第1页
《口技》教案.doc_第2页
《口技》教案.doc_第3页
《口技》教案.doc_第4页
《口技》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口技教案教学目的 知识:1、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2、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能力:3、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情感:4、学生从口技表演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积累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总第 课时(本课第 教时)教学内容课题引入,文章朗读,初步感知。教学重点课文朗读与感知教学过程 一、表演激趣,导入新课。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竞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录像的形象性、直观性渲染了气氛,能一下子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教师适时的引导,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二、诵读课文1初读:教师安排学生课外预习。(1) 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2) 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课内朗读:(3) 听读:教师范读,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学生在教师朗读过程中挑错误,加以改正。(4) 自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断句。(5) 选读:小组推选代表读,其他同学评议。 (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的量不多,通过反复的读、形式多样的读,培养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3齐读课文。 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4翻译课文。 课文理解与翻译:A、 学生结合文下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疑难处小组讨论或提问。B、 教师巡视解疑,并板书重点字词进行评析。实例: 尽量扣准课文内容讲故事(或翻译);适当进行点评。 三、诵读练习 自由朗读第2、3、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2.选出与“众宾团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项(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B.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C.满坐寂然 D.稍稍正坐 3.选出下列加点的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众妙毕备( ) A. 毕业典礼 B. 毕业精力 C.丑态毕露 宾客意少舒( ) 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 舒筋活血 不能名其一处( )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总第 课时(本课第 教时)教学内容文章朗读、理解、分析和背诵。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抽查背诵 二、解读课文 (一)分析第2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一家人由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 大(第一个场面) 小(第二个场面) 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声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的表现形式多样,或单独相继而出,或同时发出等等。 4探讨: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 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略。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的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1请男女生各一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二者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不已。 (三)分析描写技巧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即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文意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归结文章的主旨 课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三、语段阅读。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 曳屋 名其一处 两股 先走 2.按要求写出各类词语。 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动词: 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拟声词: 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偏正短语: 3.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4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写一家人由醒到睡的过程的语句: 写宾客犹如身临火灾现场的语句: 5.分析解答。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氛围的?请找出具体语句。 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浓墨重彩点染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邻近火场传来的极为复杂的声响? 6.翻译下列句子。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下面是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8.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 为什么? (不超过30字) 四、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题。 3.本文在词语运用上最大的特点是( ) A.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B.具体、形象地选取拟声词; C.大量、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D.首尾呼应,结构井然有序。 4简答:口技一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式,试一一指出并加以说明。 【课外能力拓展】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则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其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贴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不如予之约取而得实也。” 1.这是一篇随笔文章,属散文的一种,其主题思想是( ) A.说明学得少而精,而实际上比泛读、略读丰富得多。 B.说明叶奕绳读书强记之法效果好。 C.提倡读书要少而精,讲求实效。 2.这篇随笔文章的论点是( ),论证方法是( ) 论点:A.叶奕绳读书强记之法 B.叶奕绳读书强记之法之妙 C.约取而得实 论证方法:A.事实论证 B.道理论证 C.事理论证 D.举例对比论证 3.这篇随笔文章按意思可分为两层,其正确的划分是( );其前后层的关系是( ) 分层:A.句12345678 B.句12345678 C.句12345678 关系:A.总分 B.因事生议 C.因果 4.这篇文章给予读者应有的启示是 5.这篇文章的主题句是 。翻译成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