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正文-第九单元-种群与群落_第1页
听课正文-第九单元-种群与群落_第2页
听课正文-第九单元-种群与群落_第3页
听课正文-第九单元-种群与群落_第4页
听课正文-第九单元-种群与群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听课手册第九单元 种群和群落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试说明 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基础知识巩固链接教材一、种群的概念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生物的_。二、种群的数量特征图9281三、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_。2类型四、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9282(1)图中a曲线为_曲线。形成条件:_、气候适宜、_等。数学模型:NtN0t,其中N0为该种群的_,为该种群数量_。曲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_增长。(2)图中b曲线为_曲线。形成条件:_。曲线特点:种群数量存在_。(3)K值:又称_,指在环境条件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变化形式:波动和下降。(2)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_、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_。衔接课堂1正误辨析(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3)2016全国卷 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4)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5)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6)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种群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7)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取多余的培养液。()(8)从试管中吸取样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其目的是使酵母菌均匀分布。()2联系实际(1)每年春节期间“北上广”等发达城市都会上演“空城计”,人烟稀少,异常冷清。试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上述现象。(2)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农田中可控制蛾类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考点互动探究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1.种群的数量特征的关系图9283(1)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蚯蚓和虫卵等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个体,如鼠、鸟类等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捕获数N2 , 标记数N0)计算种群数量统计方法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利用公式计算出N,即为该种群数量的估计值注意问题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且标志物不易脱落 典例追踪考向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与判断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密度会有影响B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比田鼠慢的重要原因是其繁殖能力弱C研究一座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因素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22016山东临沂二模 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图9284所示(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以下分析正确的是()图9284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方法突破种群年龄组成的四种常见图解及分析技巧1常见图解(1)模式图图9285(2)统计图图9286(3)曲线图图9287(4)柱形图图92882分析技巧:无论何种图解,均应注意种群各年龄段个体间的比例,即考向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分析32016福建漳州模拟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样方内各年龄段的个体均需统计C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D不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4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捕获总鸟数麻雀黄鹂第一次捕捉10046(标记后放生)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10242(其中6只标记)36(其中9只标记)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偏小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1.两种增长曲线的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无迁入、迁出现实状态:食物、空间有限;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有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增长率变化增长速率变化K值有无无K值有K值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因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2.K值与K/2的应用(1)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害生物的防治K值(环境容纳量)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K/2(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2)K值的易误点解读图9289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典例追踪考向1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BK值的大小与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无关C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只受天敌的限制D自然状况下种群数量不可能一直保持“J”型增长22016辽宁辽南协作体二模 图甲为某种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为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92810A图甲中ae段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图甲中的c点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C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不会使图甲中K值改变D图甲中c点对应图乙中t1,此时鼠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考向2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分析3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研究种群变化的主要依据,鼠害泛滥是草原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图92811表示某草原上田鼠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面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图92811A曲线上a点之前的时间是控制田鼠种群增长的最佳时间Bbc段曲线变化可能是用鼠药间接杀死田鼠天敌导致的Ccd段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草原发生了次生演替D若在de段继续用鼠药杀死田鼠使田鼠灭绝,则更有利于草原的长期稳定发展4图甲和图乙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图92812A图甲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甲的E点C图乙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D图乙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考点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2实验步骤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将等量酵母菌接种到各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振荡试管使其混合均匀。3“五点”实验注意事项(1)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2)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典例追踪12016江西师大附中模拟 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不需设空白对照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D对于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2将100 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样品数量(个mm3)pH112104.828205.4312103.7410005.0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B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C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样液D表中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3、1、4、2考例考法直击12016全国卷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22015广东卷 如图92813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图92813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t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32015北京卷 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下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42014福建卷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92814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92814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52013新课标全国卷 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62015全国卷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实验专题05实验的结果与结论1实验结果的获取(1)直接观察法: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2)化学法、物理法鉴定淀粉的方法:碘液。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鉴定脂肪:苏丹染液或苏丹染液。鉴定蛋白质:双缩脲试剂。鉴定DNA:二苯胺试剂或甲基绿试剂。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同位素标记法。(3)生物特性光合速率:单位时间氧气的释放量或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或淀粉生成量。呼吸速率:单位时间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或氧气的吸收量或淀粉减少量。生长速率:植物株高、干重或动物身高、体重。动物代谢速率:一定时间内耗氧量或消耗一定氧气所需的时间。某物质对生物的毒性:种子的发芽率或植株染病情况;动物寿命、染病情况。(4)常用的观测指标物理化学特性:颜色反应、有无气泡、沉淀等。生物特性:生物形态结构、生理、生长发育等。2实验结果的表达实验结果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均需加以说明,或对比说明。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进行:(1)文字描述:注意提取题干中对解题有用的关键信息。(2)表格准确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反应条件等发生改变的量)和因变量(随着反应条件改变而改变的量)。要看清数据的变化规律(上升、下降);注意特殊数据(最多、最少、平均、总和等)尤其想清道理。 (3)坐标曲线注意横、纵坐标的变量及单位;曲线的变化趋势(如升、降)及原因;特殊点的意义:交点、折点、最高点、最低点等。3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得出结论。(1)验证性实验表述模式:出现结果,说明结论。结果只有一个,结论只有一个(不少结论是在实验要验证的内容中寻找)。如果是前后自身对照实验,结果写在步骤中,其余全部写在最后(前后对照实验,大都为验证性实验)。(2)探究性实验表述模式:出现结果,说明结论。不像验证性实验能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而是往往有几种预测结果,相应地就有几种可能的结论,必须将每一种可能性都列出来进行逐一的分析。实验组多种结果,对照组只有一种结果。 典例追踪1某同学设计了一个“观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下列有关他的设计和分析合理的是()A可以将扦插枝条生同样数量的根所用时间或相同时间内的生根数量作为观测指标B实验预期的结果可能是萘乙酸溶液的浓度越高,越有利于扦插枝条生根C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存在一定的梯度D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2激素间的协同作用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或相似的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激素间的拮抗作用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某中学的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对小鼠增重是否存在协同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1)实验设计思路:取40只同种性别的W品系的成年小鼠,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并编号。配制生理盐水,并用生理盐水配制A mol/L的甲状腺激素溶液,B mol/L的生长激素溶液以及一定浓度的激素溶液X(每升X溶液含甲状腺激素A mol和生长激素B mol)。每天给甲、乙、丙、丁四组小鼠分别注射_。_。(2)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测一:甲组小鼠的体重增长量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预测二:甲组小鼠的体重增长量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预测三:甲组小鼠的体重增长量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丙组小鼠体重增长量。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完善实验设计思路。该实验步骤的设计有问题,请改正:_。假设实验结果与预测一相同,且从乙、丙、丁组的小鼠中所采集的数据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坐标中用柱形图表示四组小鼠体重增长速率的相对值。图S51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小鼠血糖方面具有_作用。3生长素和乙烯与植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请阅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生长素(IAA)和乙烯作为信号分子,都要通过与_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从而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_作用。(2)1964年,科学家进行离体实验发现,当在反应体系中加入14C甲硫氨酸,发现有14C乙烯产生,由此推测_。在以上实验结果的基础上,1979年,美籍华人杨祥发发现,在无氧条件下,当供给植物14C甲硫氨酸时,检测不到乙烯产生,只有14C标记的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累积,据此结果推测_。为了证实上述假设,科学家在_条件下,将14CACC供给植物组织时,发现组织中很快_,证明上述假设正确。(3)为研究生长素(IAA)和乙烯影响植物根生长的机理,研究者以拟南芥幼苗为材料进行实验。实验一:研究者将拟南芥幼苗放在含不同浓度的ACC、IAA的培养液中培养,测量并记录幼苗根伸长区细胞长度,结果如表:组别添加物质种类及处理浓度(M)根伸长区细胞长度(m)1对照175.120.20ACC108.130.05IAA91.140.20ACC0.05IAA44.2实验结果说明,与单独处理相比较,乙烯和IAA对幼苗根伸长区共同作用是_。实验二:将拟南芥幼苗分别放在含有不同浓度IAA的培养液中培养,12小时后测定幼苗根中乙烯的含量,实验结果如图S52所示。据图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_。图S52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试说明 1.群落的结构特征()。2群落的演替()。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基础知识巩固链接教材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图9291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概念实例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_狼与兔、鹰与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牛与羊、水稻与稗草(续表)种间关系概念实例_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互利互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中的藻类与真菌3.空间结构(1)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模型(续表)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现象_现象_分布 决定因素植物分层:_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_地形变化、_的差异、_、生物_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2)形成原因:在长期_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3)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_的充分利用。二、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_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代替的过程。2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概念在一个_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和_进行。衔接课堂1正误辨析(1)微山湖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2)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4)竞争的结果就是导致其中一方灭绝,而另一方大量生存繁衍。()(5)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一般次生演替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需要的时间短。()(6)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7)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8)利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未打开光源,调查实验结果无变化。()2热图解读图(一)为某水池中两个种群的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二)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请思考:图9292(1)图(一)中,甲、乙两种群间为何种种间关系?若图中两种群为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则甲曲线表示何种生物?(2)图(二)中甲、乙分别属于哪种演替类型?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3)图(二)中C点与E点物种多样性相同,二者的物种组成是否相同?考点互动探究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四种”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营养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若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呈现“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大豆与根瘤菌(续表)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营养关系图特点举例寄生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续表)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营养关系图特点举例竞争数量上呈现“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两种生物生存能力大致相当,如图B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狼与兔,青蛙与昆虫2.垂直结构的“两种”典型图解图9293 典例追踪1下列关于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的判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唯一生态因素B山地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海洋植物的分层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D影响森林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22016湖南永州一模 图9294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图9294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32016河南商丘模拟 三趾树懒是一种移动缓慢、代谢率极低的植食动物,这种动物不直接从树冠“空投”粪便,而是每隔一段时间爬下树排便。研究发现,这种树懒到地面排便时,躲在其皮毛里的树懒蛾就伺机在大便中产卵,卵孵化后的幼虫专食树懒大便,而羽化后的树懒蛾又会寻找树懒钻进其皮毛中。蛾死掉后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无机氮促进树懒皮毛中绿藻的生长,绿藻能帮助树懒躲避天敌,也可供树懒食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三趾树懒和绿藻之间只有捕食关系B三趾树懒爬下树排便耗能较多且易被天敌捕食C树懒蛾幼虫呼吸消耗的能量来自三趾树懒的同化能D三趾树懒、树懒蛾和绿藻构成的生物群落相对稳定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没有植被覆盖,或者原来有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2.演替的结果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预测的(续表)能量一般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一般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一般稳定性越来越高图例(以农田演变为树林为例)提醒与群落演替有关的四个易错点(1)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会取代另一些种群,主要是占优势种群的取代,如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高大的乔木取代灌木,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地衣等存在。(2)群落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演替并不是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演替的顶点。(4)演替并非最终都形成森林。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演替所处地的气候条件,如干旱地区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 典例追踪12016福建龙岩一模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相对于次生演替进程缓慢、时间长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优势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C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改变22016安徽淮南一模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群落经数十年演变发展为树林。如图甲、乙、丙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图9295A该过程为次生演替,期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B演替的第3阶段后期,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演替过程中垂直结构变复杂,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D群落演替中优势植物种群的替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考点三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制订计划:包括三个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丰富,群落结构也越复杂。3收集小动物的“两种”装置图9296(1)诱虫器(A图):诱虫器中的光源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习性,使土壤小动物远离光源、热源进入下方的试管中。应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