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汉语言文学四班吹来“秋意”品“秋韵PPT课件.ppt_第1页
级汉语言文学四班吹来“秋意”品“秋韵PPT课件.ppt_第2页
级汉语言文学四班吹来“秋意”品“秋韵PPT课件.ppt_第3页
级汉语言文学四班吹来“秋意”品“秋韵PPT课件.ppt_第4页
级汉语言文学四班吹来“秋意”品“秋韵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吹来 秋意 2011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四班成员 夏秋卢成兴阳长康黎瑞李亚飞 1 目录 引语古人对意象建构的阐释一脉相承的情感虚实之间意象的美学内蕴与表现方式不同朝代对秋的理解佳作赏析 2 引语 叶朗所说 意象 是情与景的统一 不是情与景的相加 意象是既不同于 情 也不同于 景 的一个新的质 意象不能还原为单纯的情 也不能还原为单纯的景 所以意象说 既不同于再现说 也不同于表现说 人与世界要统一 统一在什么地方 如何统一 庞朴通过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考释发现 在二分的 道 器 之间有一个 象 他说 象之为物 不在形之上 亦不在形之下 它可以是道或意的具象 也可以是物的抽象 3 庞朴在发掘中国思想中的 象 的意义时指出 道 象 器或意 象 物的图式 是诗歌的形象思维法的灵魂 其实也是艺术创造的灵魂 在 意象 理论中 这种主客沟通 物我交融的思想表述越来越明确 如王夫之就用 情中景 景中情 情景 妙合无垠 作为意象的特征 这种情景交融 主客统一的 意象 才是美学意义的美 审美境界就是这种 道 器 不分的 象 的境界 这种境界用意象来表示最为合适 4 我们走进意象的世界里 凌乱了这一季秋 5 一 意象概念的历史沿革 6 二 王充的 礼贵意象 说 7 三 刘勰的 意象 说 8 四 唐代意象理论 9 五 宋元明清意象理论 10 六 今人意象的概念 11 秋意象 溯源 春女思 秋士悲 淮南子 绍称训 怀春与悲秋是学的两大重要主题 然而 在文学上 人们对秋天的关心却较春夭为迟 古人朴素的情趣最早是寄托于春天的 诗经 里常见歌咏少女怀春之情的诗句 却少有悲秋之歌 诗经 之前的典籍中更是罕见悲秋作品 源远流长的中国悲秋文学始于何时呢 日本学者藤野岩友在谈到 楚辞 对日本近江奈良朝文学的影响时认为 中国的悲秋文学作品数量宏大 直接或间接地属于 九辩 体系 因此来自这些作品的影响 归根到底渊源于 楚辞 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因为它看到了中国悲秋文学的源头 楚辞 12 一脉相承的情感 秋 意象的承传性 中国诗歌在一代代地发展着 创新着 意象本身越来越多元和多样 更加的丰富 但当我们再回头去关照意象嬗变的历程时 我们会发现 不断发展丰富着的意象 具有承传性的特点 在诗歌意象中是最活跃的因子 不但表现在被吸纳上 更表现在吸纳过程中的创新上 表现在吸纳 创新过程中对原始意象进行的重新组合上 13 且看真山水 秋景欣赏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虚实之间的秋 梦 真实 23 秋的自然属性 秋的现实存在感 24 秋的情感世界 虚幻 社会内蕴 25 梦中本是伤心路 姑且隐在秋的静美里 26 意象的美学内蕴与表现方式 27 捧一箪落叶秋 嘬几口岁月酒 28 自然生命与人之生命的异质同构的正向关联 去秋三五月 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 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 一谢永销亡 沈约 悼亡诗 人的生命在时间流程上难抗秋月春草 月虽阴晴圆缺今秋仍照 草虽荣而复枯 来年吐芳人却 一谢永销亡 多么鲜明的对比 人不及物 睹物伤怀的情感哀伤凄惋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 金波淡 玉绳低转 但屈指 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 流年暗中偷换 苏轼 洞仙歌 这里有夜的深沉 月的流转 西风的吹拂 但更令人焦虑于心的却是 流年暗中偷换 人生苦短 屈指 之间 秋的生命与人的生命反向关联 少年不知秋 喜闻秋风生 老大多感伤 畏此蟋蟀鸣 王安石 西风 王安石从其不同生活时期对秋的不同感受立意 既写出了自然之秋岁岁相继的时间流程 又表现了 常恐霜节至 的生命忧恐 蟋蟀的鸣叫与他的叹息交织在一起 29 面对自然之秋的种种景色 文人们发出了老之将至的叹息 他们把衰老的容颜放在秋的面前两相类比 于是乎 秋月 西风 蟋蟀很自然地引发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的感悟 由此可以看出由秋而悟老 由老而生悲 由悲而感秋气之烈 由秋气之烈倍觉人生之短暂 惊秋逝者如斯的生命惊觉 30 表现方式 单纯的时间情结通过 人生自有命 但恨生日希 形成了古代文人悲秋作品所遵循的一个合乎逻辑规律的情感抒写的程序 31 不无秋之悲 实有穷途之恨 32 社会和人生的内容 特定的情感走向往往与特定和人生遭际相关联 具体而言 作为悲秋文学的抒情主体 古代文人大多经历过人生旅途的种种坎坷 往往满怀对生活的酸甜苦辣 纵观他们的生命历程 其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和对爱与归属的需要 便构成他们生命的两个基本层面 前者是古代文人人生旅程的终极目标 后者是追求不到前者时的心理和情感 必然归属 也就是说他们往往以事业为重 渴望建功立业 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当踏不平坎坷 上不了 大 的时候 他们便会在潦倒困顾之中渴望爱的滋润和家的温馨 翻开中国文学史你会看到那么多的文人在仕途上奔波 挣扎 他们由苦读而科举 由科举而入仁演出了一幕人生的悲喜剧 其中由送别而远行 由远行而怀人思归 由思归而见羁旅之痛 也就构成了古代文人最基本的生活历程 而其间所蕴含的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空有壮志 老大无归 归梦难成也就自然构成了他们胸中 剪不断 理还乱 的心理负担 满怀此种心理的重负 人一旦与秋相关联 便会自然地调动心理的创作积淀 情有独衷 便会从中领悟到自身生命在困顾潦倒中日渐衰萎的进程 自古逢秋悲寂寥 啊 于是也就自然而然地汇聚成了更为深重 更为动人的波澜壮阔的悲秋潮汐 死亡断灭的生命感伤 33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一一陈子昂 感遇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一一辛弃疾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 连营画角 坟宫离泰 万里山河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 书成谁与 张元干 贺新郎 送胡邦衡该新州 34 表现方式 悲秋亦复悲己 心理定势 从秋的表层意象撷情纳意到深层去体验人生与社会 35 诌一曲哀江南 放悲声唱到老 36 时代之秋 人生是有限的 历史是恒长的 历史又恰恰来之于代代相继的人生 而人类又 代代无穷已 的悲叹着生命的短暂 羡慕着历史的恒长 但是历史又是无情的 它既以代代人的毁灭作为自己延伸的代价 又以其特有的时间力量使沧海变桑田 在这人生与历史的相反相承的结构里 每当社会动荡不已 时局混乱的时间 每当文人们忧心仲仲的情怀与残败 零落的秋景相观照的时候 人生使有了更执著的忧时伤世的内涵 历史也便具有更加丰厚的情感依附 自然之秋 人生之秋也便进而发展成为时代之秋 因为历史的产生 发展 兴盛 衰亡的推移过程和自然季节物盛物衰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内在的异质同构 因此 许多充满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的悲秋篇章 其秋景的内涵便具有了历史感伤的因子 37 茂陵刘郎秋风客 夜闻马嘶晓无迹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人世几回伪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令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获秋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病翼惊秋 枯形阅世 消得针阳几度 余音更苦 王沂孙 齐乐天 蝉 满地芦花和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杜鹉带血归 文天祥 金陵骚 38 表现方式 深重的历史重负秋意的萧瑟 与社会三位一体的交融在一起 39 秋同其他景物的结合 40 秋风 秋风引作者 刘禹锡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41 其他诗句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李峤 风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李绅 悯农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 望洞庭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曹操 观沧海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 长歌行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王维的 山居秋暝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 秋丛饶舍似陶家 遍饶篱边日渐斜 元稹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 秋夕 42 秋花 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 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 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 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 千古高风说到今 潇湘妃子 43 秋月 1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唐 李白 把酒问月 2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照古时人唐 李白 把酒问月 3 斫 zhu 却月中桂 清光应更多唐 杜甫 一百五日夜对月 4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唐 杜甫 漫成一首 5 春去秋来不相待 水中月色长不改唐 岑参 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6 月色更添春色好 芦风似胜竹风幽 唐贾至 别裴九弟 7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 暮江吟 8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白居易 琵琶行 44 建构 秋天 45 喜秋 悲秋 46 悲秋 47 长相思李煜一重山 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 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云一涡 玉一梭 澹澹衫儿薄薄罗 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 雨如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 48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 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 在心头 49 李煜早期的词虽说没有太大的创新 一些花间词人常用的秾丽光鲜的辞语典故也每每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但他还是沿着其前辈的方向前进了一步 更多地表现了一种与晚唐及西蜀花间词不同的风格 他多以描述对象的心理活动 感情起伏为主线 把视觉意象贯穿在情绪主线之中一一呈露 意象与意蕴结合得十分自然 李煜的词在语言 意象上显得清新 在结构 意脉上显得完整连贯 不仅注重外在视觉感受而且更注重内在心理描述 不仅注重静态物体而且更注重动态过程 因此抒情内涵更丰富 表现力更强 50 喜秋 51 秋词 唐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格调激越昂扬 与诸多悲秋之文暂高一筹 52 这首诗写于刘禹锡贬官朗州后 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 提起描写秋天的诗 大家会很自然地记起宋玉在 九辩 中写的 悲哉 秋之为气也 的这一悲秋名句 正是由于他这一悲秋名句 悲秋就成了后世文人作品中的传统题材 秋天是气候由热转寒 草木凋零的季节 古代文人感物兴怀 逢秋而悲寂寞 感叹身世 情于诗文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 诗人对秋天却另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感受 他这首诗不是悲秋 而是颂秋 诗一开始 就一反悲秋的传统观念 提出了诗人自己的独特看法 秋日胜春朝 他认为秋天要胜过明媚的春天 为了说明这个命题 他用鲜明 爽朗的色彩 描绘出了一幅壮丽 开阔的秋日图景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里诗人将天高气爽 白鹤凌云的景色与自己充满诗意的情怀熔铸在一起 表现出一种豪迈之情 53 这两句诗意境开阔 情调昂扬 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 不但不悲观失望 相反 他仍然乐观向上 坚持理想 继续战斗 白鹤凌云这一形象 其实也就是他自身的写照 读这两句诗 可想象得到诗人的风姿 这是一首七绝小诗 七绝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 它需要用最简约的手法来表现最完整的意境或感情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正是这样 秋色宜人 可以写的景物很多 诗人却只抓住白鹤凌云这一象征大好秋光的典型景物与自己诗情之旷远作为一实一虚的情景来描写 这样 无论是物是人 都没有半点悲秋气氛 这种写法 既是以偏概全 也是以少胜多 笔墨简炼 而艺术效果极佳 54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 范成大新筑场泥镜面平 家家打谷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