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导读》课程期中论文模板.doc_第1页
《老子导读》课程期中论文模板.doc_第2页
《老子导读》课程期中论文模板.doc_第3页
《老子导读》课程期中论文模板.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生答题不得过此线密封线 任课教师: 教学班号: 姓名: 学号:装订线红河学院 2012 2013 学年秋季学期导读课程期中论文考试单位:人文学院 考试日期: 年 月 日得 分评分人论文 (总分共100分)淡谈老子赖文娟关键词:老子简介;老子思想,后世影响内容提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一些人把他神化,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老子作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这位神话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圣人不一样的名字,老子,他不同于常人的称谓也许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能解释得清。神话传说给予了老子很多神秘的味道,这是一种后人对前人和圣人的敬仰。那么,真实的老子是什么样的呢?Talk About Lao ZiLai WenjuanKey words: introduction, thought, influenced the later generationsAbstract: Lao Zi was a great ancient Chinese thinkers, living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hu bitter County, his influence is mainly a book called moral works, he created in ancient China philosophy history.But I left my records are not, this has created a great room for imagination, some people took him deified, Lao Zi be too numerous to enumerate all the legends, reverie gave me too much mystery. Lao Zi as the first person to do sth. of Taoism, known as Lao, the mythical figures and other saints, has a different name, I, he is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appellation perhaps only in myths and legends to explain.Give me a lot of myths and legends of the mysterious flavor, this is a kind of future generations of our predecessors and Saint veneration.Then, what is the real me?一,老子简介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官员,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2】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老子既是周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3】从这些材料的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可见,老子与史官的知识有其思想上的渊源。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二,老子的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应当注意到: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 老子故事 圣人辞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今中外,解释道德经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这些书籍的作者都认为别人解释的道德经有失偏颇。可是至今,仍有学者出版书籍,重新解释。这些事实一再说明道德经“非常道”。我现在引用林语堂的话,警醒读者慎重理解道德经。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林语堂 。当阅读此百科者,看到以下的解释,应当只作为某一个方面的参考,不要认为道德经的内容和涵义仅此。 老子是道家始祖,是我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由于他生活在奴隶制没落、新兴封建势力成长时期,反映在思想领域中的是重民轻天思想的高涨,作为担任过周守藏史的老子,虽然一方面笃信天命鬼神,另一方面又以极大的勇气,废黜了天帝鬼神的神圣权威,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本体枣道。在他看来,“道”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为天下母”,是第一性的,宇宙万物是从它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道于是取代了上帝,成了宇宙万物老祖宗。在老子看来,道是经常无为的,但它却能创造一切,统治者只要听其自然,无所作为,实行较为温和的政策,人民群众就会服服贴贴地服从统治,出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那样一种局面。显然,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实质,就是要维护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秩序,不愿看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为了真正做到“无为而治”,老子一方面反对统治阶级“有为”而治,以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奉劝国君“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反对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另一方面又主张实行“愚民”政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所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只有实行“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才能收到“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的效果。他还鼓吹:“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就是说,民众只有成为愚昧无知的劳动工具,才便于统治者实行统治,这才是“圣人之治”。所以老子在教育问题上也是采取虚无主义态度的,说什么“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善人者”和“不善人者”是相对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复归于同一,这就无所谓教育不教育了。一方面是“使民无知无欲”,另一方面又“不贵其师”,这个社会“虽智大迷”,却得其“要妙”了。【4】老子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又进一步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这样的社会,车、船、军队、武器、文字等等都被废止了,人们无知无欲,永不迁徙,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生而不有”(虽生产而不私有)、“为而不恃(虽劳动而不据有劳动成果)、“长而不宰”(虽有长者却不拥有权力),一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完全回到氏族制社会。可见,老子目睹现实,深为纷繁的社会关系所困扰,看不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原来结绳记事的时代中去,这与“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完全一致的。应该说,老子不满当时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残暴性与虚伪性,指斥他们为“盗竽”,是有进步性的,但他又看不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所作所为,鼓吹向后看开倒车,向往人类社会的开端,则是一种没落的阶级意识,完全是行不通的。老子的从“无为而治”到“寡国小民”社会的描绘,是他所处时代与现实环境的产物。除了春秋时代这一大历史背景给老子思想以深刻的影响外,老子的故乡陈国,地处中国,一直为楚国北上争霸及其他中原大国争夺的焦点,人们深受其害,统治者也惶惶不可终日。在这一特定环境氛围下,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及厌战反战、“寡国小民”思想就不是偶然的了。老子的天道观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素。老子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看到客观世界变化无穷,认识到天地万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如他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老子还进而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要想制服对方,自己则先让一步,以后发制人。无疑的,这一弱胜强思想,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兵家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性,老子对事物的认识是有缺陷的,如他认识到事物的转化,却无视事物转化的条件与质的区别,事物的发展和转化,只停留在循环往复上面,“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反者道之功”,最终导向了形而上学,为相对主义大开方便之门。同时,他还强调“圣人不行而知”,隔绝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说什么“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显然,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宇宙观的哲学家,且思想丰富,给后世以深刻的影响,在中外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赞同三,老子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 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 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 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无为而治本言自于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 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 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 国、利万众的宪政: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 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 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 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 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 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有为,是以难治。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 书,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 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这几句话,道 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 生活,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