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市馆陶县一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试题.doc_第1页
河北邯郸市馆陶县一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试题.doc_第2页
河北邯郸市馆陶县一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试题.doc_第3页
河北邯郸市馆陶县一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试题.doc_第4页
河北邯郸市馆陶县一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邯郸市馆陶县一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据载,商朝“国王死后,他的兄弟继承王位,年长的兄弟有优先继承权。当所有的兄弟都死后,哥哥或弟弟的儿子继位,年长的兄弟有优先继承权,正妻之子和妾之子也没有先后之分。”这从本质上表明商代A具备了初步的宗法秩序 B首创了王位世袭制度C有一定的原始民主色彩 D嫡长子享有某些特权2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确切的说,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的特点C郡国并行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D贵族兼并土地愈演愈烈3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形成 B分封制逐渐瓦解C监察制度建立 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4史记商君列传:“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这则材料不能反映A秦设县制是针对扩大的疆域而实行有效管辖B中央集权制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C建都咸阳体现了秦国的强大D秦王统一中国定都咸阳5“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6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映了A人们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皇帝地位的独尊 D皇帝对自己执政成效的美化7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8周初,周公封儿子伯禽于鲁,要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唐睿宗时,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贺拔延嗣不同于诸侯伯禽的地方是 A与天子没有宗法关系 B其辖区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C在辖区内拥有很大权力 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9“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有效地防止了政权被颠覆10“比之隋朝和唐朝的统治者,宋朝统治者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工作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这种做法A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B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C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 D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11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年代道、路、省州数郡国数县、邑、道、侯国等户数(万)西汉平帝(15)131031 5871 223唐贞观十三年(639)10道3581 551缺唐开元二十八年(740)15道3281 573841.3宋开宝(968975)末2971 086309宋宣和四年(1122)26路2881 234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12“胡惟庸决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西汉设立中朝文臣任知州,设通判“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A B C D14.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15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A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B古代制瓷业和丝织业很发达C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上述领域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16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五十八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C显示朝廷的威严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17沈氏家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18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A人口众多 B市民殷富 C商业繁荣 D雇佣关系出现19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贵重金属货币的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20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A B C D21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是海洋贸易者、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所取代。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宋元时期A小农经济走向繁荣 B航海事业得到发展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218世纪末,中国出现了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的票号,这些票号主要由山西商人设立,有日升昌、蔚泰厚、合盛元等家。这表明当时A山西成为商业最繁盛的地区 B为商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获得发展C商业资本完全转往金融领域 D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制约23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文化觉醒的基本条件是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形成 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C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 D社会大裂变对文化的破坏24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A老庄哲学的影响B孔孟之道的影响 C韩非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25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26一直以来,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导致这一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商品经济的发展C造纸术的推广D印刷技术的发展27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28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以下对其解读中国古代科技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以应用技术为主明清科技发达,领先世界西方科技采用观察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科学西方医学落后A B C D29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肆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各项属于“市民文化”内容范畴的有词程朱理学元曲小说明清新儒学A B C D30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现有如下名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请按照上述所体现的文学体裁出现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BC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据天工开物的记载十四、十五世纪前后的湖广地区已成为天下的谷仓,故有“湖广熟、天下足”这一谚语的出现。粮食生产以外,也有为满足衣着生产的棉、麻、苎等,还有染料蓝靛、红花等以及其他手工业的生产原料。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材料三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最终“多致卖船弃业”。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基础。(8分) (2)从材料二看,明清时期农业经济高度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发展直接引发了哪些变化。(6分)(3)材料三表明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综合材料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32阅读下列材料: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摘编自汉书循吏传材料三一个汉代青年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4分)参考答案31.【答案】(1)特点:政府设立了市场的专门管理机构市署;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邸店;商业中行业分类明确;市场繁荣。(6分,答出三点即可)基础:农业发展、手工业的进步。(2分) (2)经济重心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