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上期末复习题(二)(无答案).doc_第1页
化学九上期末复习题(二)(无答案).doc_第2页
化学九上期末复习题(二)(无答案).doc_第3页
化学九上期末复习题(二)(无答案).doc_第4页
化学九上期末复习题(二)(无答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题(二) 姓名 班别 学号 分数 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Ca40 O16 N14 Cl35.51生活中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 B.蜡烛熔化 C.食物腐烂 D.酒精挥发2下图中的符号表示2个氢原子的是 A. H2 B. 2H2 C. 2H D.2H+3. 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 A. 质子数B. 中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D核外电子数4从安全角度考虑,允许旅客带上客车的物质是A浓硫酸 B食盐 C汽油 D白磷5.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D.给试管里液体加热A.向量筒里倾倒液体C.向试管里加入粉末B.从滴瓶里取出液体酚酞6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臭氧是单质 B洁净的矿泉水是纯净物 CC60是化合物 D水银是混合物7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中的大写字母相同的一组是 A、金、银、铝 B、氯、钡 、钙 C、汞、镁、银 D、氮、钠、 锰 8在试管中装入少量碘和锌粉的混合物,没有什么明显的化学反应向其中滴入几滴水,则迅速发生反应,且水的质量未改变则上述变化过程中水充当氧化剂 反应物 催化剂 生成物9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过氧化氢 B液氧 C氧化汞 D二氧化碳10.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A. B. C. D. 11前几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非 典型性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过氧乙酸可以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其化学式为C2H4O3。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B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l:12C一个过氧乙酸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D过氧乙酸可以消毒杀菌,是由于过氧乙酸中含有臭氧分子的缘故12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同胞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遇难同胞中,有很多人不是被石块压死,而是在废墟里漫长的等待中严重脱水而死,说明了水对于我们生命的延续是如此的重要,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氧化物 B.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C.水由水分子构成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1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般分为五个步骤:向广口瓶中放入大理石;检查装置气密性;向长颈漏斗注入酸;收集气体,正确顺序应是ABCD14.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蓝色的胆矾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看到蓝色沉淀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15.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C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雾16“神州七号”飞船内宇航员呼出的气体要通过氢氧化锂LiOH的过滤网,以除去所含的二氧化碳,此化合物中锂元素的化合价为A.+3 B.+2 C.+1 D.-117镁带能在CO2气体中燃烧:2MgCO2点燃 2MgOC,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AMgO B CO2 C Mg DC18. 小明利用蜡烛进行下列实验,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小于水 B在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C用空气流可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在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前后,容器的总质量相等,符合质量守恒定律19. 关于电解水如图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试管a中的气体是H2 B电解水属于分解反应C产生的H2和O2的质量比为2 : 1D试管b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0下列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其性质不对应的是A作高能燃料H2的可燃性 B灭火器灭火CO2与H2O反应C裁玻璃刀金刚石硬度大 D干电池的电极石墨的导电性 21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该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不正确的是A可能三种气体都存在 B可能只有氢气C可能是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D可能只有甲烷2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 质子数相等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一定发生变化23某密闭容器内有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XYZW反应前质量/g41102反应后质量/g待测54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X的质量为8 g BZ与W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是11C该反应的反应物只有Z D参加反应的X与Z的质量比是23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24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3Mg+N2Mg3N2B.2Fe(OH)3 Fe2O3+3H2OC.2NaOH+ CuSO4= Na2SO4 +Cu(OH)2D.AgNO3+NaCl=AgCl+NaNO325.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先通一氧化碳,后给试管加热。B.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纯度再点燃。D.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在左盘放药品,后将10g砝码放在右盘中。26某物质经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是A、混合物 B、纯净物 C、单质 D、氧化物2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是因为水中含有溶解的氧气B电解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法使水分解C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物质会对空气造成污染D任意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滥用化肥和农药都会导致水体污染28. 你经常做家庭小实验吗?请预测下列实验不可能成功的是A用磷等材料探究燃烧的条件 B用鸡蛋壳和食醋制二氧化碳C用过滤法使硬水转化成软水 D将一只冷碟子放在烛火上方获得炭黑29.我国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瓷器主要成份为Al2(Si2O5)(OH)4则化学式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 : :30.在CO、CO2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元素为64%,将10g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所得气体再通入到足量的石灰水中,最多可得到白色沉淀A10 g B20g C30g D40 g31.(9分) 现有a.氮气 b.氧气 c .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四种物质,按要求将序号填入空格内:占空气总体积0.03%的气体是_; 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_;可制多种电光源的气体是_; 可制氮肥的气体是_. 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物质的序号:a.盐水 b.液氧 c.洁净空气 d.硫磺 e.铝 f.冰水混合物 g.氯酸钾 h.氯化钾 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纯净物的是 ;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32.(3分)请按要求写出下列常见物质的化学式:水 氧化铜 酒精 33.(4分) CaH2是一种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中Ca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该化合物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它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一种最轻的气体,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已知反应物中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升高。请判断,反应物 (填化学式)具有还原性。34.(4分)简答下列问题。 (1)下列事实说明分子的什么性质? 屋里插花,满室飘香_; 加热氧化汞得到汞和氧气_。(2)将螳螂放在盛有CO2的A瓶中,将蟋蟀放在盛有CO和O2的B瓶中,两个瓶都拧紧瓶盖,结果瓶中的小动物不久都死了。A瓶中蝗螂的死因是_; B瓶中蟋蟀的死因是_。35.(3分)下图从左到右位次为甲、乙、丙三位同学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信息点:当吸入或接触五氧化二磷粉尘时,能与粘膜表层、眼、皮肤的水分反应,对局部有强烈的腐蚀性刺激作用,严重者可引起中毒性肺炎、肺水肿。)根据上述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防止空气污染,应选择 同学的实验方案最好,不选择其它实验方案理由是 ;(2)三位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 。36.(11分)、几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气体。写出图中标号仪器名称:_。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并收集氧气,其中二氧化锰作用是_,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序号),收集装置是_(填装置序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3)写出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