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八群体影响何凌南PPT课件.ppt_第1页
《社会心理学》八群体影响何凌南PPT课件.ppt_第2页
《社会心理学》八群体影响何凌南PPT课件.ppt_第3页
《社会心理学》八群体影响何凌南PPT课件.ppt_第4页
《社会心理学》八群体影响何凌南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 第八课群体影响 2012年11月12日 何凌南中山大学 传播与设计学院 2 一个人 还是一群人 3 为什么会有 中国式过马路 4 大锅饭好不好 5 群体影响 在集体的中国 6 什么是群体 定义 两个或更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 7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去个性化 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影响 群体互动的影响 8 第一部分社会助长 9 1 纯粹他人在场 定义 在场的他人只是个观众 不具有竞争性 不会奖励和惩罚 10 11 有其他选手时 会表现更好 12 动物也一样 蚂蚁挖更多的沙子小鸡吃更多的谷物交配中的老鼠更多性活动 13 但是 他人在场也会起干扰 蟑螂 小鹦鹉 金丝雀走迷宫更慢 人学习无意义音节 走迷宫 演算复杂乘法更差 14 社会唤起效应 他人在场 唤起 增强优势反应 促进简单行为 削弱复杂行为 唤起能增强优势反应的倾向 Zajonc 1965 优势反应 我们最习惯采用的反应方式 简单任务中 优势反应 往往是正确的 复杂任务中 优势反应 往往是错误的 15 为什么会有 主场优势 16 思考 在主场临场变阵是不是会带来麻烦 你要如何验证 17 2 拥挤现象 众多他人在场 他人在场现象会随着人数增加而增加 18 当众表演时的紧张 19 研究证据1 口吃者对一大群观众时口吃更厉害 大学生篮球运动员 在座无虚席的比赛中的无人防守投篮会更差 20 一间 好屋子 坐满人的屋子才是 好屋子 21 3 为什么会因他人在场而被唤起 1 评价顾忌2 分心3 纯粹在场 22 评价顾忌 定义 担心他人怎样看我 为什么与比自己稍微优秀的人共事 人们的表现最好 为什么一个高层领导小组的唤起状态在意见无关紧要的人加入后反而会降低 为什么那些最担心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的人往往最容易受他人在场的影响 为什么当在场者是密切注意人们行动的陌生人时 社会助长效应最强 23 开放式办公室的如何影响效率 24 第二部分社会懈怠 25 1 人多好办事 26 研究证据 让被试以为和其他人一起拔河 实际是一个人在拔河 如果知道自己一个人在拔河 会多出18 的力气 27 是社会助长还是社会懈怠 个人努力受到评价 产生评价忧虑 他人在场 唤起 个人努力受到评价 产生评价忧虑 懈怠 28 思考 社会主义 集体主义是否注定带来社会懈怠 我们的文化能否避免社会懈怠 29 第三部分去个体化 30 31 1 一起做单独时不会做的事 关键词 跳楼起哄 2007年01月10日杭州 32 2011年23日上海一名年轻女大学生疑因感情纠纷坐在五楼窗台上试图跳楼轻生 犹豫很久后 被楼下大批围观群众拍照甚至起哄 有人喊 跳啊 快跳 最终她在起哄声中纵身跃下5楼 所幸无生命危险 33 1967年美国俄克拉马大学200名大学生围观一名声称要从塔顶跳下的同学 下面的人起劲的同声呼喊 跳 跳 最后他真的跳下 当场死亡 UPI 1967 34 问题中学生 35 36 这些失控有一个共同点 群体中人们忘了个人身份 即去个体化 37 一群暴徒是由一群自愿剥夺自己理智的人组成 艾默生 1841 38 引起 去个体化 的环境 1 群体规模2 身体匿名性 39 群体规模 人越多越可能去个体化 40 暴徒团伙人越多 成员越可能失去较多的自我意识 他们就更乐于去纵火 砍人 肢解等暴行 Mullen 1986 41 城市的人山人海与匿名 研究证据 一辆破汽车 分别摆在纽约大学 大城市 和斯坦福大学 小城市 纽约大学 3天内23起盗窃 一堆废铁 斯坦福大学 1个星期 一个路人下雨前合上了引擎盖 42 身体匿名性 当身上套上白色衣服和头套 她们对被试的电击长了一倍 43 万圣节糖果 西雅图Diener 19761352个孩子 邀请他们拿一个糖果 然后离开房间 44 违规的比率 孩子们违规拿糖果 45 唤起和分心活动 在哥特式大教堂里参加某种仪式时 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自己被包围在浑然一体的世界中 信徒群体使我们强烈的自我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46 2 弱化自我意识 自我察觉vs去个体化 我 47 增加自我察觉的情境 镜子 摄像机小镇明亮的光线很大的姓名标签凝神静思个性化的穿着房屋 Ickes 1978 48 第四部分群体极化 49 1 群体极化 群体会强化我们的观点 群体极化 群体讨论通常会强化其成员最初的意向 有两名的同伴时 16 17岁少年鲁莽驾车是单独时的2倍 Chen 2000 50 莫斯科维奇 1969 发现 讨论加强了法国学生对总统的好感 同时增加了对美国总统的厌恶 Isozaki 1984 发现 日本学生集体讨论交通事故后 对 有罪 有了更明确的裁定和判断 51 思考 我们往往和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人进行交往 这是否会促进群体极化 52 思考 互联网实际让与相似的人交往变得更加突出 这又是否会促进群体极化 53 2 对极化的解释 1 信息影响2 规范影响 54 信息影响 一旦参与者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时 更容易扩大这种影响 55 规范影响 询问被试 牙科诊所椅子是否舒适 并且故意问医生 之前那位病人是如何回答的 结果 听到医生说出前人评价的被试评价更为极端 群体极化 57 个体产生群体极化的三部曲 一 自我服务偏见 倾向于认为在积极要好于社会的普遍期望 二 但是 开始讨论时发现自己没有那么出众 三 于是 开始极端的表达 58 第五部分群体思维 59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 60 社会状况1 高凝聚力2 群体隔离3 缺乏搜索和评估的能力4 支配性领导5 对找出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感到压力大且觉得还不如服从领导 群体思维症状的表现1 无懈可击的错觉2 对群体道义无可置疑3 集体合理化4 对对手的刻板印象5 对异议者的支配性压力6 自我潜意思压力7 一致同意错觉8 自我指向的心理防御 错误决策特征1 对可能性选择方案的不完全调查2 对目标的不完全调查3 对所认同方案的冒险性评估有误4 信息搜索不到位5 对手头信息的加工存在选择性偏差6 未能对各种选择方案进行重新评估7 未能执行备用方案 寻求一致性 群体性思维 61 预防群体思维 1 公平 不偏袒任何立场2 鼓励批评性评价3 先分几个小组讨论 再重组在一起表达不同意见4 欢迎局外专家和伙伴提出批评5 实施前 召开 第二次机会 的会议 让大家畅所欲言 62 第六部分少数派影响 63 少数派怎样影响群体 1 坚持2 自信3 从多数派中叛离 64 课堂讨论 1 是否群体意味着不利 2 互联网让社会更美好还是更糟糕 65 知识点 1 什么是群体 2 社会助长1 纯粹他人在场2 拥挤现象3 社会唤起效应 争强优势反应 促进简单行为 削弱复杂行为 4 为什么因为他人在场而唤起 1 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