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闫昌芳.doc_第1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闫昌芳.doc_第2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闫昌芳.doc_第3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闫昌芳.doc_第4页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闫昌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设计参赛教师: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实验初级中学 闫昌芳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1)推荐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搜集整理作者的相关介绍。(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教学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吴岗的一篇报告文学,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过去罗布泊的美丽景象和今天罗布泊的荒凉现状,在追溯罗布泊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揭示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并指出了类似现象的普遍性。文章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切的痛惜之情,直言指出正是贪得无厌的人,造成罗布泊的消逝。呼吁人类要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作者用极富震撼力的语言,抒发着自己的痛心和忧虑。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人文性是本文的两大亮点,也正是阅读欣赏中要抓住的两大美点。于是我为本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2、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字的方法和作用。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学情分析】经过两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基本掌握了浏览、精读、略读等阅读文章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工具书进行课前预习,并且查找和收集资料。而且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学生也已习惯了课前自主探究、质疑问难、课上小组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顺利完成。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但是作为报告文学这一样式学生是首次接触,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简略介绍。鉴于以上分析我设计采用我市正在实行的“三四五”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四教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生态自然”中的第二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课文较长,一节课就要学完,应采取长文短教。教学重点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写了过去和现在的罗布泊,而罗布泊离学生太遥远,如果不搜集一些与罗布泊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学生无法真切感受到罗布泊的现在与过去,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不能深入,很难融入自己的感情。 基于此,我在电脑上搜集了很多资料,以多媒体展示罗布泊形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它的位置,再展示仙境图片:清澈的湖水,牛羊成群,提示学生从文本中找相关文字。然后播放视频(现在的罗布泊),让学生感受到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的强烈对比。学生进入情境后,再展示几张胡杨成片死亡和茂密的树林图片,枯死的胡杨特写镜头。此时,学生已经被深深震撼了。接着出示青海湖、月牙泉图片,拓展延伸部分,我搜集到了身边的污染图片以及今年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至此,学生能从罗布泊走出来,关注身边环境,并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五、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我制定了教学方法如下:1以阅读为主线,注重与文本对话。阅读主体在阅读中发现、体验、探究、创新,走进作者的内心,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并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领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学生可独立思考,可合作探究。3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为学生搜集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并且配上与图片相符的音乐,利用这些图片营造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仿写,组织讨论,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点拨,渗透思想情感教育。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百度搜索】 音乐动画/v_show/id_XMzI2Njc5MDA4.html?f=16682250引导学生从关注课题入手,捕捉关键信息,激活阅读思维,酝酿阅读情感(抓住“泊”、“仙湖”、“消逝”三个关键词引导)活动要求:请同学们仔细揣摩课文题目,你从这个题目能够获得哪些信息?二、检测预习,扫清阅读障碍出示需要掌握的字词,抽查,检测小组互查情况,对小组自主互助学习进行评价1.单号组的5号同学朗读下列生字词。(抽查一位同学) 萧瑟(s) 和煦(x) 干涸(h) 吞噬(sh) 戈(g)壁 裸(lu)露2.双号组的5号同学解释下列词语。(抽查2位同学)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和煦:温暖。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裸露:没有东西遮盖。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罗布泊今昔变化播放【百度搜索】罗布泊图片/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1&word=%C2%DE%B2%BC%B2%B4%CD%BC%C6%AC先展示昔日和今日罗布泊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文中句子作解说词,并选其中一段指导用愉悦的语气朗读。再打出今日罗布泊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文中句子作解说词,也选择其中一段指导学生用苍凉、痛惜、恐怖的语气朗读。活动要求:先在每个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后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和关键词,把描写罗布泊的句子整合成一段现在(过去)罗布泊景象的段落,用你所体会出的感情读给小组内同学听。 教师点评并板书:昔日:绿洲、仙湖向往 对比今日:沙漠、神秘痛惜学生朗读时,教师要跟上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体会对比的作用及作者的情感。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0至14段,小组合作从文中概括出造成罗布泊变化的原因。活动要求:阅读揭示罗布泊消逝原因的段落,勾画关键信息,归纳出罗布泊消失的原因,小组交流汇总后展示。小组展示后教师概括并板书: 人为改变河道变化原因 人口激增、需水量猛长 “四盲”吸水河抽干 六、合作探究,感悟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三段的作用,探究造成环境悲剧的深层原因,增强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活动要求:阅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文章题目写罗布泊,但文章最后三段却撇开罗布泊不写,去写青海湖和月牙泉,这是为什么?读完全文以后,你认为造成悲剧的深层原因什么?面对这仍在继续的悲剧,你想说些什么?(小组交流后展示)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抒情部分,体会作者的强烈的地忧患意识和深深地痛惜之情,活动要求: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你能感受得到吗?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用饱含深情的语句读出来,看看能否感动你的同学,然后告诉同学们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同时让学生体会报告文学抒情性的特点。七、品味赏析,揣摩文章写法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特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报告文学真实性、形象性的特点。活动要求:简单介绍报告文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文本体会这种文体的特点。本文的文体是报告文学,其特点是在体现新闻题材真实性的同时、又具有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抒情性的特点。请再一次回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以下两个特点的语句并加以品味赏析,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展示。温馨提示:体味真实性: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如:课文引用汉书,西域传的记载,说明了感受形象性:具体表现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以及具体的形象描绘。八、质疑问难,总结反思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对照目标总结收获;对照预习时写下的问题,看看那个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活动要求:1.对照学习目标,总结学习收获;2.对照你预习时写下的问题,看看那个问题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九、课后拓展,丰富语文实践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旱的例子,意在告诉我们罗布泊的悲剧并不是个例,同样的悲剧还在其他地方上演,而这才是更大的悲剧!播放【百度视频山东潍坊雾霾天气/v_show/id_XNTAyMzcwNjg0.html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我们义不容辞!课后请调查当地类似的例子,并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立即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课堂总结】1、各小组课后把小组的得星情况填写在小组评价表中2、强化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好齐读罗布泊一诗的最后两节,强化情感认识。不/罗布泊并没有死/那风中胡杨的歌声/分明在传唱着罗布泊生命的不屈/彭加木的背影 余忠顺的足迹/让罗布泊的心脏/重新有了跳动归来吧/圣洁的罗布泊/归来吧 归来吧 归来吧”六、教学反思上完这堂课,我欣喜学生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就连班上平时最调皮厌学的学生都流泪了,可以说这堂课在情感目标上的实现是十分成功的。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来进行教与学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维和情感的结晶,自然包含了很多情感因素。而语文课区别于其它课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好的文学作品,还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我想教材选编者所选的课文都是些优秀的、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品,它们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一些语文或写作的知识,更大的价值还在于文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语文课,也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它具有多重功能。华东师大中文系钱谷融教授在他主编的文学概论中就指出“文学是人学”,即文学最大的价值是教会人们怎样做人。所以,语文课中的思想、情感的价值绝不能被忽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功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要求,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1、精心设计预习学案和课堂学案,为学生导航。学生在两种学案的引导下,可以进行有效地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很好的利用了课余时间。通过对预习学案的检查了解收集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课内的教学设计上可以有的放矢。课堂学案既明确了课堂学习内容、活动要求,又给了学生方法上的示例引导。2、精心设计导入,营造课堂氛围,引入本节重点。用胡杨的罗布泊这首诗的前几节配乐让同学有感情的朗诵,一下子就把课堂气氛带入了课文的那种沉痛的氛围中,让学生产生一点心灵的震撼,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并激发阅读的兴趣。3、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学生通读课文,结合清晰、可感的辅助图片,充分了解到罗布泊原来的美丽与如今的荒凉,在两者巨大反差的现实面前,学生获得了对环境问题直观的认识,更产生了与作者相同的惋惜之情,为探究本文主题、激起环保意识提供了可行的基础。4、捆绑式小组评价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利用小组进行督促检查,全面而又准确的反映每个同学的预习、学习的成效,同时课堂的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5、课题导读,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语文的“咬文嚼字”,同时让学生关注标题,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6、语文课堂上应重视朗读的训练。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在这堂课中特别突出了学生的朗读体验。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感悟到只要精心设计,学生会做得比我们想象的更出色。同时我们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因地制宜、联系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可以利用身边的农田、河流、青山、网络发掘深厚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拓宽学生的视野。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深;二是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方面还需要加强。这些都是我在今后教学中改进的目标和方向。附:板书设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吴 岗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今日:神秘、沙漠痛惜 对比昔日:绿洲、仙湖向往引数据 人为改变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