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说高考诗歌鉴赏题几年来,高考试题已经比较成熟的考查了中学生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认真回顾和研究经典试题,从中可以清楚诗歌高考考什么和如何考。这可以从高考所选用的诗歌和题目的设置两个方面,获得具体而清晰的认识。研读这些作为高考材料的诗歌,可以直接提高鉴赏能力,特别是仔细揣摩各道试题所问及其答案,更有利于学习解答具体题目。上文说,读懂是基础,意思是读不懂诗歌,答不上题目;但是,有时读懂了诗歌也不一定能够答对题目。因为,解答诗歌题目不仅需要诗歌阅读理解能力,也需要语言文字的组织和运用的能力,而诗歌鉴赏的语言运用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学鉴赏”的素养。因此,学习研究一些高考试题,学习其如何解答题目,即作答案,是十分必要的高考只有写好了答案才能得分。解说经典试题目的,在于此。下面选择了2004年和2005年全国高考的大部分诗歌考试题目,进行分析解说。其一从考生现场理解的角度解释各首诗歌,意在引导考生学会鉴赏诗歌;其二评说题目设计,意在说明考什么和如何考,让考生知道准备什么和具备什么能力,学会思考与解答;其三说明参考答案,目的在于说明怎样作答可以得分。同时,在本解说当中,对有些试题加了一些评价,主要目的还是在于理解诗歌,或者说是引考生起兴趣,也使命题者借鉴。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绿绮:古代名琴。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纵观全诗李白是写自己听蜀僧弹琴及其感受。首联切题:一个僧人在什么地方,抱着琴准备演奏。第二、三联写琴声与听琴的感受。先写琴声初起的效果,“如听万壑松”涛轰鸣,用比喻;次写主观感受,心灵受到了洗涤与陶冶,且余音久长。尾联以景物相烘托:听者完全陶醉与于琴声之中,也即在写琴声的魅力。第(1)问,答:“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不是很恰当。如按“表现了什么”的问题,应该答:表现了蜀僧弹琴的一种弹奏的技法(或技艺)及其音乐效果。第(2)问,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不如答: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没有感觉到天色已经傍晚,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以景烘托琴声的魅力)。即答题时,先说明诗句的内容,再说明它的表达作用。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200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卷)此诗题目“秋思”点明了主题。诗歌首联切题,诗人客居洛阳,见到秋风刮起(北方秋风很凉,同时,秋风一起万木凋零),顿生思家之情,所以想写家书。而“意万重”表明了“思”的程度,也为下文做了铺垫。下一联,则通过一个生活细节描写,进一表达对家里亲人的思念。题目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要求叙述解说细节。第二个问题,实质就是理解诗人描写这个细节的表达作用是什么。难度不大。但是看给出的参考答案,有点别扭罗嗦。应该答:家书将要发出时,又担心话没有说完,所以又把信封拆开,以此表达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这首诗歌作为考试阅读材料,有些难度,题目设计也有一些问题。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比较复杂,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比较复杂。阅读这样的诗歌,可以从其“起、承、转、合”的结构思路入手,逐句看其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进而领会其意图。如第一联“起”,“江汉思归客”,杜甫此时客居江汉,不能“归”,而成了“乾坤”(天地之间)当中的一个“腐儒”(有才而不被任用的人),可见有由自负而产生的苦闷之情。那什么样呢?第二联“承(承接)”,如同一片云彩浮向天边,象长夜中的月亮一样皎洁、孤傲。怎么办呢?第三联“转(转折)”,“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落日”比喻暮年,引用曹操诗意),秋风萧瑟身体康健(苏),有些豁达。做什么呢?第四联“合(总括)”,自古以来人们饲养老马,不是用其出力,而是它的智慧识途,言外之意,我还有用,回应“腐儒”,给人怨愤之感。这样读下来,基本读懂了。再看题目设计。第一问中,把“月同孤”说成“孤月”十分不妥,把“落日”当成景象也是错误的。说第二联情景交融才是恰当的。第二问,说有两种“认为(看法)”不对,因为诗歌中自有这两种情感。我们在复习时,要注意研究试题,切不可视为圭臬。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题目有误,答案自然仅做参考)题目中的“亦可另抒己见”,这类问法值得注意。这是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应该是考查个性化的理解,具有开放性。但是,不管怎样问,回答时不能离开所阅读的这首诗歌的意境与主旨。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此诗欣赏的题目设计比较平实。第问考查诗歌语言品味能力,既是语文能力的一个核心所在,也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因为诗歌是语言艺术,讲究练字。第问考查诗句意思的理解和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诗歌意境的领悟是以诗句意思的理解为基础的,况且这两句诗的意思解释准确也不太容易。至于情与景的关系,一般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和融情于景。考生也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但这里要求做具体分析,是欣赏能力和素养的考查,是把理性的常识性知识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联系全诗来分析。如题目的“次”此应为客居的意思,(古文中有“引次江北”句子。)“客路青山外”和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都呼应“次”的意思。客居就要思归,古代诗歌经常有这种主题。也是人之常情。否则,可能只知写景,而不知道表达何种情感,答不好这道题目。解答第问这类题目,要先把诗句写的是什么弄清楚,接着再看怎么写的,最后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含义。仔细看下面的答案,会有一些收获。答: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褪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湖南省)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答: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这首诗值得考生一读。“听邻家吹笙”本为一件极其平常的事,可是在唐代诗人郎士元的笔下却如此美妙。这就是诗人,这就是诗。提请同学们认真玩味诗人的文学构思、形象思维、语言和文学手法的妙用,有助于我们鉴赏能力的提高。有诗在此,又有对四句诗的较好的解读,不赘述。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这是一首宋朝的诗歌。诗以“秋夜”为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但都会给人以清凉的感觉。朱淑真写什么呢?看前两句叙事,知道主人公在秋夜里睡不着觉“夜久无眠”,原因是快到三更天了,还在不断的剪烛花(灯花),因为古人认为灯花是喜事预兆,可是主人公偏偏不幸运,因此无眠。叙事中寄寓着幽怨和凄苦之情。后两句写景,床上洒满了透过梧桐枝叶冰凉的月光,月光在梧桐枝叶间若隐若现,诗人从床上月光写到梧桐枝叶间的月光,但是,感觉的是月光的凉,秋夜的凉和心境的凉凄苦。这就是本诗的意境(在描绘的景象当中寄寓着情感)。体会意境,首先要了解诗人写了怎样一幅景象,再(同时)体会其中的情感。答题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简捷地表达出来。可以说本题的设计欠点考虑。如果问:“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结合说说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就比较具体、好答。考查诗歌的用字和意境的理解,要求“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超过中学生的能力。所给出的答案也不是令人满意的。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注:縠(h丝织品)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这是一首著名的宋词。上阕写景,由“风光”(风景、景色)总领,从“渐觉”(越看越好)展开。如下面答案所解。请细细品读,从中学习鉴赏这种写法与答题的方法。至于用字效果的赏析,首先要搞清楚该字在此情景中的确切意义,再领悟其所表现的情态或情感。见下面答案。下阕抒情。前两句由大好春光引发感慨,慨叹人生欢娱少,而艰难困苦很多,怎么能吝惜千金而不欢娱哪。结末两句,要举起酒杯劝说斜阳延迟西下,在花丛之间多陪伴些一会。读至此可领会到词人之所以盛赞春光,是因为深感人生苦多,与“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同一样情怀。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游子思归是诗词常见的主题。但在不同诗人的笔下表达的方式各有千秋,多读一些并比较欣赏,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如此词从灿烂的春光写起,“行人”在春光中观赏十里楼台、翠微(青翠的山色)、盛开的百花,此时听到杜鹃殷勤的啼叫“不如归去!”,还像有意的提醒你,而不像黄莺那样随意(取次)的飞来飞去,不免引起“行人”的思归之念。可以说这是写路上闻杜鹃啼叫有感。而下阕则是写闻到杜鹃啼叫的后心里感受。“惊梦觉”,叫声把你从梦中惊醒;“弄晴时”,晴朗的春天里,杜鹃声声不停的啼叫。“行人”真的有些不耐烦了,于是发出:浪迹天涯的人怎么不想回家啊,只是我自己不能够确定归期啊!一个浪迹天涯之人有家难回的怨愤,尽显纸上。哪里是在埋怨杜鹃鸟,只不过是借此表达情感而已。题目的三问,第一问,实际是问词中所描写的景物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第二问,是考查词句意思的理解。第三问,是考查对词的主旨理的解领悟与概括。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扣住“为什么”答)。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解释性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概括性的语言)。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青海)这是一首怀古词。怀古也是诗歌常见的题材,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怀古诗歌往往借对古代人物、事件、景物等的叙写,或抒发古胜今衰之慨叹(如此词);或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或抒写怀才不遇之愤懑,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或借古讽今等等。阅读时,要注意诗人描写了古代的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景物以及怎样叙写的。同时,要领悟诗人寄寓叙写中的情感,把握诗人的思想观点与态度。如这首词,起笔描绘了一幅眼前的明丽壮阔的景象:长江浩荡、两岸青草茂盛(平),晚霞明亮。而紧接“水无情”三个字,一下子把人拉入了对人生历史的深思:历史无情。历史如东流之水,它将使一切成为过去。这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相似的意境。而“六代繁华”是“水无情”的具体化,可以理解成当时的所有物质文明。“暗逐”承接“无情”,即当时的所有物质文明被一种不可抗拒力量冲击和洗刷掉了。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欢歌作乐的生活不复存在,只剩下姑苏台上的月亮,高高的悬在空中。此词意境深远,发人深思。但答案有待商榷:“水无情”的深意在于历史是无情的,是不可抗拒的,它将会把一切无声地冲刷干净,发人深省。“空有”的深意是六朝的繁华与文明以及帝王的生活,已经荡然无存。这样答才符合词的深邃意境,切合题目所问。请考生研究。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10读下面的诗,完成(1)(3)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诗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北京卷)在诗歌当中有很多“咏物诗”。这类诗词以物为题材,作者往往对某物的形态和特征加以描绘,借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或者自比、自喻、自况。如陆游的咏梅以及毛泽东的咏梅等。阅读这类诗词,首先要把握诗词写了“物”的什么(哪个方面和什么特征),是怎么写的(艺术手法与所寄寓的情感)?进而揣摩体会诗人咏物的意图并加以一定的评价。其实,学习鉴赏诗歌以及文学作品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如苏轼的这首红梅,首联写梅花害怕羞愁,贪恋睡眠,延迟开放,还害怕自己冰清玉洁之态不合时宜(遭受世俗忌妒),因此,颔联说梅花故意装点小红桃杏色,以显示自己能够入时。但是,梅花的本质“孤瘦雪霜”之姿,是遮掩不了的(尚余)。为什么呢?颈联说“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意思是说梅花的冰清玉洁之质,未肯随和花红柳绿的“春态”,无奈酒后的红晕显泛起在“玉肌”之上。可惜啊,诗人石曼卿却不知道梅花的内在品格,只着眼于它的外表。这首诗歌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对梅的“心态”、品质、颜色等加以描写,以及对不同看法的批评,其意图是借叙写梅花内在的品质、神韵,给人以联想与启发。艺术手法非常高超。试题设计(1)侧重写了“物”的什么的考查;(2)侧重内容理解的考查;(3)侧重诗歌意境的考查。三个题目层次比较清晰,也给我们学习和复习诗歌鉴赏提供了较好的例子。研究下面的答案,加深理解。答案:12、第一问两个要点。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3个要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此诗是宋朝诗人梅尧臣写到东溪(水名)观赏景物,抒发内心感受之作,颇受历代诗家好评。首句点题“行到东溪看水”,第二句写因为对面孤屿景物美好而产生留连之情(发船迟通过叙事来表达这种情感的)。颔联先写岸边所见:“野凫(f野鸭)眠岸”和“老树着花”,这是水乡春天的两景。后写感受,“有闲意”则是诗人对“野凫眠岸”情态的想象:自由自在,舒心惬意,充分反映出了其对安闲(非逐名追利)的羡慕。而“无丑枝”的看法有点新意,因为老和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这样写不但增加了水乡春色,也表达出诗人不老的心态。这联诗句通过描写水乡春色与安闲的景致,表达了羡慕恬静和不老心态之情。颈联写所见之水中景色,短短的水草和平平的沙石,如同人工装点过一样,观赏之喜悦,自在言外。中间四句所写回映了“行到”和“发船迟”。尾联结语,虽然喜爱但能住下,时已日暮,只能是车马奔驰了。尽言回到城里,这份安闲与豁达的心态可能就没有了。此诗可以改写成一篇结构完整的山水游记。但是,此题题目设计似乎超越了中学生的能力。其一,比较深奥的古典诗歌理论,是专家的事情,高考诗歌鉴赏不可以学者与专家水平要求中学生;其二,个人理解不同,答第三联未尝不可。答案中“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的说法似可商榷。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一)这首诗的考查要求不高,适合中学生的实际能力。辨识修辞方法,并做具体说明,这是读诗的基本要求,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诗歌,也是欣赏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能力。要说的是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即如要把“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类诗歌理念化的东西,转化成学生鉴赏能力。例如这首诗的题目“春行即兴”,既交代了事件:“春行”(春游),又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即兴”。诚如答案所说:“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特色”(诗人笔下的景物是什么样的)没有说完全。如草是“萋萋”的;水是任意流淌的;鸟语花香没有人欣赏。这样品味景物描写,自然会感受到诗人的“一丝伤春、凄凉之情”。答案只要说出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其中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即可。答案:(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二)这首诗歌的题目是一个句子,完整的表达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作什么。十分明白。四句诗有两个特点:第一联写自己夜晚在驿站里的情态,表达孤寂思家之情;第二联想象家里人叨念远行之人,思维方式与常人不同,构思新鲜。但题目设计,有笼统、重叠之嫌。第(1)问,“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一般理解应该是,说明该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而答案(1)的第一句是详细解说该句的艺术创作,不是简析。可是,后面又要求:“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思家)。第(2)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可以从全诗内容回答。而从答案(2)内容看,要求理解的是第二联。问的不具体,内容与上一问重复。“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这一问属于拼凑多余。遇到这种情况,考生可以从诗或诗句写了什么东西,用什么手法写的和表达了情感三个方面作答,以保得分。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三)此诗为宋朝一首绝句,优美的写景诗歌。答案解释的很清楚。是我们学习体会诗歌运用“动静”文学艺术手法的好例子。本题设计具体,答案比较规范恰当,也是学习的例子。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1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高考选用这首诗歌及其问题设计,相对有些难度,查看资料此题平均分为3.94,难度为0.49。但作为复习材料研究一下,会有益处的。这首诗题目交代的很清楚:“春日”时间,“登楼”事件,“怀归”主题。“怀归”的主题是如何表现的呢?首联写登高远望,看到的是极目一片平野。“聊”姑且,闲着无事,“引”远。颔联写俯视所见景象,理解见下文答案(3)。颈联写平视所见景物:时进黄昏,荒凉的村子里升起了时起时没轻轻的炊烟(断霭),附近一座古寺里传来了黄莺的啼叫。登楼所见景象,或许是几声鸟啼,突然引起了这位在供职的年轻人的“怀归”思家之情,想起了远在陕西家乡的亲人与家业,“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惊字下得生动警且,它揭示了诗人由遐想到突然惊悟的心理状态,含蕴着初入仕途乍离家乡的青年诗人对故园的顾恋之情。”了解了这些,再看第(2)问,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表面上问的是诗歌的用字,实际是两个字的表达作用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这符合诗歌及文学鉴赏的特点。此题答案很切题:“聊”表现“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惊”“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变化是由所见所闻的类似家乡的景象,特别是傍晚的袅袅炊烟引起的。第(3)问,其实是考查对诗歌句子内容与意境的领悟能力。第(1)问,属于诗歌常识考查。但问的不够具体,“一组”是多少?格律诗颔联和颈联一般是对仗(对偶)的。所谓对仗,首先是上下句相对应的词语的词性相同,还有平仄问题。考试应该从诗歌知识的角度发问。不过考生要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以便更好地阅读鉴赏诗歌。答案:(1)荒村与古寺生与语断霭与流莺(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1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从试题上看,命题者似乎以为这两首诗的内容与意境是相同的。如“月黄昏”营造氛围了一样的氛围,表达了同样的心情。似可商榷。首先诗的题目“江宁夹口”与“舟下建溪”意思不同。前者只是地名(或水名),后者为船停靠在建溪。而相应开头意思也不尽相同:“落帆江口”,有意停船之意,而“客航收浦”,有远路而来,天黑把船靠在水边之意。(浦,水边)。再看“应有”和“犹有”,所表达的意思,相同的是都表明去年曾来过,而不同的是:前者是应该有而却没有了,表达的是一种惊讶与不满。“犹有”,还在啊。那么,“去年痕”怎么没有的呢?应该是流水冲走了旧痕,“枫半死”不也是水冲走跟部的泥沙所致吗?这是王安石要表达意思:水能够冲刷旧痕,水能够开拓的局面。尽管其中带有寂苦,但还是喜欢开拓。而后者是尽管“枫半死”,但是“去年痕”“犹有”,表达是一种意外,其中只有一种寂寞。近似的叙写,近似的情景,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应该问:(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氛围,是否相同?为什么?(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表达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提醒我们要善于比较欣赏。考生如果遇到如此题目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放心答题,你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就是答案。因为评卷时,要对“参考答案”加以调整和细化。关键是我要读懂诗歌。答:(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2)可以有三种答案:“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就题写的边塞诗,共七首。这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的生活场面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那么,诗人是怎样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的呢?琵琶(富有边地风味的乐器)随着不同的舞姿,变换出了新的曲调(换新声),但是,听乐曲的人是否有新的什么感受呢?不是。“总是关山旧别情”。对于征戍者,他们对边地音乐的感受,总是离乡背井的“别情”。然而,撩拨、搅乱征戍者边愁的乐曲是“听不尽”的。用演奏不完的边地乐曲,表现边愁难以排遣。还有一种理解,“听不尽”同时也有听不够的意思。即此句诗既有别情边愁,又有边患未除,心不宁意难静之意。就是说“边愁”不仅只是将士们的离乡背井之愁。可以探究、多解。答案说“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做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是对的。“高高秋月照长城”,写的景是:秋高气爽,一轮明月静静地照在绵亘起伏雄伟古老的长城上,一幅壮阔而悲凉的景象。这当中寓于了征戍者对现实的忧虑、对家乡的思念、对山川的赞美,还有沙场立功的雄心。试题第(2)问先给考生一些照顾,只问写法。后问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有点难度。但其答案“以景做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是笼统的,概念化的东西,不可学习。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做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自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不管回答什么样的问题,都要整体把握诗歌,这是毫无疑问的。李白本是豪放的性格,豪放的诗风。这次恰逢流放途中遇赦,怎能不潇洒豪放一回。他与夏十二(朋友)登上岳阳楼,上楼俯瞰(观)周围景色:(岳阳)天岳山南面一带,尽收眼底,江水远流(川迥),洞庭湖水面辽阔无际(开)。以所见到的远景衬托岳阳楼之高。我的立足点高了,见到的远了,当然就快乐与喜悦起来了。接下来把自己的感受与情感赋予景物。空中的大雁,带走了我苦闷的心情,高耸的山峰给我衔来一轮美好的月亮。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雁有情,山有意。苦闷没了,美月来了,诗人飘然了。身在岳阳楼上,“恍若置身(于)仙境(之中)”: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举杯),(见答案)。可是,楼高风急,醉后顿觉凉风四起,不胜其寒。但寒冷也潇洒,你看:凉风吹人,衣袖翩翩飘舞,诗人何等舒展自如,李白如仙!这首诗的题目设计,第一问,是比较诗句不同用字、不同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属于常态试题,要注意学会比较鉴赏和书写答案的语言表述。第二问赏析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常态试题。但是首先要了解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特别是各种手法的表现作用,其次要学会分析与答案的表述。一般的思路是运用什么手法,如何表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态度等。答:(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1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民家庭农场物资采购协议
- 转专业协议书模版8篇
- 2026届天津市津南区化学九上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东省寿光市纪台镇第二初级中学化学九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中学小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湖北省襄阳襄州区五校联考2026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实验、一中学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山东省临沂莒南县联考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经典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浙江省温州市经济开发区海城中学九上化学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GB/T 29466-2023板式热交换器机组
- 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演进及研究框架
- 中国教育史全套
- GB/T 818-2000十字槽盘头螺钉
- GB/T 31298-2014TC4钛合金厚板
- 口腔科中医临床诊疗技术
- itop-4412开发板之精英版使用手册
-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肌少症培训课件
- 中学生物学教学技能与实践课件
- 井喷失控事故案例教育-井筒工程处课件
- 《农产品质量安全》系列讲座(第一讲-农产品质量及安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