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双鱼纹饰器物分型.doc_第1页
唐代双鱼纹饰器物分型.doc_第2页
唐代双鱼纹饰器物分型.doc_第3页
唐代双鱼纹饰器物分型.doc_第4页
唐代双鱼纹饰器物分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唐代双鱼纹饰器物分型 【摘 要】中国的鱼文化源远流长,而唐代更是鱼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高潮。本文通过对唐代双鱼纹器物的分型研究,试图梳理唐代鱼文化的内在脉络。 【关键词】唐代;双鱼纹;器物分型 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33-04 一、简述唐代双鱼纹 大凡有早期人类文明萌芽,必逐水而居。水中有鱼,朝夕相处间,鱼便被赋予了种种奇幻色彩。尤其在唐代,鱼文化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大唐盛世,繁荣富足。丰富的物质生活必然会引领艺术到达另一个高度,于是一个个高峰便应运而生,浩浩荡荡地影响着后来的中华文化。 在中国,鱼文化源远流长,现考古发现最早的鱼形纹饰可追溯至仰韶文化时期。而唐代,绝对是中国鱼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高潮。首先是鲤鱼,由于李姓王朝的关系,鲤鱼在唐代一下子身价暴涨,突然成了禁忌的神物。据新唐书载,高宗时便颁布法令:闰五月丁卯,禁作?捕鱼、营圈取兽者。而在玄宗时就有了明确法令:己卯,禁捕鲤鱼。可见鱼在唐代的重要性。另有“鲤鱼跳龙门”之说,见于太平广记卷四六六:“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李白有诗曰:“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这里是说鲤鱼要化为龙,一要跃过高高的龙门,二要经过天火烧其尾的考验,才能化为神龙,否则只好点额作凡鱼了。其中的寓意十分明确,要想功成名就,只有奋斗,经过艰苦磨难,理想方能成为现实。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海江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上则为龙,不上者点额暴腮。”这可能就是跳龙门传说的渊源。唐代李白上韩荆州书更有“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之句,唐人对于鲤鱼的重视可见一斑。 而双鱼自古更是被寄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繁盛等吉祥寓意。古代还有“双鲤”捎书之说,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即曰:“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另送何员外使湖南曰:“王程尚未复,莫遣鲤鱼稀。”古代亦称书信为鲤素,亦可见书信于双鱼纹饰以及诚信之间的关系了。 二、分型 本文将笔者收集到的唐代双鱼纹分为五类。 第一类:陶瓷器。共12件。可分为两型。 A型:具象造型,共五件。可分为两式。 式:具象双鱼造型。 三彩双鱼海棠式杯,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口径14厘米。杯体为唐代常见四瓣海棠式造型,腹部为双鱼戏水。 三彩双鱼扁壶,高25.3厘米,现藏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92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该壶为扁圆腹,壶体由两条腹部相连的鲤鱼构成,器肩部即两鱼头顶部各有一鼻,可穿绳系提,器口较小,被两鱼嘴共同承起。鱼尾朝下为器足。 三彩双鱼瓶,高24.4厘米,现藏于维多利亚与艾尔波特博物馆。瓶体似圆柱形,鱼口、目、鳞、脊一应俱全。鱼眼球凸出呈黑色,二鱼中间各有上下二个小翅。色分绿、黄、褐三色。 三彩双鱼瓶,出土于江苏省唐城,高23厘米、口径4.5厘米,瓶体似圆柱形,鱼口、目、鳞、脊一应俱全。双脊间有穿系小孔,便于系绳,既实用又美观,反映了晚唐制瓷工匠在设计上的高度造诣。鱼眼球凸出呈黑色,二鱼中间各有上下二个小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色分绿、黄、褐三色。 三彩双鱼壶,高24.5厘米,是盛酒器,山东青州出土。鱼口、目、鳞、脊一应俱全,周身涂抹大面积绿釉以表现鱼的勃勃生机,只在胸部鱼鳞和眼、嘴部位点抹了黄色釉料,使鱼的形象更加突出和逼真。 式:抽象双鱼造型。只一件。 巩县窑三彩舞人扁壶,天津市艺街博物馆藏。高17.7厘米、口径4.7厘米,此壶造型呈连体双鱼状。洗口直颈,肩附两系为鱼眼,扁腹,由两鱼身组成,鱼尾形足。通体施浅黄色釉,并间以少量绿、白色釉,内凹底足,内无釉。腹部正背两面凸印舞蹈场面:舞者为男子,深目高鼻,头戴尖帽,身着长衫,中腰系带,足登短靴,婆娑起舞。人物周围缀以卷草纹,枝叶蔓卷,极富情趣。 B型:其他陶瓷器,共七件。可分两式。 式:此造型皆为现实具象双鱼造型。 青釉双鱼壶,高23.5厘米。现藏于英国伦敦达维特艺术基金会。此壶造型呈连体双鱼状。有双系钮,全身阴线画两条鱼造型。 长沙窑褐釉双鱼型穿带壶,口径7厘米、高25.5厘米,出土于长沙长坡垅。 唐邢窑白釉双鱼背瓶,高21厘米、口径4.9厘米、底径9.5厘米,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1964年井陉县出土,胎洁白细腻而致密,通体施白釉,口缘及足部露胎,釉色白中闪青。造型呈双鱼跃起状,鱼头为瓶的口、颈、肩部,身为瓶身,尾为瓶之圈足。瓶口外侈,腹部扁圆,圈足外撇。瓶身饰满鱼鳞纹,两侧堆塑双排鱼鳍纹,上下均有环形系,圈足置孔,便于穿系提携。 钧瓷双鱼穿带瓶,高28.8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14.1厘米,私人收藏品,除露出的平底上护胎釉外,余施满釉。造型奇特,双鱼合并,瓶的两侧各有上下两耳,可形成穿戴。前后腰部出现鼓钉,形成鱼鳞,彰显古朴。釉色黑中泛紫,窑变自然。 唐绿釉双鱼壶,高27厘米、口径4.1厘米、底径11.3厘米,现藏于青州博物馆。壶造型为两条向上跃起的鲤鱼,两鱼张口合成壶嘴,相拥构成壶体,高圈足,外撇,上刻阴线的鱼尾纹形成鱼尾。突起的鱼鳍恰在壶身两侧,堆塑成穿带用的双系和沟槽,正对槽的圈足处有双孔与之对应,可将穿带从壶肩部一直伸到底部,利于携带中壶的稳固。鱼头部有阴刻双钩鱼眼,眼珠用黄褐彩点缀,使鱼的形象更加逼真,有呼之欲出之感。通体施绿釉,釉色凝重。 长沙窑黄釉贴花双鱼纹印纹水注,口径6.5厘米、底径10厘米、高19厘米,现藏于国立历史博物馆。壶呈长颈展口,瓜棱卵形器身,肩饰系耳一对,扁平把手,短角棱流,平底假圈足,流口下模印连体双鱼贴花。壶体施青釉,但大部分釉已褪无光泽,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灰白色。 式:此式为陶制范具。只一件。 唐“?x”字双鱼纹器耳陶范,宽9.7厘米、厚2.8厘米,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四方形,四角修削,成八角形。正面中心位置凹雕双鱼贴花,双鱼中间饰一凸起不成形柱。背面平整,中阴刻一“?x”字,刀笔雄健,灰黄胎,无釉。1978年长沙望城县书堂乡铜官窑窑址采集。 第二类:双鱼纹铜镜。此类别笔者收集到四件器物,共分两式。 A型:为具象写实双鱼纹。 双鱼纹镜,直径11.9厘米,现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圆镜,桥钮。镜背饰鱼纹,铭文带模糊不清。 双鱼纹镜,直径17.1厘米,现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圆镜,桥钮。镜背饰鱼纹。 双鱼纹镜,直径19.2厘米,现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圆镜,桥钮。镜背饰鱼纹。 B型:为神异摩羯双鱼纹。 摩羯鱼纹镜,此镜圆形、半圆钮、无钮座,直径8.7厘米、缘厚0.45厘米,重148克。私人收藏。镜钮两侧用高浮雕的手法各置一条体大肥腴、形态活泼的摩羯鱼,鱼前方置一火珠纹,双鱼追逐火珠,自右向左旋转。 第三类:双鱼纹金银器。此类别笔者收集到九件器物。 双鱼戏珠纹鎏金银盘,高2厘米、直径47.8厘米。出土于辽宁昭盟喀喇沁旗窖藏。圆形,周沿呈六瓣菱形上各錾刻花卉图案一朵,花卉内容有两组,相间排列。盘心凸錾双鱼图案,双鱼相向迥泳,鳍尾具备,但做龙首,双目圆凸,上唇翘卷,利牙卷舌,浑身鳞甲錾刻细密。双鱼中间有一颗火焰宝珠。全盘所錾的各组花纹图案上,均鎏金,银地金华格外漂亮。 鱼纹羽觞,1958年陕西耀县柳林背阴村出土。侈口,腹斜收向下,圈足,锤击成型,花纹模冲,纹饰涂金。腹底饰双鱼纹。 双鱼大雁金银盏托,径14.6-20.1厘米、高1.9厘米。现藏于洛阳市博物馆。椭圆荷叶边,宽扁沿,四角上翘,浅腹四曲,有凸棱,平地内凹,可与双鱼纹海棠性金盏相扣。腹外底部有焊痕一周,应接圈足。沿上錾刻荷叶纹。缘作圆弧齿形,间饰四组双鱼纹。腹部饰双雁流云纹,底部为球路纹,均鱼子纹地。 双鱼鎏金壶,高25.5厘米,出土于辽宁昭盟喀喇沁旗窖藏。壶身呈扁圆形,由两条腹部相接的鱼构成。双鱼以尾着地,作直立状,似鱼口含着壶口。 錾花鱼纹海棠形银盏,口径10-14.7厘米、底径5-7.3厘米、高3.5厘米、重122.2克,1985年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二面粉厂出土。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纹饰涂金。呈海棠形,口微敞,斜腹。盏内两突棱连接于四角,双鱼环绕莲蓬戏嬉于盏底,水波纹地。左右两侧对称,为两只鸣雁翱翔飞舞于卷草纹之中,鱼子纹地。边部饰火焰纹。腹外底部焊接一周,应接椭圆形圈足。器外无纹饰。 双鱼飞雁银浅盘,径11.8厘米、高2厘米。侈口,浅腹,小平底,壁薄。盘内正中錾双鱼纹,腹部錾飞雁纹。口沿饰莲瓣一周。器外素面无纹饰。饰纹鎏金。盘底有焊点,呈不规则圆形。似接足盘。 双鱼纹海棠花形纯金盏,口径8-13.8厘米、高3.3厘米、圈足高0.75厘米。海棠花形,侈口,四区间有凸棱,斜腹,圈足。碗内底部中心錾刻火焰珠,双鱼环绕,水波纹地,其外是宝相莲花纹一周。 第四类:玉器。笔者并未找到实物,只是在一本古籍中看到有其出现。 唐代玉摩竭鱼,载于古玉精英。 第五类:鱼符。唐人以鱼符为信,但传世量多为铜质,笔者只找到了一件。 铜鱼符:长约6厘米,宽约2厘米。分左右两半,中间有同字型榫卯可相契合。 三、后记 文章未能将所有唐代双鱼纹饰器物一一列举出并完整分类,只是试图将最突出的器物列举出来,嗣后当再收集史料,以求得更为完善的结论。 参考资料: 1刘?d.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宋李?P.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郁贤皓.唐诗经典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6王敏.洛阳出土唐代金银器概述R.洛阳市博物馆. 7李保全.西安市文管会收藏的几件唐代金银器J.考古与文物,1982(1). 8李保全.西安出土唐代李免奉进银器J.考古与文物,1984(4). 9喀喇沁旗文化馆.辽宁昭盟喀喇沁旗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