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22表里的生物教案.doc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上22表里的生物教案.doc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上22表里的生物教案.doc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上22表里的生物教案.doc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上22表里的生物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语文上22表里的生物教案 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的生字,借助工具书分辨字音和字形。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我”一直认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重点难点1.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我”一直认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教学课时一课时表里的生物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这句话交代了什么?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 街心有时响着三弦 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句导读:“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有根据的,是“我”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都证实了“我”的论断。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这句话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我”小时候很幼稚,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转动,并且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句导读:把“这种声音”与“蝉鸣”“虫的歌曲”对比,可见“我”的观察很仔细。一天,我对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这两句话运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只许听,不许动。”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小孩儿不许动表。”段导读:第25自然段讲“我”听到怀表里发出的声音,想看一看,被父亲阻止了。他这么一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这段话中运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起什么作用?段导读:第6自然段讲由于父亲不许“我”动表,“我”觉得表里有生物存在。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段导读:第7自然段讲父亲见“我”对表有强烈的好奇心,决定让“我”看看表,但不能动手。没有请求,父亲就主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为什么“我”的心会加速跳动呢?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 钉 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句导读:在“我”的眼里,表里的世界真是奇妙。“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表现了“我”对表的喜爱之情。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 还被一层玻璃蒙 着。我看得入神 ,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段导读:第8自然段讲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表里面美丽的世界。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讲“我”发现表里面有响声,以为里面有生物,“我”十分好奇,有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见了里面的世界。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却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为什么呢?”我又问。“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xi)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zh)你。” 表里真的有蝎子尾巴吗?为什么父亲会这么说?段导读:第913自然段讲父亲编假话骗“我”,结果让“我”信以为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 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 为什么当“我”得知“蝎子被放在表里”后心里仍然很愉快呢?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父亲没有回答。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段导读:第16自然段讲“我”对父亲的话深信不疑,以为表里面真有一个蝎子。 第三部分(第916自然段):讲父亲为了不让“我”动表,骗“我”说里面有蝎子,“我”对此深信不疑。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x shui)在钵(b)子里,蝈(u)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这样写不是显得作者很傻吗?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句呢? 第四部分(第17、18自然段):写“我”一直以为父亲的表里有生物。1.学习本课的生字,借助工具书分辨字形和字音。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作者资料;语文课件。一 导入1.同学们,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还有水里游的可是,你见过表里的生物吗?板书课文题目,学生读。2.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他的资料了吗?出示冯至的资料: 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192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3.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吧。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自学交流。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谐:配合得适当。单调: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神秘:使人摸不透,高深莫测。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恐惧。3.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理清课文脉络:课文共1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我”小时候很幼稚,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我”发现表里面有响声,以为里面有生物,“我”十分好奇,有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里面的世界。第三部分(第916自然段):父亲为了不让“我”动表,骗“我”说里面有蝎子,“我”对此深信不疑。第四部分(第17、18自然段):写“我”一直认为父亲的表里有生物。三 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的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1.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2.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出示: (1)“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强烈的好奇使“我”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2)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3)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作者的心中充满着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5.指名分角色朗读。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四 课文小结1.本文语言生动,叙事简洁,充满趣味,你是怎样读的?2.想一想,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大家讨论讨论。课文的开头讲“我”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个幼稚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很少;后来,父亲怀表里的响声,引起了“我”的关注,说明“我”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通过“我”十分想动父亲的表,甚至因此很痛苦,以及看了表的里面还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等事例,体现了“我”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说明“我”有不把事情弄清楚决不罢休的科学精神。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抓住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想象的丰富;通过说话练习,学习作者这种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力、学情,不要将注意力都放在教学环节。3.课后,教师要求学生也写一写自己童年的“糗事”。1.给加点的字注音。蝎(xi)子 蟋蟀(x shui) 蝈(u)蝈儿2.“我”为什么会认为表里有生物呢? 3.父亲当时为什么要骗“我”,而不告诉“我”实际情况呢? 冯至(19051993) 中国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12岁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