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樊村经元代遗址发掘情况(专家论证会).docx_第1页
太仓樊村经元代遗址发掘情况(专家论证会).docx_第2页
太仓樊村经元代遗址发掘情况(专家论证会).docx_第3页
太仓樊村经元代遗址发掘情况(专家论证会).docx_第4页
太仓樊村经元代遗址发掘情况(专家论证会).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考古发掘情况汇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太仓博物馆、南京博物院2016年12月11日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城厢镇新华东路南、太平南路西、上海西路北,致和塘南岸。遗址地表原貌为太仓市一中及现代居民区,已拆迁。受现有地表建筑物等因素影响,已探明的遗址范围约30000平方米。自2016年1月20日起,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太仓博物馆,展开抢救性清理发掘。主要分为东、西两发掘区:东区发掘工作为配合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建设;西区发掘工作为配合太仓市城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安置房建设。在发掘期间,先后三次组织省、市专家召开咨询会,听取专家意见,科学部署清理发掘工作。根据省专家建议,南京博物院于11月6日派杭涛带领5名技术人员参与发掘。一、发掘概况(一)东发掘区1、发掘面积:以探方发掘方法,覆盖拟开挖河道部分,受地形因素影响,共布9个探方,后有所扩方,合计面积约800平方米。2、目前进展:已经完成层文化层及瓷片堆积的清理工作,探方已清理至底部层瓷片(暂定层)和建筑基址及活动面(暂定层),对其暂时原址原貌保留。3、遗迹现象:建筑基址及墙体残余迹象3组(编号2组),有分间迹象,砖铺道路3条,硬化土面道路2条,水井9座。4、遗物情况:出土大量元代龙泉窑青瓷片和少量枢府瓷,采集及出土4片元青花瓷片,另有少量明、清时期青花瓷残片出土。已经发掘出土可复原器物10000余件,有少数完整器。(二)西发掘区1、发掘面积:以探方发掘方法为主,辅以探沟,覆盖部分安置房建设用地,受地形因素影响,共布大小探方20个,探沟2条,合计面积约2000平方米。2、目前进展:已经完成建筑基址及其活动面上文化层及瓷片堆积的清理工作。目前正在着手处理建筑基址的平面布局及组合关系、分期及性质问题。编号河道内部瓷片堆积已清理大部。3、遗迹现象:发掘区北部靠近古致和塘,文化层堆积厚重,而南部浅薄,建筑基址密集。已发现残存建筑迹象(基址、墙体或排水渠道)14处(编号8处),河道1条,灶台7处,水井13座,灰坑15处,坑19处,砖铺道路3条,瓷片道路1条,水池1处等众多遗迹。另南部探沟发现疑似河道2处,尚未最终确认。4、遗物情况:出土大量元代青瓷片及少量枢府瓷片,另有1件元青花高足杯(残),有少量明、清时期青花瓷残片出土,可复原器物10000余件。河道内清理出完整器40余件,有青瓷盏、碗、弦纹炉、韩瓶、四系罐等,还清理出大量河蚌、海螺、海蛎壳。(三)初步认识1、遗物。东、西两发掘区合计出土瓷片40余吨,另有数吨暂时原址保留,95%以上器物没有发现使用痕迹。可复原器物总计20000余件,以青瓷为主,有少量卵白釉、黑白瓷、白瓷、黑釉瓷、青花瓷等,时代以元代(中晚期)为主,其中青花瓷以明清为主。可辨窑口有龙泉大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建窑等。可辨器形有:碗、盘、炉、盏、高足杯、碟、洗、壶、罐(荷叶盖罐)、瓶、尊、钵、杯、渣斗、灯、塑像、器盖等,另有石质砚台、陶质灯盏、瓦当、磨盘、缸、垫饼、宋代铜钱、琉璃管状饰品等等,合计40余类。釉色主要有豆青、粉青、淡黄釉、土黄釉、褐黄釉、黑釉,酱釉等。纹饰主要有花卉纹、弦纹、云纹、八卦纹、龙纹、蕉叶纹、双鱼纹、杂宝纹、瓜棱纹等,以印花、贴花、刻花为主,露胎瓷数量亦较多。大量器物底部有汉字或八思巴文,汉字如:至元四年,枢府、福禄、四海进宝、和合利市、天下太平、金玉满堂、福山寿海、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福鹿玉山青、吉、大吉、金玉、刘宅、仲夫、清河、富贵、山仁、仁、清、福、陈、宝、金、东胡等等。2、基址。东、西两发掘区所发现残余建筑基址,大体可分为两种形制,第一种为石质柱础结合砖质墙体,构成房屋基础,第二种为长方形条石或不规则石块堆砌基础。东发掘区F1、F2两组建筑基址,属于第一种,由纵轴道路分开,规模较大,且有分间迹象,推测为仓储残余,初步推断为元代中晚期偏早(或中期)建筑遗存。西发掘区建筑基址密集,灶台较多,推测为居住生活区,叠压扰乱较为严重,组合关系复杂,根据发掘层位、叠压关系及包含物,初步推测可分三期,第一期、第二期均属于第一种,时代在元代中晚期偏早,其中,F5、F7、F9、F10较F3、F4、F8时代略晚;第三期F6属于第二种,以及残余石条排水基槽,时代为明代。3、地层时代:根据遗物遗迹信息,初步推断如下:东发掘区层为明清时期,层为元代中晚期,层为元代中晚期偏早(或中期);西发掘区层为明清时期,层为明代,层为元代中晚期,层为元代中晚期偏早(或中期)。4、根据三次专家咨询会上专家意见,以及我们对遗址所发现遗迹和遗物的初步认识: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元代精美瓷器、瓷片,在近年江苏范围乃至全国范围内都称得上独具特色,对补充填补元代龙泉青瓷标型器和建立元代龙泉青瓷标本库有重要历史和学术价值;遗址很有可能跟海运、贸易有密切关系,是太仓历史上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对研究太仓城建和历史文脉,以及苏州地域文明都有着重要意义。(四)目前正在进行工作及初步判断1、东侧发掘区,对F1墙体基址内部堆积进行局部解剖,墙体砖构,双层,中空填土,局部残高约0.4米,有砖铺活动面。堆积可分两层:上层为碎砖瓦片堆积层,较凌乱;下层为瓷片堆积,同类器形残片规律、集中分布,组合判断应当为房屋内原生瓷片堆积。2:采取探沟方式,对L1进行追踪,发现L1一直向西南方向延伸至未拆迁民居门前道路之下,路面局部被扰乱破坏,可看出有分层堆筑迹象。其活动层面和时代与F1完全一致,属于F1伴生道路。3:西发掘区对已发现的个别保存较好房屋建筑迹象,全面完整揭露,密切关注其建造、使用、废弃的堆积情况,确定其时代、性质等信息。目前发现F3、F4、F5、F7、F8、F9、F10基础较完整,均属于元代。其中F8规模较大,或为两进院落,可分6小间。初步推测时代都在元代中晚期。4、在东西区之开挖探沟,进一步明确东、西两发掘区之间的联系。根据我们发掘情况,东西两区之间有一条河道,结合太仓州志地图,或为古樊泾河,根据包含物推测其最终废弃年代在近现代,那么东、西两区应当分属樊泾河两岸,其布局或为功能分区。二、下一步工作计划(一)至今年年底(2016年)1、原则上不再扩大发掘面积,以收尾工作为主,仅对已发掘区域暴露的瓷片进行采集提取。对遗址发掘区域进行覆盖、保护。2、对今年发掘出土的瓷片进行清洗,对可复原器物进行梳理、登记造册,对记录资料进行核对、整合。(二)明年(2017年)1、在建设方拟定开发区域继续考古发掘,并尽快完成考古发掘。2、采用探沟的发掘方式,适当向外扩一扩,进一步确定疑似仓储的范围,规模等基本信息。3、对东、西发掘区北部文化层深厚区域进行科学发掘,根据已发现通往致和塘的道路为切入点,寻找古致和塘南岸,进一步明确建筑基址与致和塘的关系,并寻找有没有码头等相关迹象。三、咨询专家意见希望专家对以下几方面提提建议:1、遗址东、西两区具体性质、两区的关系。2、遗址的保护规划及范围。3、目前未提取遗迹、遗物的处理方式。特别是建筑基址的提取与保护。附图:遗址位置图遗址已探明范围及东、西发掘区示意图西发掘区航拍图西发掘区河道内瓷片堆积剖面东发掘区瓷片堆积东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