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第四单元知识要点.doc_第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第四单元知识要点.doc_第2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第四单元知识要点.doc_第3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第四单元知识要点.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第四单元知识要点四、水循环和洋流1、水循环(1)水循环过程: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2)海陆间大循环:由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四个环节组成。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这是最重要的一种水循环。(3)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2、洋流(1)洋流(海流)概念:表层海水大规模地定向流动。(2)风海流成因:由盛行风吹拂而成。一般呈东西方向流(赤道逆流除外),如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等。北印度洋海区洋流由于受季风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海水向西流,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上左图);夏季海水向东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上右图)。(3)洋流分布:记住洋流模式图、主要洋流的位置与流向(课本62页)。大西洋完整洋流图见下图。(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B、洋流与渔场关系:在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形成大的渔场。例:日本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千岛寒流。加拿大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东格陵兰寒流 上升补偿流也容易形成渔场:秘鲁寒流形成秘鲁渔场。C、洋流对海运影响:顺流快,逆流慢。D、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另一方面会使污染范围扩大。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气候、水文、地貌(地形)、生物、土壤等。2、地质年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3、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命出现前,主要是化学演化;生命出现后,主要是有机演化(生物演化)。(2)地质史上两次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3)最初生命出现于海洋;鱼类出现于古生代;环境变化导致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灭绝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是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始于产业革命。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整体性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2、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3、土壤的形成(1)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是土壤的物质基础,为土壤提供矿物养分(氮除外),主要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2)气候与土壤:直接土壤的水热状况,间接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温暖湿润地区,风化作用强,有机残体归还多,土壤发育好(厚度大),但全年微生物活动旺盛,雨水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较贫瘠;寒冷地区,风化作用弱,有机残体归还少,土壤发育差,但微生物活动弱,雨水淋溶作用弱,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较肥沃。东北黑土的肥力南方红壤西北荒漠土。(3)生物与土壤:A、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经微生物作用形成腐殖质,释放出N)的来源,促使土壤肥力的形成,是土壤形成中的最活跃因素。B、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低。(4)地形与土壤:间接作用于土壤。坡度大的地区土壤发育差(厚度小),平坦地区土壤发育好(厚度大)。阳坡的土壤温度状况好,但水分条件差。在山区,随海拔上升土壤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5)人类活动与土壤:A、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也能培育出高产的土壤,如水稻土。B、不合理的耕作经营,则会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6)在上述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生物和气候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2、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及影响因素(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分布,沿纬度(或南北)方向更替;以热量为基础;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最明显。(2)经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分布,沿经度(或纬线或东西)方向更替;以水分为基础;这种变化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其植被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 草原 荒漠。(3)垂直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反映的是同一地区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情况。一座山的相对高度越大,纬度越低,则自然带越多;反之就越少。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的高度比阴坡高。如位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其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的变化相似;位于极地的高山,只有一个冰原带。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变化规律是:树(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荒漠-冰雪。雪线的影响因素:降水、气温、地形。其中降水(降雪)起主要作用。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多,雪线就比北坡低。(4)地方性分异规律:是较少尺度的地域分异;其特点:有序性和重复性。3、主要陆地自然带(1)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大陆东部从赤道向两极可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浙江省所在的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京所在的自然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地中海气候对应亚热带常绿硬叶林(2)草原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大致可分为热带草原带(如非洲大陆上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如内蒙古草原)。(3)荒漠自然带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主要形成原因是降水少。可分为热带荒漠带(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和温带荒漠带(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与聚落(1)聚落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场所。(2)平原地区,聚落的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或棋盘式,人口较多。丘陵山区,聚落的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3)城市大多分布于平原地区,热带地区城市分布于凉爽的高原上。2、地形与交通线路(1)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有多种,但在自然因素中,地形的影响尤为深刻。(2)平原地区,交通线路造价低,密度大,平面形态多呈网状。丘陵山区,交通线路造价高,密度小,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型分布。(3)交通线路建设要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如山区公路大致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减小坡度,有利行驶(但在资金和技术条件许可地区,可选择打隧道或架桥)。尽可能降低造价,减少对生态的破坏。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A、有三次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B、冰期与间冰期交替,湿润期和干旱期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2)近现代的气候变化:自1861年以来(工业革命后,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2、全球变暖 (1)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一是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因为森林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2)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调整经济结构将付出巨大代价;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加剧自然灾害,危害人体健康。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产生一定经济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大属性。 2、自然资源的分类(1)按自然属性分类:气候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2)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类: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等)和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3、煤炭资源及其利用(1)前煤炭时期(产业革命前):木柴、水力为主要能源,称为“木柴时代”。(2)煤炭时期:产业革命后,煤炭大量使用,形成了俄国的顿巴斯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东北部工业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3)后煤炭时代:20世纪60年代始,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A、农业社会阶段:平坦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是农业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B、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对工业产生很大影响。C、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自然灾害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分为地质地貌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洪涝、寒潮等)、生物灾害(虫害、鼠害、水葫芦、赤潮等)、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等)等。2、中国的自然灾害(1)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地震。(2)中国的洪涝灾害A、中国东部地区的雨季:4、5月份在华南,6、7月份在江淮,7、8月份在华北和东北,8、9月份,东南沿海多台风,形成狂风暴雨。B、我国暴雨的特点:季节性、频发性、高强度。C、中国河流水灾的一般成因:季风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