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甘谷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第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9分,每小题3分)古罗马与汉长安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汉帝国崛起于亚洲东部,而古罗马也在欧洲逐渐走向繁荣。但是长安和罗马有着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对比之下,罗马城是自然形成的都城,早在公元前753年就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变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因为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长安文化在很短的时间里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快速崛起,而罗马文化则是继承了希腊文化甚至埃及文化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有几百年之久。长安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这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决定的。但是长安文化又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其他思想流派只要和最高统治者意愿相合,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长安文化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从而形成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它既代表了本国甚至本大洲文化的最高水平,又带动了周围广大区域内的文明进程,而且它还促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一民族汉族正式形成。长安文化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新兴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愿意探求和吸纳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张骞在西方人之前最早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对自己以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长安文化的探求性。罗马文化中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奥古斯都称帝,但共和思想和法则依然深入人心,即使是逐渐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也没有改变罗马文化多元的特质。罗马帝国广阔疆域内,大大小小的诸多城市都被允许按照首都的模式去建设和发展,而在中国,地方城市的建设是不能同首都平起平坐的,同时罗马城中众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长安城中不可能有的。只是到公元392年,基督教才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至尊一元的宗教文化,但这时距罗马帝国的解体已只有几年时间了。长安文化和罗马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宗教性。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是按照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念,长安文化中的宗教元素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而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长安文化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推动下诞生的史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马文化继承了古希腊开明而松散的多神信仰,充满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蛰伏数百年后又成为文艺复兴能在意大利发端的历史渊源。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逐渐强大,罗马甚至成为基督教教廷所在地,这与宽容而多元的罗马文化背道而驰。1下列选项不属于长安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 (3分)A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这些宗教因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B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考虑的是安全,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C长安文化具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它广泛地吸取了长安以外的异地及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域外文化,具有一定的探求性。D长安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文化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而是呈现文化多元的特质。B长安文化崛起时间短、速度快、内容少、空间大,所以才广泛吸取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C汉帝国与古罗马都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兴起的,其文化有共同的特色,就是非宗教性并具有人文精神。D罗马文化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而来,而长安文化则没有,只是包容和吸纳其他思想流派及域外文化快速崛起。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罗马城的形成发展之所以漫长而缓慢,是因为罗马城的政治军事早于其经济文化的发展。B在欧洲,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为国教,没有至尊一元的宗教统治欧洲,没有中世纪宗教神学时代,让罗马的多元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发展下去,那么,就可能不会产生文艺复兴运动。C在汉帝国中,没有一个城市在规模上与汉长安城同样大或者超过汉长安城。D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包容其他思想流派乃至域外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10分)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遗,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弛,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选自后汉书李膺传)李膺恒以疾不送迎宾客,二十日乃一通客。唯陈仲弓来,辄乘舆出门迎之。膺居阳城时,门生在门下者,恒有四五百人。膺每作一文出手,门下共争之,不得堕地。陈仲弓初令大儿元方来见,膺与言语讫,遣厨中食。元方喜,以为合意,当复得见焉。膺同县聂季宝,小家子,不敢见膺。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语膺。呼见,坐置砌下牛衣上。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卒如其言。膺坐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时岁日,翊引杯曰:“正朝从小起。”膺谓曰:“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翊曰:“求仁得仁,又谁恨也?”膺乃叹曰:“汉其亡矣,汉其亡矣!夫善人天地之纪,而多害之,何以存国?” (选自太平广记)【注释】亢:高傲。 张让:东汉末年专权的宦官。 陈仲弓,即上文中的陈寔。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谢:表示歉意,道歉 B考死,妻子徙边 考:通“拷”,拷打 C杜周甫知季宝,不能定名,以语膺 语:告诉 D膺坐党事,与杜密、荀翊同系新汲县狱 坐:因犯罪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李膺“性简亢”的一组是(3分)( ) 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 一与言,即决曰:“此人当作国士。” A B C D6、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膺结交往来的人很少,但他的声名很高,社会上仰慕他的人很多。当时很多人希望能成为他的门徒,荀爽甚至以给他驾一次车为荣耀。B李膺做官威猛严峻,不畏惧权势。他做司隶校尉时,宦官张让权倾一时,其弟张朔依仗其势为非作歹,李膺带将吏把他从张让家里搜出逮捕,并依法杀掉。C李膺很有文才,他的文章被学生们争着阅读。他还善于识别人才,虽然聂季宝出身低微,但一谈话他就断定聂季宝是国家的栋梁,后果如其言。D李膺为人高傲,他不仅敢于打击宦官的嚣张气焰,甚至敢于冒犯皇帝。他把皇帝身边的太监吓得不敢出官门,把能得到他接纳的人称为“登龙门”,并因此获罪。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5分)(2)膺谓曰:“死者人情所恶,今子无吝色者何?”翊曰:“求仁得仁,又谁恨也?”(5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共8分)菩萨蛮贺铸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注】樵风:典出会稽记。郑宏年轻时上山砍柴,碰到神人,向神人请求顺风运柴,后遂其愿。“樵风”后指顺风。8、(1)试赏析上阕“无端更借樵风送”中“无端”二字的妙处。(4分) (2)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下阕中词人的情感变化。(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7分)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2)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诗经氓)(4)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5)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3题。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刘斌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弘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10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5分)A. 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C. “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D. 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E. 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11(6分)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12(6分)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13 (6分).已故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辞世多年后忽然成了文化新闻的热点人物在社会上流行起来,有人说: “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可惜我们学不来”,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第卷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4分)1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孤独,荡涤(d)人的矫饰和浮躁;孤独,诠释人的淳朴和淡泊;孤独,凝聚人的内涵和睿智;孤独,提升人的品位和境界。B利害攸关而实话实说,连遇强手而毫不怯懦,检点省(shn)察而幡然知耻,路见不平而拔刀相助:这就是勇敢。C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译述,翻译艺术日臻(zhn)完美,终以卷帙浩繁的译著,享誉学界。D古文观止是由康熙年间两位名不见经传的选家所编,他们披沙捡金,遴选了二百多篇琅琅(ln)上口、百读不厌的佳作。15、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倒塌事故,真是祸起萧墙。B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今天,我们又在昆明湖畔萍水相逢。C声名不论大小,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的。实至名归,才能安之若素,以名砺志,才会不断进取。 D在展览会上,该市的小商品销量大减,而高科技产品却倍受欢迎,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至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B好莱坞电影最长于营造视觉刺激的升级:如果孤胆英雄最初手无寸铁,那么他的武器会由拳到刀,由刀而炮,最后到独自发动一场对抗群敌的“战争”。C近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让世界不仅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D从大量事实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17.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想象力,他说:“ _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力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A. B. C. D.18、(6分)下图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 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 横轴表示时间(天数), 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请你概括图中揭示的遗忘规律(不超过20个字), 并指出对应措施. (1)遗忘规律(3分): _(2)应对措施(3分): _19、请在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句子。(6分)一口井,望不到底,不一定是其深。如果井水混浊,浅井也望不到底。一口井,一眼见底,不一定是其浅。 。一个人,看上去复杂,不一定是深刻。如果内心是一片混浊的城府,浅薄的人,看上去也复杂。一个人,看上去简单,不一定是浅薄。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泄露了诸神之父宙斯的秘密,甚至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西西弗斯因之遭受了天谴,诸神命他日夜无休地推滚巨石上山。到了山顶之时,巨石会自动滚落下来。诸神认为,没有比这种徒劳无功和毫无指望的劳役更为可怕的刑罚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西西弗斯每一天都还是那副不屈的姿态。终于有一天,西西弗斯却在这种孤独、荒诞、绝望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意义他看到了巨石在他的推动下散发出一种动感的宏大的美妙,他与巨石的较量所碰撞出来的力量,像舞蹈一样优美。他沉醉在这种幸福当中,以至于再也感觉不到苦难了。当巨石不再成为他心中的苦难之时,诸神便不再让巨石从山顶滚落下来。三百年前,德国哲学家康德为他的学生们讲述这个故事时说:“西西弗斯的命运就是人类生活的隐喻。这不是一个哀叹命运的故事,而是一个赞美英雄的故事。”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高二期中语文答案4、(3分)A(谢:推辞,拒绝)5、(3分)C(李膺不畏惧权势,严格执法,李膺不逃避责任,李膺善于识别人才)6、(3分)D(“登龙门”是别人称他的行为,他获罪的直接原因还是“党事”。)7、(5分)(1)荀爽曾经来拜见李膺,借机给李膺驾了车,回去以后,高兴地说:“今天才能够为李先生驾上车呀。”李膺就像这样被人仰慕。 (得分点:“谒”、“因为”“乃”“御”“见”)(2)(5分)李膺对他说:“死是谁也不愿意的事情,你现在为什么没有一点为难的表情呢?”荀翊说:“追求仁义,得到仁义,还有什么可遗憾的!” (得分点:“死者”、“人情”“吝色”“恨”及句意)8(8分) (1)(4分)(1)“无端”指无缘无故、没有来由,词人借“无端”一词埋怨天公凭空吹来无情之风,使船速和离别加快,离愁加深;(2分)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希望船行缓慢的想法,使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蕴藉、缠绵凄恻。(2分) (2)(4分)下阕以设问“良宵谁与共”起首,写出词人想到别后之夜的孤寂、落寞,顿生凄苦之感:(1分)“赖有窗间梦”,梦中的相聚只能使自己稍感宽慰而已;(1分)“可奈梦回时”表现了美梦终是短暂的,令人遗憾和无奈;(1分)“一番新别离”,将梦醒当作新的离别,使思念之苦倍增,更加令人不堪忍受。(1分)10CE(答对一点2分,两点5分。C项,“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之中,“囿”并非“局限和禁锢”之意。从前文“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等语句可见,“囿”字在此有坚守之意。故C项错误。E项,“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一句,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从本段整体来看,他认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故题中“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反对汲取外国文化”理解错误11(6分)家庭环境的影响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2分)1927年,王国维逝世,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贯穿终生。(2分)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要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2分)12(6分)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2分)同时,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2分)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2分)13. (6分)不赞同,理由如下:正如本文作者烟:他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弘扬。(2分)陈寅恪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其思想的独特、自由,其学术研究的博大深邃,其学术精神的特立独行的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特需的。我们需要学习陈寅恪。因而也是可以学习的。(2分)陈寅恪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他要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是可以学习的。(2分)17(3分)B(句是想象力的作用,应连在一起;句并且有递进之意,自然不能放在最前面。句表原因,其前必有一句表明基本观点,即句。也可用排除法。他说之后,一般应先表明观点,用句,排除C,D两项;从其余三句来看,句表原因,内容未讲完,不能用在语句的结尾处,可排除A项)18、(6分): (1)从记忆开始, 遗忘就开始, 而且先快后慢. (或: 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 后来逐渐缓慢. )(2)及时复习(学习要勤于复习, 而且越早开始复习, 记忆理解效果越好, 遗忘的也越慢. )19(6分)答案示例:如果井水清澈,深井也一眼见底。如果内心是一片清澈的单纯,深刻的人,看上去也简单。(每处3分,符合语境即可,酌情给分)【文言翻译】李膺字元礼,是颍川襄城人。李膺性情简慢高傲,没有什么交际往来的人,只把同郡的荀淑、陈寔当作师友。南阳的樊陵请求做他的门徒,李膺推辞不接纳。樊陵后来凭着阿谀攀附宦官,官位达到太尉,成为有节操的人感到羞耻的事情。荀爽曾经来拜见李膺,借机替李膺驾了车,回去以后,高兴地说:“今天才能够为李先生驾上车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8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科技常识问答题库
- 2024-2025学年6 鸿门宴说课稿及反思
- 2025工程监理个人年终总结(2篇)
- 企业与文件管理索引工具箱
- 医保知识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物流运输计划与跟进工具物流信息透明化处理
- 公务员考试试题及答案真题题库
- 水利监理案例考试题型及答案
- 企业文档格式与排版规范手册
- 2025年北京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初中理科综合复习计划与讲义资料
- 2025广东深圳市罗山科技园开发运营服务有限公司第二批招聘4人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建设项目造价中英文对照技术文献汇编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经营权抵押合同(标准版)
- 3GWh锂离子电池生产线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医学科普脑出血康复课件
- 2025年粮油仓储管理员初级考试试题(附答案)
- 酒旅直播培训课件下载
- 2026年高考作文备考之10组主题+人民日报素材积累+主体段写作范例
- 民法典之遗嘱继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