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ppt_第1页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ppt_第2页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ppt_第3页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ppt_第4页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刘志德 SSI的基本概念及分类SSI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SSI的预防 SSI的概念 19世纪中叶大部分手术均会发生感染 而手术后伤口出现红 肿 热 痛 术口裂开 脓性分泌物渗出等则被称为 伤口感染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为便于院内感染的全面调查 曾将 伤口感染 统一定义为手术后伤口有脓性分泌物渗出 以区别非感染引起的局部红 肿 热 痛等 1992年美国CDC更新 伤口感染 的定义 提出 手术部位感染 SSI 的概念 以区分手术切口感染和创伤性伤口感染 切口浅层组织的SSI 器官 腔隙的SSI 切口深层组织的SSI SSI的分类 类别标准 类 清洁 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 未进入呼吸 消化及泌尿生殖道 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类 清洁 污染 手术进入呼吸 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切口无明显污染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 胃肠道 阴道 口咽部手术 手术切口分类 类 污染 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 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 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 如开胸心脏按压 者 类 污秽 感染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 切口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不同类别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 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 1 规定 1 5 清洁 污染切口 7 污染切口 20 污秽 感染切口 40 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 具有感染的症状或体征 包括局部发红 肿胀 发热 疼痛和触痛 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切口浅部组织的SSI 指术后30天内发生的感染 仅累及切口的皮肤或者皮下组织 并至少符合下述条件之一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针眼处脓点 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感染的烧伤创面 及溶痂的 度烧伤创面 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或1年以内 有人工植入物 累及深部软组织 如筋膜和肌层 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 腔隙部分 2 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 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 体温 38 局部肿胀疼痛或压痛 3 经直接检查 再次手术或组织病理学或放射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 腔隙感染 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切口深层组织的SSI 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或1年内 有人工植入物 涉及除手术过程中的切口 打开过或操作过的部位以外的任何解剖学部位 此外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器官 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 从器官 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出致病菌 3 经直接检查 再度手术 组织病理学或放射检查发现有脓肿或感染的其它证据 器官 腔隙的SSI 外科部位感染 占整个住院病人院内感染总数的14 16 院内感染的第三大原因 仅次于泌尿感染和肺炎 38 的外科院内感染均与外科部位感染有关 外科部位感染中有2 3是切口感染 1 3为脏器或腔隙感染 中国的SSI发生率 对我国193所医院的调查资料显示 总院内感染率为5 22 其中SSI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第三位原因 SSI延长了术后的住院天数 总住院天数 日 SSI显著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720000 760000 800000 840000 880000 920000 伴有SSI 不伴有SSI N 11 N 89 总住院费用 日元 医院 上海18所医院14 40825 60武汉同济大学5 05810 37山东省各医院6 75321 48中国医大一附院2 41318 78中山医科大学2 40015 00 延长住院天数 增加费用 国内SSI的对医院的影响 外科部位感染导致 更长的住院天数更高的医疗费用医护人员的压力病人满意度下降 外科医师必须十分注意SSI的预防 致病菌与SSI 致病菌污染手术部位是SSI的必须前提 SSI的危险可根据下列关系进行概括 细菌污染剂量 毒性 患者抵抗力 SSI的危险 导致SSI的致病菌多种多样 各手术类型和地区之间均有不同 操作的可变性 个体差异 SSI的致病菌研究 美国 MangramAJ etal InfectionControlandHospitalEpidemiology 1999 20 247 78 1986 1989 N 16 727 1990 1996 N 17 671 其他致病菌所占比例均 4 SSI的致病菌研究 中国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肠球菌 大肠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肠杆菌属 克雷伯菌属 白色念珠菌 非白色念珠菌 占分离菌株 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收集的2971株分离菌 吴安华 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2 210 2 SSI发病机制的新观点 伤口被细菌感染需要每克组织上有10万个细菌 但在异物或坏死组织存在的情况下 每克组织只需200个细菌即可造成感染 200个细菌 切口感染 异物或坏死组织 异物或坏死组织远比细菌危险 SSI的危险因素研究 PessauxP etal ArchSurg 2003 138 314 24 4178例腹部手术 非结直肠 的患者的SSI危险因素分析 术前存在皮肤脓肿或坏死 术后腹部引流 癌症手术 术后抗凝治疗 OR 消化道存在缝线或肠道吻合口 必须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 SSI危险程度与手术类型相关 SSI发生率 普通外科手术预防SSI十分重要 国内37242例住院手术病人的SSI危险因素分析 手术时间是SSI重要的危险因素 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与SSI密切相关 SSI细菌来源 空气5 手术人员口 鼻 手35 手术器械10 病人自身50 切断SSI的四条途径 手术区域皮肤准备及消毒医护人员手消毒手术器具消毒手术室空气消毒 完善的术前准备 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如果存在手术部位以外的感染 应尽可能待此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 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 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 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备皮 进展 1885年 德国外科医生GustavNewber首先提出术前 剃毛 作为病人准备 直到1965年 研究发现剃刀造成的皮肤损伤 可以导致表皮和毛囊的细菌繁殖 过去40余年的研究分析显示 手术前进行备皮和不进行备皮者 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如果必须进行备皮 体毛剪除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低于剃除者 备皮 SSI发生率 术前立即剃毛 术前24小时内剃毛 术前24小时前剃毛 如果毛发并不位于切口部位或周围 不影响手术 则无需去除 如确需去除 术前立即去毛能更有效地降低了SSI的发生危险 可采用剪毛或使用脱毛剂 最好使用电动备皮器 便宜 实用 预防SSI效果好 剃毛 剪毛和SSI Infections 选择接近手术的时间进行备皮电动备皮器优于剃刀 3193名病人参加的3项研究比较剃毛和剪毛剃毛组的SSI感染率显著高于剪毛组 备皮操作建议 手术区域无需备皮时 不备皮比剃刀剃毛更利于降低SSI IB 备皮器备皮是预防SSI的更好的方法 腹部清洁伤口手术 化学脱毛剂更利于降低SSI IB 使用备皮器备皮 建议术前2小时以内进行 IB 剃刀vs不备皮 剃刀vs备皮器 剃刀vs化学脱毛剂 术前备皮的时间 4 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 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 如需延长切口 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 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 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 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 1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 还需术前一天分次 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正确认识抗生素的作用 正确应用抗生素预防可将SSI发生率降低5倍 应当视为辅助预防策略 抗生素不能替代精细的手术操作应当仅在术前短期应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应用 针对可能的SSI致病菌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 将更有效地降低SSI的发生率 尽管抗生素已常规应用 SSI仍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是手术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危险 细菌感染不是SSI发病的唯一原因 仅使用抗生素无法彻底解决SSI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有效地降低了SSI的发生率 切口类型 SSI发生率 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前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后 清洁切口1 2 2 清洁 污染切口6 9 3 3 污染切口13 20 6 4 感染切口40 7 1 正确把握应用抗生素的时机 2847例择期清洁和清洁 污染手术的前瞻性研究显示 早期应用 术前2 24小时 3 8 术后应用 术后3 24小时 3 3 围手术期 术后3小时内 1 4 术前应用 术前1小时内 0 6 6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 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 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 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进行外科手消毒 8 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 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 贫血 低蛋白血症等 保证手术室门关闭 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 环境表面清洁 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 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 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 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 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术中注意事项 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 保持有效地止血 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 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 避免形成死腔 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 防止低体温 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冲洗手术部位时 应当使用温度为37 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 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 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 确保引流充分 重视外科手术技巧 轻柔地对待组织保证有效的止血尽可能减少失活组织和异物避免意外探入空腔脏器在手术部位消灭死腔正确选用引流物和缝线 娴熟的手术操作 有利于减少组织损伤有利于减少异物残留缝线焦化组织坏死碎屑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减少术中输血 引流的问题 正确把握外科引流的适应证 慎重对待 预防性引流 不必要的引流可增加SSI的风险 必须放置引流时 应在远离手术切口的部位另行戳口放置引流 通过手术切口放置引流会增加SSI的风险应尽早拔除引流物 理想的手术缝线 通用性 能适用于各种外科手术 无菌性 无电解性 无过敏性及无致癌性易于操作 打结时不易松开 缝线本身不致磨损或裂开组织反应轻微 不利于细菌生长不会在组织内收缩缝合目的达到后 能被吸收而仅引起轻微反应 缝合线更易导致SSI 缝合线可增加SSI的风险 一克组织上的细菌总量超过105时 发生外科部位感染的风险才会显著增高 但在缝合线存在的情况下 只要每克组织上有100个金葡菌即可造成感染 缝合线的特性促使SSI的发生永久异物动物蛋白非常亲水 异物反应为细菌繁殖提供营养潮湿环境使细菌繁殖更快 胃肠手术使用丝线与可吸收线的SSI发生率比较 36 9 18 6 33 3 13 4 1期 丝线 可吸收线2期 全部可吸收线 2003年日本临床外科学会 关腹中使用吸收线和丝线缝合筋膜的对比 可吸收线丝线伤口裂开1 0 6 12 7 4 P 0 05缝线肉牙肿1 0 6 7 4 3 P 0 1缝线血肿03 1 8 使用0号吸收线和丝线 评估10天后 1月后和3月后情况 163个病例中发现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关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