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毕业设计翻译文章.doc

固定式管架注塑模具设计及分析【全套CAD图纸和论文】【原创注塑资料】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603678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58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10-25 上传人:好资料QQ****51605 IP属地:江苏
160
积分
关 键 词:
固定式 注塑 模具设计 分析 全套 cad 图纸 论文 原创 资料
资源描述: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三向侧抽芯的固定式管架注塑模的结构设计,包括塑件工艺的分析,型腔排列的确定,分型面的确定,浇注系统、推出机构和冷却系统的设计,模架的选择,注塑机的选用,以及最重要的成型零部件的设计,侧向抽芯的设计等。根据塑件结构的复杂程度,同时考虑生产效率和批量的要求,采用一模两腔、侧浇口形式的单分型面注射模结构以及斜导柱侧抽机构。在此基础上,借助CAD/CAE技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完成注射成型模拟,以分析结果辅助该塑件一模多腔的浇注系统设计;借助UG三维软件对整套模具进行模拟装配。


关键词:斜导柱侧抽芯;注射成型;模具设计;CAD/CAE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a fixed direction core drawn tube frame injection mold structure design, 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plastic parts, cavity arranged to determine,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arting surface, gating system, the introduction of agencies and cooling system design,formwork selection, the selection of the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and most importantly, molded parts of the design, the side core design.According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plastic part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volume, the use of a mold cavity, the side gate in the form of a single parting surface injection mold structure and Bevel Pillar side of the pumping mechanism. On this basis, with the help of CAD / CAE technology, complete injection molding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results assisted the plastic parts of a multi-cavity mold gating system design; With UG three-dimensional software to simulate the entire mold assembly.


Key Words:Bevel Pillar side core;Injection molding;Mold design;CAD/CAE


目 录

1  引 言 1

1.1 概述 1

2 塑件的工艺分析 2

2.1 塑件材料性能分析  材料:PVC-U 2

2.2 塑件结构特征及用途分析 2

2.3 综合分析塑件结构 3

2.4 塑件的Moldflow分析 3

3 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6

3.1 确定型腔数目以及排列形式 6

3.2 确定分型面 6

3.3 确定浇注系统结构 8

3.3.1 确定最佳浇口形式及浇口位置、数量 8

3.3.2 流道布置 8

3.4 确定推出机构 9

3.4.1 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原则 9

3.4.2 塑件推出的基本方式 9

3.5 确定导向机构 9

3.6 确定温度调节系统 10

3.6.1加热系统 10

3.6.2冷却系统 10

3.7 确定排气系统 11

3.8 确定模具支撑零件结构 11

4 模具零件结构尺寸设计 12

4.1 初选设备 12

4.1.1 计算塑件体积和重量 12

4.1.2 根据容量初选注射机 12

4.1.3 根据容量初选注射机 12

4.1.4注射机主要参数 12

4.1.5 校核注射机的有关参数 13

4.2 设计浇注系统 13

4.2.1 主流道设计 13

4.2.2 设计计算分流道尺寸 13

4.2.3 设计计算浇口尺寸 14

4.3 设计推出机构 14

4.3.1 推杆推出机构 14

4.3.2 确定推杆位置、形状、尺寸及数量 14

4.3.3 推杆安装、固定及配合 14

4.3.4 推出机构复位方式的确定 14

4.4 动、定模导向机构设计 14

4.5 成型零件工作尺寸的计算 15

4.6 侧向分型抽芯机构的设计 16

4.6.1 抽芯距与抽拔力的计算 16

4.6.2 斜导柱设计 17

4.6.3 侧滑块与导滑槽设计 18

4.6.4 楔紧块的设计 18

4.7 模架的确定和标准件的选用 18

5 注塑机的校核 21

5.1 注射容量的校核 21

5.2 锁模力校核及注射压力校核 21

5.3 成型面积的校核计算 21

5.4 注射压力的校核计算 21

5.5 模高的校核 22

5.6 模具最大尺寸的校核 22

5.7 开模行程的校核 22

结 论 23

致 谢 24

参考文献 25


1  引 言

1.1 概述

塑料是20世纪才发展起来的新材料,目前世界上塑料的体积产量已经赶上和超过了钢材,成为当前人类使用的一大类材料。我国的塑料工业正在飞速发展,塑料制品的应用已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塑料制品的普及应用事毕要求塑料模具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塑料模具已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有如下成果:大型塑料模具已能生产单套重量达到50t 以上的注塑模,精密塑料模具的精度已达到2um,制件精度很高的小模数齿轮模具及达到高光学要求的车灯模具等也已能生产,多腔塑料模具已能生产一模7800 腔的塑封模;高速模具方面已能生产挤出速度达6m/min 以上的高速塑料异型材挤出模具及主型材双腔共挤、双色共挤、软硬共挤、后共挤、再生料共挤出和低发泡钢塑共挤等各种模具。从生产手段上, 模具企业设备数控化率已有较大提高, CAD/CAE/CAM技术的应用面已大为扩展,高速加工及RP/RT 等先进技术的采用已越来越多, 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及模具商品化率都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热流道模具的比例也有较大提高,内热式或外热式热流道装置得以采用,少数单位采用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难度针阀式热流道模具,完全消除了制件的浇口痕迹。气体辅助注射技术已成功得到应用。

同时,塑料模具对设计人员的先进设计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所以掌握叫多的加工技术以及加工工艺是非常必要的。塑料模具的毕业设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作为学习塑料模具的学生得到了实践,体会到设计塑料模具的过程,也更加巩固了我们的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了解模具行业,了解塑料模具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详细过程。

虽然,塑料模具在国内发展较为迅速,但由于我国模具行业本身起步较晚,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模具设计制造水平,我国还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说发展不平衡, 产品总体水平较低。工艺装备落后, 组织协调能力差。大多数企业开发能力弱, 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供需矛盾一时还难以解决。体制和人才问题的解决尚待时日。

为此,学习、研究塑料模具有其实在意义。通过本次毕业设计,对塑料模具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学习。通过分析塑料分型面、浇口位置,推件板推出机构等一系列问题,对模具结构进行设计,并结合相关软件的应用,实现了优化模具设计。



2 塑件的工艺分析

2.1 塑件材料性能分析  材料:PVC-U

PVC塑料一般可分为硬质与软质两大类。硬制品中可不加增塑剂,有时加入冲击改性剂以改善其韧性,软制品需加入大量增塑剂。两者均加着色剂、稳定剂、润滑剂等塑料助剂。 结合本次研究的塑件,应选用硬质PVC(PVC-U)。由于塑件是大批量生产,塑件结构带有侧抽芯,所以选择注射成型。


内容简介:
毕 业 设 计(论文) 外 文 翻 译英文翻译题目 : Thermalstructural analysis of bi-metallic conformal cooling for injection moulds 学 院 名 称: 机械工程学院 专 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班 级: 成型 092 班 姓 名: 朱磊斌 学 号 09403070224 指 导 教 师: 徐 晔 2012 年 12 月 24 日英文题目 Thermalstructural analysis of bi-metallic conformal cooling for injection moulds翻译内容全文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注射模具双金属随形冷却的热结构分析A. B. M. Saifullah & S. H. Masood & I. Sbarski摘要:在注塑成型过程中,冷却时间极大地影响了周期时间。由于导热系数是影响注塑成型过程中冷却阶段热传导性的主要因素,所以由高导热材料制成的冷却通道将更快的从熔融塑料中提取热量,从而缩短周期时间和提高生产率。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探讨插入高导热铜管的注塑模双金属随形冷却通道的设计。采用 ANSYS 仿真软件对一副使用随形冷却通道的模具进行了热结构有限元分析,并与使用传统的直通式冷却通道的模具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在一个小型的注塑机上对两副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塑料,聚丙烯(PP)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的模具进行了实验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双金属随形冷却通道的设计将减少周期时间,从而最终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模具的疲劳寿命。关键词:双金属随形冷却;注射成型;铜管;冷却时间;有限元分析1 引言注射成型在塑料制造业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制造过程。随着塑料件的消费产品更广泛的使用,注塑成型过程(IMP)已经被誉为最广泛使用的大规模生产过程。IMP 的成型周期由合模、注射、保压、冷却、开模和脱模阶段组成。在任何注塑成型周期中,冷却阶段占大部分,一般占 50至 70的成型周期时间。因此,生产效率一般受模具中的冷却通道设计的影响。在一个典型的模具1中,冷却通道的设计是最复杂的,以及是影响注塑成型的经济性的重要因素。一个注塑模具的冷却系统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型腔冷却、型芯冷却和卸料板冷却。注射成型的模具设计师和研究人员发明了许多类型的冷却通道。在所有类型的冷却通道中,直接钻孔的冷却通道(SDCC )系统是注塑模公司都在使用的冷却方法中最便宜的和最流行的。图 1 注塑模具的剖视图显示了模腔的塑料部件周围的 SDCC 的位置。图 1 在模腔的剖面图中的 SDCC 布局 SDCC 也被用来作为注塑模具中的型芯冷却的挡板和扩散管。这些冷却通道用钻孔或镗孔加工 。它们有一个笔直的流道和一个圆形的横截面。挡板是32、用于型芯冷却的凸体 。在挡板的设计中,孔首先要钻到型芯的背面,并且从4每个孔的下端堵塞 。然后由另一个钻孔从侧面钻孔至互相相连,以确保冷却剂能流入到每个孔里,将叶片安装在每个孔中作为隔板,用于将水引到每个孔的顶部。扭曲的挡板在实践中的应用是为了实现更有效的冷却。扩散管是用于型芯冷却的另一种流行方法。扩散管和挡板相似,但不是从一边流入到另一边,传入的冷却剂通过管安装在洞的中心并穿过通道之间的管和孔返回到出口。但是这种方法更昂贵 。1CAD / CAM / CAE 和快速成型( RT)技术的创新一直用来改善散热通道设计。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来,模具冷却仿真在注塑成形过程中用不同的方法预测的模具和零件的温度分布提供了大量的关注 。1999 年,Jacobs 描述9510了在注塑模具内使用随形冷却通道。在这项研究中,通道用电铸镍壳形成,有限元仿真结果表明,所形成的铜导管弯曲的随形冷却通道可以提高模具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它也可以减少周期时间和零件的失真。作为普通注射成型材料,如钢材,还没有被列入在他的研究中,应用程序只限于铜、镍管弯曲。Xu 等人在 2001 年在注塑模具内采用了 3D 印刷工艺制造了随形冷却通道。Cha 和1Park 在 2007 年描述了一些随形冷却的方法,如直接金属激光烧结和喷射成形2模具的过程。然而,增加零件的复杂形状阻碍了一些 RT 随形冷却布局制造进程的实现方法。因此,它值得进一步研究其他可以获得更好的散热性能的有效方法。这样的一个方法是在注塑模具内使用高导热材料。铜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具有比钢高的热传导性而其强度一般低于钢的材料。一些研究人员已尝试在模具内使用铜或高强度的铜合金允许更快地提取热量以减少周期时间。Kelly 等人在 2011 年调查高强度铜合金模具材料关于注射循环时间的性能,零件的质13量和能源的消耗与钢进行比较。他们的结论是铜合金工具可以实现显著的减少周期时间,而不影响成型过程或者产品的质量。Beal 等人 在 2007 年使用了14功能梯度材料的开发工具,将使用铜的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的概念。他们观察到,在铜中添加工具钢,它能提供更高效的热传递,但它只能吸收少量的钢。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冷却系统设计,涉及到双金属注塑模具的冷却通道,将具有高导热铜管插入(CTI)用来代替传统的直冷通道( CSCC) 。预计一根铜管插入在通道中将进一步提高传热过程的注射成型的冷却时间。双金属与 CTI 冷却也可以用于挡板和扩散管,但它可能是更适合不具有曲面以及圆形或圆角的塑料部件,因此这样的冷却通道将与型腔表面保持等距,如图 1 所示的距离 x,根据傅立叶传导传热定律,总热传导传输能量与进行通过的距离成反比。因此,在成型过程中会发生均匀的热传递。在本文中,双金属直冷通道(BSCC)和双金属随形冷却通道(BCCC)的性能,用两种不同厚度的 CTI,研究带有扩散管的型腔和型芯,通过热结构有限元分析,通过实验验证支持。2 双金属冷却通道设计这次研究所选择的零件是由热塑性塑料聚丙烯(PP)注射成型的塑料筒(0.5 L) 。实际这零件的模具是个六腔模具,但这个调查只考虑了单腔类型。图 2 显示了塑料零件的 CAD 模型,它的外部尺寸为 160mm、120mm 和48mm,壁厚为 2mm,零件重 69.5 克。要注意的是零件的拐角处是曲面。图 2 塑料筒的 CAD 模型图 3 显示出了塑料件的型腔和型芯的 CSCC 包括型芯的喷流式冷却。图 4a显示了 BSCC 设计与 CTI 安装。图 5a 显示了 BCCC 设计与 CTI 安装。在这两种情况下,CTI 也已用于型芯的扩散系统。CTI 的两种不同的厚度,2mm 和3mm,已用于 BSCC 和 BCCC。BSCC 和 BCCC 设计之间的区别是,对于BSCC 的通道是直的,没有弯曲转角,如图 4b 所示。而对于 BCCC 的通道转角处有弯曲的形状,它是塑料件与角落的共形,因此,这些冷却通道保持与塑料件表面相同的距离,如图 5b 所示。在这项研究中,表 1 给出了五种冷却通道的名称缩写。单腔模具的外形尺寸是高为 232mm,直径为 300mm,型腔和型芯的冷却通道的内直径分别为 12mm 和 15mm。表 1 不同的冷却通道和它们的缩写冷却通道类型 说明CSCC 传统的直冷通道BSCC 2-mm CTI 双金属直冷却通道与 2 毫米的铜管插入BSCC 3-mm CTI 双金属直冷却通道与 3 毫米的铜管插入BCCC 2-mm CTI 双金属保形冷却通道与 2 毫米的铜管插入BCCC 3-mm CTI 双金属保形冷却通道与 3 毫米的铜管插入图 3 型腔和型芯上的传统直冷通道(CSCC)图 4 a 在型芯和型腔上的双金属直冷却通道(BSCC)和铜管插入物(CTI) ;b 型腔的俯视图,显示了 BSCC 在模具上的定位图 5 a 在型芯和型腔上的双金属随形冷却通道(BCCC)和铜管插入(CTI) ;b 型腔的俯视图,显示了 BCCC 在模具上的定位3 热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热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所提出的双金属冷却通道的模具,通过 ANSYS 工作台上的仿真软件证明,这种模具可以更快的从熔融状态的塑料在注射成型过程中提取热量,以及检查鲁棒性与双金属渠道模具的寿命。在分析中,一个本地的模具制造商所推荐的模具材料用 Stavax Supreme (SS)不锈钢钢刀具合金和冷却通道的插入材料用高导热性的铍 - 铜(BC)的合金,它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转移钢的热量比。表 2 展示出了 SS 和 CA 的物理性质的比较。表 2 Stavax Supreme(SS)和铜合金(BC)的属性材料 成分 (%) 洛氏硬度(HRC) 热导率( )/mW密度( )3/kg热膨胀系数( )/106抗拉强度(MPa) Stavax Supreme(HRC 50,符合美国钢铁协会的 420 修改) CrNiMoV(4.50.70.650.2)50 20 7740 11扩散冷却 1780铜合金(铍铜合金)CuBrNi(平衡1.60.2) 40 400 8350 18 400ANSYS 工作台仿真软件能够模拟在受到不同的结构和热负荷时的稳态和瞬态行为。这个模拟中,模具经历可变的温度、压力和力量的瞬态分析,已经在注射成型中得以应用,自动划分(元素取决于物理结构中自动创建的)与四面体单元中已被使用。在划分的中心关联良好和介质平滑中已经得以应用。在仿真过程中,首先,在模具装配后进行瞬态热分析,然后对已经得到的热分析结果加上瞬态结构分析,计算出在热负荷条件下的等效应力(冯米塞斯) 。热塑性塑料在成型过程中,会发生三种类型的热传递:通过模具传导,冷却介质的对流和模具的外表面散发,以及最后的热辐射传递,这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这种分析中,辐射热传递一直被忽视。对于热分析,传导和对流热通量(每单位面积的热能量)已被用来作为边界条件。在 IMP 中传导传热的能量是至关重要的,已经有计算方程式,如式(1) ,在15中有描述。这个方程适用于来自从傅立叶传导传热方程的复合材料的一维稳态传热过程。虽然公式(1)已被用于计算作为传导热通量边界条件的输入值,热通量的表值已经用于不同的成型周期,而不是在模拟过程中用常数来获取瞬态传热效应。热能传导: AcklsWiTCQ(1)式中: SS 的热导率skCTI 的热导率c单位横截面积通过的热传输ACTI 的内表面温度WT型腔或型芯接触塑料表面的温度i 型腔或型芯表面到相应的 CTI 外表面的距离slCTI 的厚度c同样地,方程 2 已被用于计算冷却通道内表面的对流热传递能量。13对流热传递能量: CWchTAQ(2)式中: 冷却通道与 流动液体的接触面积ACTI 内表面的平均温度WT冷却液的平均温度C对流换热系数ch对流换热系数 可以用公式 3 计算,根据 Dittus-Boetler 校正的方程为强c 16制对流换热的湍流流场的圆形管道。型芯和型腔的冷却通道用这些系数计算的结果分别为 5397 和 5,709 。/m/W(10000 Re 120000,0.7 Pr 120) 4.08.PrRe023.Dkhc(3)式中: 传热系数c冷却剂(水)的热导率k冷却通道的直径雷诺数Re普朗特数Pr其他的热边界条件,在暴露于空气的型腔侧表面和浇道衬套周围的通道形成的自然对流上,其中,空气已经经过浇口套额外冷却。这种浇口套额外冷却是必要的,因为它熔融的塑料注射到型腔内。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模具制造商所记录的 和 ,这些数据被用来作为边界/10526mW/1083.62mW条件的对流系数。所以,共有 11 个输入的边界条件被用于热分析,7 个对流热传导热通量(热通量为型芯和型腔的两个侧表面上的 SS、RS 和 BS 的两个侧表面,还有 SHS 表面,如图 6 所示) ,两个对流热流(CoCS 和 CaCS 表面的热通量,如图 6 所示)和两个对流换热系数。图 6 组装模具的剖面图,显示了不同界面的表面图 6 展示了装配模具的剖面图,显示出了不同的接触面。为了计算不同的热通量使用方程式 1 和 2 ,这公式需要知道在 、 和 (冷却通道的内表面、wTiC塑件和型腔的接触面和冷却液)的不同表面上的温度变量,如图 6 所示,为了获得这些温度值,Autodesk 的模流分析(AMI)软件对成型流动(冷却分析+流动分析+ 包装分析 +翘曲分析)分别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模拟。用 AMI 模拟流动,并给出了改变在不同的表面( 塑料在注塑成型过程中所接触的表面,如图 6 所示)上注射压力值和夹紧力,这将作为热结构分析的边界条件。对于 AMI 的塑性流动分析,双域网已经使用了 9228 个元素,模具和熔体温度分别为 50和250,总循环时间为 20 s(保压 9 s、冷却 8 s 和注射 3 s) ,塑料和模具对应的材料是 PP 和 SS 不锈钢工具钢。用 10的纯水溶液作为冷却剂。表 3 展示出了以 CSCC 为例,从 AMI 流动模拟的成型周期中的 6 个不同的时间(从 0 s 到 17 s)在组装模具(见图 6)中的不同的接触面的温度值。另外 4 个案例在双金属冷却通道的情况下已经获得了类似的温度值。数据表明,4 个主要的接触面都在成型周期中逐渐降温。用热通量公式 1 和 2 计算为每个表面的平均温度值。对于一个特定的表面,如型芯和型腔的侧面已经采取了相同的温度值,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表 4 显示出了在不同的时间(0 s 到 17 s)的热通量计算值用作于 CSCC 的各种接触面的边界条件。另外 4 个案例的双金属冷却通道的热通量计算值也类似。表 3 模具 CSCC 不同的表面在 AMI 中分析的温度值表 4 模具 CSCC 不同的表面的热流量值作为边界条件瞬态的热分析结果,其中包括温度在模具装配的整个周期中的响应,对已导入的界面的瞬态结构进行热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对于结构分析,四种类型的边界条件已经被使用,包括支架的固定、注射压力、夹紧力(模具顶部)和温度的热分析。表 5 给出了整个周期不同表面的夹紧力和注射压力的变化,记录的数据来自于 AMI 的模流分析。表 5 作为边界条件的锁模力和注射压力值在不同时间(s)上的温度()接触表面 温度符号0 1 5 10 15 17侧面(SS) 50 245 175 100 71 65圆角曲面(RS) 50 243 177 123 80 74底面(BS ) 50 250 212 195 111 99浇口表面(SHS)iT50 250 247 242 168 159型芯冷却表面(CoCS) (冷却液温度)14WT5.0C型腔冷却表面(CaCS)和 WTC(冷却液温度)2在不同时间(s)上的热通量值( )2/mW接触表面 传热的模式0 1 5 10 15 17侧面(SS) 0 0.062 0.043 0.023 0.016 0.014圆角曲面(RS) 0 0.061 0.044 0.029 0.018 0.016底面(BS ) 0 0.063 0.053 0.048 0.026 0.023浇口表面(SHS)传导0 0.079 0.078 0.076 0.052 0.049型芯冷却表面(CoCS) 0.0054型腔冷却表面(CaCS)对流0.010注射压力 锁模力底面(BS) 圆角曲面(RS) 侧面( SS) 浇口表面(SHS) 上表面时间(s )压力(MPa)时间(s )压力(MPa)时间(s )压力(MPa)时间(s )压力(MPa)时间(s)力(N)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35 2.0 0.9 1.2 0.96 0.18 0.5 8.65 0.2 940231.0 5.0 1.0 2.0 1.01 0.4 1.078 13.22 0.5 3.9e+51.07 7.13 1.76 8.45 1.76 8.33 1.088 10.56 1.0 1.2e+61.088 6.28 2.5 8.47 4.0 8.12 10.5 10.56 4.0 2.9e+65.0 8.95 9.76 5.15 9.75 1.35 11.1 0.0 9.76 2.3e+69.75 8.5 10.5 6.4 10.5 0.0 20.0 0.0 10.5 2.5e+610.5 8.96 11.18 0.987 20.0 0.0 11.18 2.3e+511.0 5.5 11.98 0.0 11.98 0.011.18 0 20.0 0.0 20.0 0.020.0 0 4 结果与讨论从瞬态热分析中可知,已经发现了整个模具的温度分布。图 7a、8 和 9 表示出了所有模具的冷却通道的温度分布对比。在 CSCC 的案例中,在经过 1 个周期(20 s)后,模具的温度范围从最低的 13到最高的 74(见图 7a) ,而对于 BSCC CTI 和 BCCC CTI,平均最低到最高的温度范围为 16至 64(见图 8 和图 9) 。因此,使用双金属的冷却通道,有温度降低 10的可能,并最终降低周期时间。现在,在双金属类型的 BSCC CTI 和 BCCC CTI 的厚度为 2mm和 3mm 时,显示的结果几乎相似。但是,铜的强度弱于工具钢,这就有必要检查双金属冷却通道模具的鲁棒性。因此,进行瞬态热结构分析用于验证较弱的金属插入(铜管)在它能运行的次数之前是否可能会导致模具的疲劳失效。图 7 a 模具在 1 个周期(20 s)后的温度分布b CSCC 模具在 4.45 s 的循环时间的等效应力分布图 8 模具装配在 1 个周期后的温度分布 a BCCC-3mm CTI 的模具和 b BSCC-3mm CTI 的模具 图 8 模具装配在 1 个周期后的温度分布 a BCCC-2mm CTI 的模具和 b BSCC-2mm CTI 的模具 为了确定的疲劳寿命,就有必要的确定每一种情况下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布。图 7b、10 和 11 给出了用瞬态热结构有限元分析,不同冷却配置的模具在 4.45 s 的循环时间的等效应力或冯米塞斯应力(SES)分布。表 6 给出了不同的模具在注塑周期过程中的最大的冯米塞斯应力。表 6 中的结果表明,在 CSCC的案例中,模具在经历大约周期时间的第四秒时,出现最大的等效应力或冯米塞斯应力(SES) ,其峰值为 675.7 MPa。在另一方面,对于 BSCC 和BCCC 为 2mm 的 CTI,这个值大约是 650 MPa,对于 BSCC 和 BCCC 为 3mm的 CTI,这个值要高一点,大约是 685 MPa。表 6 不同的冷却通道的 SES 和疲劳寿命的数据冷却通道的类型 冯 米塞斯应力SES(MPa) 疲劳寿命(万次)CSCC 675.7 5.683BCCC 2-mm CTI 649 9.925BSCC 2-mm CTI 653.6 8.998BCCC 3-mm CTI 689 4.325BSCC 3-mm CTI 682 4.984图 10 模具在 4.45 s 的循环时间的等效应力分布a BCCC-3mm CTI 的模具和 b BSCC-3mm CTI 的模具图 11 模具在 4.45 s 的循环时间的等效应力分布a BCCC-3mm CTI 的模具和 b BSCC-3mm CTI 的模具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模具的最大等效应力的峰值远低于 Stavax Supreme 模具的极限拉伸强度(1780 MPa) ,因此,表明了模具的双金属冷却通道的结构设计是安全的。我们将使用这些应力的峰值去计算模具在每一种情况下的疲劳寿命,从疲劳失效的角度来看,找出哪种类型的双金属冷却通道将会是最好的。使用已给出的等效的应力和高循环疲劳的公式 4 ,可以在模具出现故障17前计算出模具的疲劳寿命或模具的循环次数(N) ,公式如下出现故障前的循环次数: besaSN/17310N(4)式中: eutSfa/2eutb/flog31等效应力或冯米塞斯应力 esS极限拉伸强度ut弹性强度e常数f对于 Stavax Supreme, MPa, MPa。 的值一般取 0.9,1780utS750eSf但它的值随 的变化而改变,当 MPa 时, 。运用公式 4 和这utSt .f些数据,已经计算出了不同冷却通道的模具的疲劳寿命,这些值也在表 6 中得以表示。对比表 6 中所示与 BCCC 2-mm CTI 的疲劳寿命(N)值,得出了疲劳寿命最高为 992.5 万次,比其他的案例都高。因此,我们将通过分析和实验研究,进一步调查 BCCC 2-mm CTI 的冷却效率之后进行描述。一个塑料零件的理论冷却时间可以通过使用一般的 3-D 传导传热公式,已给定公式 5,如下tTtQvZYTX122(5)由于冷却通道放置在模具中,热量可以被认为是仅仅往那部分厚的方向去除或转移。因此,可以假定为一个一维的传热来计算冷却时间。对于内部没有产生热量的一维热流 ,因此,公式 5 可以写成:0vQYTt2(6)假设熔融的塑料立即注射后在型腔中保持一个恒定的温度 ,当型腔壁和mT型芯壁的温度在接触到熔融塑料时迅速变为恒定值 并保持不变,那么分析公w式 6 将得出冷却时间 的表达式,见公式 7 :Ct 2wdmCTSt228ln(7)式中: S 塑料件的厚度为 2mm塑料的热扩散率为 smCpk/1087.2k 塑料的热导率为 0.14 /w塑料的密度为 8303kg塑料的比热容为 1900pC/J塑料的成型温度为 250mT塑件的脱模温度为 78d1 个周期后,之间在熔融塑料和型腔壁之间的接触面的最高温度w为 74.32(见图 11a 中的 CSCC)使用聚丙烯(PP)作为塑料件的材料,对已经计算出的 CSCC 和 BCCC 2-mm CTI 的理论冷却时间与从模拟结果得到的冷却时间进行比较,并表示在表 7 中。从表 7 所示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类型的冷却通道计算出来的理论冷却时间和模拟得到的冷却时间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表 7 中还显示出了使用 2-mm CTI 的冷却时间减少了近 3s,从而提供更快的冷却。此外,该双金属冷却通道也给出了最高的疲劳寿命(见表 6) 。表 7 冷却时间的数据比较冷却通道的类型 冷却时间(s) (理论值) 冷却时间(s) (模拟)CSCC 7.25 8BCCC 2-mm CTI 4.76 5图 12 显示了对 CSCC 和 BCCC 2-mm CTI 的整个周期的成型工艺使用的数值进行分析得到的塑料件冷却曲线。零件在模具中达到最高温度,然后冷却到脱模温度。对于相同的脱模温度,BCCC 的冷却曲线显示的时间(5s)比CSCC(8s )少得多。因此,仿真和结果分析均证实,BCCC 提供了注塑模具一个很好的鲁棒性设计的选择。图 12 CSCC 和 BCCC 2-mm CTI 的冷却曲线5 实验研究通过在常规的 CSCC 以及 BCCC 模具上使用两种不同的塑料,PP 和丙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ABS)来注射成型塑料件,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这个零件是一个直径为 40mm,厚度为 7mm 的圆盘形状。该模具是整体尺寸为 100mm100mm25mm 的方形。模具的材料是低碳钢。实验,在一个小型注塑机和小型模具 TECHSOFT 上进行,图 13a 显示出了模具的型芯和型腔以及冷却通道。图 13b 显示了 CTI 的安装。图 13c 显示了在实验过程中用 PP 和ABS 产生的注塑零件。图 13 a 模具的型芯和型腔 b 插入到型腔中的铜管 c 试验的塑料件两个 TC08 K 型的热电偶的 PICO 技术,已被用于测量零件的顶部和底部与型腔的接触在面周期中每一秒的温度。所使用的 ABS 和 PP 的熔融温度为250。用普通的水来作为冷却介质,被测量水的温度为 20。冷却通道的直径为 6mm 的 CSCC 模具和 CTI 内直径为 6mm,CTI 厚度为 1mm 的双金属模具。通过模具的加热和冷却后的压配将铜管插入冷却通道内。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材料之间的空隙被最小化。图 14 和图 15 显示了比较 CSCC 和 BCCC 模具的实验结果所获得的冷却时间曲线。冷却曲线得到顶部和底部的最高温度到接下来的 20s 的热电偶的读数。这两组数据清楚地表明,对于这两种类型的塑料件,使用双金属冷却通道的塑料件的冷却速度可以比使用 CSCC 的快得多。平均 8-10的温度使用该双金属冷却通道的模具可以减少 3-5s 的冷却时间。图 14 表示比较 CSCC 和 BCCC CTI 模具用聚丙烯(PP)的塑料件的顶部和底部表面的温度的冷却曲线图 15 表示比较 CSCC 和 BCCC CTI 模具用丙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ABS )的塑料件的顶部和底部表面的温度的冷却曲线6 结论从实验和热结构的有限元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高导热性的铜合金管在注射成型中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替代,以取代传统的直形和随形冷却通道,因为它可以明显的减少冷却时间(35) ,以及还可以增加模具的疲劳寿命。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它增加铜管的厚度太多,也将减少模具的结构强度和疲劳寿命。因此,所使用的双金属冷却通道和铜管应归纳在这样一种方式中,不降低模具的整体强度或在其出现故障前减少模具总生命周期。参考文献1. Rees H (2002) Mold engineering, 2nd edn. Hanser Publishers, Munich2. Menges G, Michaeli W, Mohren P (2000) How to make injection mould, 3rd edn. Hanser Publishers, Munich3. Rosato DV, Rosato MG (2003) Injection moulding handbook, 3rd ed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oston4. Kamal MR, Isayev AI, Liu SJ (2009) Injection molding technology and fundamentals, 1st edn. Hanser, Munich5. Dimla DE, Camilotto M, Miani F (2005) Design and optimisation of conformal cooling channels in injection moulding tools. J Mater Process Technol 164165:129413006. Au KM, Yu KM (2007) A scaffolding architecture for conformal cooling design in rapid plastic injection moulding. Int J Adv Manuf Technol 34(56):4965157. Sun YF, Lee KS, Nee AYC (2004) Design and FEM analysis of the milled groove insert method for cooling of plastic injection moulds. Int J Adv Manuf Technol 24(910):7157268. Au KM, Yu KM (2006) Variable radius conformal cooling channel for rapid tool. Mater Sci Forum 532533:5205239. Saifullah ABM, Masood SH, Sbarski I (2010) Thermal-structur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injection moulding dies with optimized cooling channels. Mater Sci Forum 654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固定式管架注塑模具设计及分析【全套CAD图纸和论文】【原创注塑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6036789.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