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案.doc_第1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案.doc_第2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案.doc_第3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案.doc_第4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案 第二单元学案六、往 事 依 依于 漪预习要点:1、掌握基础:初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标注读音,弄懂词义。(1)、给下列生字注音:于漪( ) 浩淼( ) 徜徉( ) 骚人( ) 白鹭( )黄鹂( ) 雕镂( ) 素娥( ) 婵娟 ( ) 徜徉( )镌刻( ) 谆谆( ) 教导( ) 雕镂( ) 雨晦(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附答案)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浩淼:形容水面辽阔。淼,形容水大。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身历:亲身经历。重(chng)读:重新读,再一次读。雕镂:雕刻。雨晦: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绚(xun)丽:灿烂美丽。镌:雕刻。心旷神怡(y):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2、解读课题:理解题目中“依依”一词的含义,深刻理解题目。3、书声朗朗: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整体感知:找一找文中共回忆了作者童年的哪几件事情,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5、品味语言:找出文中的妙词佳句,反复朗读品味。6、课外阅读:搜索古诗中还有哪些描写四季景色的美妙诗句,积累语言。课堂研讨: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1、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哪几件依依往事?通过对这几件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概括内容,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尽量用原文回答。)2、(在学生概括出往事内容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纵深探究)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3、选择你最喜爱的精彩语言,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4、在写回忆性文章时,很多同学说“事情太多了,不知道写什么好”,本文在选材上有何特点,对你有何启发?训练设计:基础练习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枯肠( ) (2)徜徉( ) (3)浩淼( )(4)雨晦( ) (5)雕镂( ) (6)慷慨( )(7)婵娟( ) (8)镌刻( ) (9)谆谆( )(10)铭刻( ) (11)芳菲( ) (12)绚丽( )2从下列句子中找出错别字,在其下面画杠,然后加以订正。(1)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辐辐插图吸引住了。( )(2)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头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3)脑海里常常浮现五采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4)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颂。( )(5)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摧我不断奋进。( )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_,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3)这种感情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A糊涂 编织 传染 B模糊 编织 传染C模糊 编织 感染 D模糊 编写 传染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5阅读“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两节文字,回答问题。新课标第一网(1)第1段的概述在文中的作用是_。其中第2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2)文中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等诗句,是为了具体解说“_”;而引用“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等语则是为了具体地说明“_”。(3)仔细阅读这两节文字,选出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 )A千家诗是最能影响作者童年生活的一本书。B千家诗为作者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在那里,作者“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沉浸在美的享受中”。C千家诗之所以会给作者以影响,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中的歌咏祖国风物的诗歌是“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的。D第2节中所引的诗句都出自于千家诗。综合能力测试题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的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了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雕镂( ) 镌( )刻2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油然而生_信口_3这一段文字叙述的是什么往事?作者认为这一往事对她而言,有怎样的意义?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_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老师讲课的“入情”的?回忆一下,你的老师“入情”时有怎样的表现?可以仿照上文,用一两句话描述出来。_5老师的讲课给我的印象很深,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请举两例,做简要的分析。_6“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这一句话,在这一段文字中的作用是什么?_7两位国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什么不同呢?他们对“我”的影响分别是什么?_8描写两位国文老师时,都注重神态和动作描写,请找出文中最能概括两位老师特点的语句。参考答案:1(1)k(2)chng(3)mio(4)hu(5)lu(6)ki(7)chn(8)jun(9)zhn(10)mng(11)fi(12)xun2(1)辐(幅)(2)头(投)(3)采(彩)(4)颂(诵)(5)摧(催)3B(“模糊”是“不分明、不清楚”的意思;“糊涂”是“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的意思。“编织”是“把细长的东西互相交错或勾连而组织起来”;“编写”是“整理材料,写成书或文章”。“传染”是“比喻因接触而使情绪、感情、风气等受影响,发生类似变化”;“感染”是“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4(1)青女和嫦娥在严寒之中仍然自在快乐。(2)梅与雪相比不如雪白,雪与梅相比又不如梅香。5(1)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比喻;(2)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3)C综合题答案:1镂(lu) 镌(jun) 2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信口:随口。 3这一段文字叙述了中学时代“我”的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情形。其意义是: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从两方面写的:一是从老师读书的动作中体现,“老师朗读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二是从老师的眼神中体现,“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5“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这几句诗镌刻在我的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从“至今”“几十年过去”“滚瓜烂熟”“信口背出”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时间过去很久,但记忆却清晰非常。可见老师所讲内容给“我”印象之深。 6具有照应前文的作用,强调了老师入情以及给“我”印象之深。 7第一位教师教授的是辛弃疾的词,“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培养了“我”的爱国情怀;第二位老师教授的是田汉的新诗,诵读时“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使“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8前一位”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后一位“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拓展延伸:1、你还知道哪些歌颂祖国风光或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句? 2、你在课外都读过哪些好书?推荐给大家,并简单说明理由。形式:先在组内交流再班级进行交流七、幼时记趣 沈 复预习要点:(本文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明确预习内容。)1、了解作者和作品;(时 地 名 品 评)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做到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 示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注意语调语气(本文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然、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3、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重点识记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如:故、私、拟、强、方、之、以、其、盖、乃等字词的意思;4、分析课文,回答:本文记叙了哪几件趣事?(揣摩文章的妙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课堂研讨:1、翻译课文:增此法适用于文方省略句式,翻译这种句式,只有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使语句通顺,意思明了。删有些文言虚词只有某种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思,译时可删除。调由于文言倒装句的记号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译时务必把倒装词语的位置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换(古今词代替)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2、理读积趣:所谓理读,就是以某知识点为核心,对文章进行梳理、整理式阅读。同学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梳理。a、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词)b、找出文中的通假字c、找出文中的成语d、找出文中的省略句。如文中“群鹤舞空”一句应为“群鹤舞(于)空”3、寻读品趣:本文记叙了哪几件趣事?(揣摩文章的妙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学法指导】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附答案一词多义词观:昂首观之(看)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以:徐喷以烟(经常)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以丛草为林(当作)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成语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使与台齐”应是“余使(之)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本文记叙了哪几件趣事?(揣摩文章的妙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 标志词“故”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热爱生活 明察秋毫 丰富想象训练设计:课前预习检测: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是 代文学家。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以土砾凸者为丘。( )( )凹者为壑( )( )3、翻译下列句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4、本文围绕 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 、 、 的趣事。5、出自幼时记趣的成语有:当堂反馈检测:阅读语段,回答: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6、语段选自_,作者_。 (注意“语段”两个字是陷阱)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以丛草为林: 盖一癞蛤蟆: 鞭数十:8、将语段中出自想象的语句用横线划出。9、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在这里的意思是 ,现多用来形容_。10、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课外提高练习:11、汉语中某些动物的叫声有其相对固定的词来描绘,如本文中的“鹤唳”。请写出下列动物的叫声。马_ 犬_ 狼_ _ 虎_ _ 猿_ 狮_ 鸟_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12、“似有物制之”一句中的“物”就是_,“之”指代_。13、找出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_14、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螳螂的句子。15、概括故事内容,把它作为本文的标题:_附答案:1、浮生六记 沈复 三白 清2、qin“僵”,僵硬;l鸣叫;y愉悦,高兴;l碎石;h山谷3、 略4、记趣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5、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6、幼时记趣 沈复7、把 当作 原来 鞭打8、“以丛为林,凹者为壑” “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9、庞然大物 癞蛤蟆 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10、对生活的热爱 仔细的观察 丰富的想象11、嘶 吠 嚎 啸 啼 吼 鸣12、螳螂 蛇13、觇 审视 视 14、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之不去15、螳螂捕蛇拓展延伸: 忆童年,言童趣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有这类有趣的事么? 以“童年”为话题,说一段富有想象、意境很美的话,长短不限。八、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预习要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2查工具书,掌握生字词。利用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跳读课文,说说“际遇”是什么意思?作者十三岁的际遇有哪些?4、划分层次,概括段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5、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段,反复品读,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6、拓展: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课堂研讨:1、“十三岁的际遇”是什么意思?作者十三岁的际遇有哪些?2、跳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划分层次,概括段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方法指导: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仔细研读课文,从整体感知入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各段段意,理清文章思路。遵循“整体-局部”的认知规律。)4、找出你喜欢的句段,反复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我最喜欢 ,因为 。(方法指导:如何找这些句段?可建议这几方面:精彩描写句,修辞句,表达感情句,画龙点睛的议论句,富有哲理句以及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形容词)等等。)5、学习了本文,有什么收获?(人生启迪、写法和特色等方面)参考答案:1、十三岁那年的机遇和时运。2、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3、第一部分(15):写作本文的缘起。-向往北大第二部分(612):北大为每个学子展示了动人的新世界。-成长北大第三部分(1317):写“我”是不系之舟。-感谢北大4、例如第四自然段,:“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一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上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这段文字将自己两年前的天真活泼、好奇,两年后的沉静、敏感、多情对比着描写,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特别是将清脆笑声比作雪团四处迸溅,通感的妙用,将“我”的天真活泼描写得十分传神。另外,作者写心情也独具一格,她写秋风起,树叶黄、落叶遍地,无一不流露出她的沉静、敏感、多情,字里行间有诗画般的情意流淌。例如,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把向往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教工比作舵手与船工,都十分贴切。又如,以“不系之舟”自比,“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是与“不系之舟”相关联的一系列比喻,“玫瑰”“绿阴”是两岸诱人的景色,“宁静的港湾”是“不系之舟”前进中的“避风港”。这一系列相关,极富表现力,将“我”渴望创造,不断求索的形象展现出来了。5、哲理、写法与特色:(1)、应该从作者的成才放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2)、作者用诗一般含蓄、凝练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北大的特殊感悟,细细咀嚼,慢慢品尝,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3)、这篇文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浑然一体。训练设计:1、理解词语意思,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际遇 莫名 尘缘 白驹过隙 蓦然 穹隆 不胜 恍悟 茫然若失 骤然 津津有味不折不扣 迷离 徜徉 涉足 絮语 摒弃 犀利 一视同仁 谈笑风生 绅士风度 古朴 凝重 耳目一新 安恬 撷取 惆怅2、文章按照 、 、 的顺序,抒发了对北大的 之情以及 的感情。3、语段研读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我眼前,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1)、给加点字注音摒弃( ) 束缚( )(2)、第一句话写出了北大对“我”非凡的影响,表达出“我”对北大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一句话表达出作者怎样的精神?(3)、语段语言优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两个例子说明起作用。4、“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这句话中:(3分)“不系之舟”指的是 ;“未名湖的臂抱”指的是 ;“大海的波涛”指的是 。5、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答案】:1、蓦然m 骤然zhu徜徉chngyng摒弃bng犀利x安恬tin 撷取xi 惆怅chuchng解释词义答案略2、向往北大 成长在北大 感谢北大 热爱、赞美和感激 渴望自由、渴望创造3、(1)bng f (2)热爱、陶醉 渴望自由、渴望创造 (3)略4、依次是:作者自己、北大的学习生活、北大以外更广阔的天地。5、略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方法指导:仿句一定要注意:句式相同,修辞相同。现代诗二首预习要点:第一步,诵读。默读与朗读相结合,至少要读3遍。第二步,理解。采取同学研讨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第三步,品味。以多种形式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特别是诗人丰富的想象。第四步,积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少年歌课堂研讨:1、把少年比喻成什么?少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