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园林景观构图原理 一 园林形式的确定1 根据园林的性质2 根据不同文化传统3 根据不同的意识形态4 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 1 根据园林的性质 2 根据不同文化传统3 意识形态的不同决定园林的表现形式 意大利园林 中国园林 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 英国古典主义园林 意大利巴洛克园林 日本枯山水园林 4 环境条件的要求 植物改善小气候 二 园林空间布局 园林空间艺术布局的目的在于构成一个既完整又有变化的美好境界 常从静态 动态两方面进行空间艺术构图 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 动态观赏 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 在动的游览路线上 应有系统的布置多种景观 在重点地区 游人必须停留下来 对四周景物进行细致的观赏品评 静是息亦即停留 驻足静态构图中 主景 配景 前景 背景 空间组织和构图的平衡轻重固定不变 所以静态构图的景观的观赏点也正是摄影家和画家乐于拍照和写生的位置 动 静的观赏也不能完全分开 可自由选择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或因时令变化 交通安排 饮食供应的不同而异 一 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 1 观赏点与观赏视距游人所在位置称为观赏点或视点 观赏点与被观赏景物间的距离 称为观赏视距 观赏视距适当与否与观赏的艺术效果关系很大 观赏视角与景 2 最宜视距 正常人的清晰视距为25 30cm 明确看到景物细部的视野为30 50m 能识别景物类型的视距为250 270m 能辨认景物轮廓的视距为500m 能明确发现物体的视距约为1200 2000m 但这已经没有最佳的观赏效果 至于远观山峦 俯瞰大地 仰望太空等 则是畅观与联想的综合感受了 利用人的视距规律进行造景和借景 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清晰视距25 30cm 明确看到景物细部30 50m 识别景物类型250 270m 识别景物类型250 270m 辨认景物轮廓500m 明确发现物体1200 2000m 最适视域中垂直视角 26 30 因此 在正常情况下 不转动头部 而能看清景物的经验视域值为 1 大型景物的合适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 3倍2 小型景物约为3倍3 合适视距约为景物宽度的1 2倍4 如景物高度大于宽度时则按宽度 高度的数值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平视静观的情况下 水平视角不超45 垂直视角不超过30 则有较好的观赏效果 3 最佳视域 人的正常静观视场 垂直视角为1300 水平视角为1600 但按照人的视网膜鉴别率 最佳垂直视角小于300 水平视角小于450 即人们静观景物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的2倍 宽度的1 2倍 以此定位设景则景观效果最佳 但是 即使在静态空间内 也要允许游人在不同部位赏景 建筑师认为 对景物观赏的最佳视点有三个位置 即垂直视角为180 景物高的3倍距离 270 景物高的2倍距离 450 景物高的3距离 如果是纪念雕塑 则可以在上述三个视点距离位置为游人创造较开阔平坦的休息场地 最适视域中水平视角 45 54 水平视域的运用 三 园林的布局形式园林绿地的布局形式 可以分为三大类 规则式 自然式和混合式 自然式种植 四 构图形式美的要素 任何艺术形象都是由线条 图形 体形 色彩等外在要素构成的 1 线条美 2 图形美 3 体型美 4 光景色彩美 1 线条美 线条是构成景物外观的基本因素 是造园家的语言 用它可以表现起伏的地形线 曲折的道路线 婉转的河岸线 美丽的桥拱线 丰富的林冠线 严整的广场线 挺拔的峭壁线 丰富的屋面线 直线表达的含义 长条横直线 水平线的广阔宁静竖直线 给人以上升 挺拔之感短直线 表示阻断与停顿虚线 产生延续 跳动的感觉斜线 使人联想到山坡 滑梯的动势和危机感 直线类合成的图案和道路 表现出耿直 刚强 秩序 规则和理性 用直线段组合成的图形表现出耿直 秩序和理性 曲线表达的含义 园弧线 丰满抛物线 动势波浪线 起伏悬链线 稳定螺旋线 飞舞 欢快双曲线 和谐 优美蛇行线 自由放射线 扩展回纹线 上升 流动弧形弯曲线代表着柔和 流畅 细腻和活泼 曲线类型的审美特征 植物景观中用直线组合的图案 绿篱 行道树等 可表现简洁 现代 秩序 规则和理性 线条美 曲线则优美 柔和 细腻 流畅 活泼 动感 2 图形美 图形是由不同的线条采用不同的围合方式而成的平面形 一般有规则式和自然式图形两类 规则式图形的特征是稳定 有序 有明显的规律变化 有一定的轴线关系和数比关系 庄严肃穆 秩序井然 不规则图形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 其特征是自然 流动 不对称 活泼 抽象 柔美和随意的 Contract 规则图形表现庄重 稳定和秩序感 流线型图形的自然 不对称 活泼 抽象 柔美和随意性 规则式图形 自然式图形 图形美 3 体形美 体形是由多种界面组成的实体 表现于山石 水景 建筑 雕塑 植物造型等 不同类型的景物有不同的体形美 同一类型的景物 也具有多种状态的体形美 园林景物表现出的体形美 人工修剪体形 自然体形 体形美 4 光影色彩美 1 色彩的感情特点 白色 纯洁 高雅黑色 静穆 忧伤紫色 高贵 恐惧蓝色 沉着 冷酷红色 热情 欢乐橙色 华丽 浮躁黄色 温情 轻快绿色 朝气 环保 2 园林色彩构成要素 日月霞光 泉池水色 彩色草花地园林色彩的 绿色草坪构成要素 色叶树木 花木林 花灌木丛 建筑色彩 墙垣色彩 光影色彩美 烟云细柳 5 朦胧美 3 园林色彩配置要求 注意大面积色彩的配置 天空背景地面花坛群园林的色彩大面积大草坪湖池水面广场与园路 注意基调色的主导性配置 适当应用对比色和补色 多用类似色调和园景颜色 色彩的对比 五 形式美法则与应用 主体与从属法则对称与均衡法则对比与协调法则比例与尺度法则韵律与节奏法则比拟与联想法则多样与统一法则 1 主体与从属法则 主体是空间构图的重心或重点 也起主导作用 其余的客体对主体起陪衬或烘托作用 这样主次分明 相得益彰 才能共存于统一的构图之中 若是主体孤立 缺乏必要的陪体衬托 就形成孤家人了 如过分强调客体 则喧宾夺主或主次不分 都会导致构图失败 所以 整个园林构图乃至局部都要重视这个问题 主从关系因子主 主体 是结构核心 宾 客体 是重要结构部分 陪 陪衬体 起烘托作用 主从结构原则a 必须突出主体 不喧宾夺主b 主体景物必须是结构核心 主体突出方法a 主体升高 b 采用对比手法 c 采用烘托手法用 夹景 法d 占据中心位置 用 添景 法e 占据视觉焦点 设置背景f 孤立独处 缺少变化没有重点种植设计应在需要的地方突出重点 缺少变化没有重点 强调种植重点 1 中轴对称的手法 在园林布局中 确定某个方向作为轴线 在轴线上安排主要景物 在主要景物两侧和对立面安排次要景物陪衬主景 2 主景升高的手法 为使主景更加突出 而将主景置于较高处 犹如 鹤立鸡群 在园林中主建筑或主景物一般体量较大 或者安排在地势较高的位置就是这种手法的运用 3 动势向心的手法 凡是四面环抱的空间 如水面 广场 草坪等 在其周围设置将要景物 往往形成向心的动势 使其中间位置的景物有 众望所归 之感 4 空间构图重心 把主景布置在园林空间的感觉重心上 包括规则式园林的几何中心或者是自然式园林的构图重心上 5 渐变法 像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手法一样 通过园林景观序列的布置 以序幕 发展 转折 高潮最后到结局的顺序 引出主景 起到 引人入胜 的效果 2 对称与均衡法则均衡是指园林布局中的前后 左右的轻重关系 自然界静止的物体都遵循力学原理 以平衡的状态存在 在园林布局中要求园林景物的体量关系应符合这种平衡安定的概念即均衡 对称均衡的布景常给人以庄重严整的感觉 规则式园林中多用不对称均衡的布置给人以轻松 活泼 自由 变化的感觉 所以广泛用于一些游憩性的自然式园林中 园林布局中稳定是指园林建筑 山石和园林植物等上下 大小所呈现的轻重感的关系而言 在园林布局上 往往在体量上采用下面大 向上逐渐缩小的方法来取得稳定坚固感 如我国古典园林中塔和阁等 另外在园林建筑和山石处理上也常利用材料 质地所给人的不同的重量感来获得稳定感 如在建筑的基部墙面多用粗石和深色的表面来处理 而上层部分采用较光滑或色彩较浅的材料 在土山带石的土丘上 也往往把山石设置在山麓部分而给人以稳定感 由这些现象中 人们产生了重心靠下 底面积大可获得稳定感的认识 对称与均衡是形式美在量上呈现的美 对称是以一条线为中轴 形成左右或上下在量上的均等 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通过学习对自身 对周围环境观察而获得的规律 体现着事物自身结构的一种符合规律的存在方式 而均衡是对称的一种延伸 是事物的两部分在形体布局上不相等 但双方在量上却大致相当 是一种不等形但等量的特殊的对称形式 也就是说 对称是均衡的 但均衡不一定对称 因此 就分出了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 1 对称均衡又称静态均衡 就是景物以某轴线为中心 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 取得左右或上下对称的形式 在心理学上表现为稳定 庄重和理性 对称均衡在规则式园林经常地中常被采用 如纪念性园林 公共建筑前的绿化 古典园林前成对的石狮 槐树 路两边的行道树 花坛 雕塑等 对称平衡 对称平衡的几种形式 对称均衡小至行道树的两侧对称 花坛 雕塑 水池的对称布置 大至整个园林绿地建筑 道路的对称布局 对称均衡布局的景物常常过于呆板而不亲切 2 不对称均衡又称动态均衡 动势均衡 不对称均衡创作法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a 构图中心法在群体景物之中 有意识的强调一个视线构图中心 而使其他部分均与其取得对应关系 从而在总体上取得均衡感 b 杠杆均衡法又称动态平衡法 根据杠杆力矩原理 使不同体量或重量感的景物置于相对应的位置而取得平衡感 c 惯性心理法也称运动平衡法 人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习惯性重心感 若重心产生偏移 则必然出现动势倾向 以求得新的均衡 人体活动一般在立三角形中取得平衡 根据这些规律 在园林造景中就可以广泛的运用三角形构图法 园林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的重心处理等 它们均是取得景观均衡的有效方法 在园林绿地的布局中 由于受功能 组成部分 地形等各种复杂条件制约 往往很难也没有必要做到绝对对称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常采用不对称均衡的手法 不对称均衡的布置要综合衡量园林绿地构成要素的虚实 色彩 质感 疏密 线条 体形 数量等给人产生的体量感觉 切忌单纯考虑平面的构图 不对称均衡的布置小至树丛 散置山石 自然水池 大至整个园林绿地 风景区的布局 给人以轻松 自由 活泼变化的感觉 所以广泛应用于一般游息性的自然式园林绿地中 不对称平衡 3 对比与协调法则对比与调和是运用布局中的某一因素 如体量 色彩 质感等 程度不同的差异取得不同艺术效果的表现形式 或可称是利用人的错觉来互相衬托的表现手法 差异程度显著的表现称对比 能彼此对照互相衬托 更加鲜明地突出各自特点 差异较小的表现称调和 使其彼此和谐 互相联系 产生完整统一的效果 对比是比较心理的产物 对风景或艺术品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加以组合利用 取得相互比较 相辅相成的呼应关系 协调是指明各景物之间形成了矛盾统一体 也就是在事物的差异中强调了统一的一面 使人们在柔和宁静的氛围中获得审美享受 园林景象要在对比中求协调 在协调中有对比 使景观丰富多彩 行动活泼 又风格协调 突出主题 对比与协调只存在于统一性质的差异之间 要在共同的因素 如体量大小 空间的开敞与封闭 线条的曲直 色调的冷暖 明暗 材料质感的粗糙与细腻等 而不同性质的差异之间不存在协调对比 如体量大小与色调冷暖就不能比较 对比的手法有形象的对比 体量 方向 空间 明暗 虚实 色彩 质感的对比等 1 形象的对比园林中构成园林景物的线 面 体和空间常具有各种不同的形状 在布局中只采用一种或类似的形状时易取得协调和统一的效果即调和 相反则取得对比 园林布局中 形象的对比是多方面的 以短衬长 长者更长 以低衬高 高者更高 这都是形象对比的效果 2 体量的对比体量相同的物体 放在不同的环境中 给人的感觉也不同 放在空旷的广场中 人觉其小 放在小室内 会觉其大 这就是小中见大 大中见小的道理 园林布局中常采用若干小的物体来衬托一个大的物体 以突出主体 强调重点 如颐和园为衬托佛香阁的高大突出 在其周围建了许多的小体量的廊 3 方向的对比在园林的形体 空间和立面的处理中 常运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对比 以丰富园景 如山水的对比 乔木和绿篱的对比等都是运用水平与垂直线条方向上的对比 4 空间开闭的对比在空间处理上 开敞的空间和闭锁的空间可形成对比 如园林绿地中利用空间的收放开合 形成敞景与聚景的对比 开朗风景与闭锁风景共存于园林之中 相互对比 彼此烘托 视线忽远忽近 忽放忽收 可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引人入胜 5 明暗的对比由于光线的强弱 造成景物 环境的明暗 进而引发游人不同的感受 明 给人开朗活泼的感觉 暗 给人以幽静柔和的感觉 明暗对比强的景物令人有轻快的 振奋的感受 明暗对比弱的景物则令人有柔和 沉郁的感受 由暗入明 感觉放松 由明入暗 感觉压抑 6 虚实的对比园林绿地中的虚实常指园林中的实墙与空间 密林与疏林 草地 山与水的对比等 虚给人以轻松感 实给人以厚重感 水中有小岛 水体是虚 小岛是实 形成虚实对比 产生统一中求变化的效果 园林布局应做到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7 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包括色相和色度的对比与调和 色相的对比是指相对的两个补色产生对比效果 而相邻的两个色相产生调和的效果 色度的对比与调和产生于颜色的深浅不同的变化 黑是深 白是浅 深浅变化即是黑到白之间的变化 深浅差异显著的为对比 不显著的则为调和 8 质感的对比在园林绿地中 可利用材料的质感的光滑与粗糙形成对比 增强效果 如植物之间因树种的不同而有粗糙与光洁 厚实与通透的不同 建筑材料则更是如此 如墙面的处理 未经处理的墙面粗糙 抹了灰浆的墙面则很光滑 4 比例与尺度法则比例与尺度是园林绿地构图的基本概念 比例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园林景物整体或某个局部构件本身的长 宽 高比例 二是园林景物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之间空间形体 体量大小的关系 尺度指的是景物 建筑物的整体和局部构件与人或人所习见的某些特定标准的大小关系 比例和尺度直接影响园林绿地的布局和造景 某些几何形体本身即具有良好的比例 在园林中的应用容易吸引人的注意 园林的整体或某个园林景物的整体和局部之间往往也需要遵从一定的比例方可获较好的艺术感染力 如小园中的建筑 水体往往体量也较小 从尺度出发 一般要求景物或设施的大小应符合人的使用习惯和习见的标准度量 有时为了获得某些特殊感受 也可适当缩小或放大尺度 如在园林中的人工造景尺度超越人们习惯的尺度 可使人感到雄伟壮观 相反则可使人感到小巧紧凑 自然亲切 放大或缩小尺度都有一个限度 过分的处理反而会取得不好的效果 在园林造景中常运用的方法 1 单位尺度引进法 引用人们所熟悉的景物作为尺度标准 来确定群体景物的相互关系 得出合乎规律的园林景观 2 人的习惯尺度法 以人体各部分尺寸及其活动习惯规律为准 来确定风景空间及各景物的具体尺度3 景物与空间尺度法 景物与环境尺度的协调与统一规律4 模度尺设计法 运用好的数比或美的图形作为基本模度取得具有模度倍数关系的空间 景物本身宽与高的比例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比例与尺度 在大空间里赏景会有雄伟 壮观之感 在习惯大小的空间里赏景会感到自然 舒适 在小于习惯尺度空间里有亲切 趣味感 5 节奏与韵律法则节奏和韵律是听觉艺术的用语 称为音乐的声响具有节奏和韵律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 常是有规律和重复出现的 给人一种节奏感 园林绿地中也强调这种感觉 特别是在连续的风景构图中 节奏和韵律是取得多样统一的重要手法 节奏是以统一为主的重复变化 韵律是以变化为主的多样统一 园林构图单体有规律的重复 有组织的变化 在序列重复中产生节奏 在节奏变化中产生韵律 园林绿地构图的韵律节奏方法很多 常见的有 简单韵律 交替的韵律 起伏曲折韵律 拟态韵律 韵律的重复形式示意 1 简单韵律在连续的风景构图中 由同种因素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 如行道树 等高等宽的阶梯等 2 交替韵律由两种以上因素交替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 如两树种的行道树 两种不同花坛交替等距排列 一段踏步与一段平台交替等 3 渐变韵律园林布局连续重复的部分 在某一方面作规则的逐渐增加或减少所产生的韵律 如体积的大小 色彩的浓淡 质感的粗细等 也称之为渐层 4 起伏曲折韵律表现在连续布置的山丘 建筑 道路 树木等起伏曲折变化遵循一定的节奏规律 5 拟态韵律既有相同因素又有不同因素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 如外形相同的花坛布置不同的花卉 6 交错韵律即某一因素作有规律的纵横穿插或交错的连续构图 节奏和韵律是多方向的 如空间的一开一合 一明一暗 景色的鲜艳素雅 热闹 幽静所产生的节奏感 6 比拟与联想法则 1 摹拟摹拟自然山水 创造小中见大 咫尺山林的意境使人有真山真水的感受 但这种摹拟不是简单的模仿 而且常常不是全部自然山水的摹拟 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局部的摹拟 2 对植物的拟人化运用植物的拟人化特性美 姿态美给人以不同的感染而产生比拟联想 如松 竹 梅为 岁寒三友 象征不畏严寒 坚强不屈 气节高尚 梅 兰 竹 菊为 四君子 枫 晚秋更红 荷 出淤泥而不染等 3 运用建筑 雕塑的造型这些造型常与历史事件 人物故事 神话小说 动植物形象相联系 使人产生艺术联想 如卡通式的小屋 蘑菇亭 月洞门 名人塑像 仿竹仿木坐凳 各种雕塑等 4 遗址访古参观神化传说或历史故事的遗址或模拟遗址时 自然会联想到当时的情景 给人以多方面的教益 如杭州岳坟 灵隐寺 武昌的黄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名师教案
- 酒店档案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2025年风力发电项目投资风险与机遇分析报告
- 雷达科技:创新与跨界-从军事到生活开启智能新纪元
- 考研学长群卖资料(3篇)
- 诊断学实验试题及答案
- 法宣在线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河南客运从业资格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财税考试从业级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易哈佛题库考护理学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恒丰银行烟台分行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中外建筑史课件
- 2024年度商业保理合同:保理公司与出口商之间的商业保理协议3篇
- 节目组劳务合同模板
- 宣传网络安全文明上网
- 泡沫混凝土路基填筑施工方案
- 青岛 二年级 数学 上册 第4单元《8的乘法口诀》教学课件
- 大学化学第04章-能源化学基础课件
- 广东省东莞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数学试题(无答案)
- PVC-地面中水泥基自流平找平层的施工作业指导书
- 国家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数字推理)模拟试卷1(共253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