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临床运用.doc_第1页
吴茱萸临床运用.doc_第2页
吴茱萸临床运用.doc_第3页
吴茱萸临床运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吴茱萸临床运用古今传奇话中药-吴茱萸关于茱萸,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学道。一天,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一场大祸降临,全家人必须在那天迅速离开,每人都要用红色的袋子装满茱萸系在臂上,到一个高处饮菊花酒,才可躲过这场灾祸。” 桓景依言而行,全家人于农历九月九日那一天,在胳膊上系上装有茱萸的红色袋子,到城外的高处饮菊花酒。过后回家,恒景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这件事情传开后,大家纷纷效仿,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绛袋,登高饮菊花酒,劝重阳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之义。这个习俗至今仍流传在民间,人们相信登高佩戴茱萸能趋吉避祸,使自己逢凶化吉。这种传说虽不足信,但茱萸确是一味作用很好的中药。茱萸的药用茱萸分吴茱萸和山茱萸,故事中的茱萸,应为我们今天常用的中药吴茱萸。吴茱萸很早就被中医作为药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着作神农本草经就有收载。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的功能。中医在临床上常用吴茱萸治疗多种痛证,如治疗厥阴头痛(主要痛在头顶部,牵及头角,自我感觉有一股气向上冲腾,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妇女下腹部寒冷、经闭痛经、寒湿脚气肿痛,以及胃寒呕吐、呃逆,胁痛口苦,呕吐吞酸,五更泄泻(每天天将亮时即肠鸣、腹痛、泄泻,泻后疼痛即止或减轻)等。现代研究表明,吴茱萸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等,还含有多种生物碱,有镇痛、升高体温、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调节子宫兴奋性、抗肿瘤、抗炎等作用。治病案例:治腹泻取吴茱萸研细粉,用白酒调成糊状,稍加热后敷于脐部。然后用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用该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特别是口服抗生素类药无效的患儿,多于应用后3日内见效。需指出的是,本品为辛热之品,只能用于虚寒腹泻(如手足不温,舌淡苔白,大便清稀,食物不消化,腹部喜温),否则会延误病情。治口角流涎将吴茱萸细粉用醋调匀,晚上外敷足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曲脚底板时凹陷处)。男左女右,外以布条缠扎。每次敷12小时,每日换药1次,一般敷35次即可痊愈。治小儿胃肠生长痛小儿胃肠生长痛为胃肠气滞寒凝所致,治以行气散寒止痛有效。用吴茱萸研粉制成膏贴脐,1224小时换药1次,连用57日,效果明显。治阳痿用巴戟天30克,吴茱萸40克,细辛10克共研细末,加温水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脐部,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晨起取下。治疗期间忌房事。治小儿腹胀将吴茱萸与白酒按13的比例浸泡46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备用。用时取滤液少许滴于小儿脐部,以掌心按摩脐部510分钟,每日23次,一般12日即可痊愈。实习编辑:洪雨洁一种可代替针灸针具、灸剂的穴位调能膏及其制备方法技术简要说明:一种可代替针灸针具、灸剂的穴位调能膏,其特征是:制成穴位调能膏的药物重量份组成为:膏药底:松香乳香没药雄黄生大黄月石滑石冰片蓖麻油适量热膏:膏药底中加入能在皮肤上产生热感刺激药粉(如硫磺、白芥子、吴茱萸、胡椒、姜、辣椒等)和适量的赤石脂;冷膏:膏药底中加入能引起在皮肤上产生冷感刺激的药物(如生白矾、薄荷冰等)。【临床运用】治疗高血压病将吴茱萸研末,每次取0.61两,用醋调敷两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一般敷1224小时后血压即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轻症敷1次,重的敷23次即显示降压效果。治疗消化不良取吴萸粉2.53克,用食醋56毫升调成糊状,加温至40左右,摊于2层方纱布上(约0.5厘米厚),将4周折起;贴于脐部,用胶布固定。12小时更换1次。经治20例,痊愈18例,好转1例,无效1例。初步观察,本法有调节胃肠功能、温里去寒、止痛及帮助消化等作用。对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腹泻效果较好,对细菌感染所致的腹泻配合应用抗菌素可产生协同作用。治疗湿疹、神经性皮炎吴茱萸研末,用凡士林调成30%(甲种)和20%(乙种)两种软膏;再取30%吴茱萸软膏和等量氧化锌软膏调匀,配成复方吴茱萸软膏(丙种)。对亚急性和一般慢性湿疹,及阴囊湿疹在亚急性期或早期者,采用乙种软膏;对多年慢性阴囊湿疹则采用甲种软膏;婴儿湿疹采用丙种软膏。局部搽药,每日2次。对神经性皮炎先搽甲种软膏,再配合热电吹风,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然后用比皮损略大的胶布块贴牢。据82例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的观察,对湿疹初期及亚急性湿疹疗效较好,治愈时间员短者3天;对一般慢性湿疹,治愈时间最短者10天;对多年呈苔藓样变的慢性湿疹无效;婴儿湿疹11例,除两例无效外,余均在715天内临床治愈;阴囊湿疹初期效果明显,患病多年近于苔藓样变者无效;神经性皮炎19例,均为轻型及限局性患者,配合热电吹风比单纯涂药者疗效显著。又有用10%吴茱萸糊膏局部涂抹后,再以艾熏20分钟,治疗限局性神经性皮炎14例;结果治愈4例,显著进步7例,好转3例。治愈病例一般治疗46次。此法止痒效果显著。治疗黄水疮将吴茱萸研粉用凡士林调制成10%软膏,局部涂擦,每日12次。擦药前先用温水洗净患处:治疗12例,一般46次即愈。治疗口腔溃疡将吴茱萸捣碎,过筛,取细末加适量好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于双侧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用量:1岁以下用0.52钱,15岁用23钱,615岁用34钱,15岁以上用45钱。治疗256例,有247例治愈。一般敷药1次即有效。吴茱萸外治法应用正常字体放大字体吴茱萸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入肝、脾、胃经,有温中散寒,止痛燥湿,疏肝下气,降逆止呕之功效。内服用于脘脘冷痛、呃逆吞酸、呕吐腹泻、厥阴头痛、疝痛、痛经等。近年来临床发现,吴茱萸外用治病,也有较好疗效,具有用药量少、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等优点。1治虚寒性胃痛 吴茱萸为温中散寒之要药,对虚寒性胃痛效果尤为显著。将吴茱萸研末加醋、凡士林少许调膏,敷中脘神阔穴,隔日换1次,10日为1个疗程。此方对胃中冷痛、腹胀、脾胃虚弱、吞酸等症有良效。2治高血压病 用吴茱萸末60克,米醋、鸡蛋清调糊状,每晚睡前贴敷双足涌泉穴,次日早取下,连用数天即显示明显降压效果。3.治癫痫病 用吴茱萸研末,加少许冰片,取生面粉适量,凡士林调为膏状,外用纱布及胶布固定,选用神阔穴为主。癫痫大发作者,以吴茱萸膏敷贴神阙穴;精神运动性发作者,用吴茱萸膏敷贴肝俞穴。隔日1次,每次12小时,1月为1个疗程,连用12-16个疗程。4.治小儿多涎症 取吴茱萸3份、胆南星1份,研末和匀,睡前取15克,用陈醋调敷双定涌泉穴,外用纱布包扎,每次敷贴12小时。5.治阳痿 用吴茱萸、桂枝、细辛,按5:2:1共研细末,调匀入瓶备用。用时加食盐适量拌句,取2克药末,置于神阙穴,外敷纱布、胶布固定,并每晚睡前用手指按摩510分钟,23天换1次,一般15天见效。6治阴囊湿疹 取吴茱萸30克、乌贼骨20克、雄黄6克,共为细末过筛备用。阴囊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调敷,日3次,上药后用纱布轻轻包扎。治疗期间禁食血腥、辛辣食物。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吴茱萸软膏组成吴茱萸粉1g,凡士林9g。主治黄水疮。用法用量调匀外用。吴茱萸贴敷神阙穴治疗高血压60例吴茱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将近成熟果实 ,辛、苦、热 ,有小毒 ,归肝、脾、胃经 ,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的功效。其内服可用于治疗脘腹冷痛、疝痛、头痛、虚寒性泄泻、寒湿脚气疼痛 (或上冲入腹 )、呕吐吞酸等病症 ,其在外治法中也可用于多种病症。笔者用吴茱萸贴敷神阙穴治疗高血压 60例 ,效果较著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本组 60例患者 ,均为门诊无选择性病例 ;其中40岁 49岁 6例 ,5 0岁 5 9岁 2 4例 ,60岁以上 3 0例 ;男 46例 ,女 14例。1 2诊断标准凡舒张压高于 12 5或者或收缩压高于2 1 3 3者即可诊断为高血压病。2治疗方法将吴茱萸研细末 ,过筛 ,每晚临睡前取 10 2 0 用醋调 ,纳入脐中 ,上盖用麝香虎骨膏固定 ,3换敷 1次 ,1月为 1疗程 ,连用 2个疗程停用 ,随访观察 3个月。3治疗结果3 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 :连用 2个疗程 ,血压降至正常 ,随访观察 3个月血压正常者 ;有效 :连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