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止犯的刑事责任.doc_第1页
中止犯的刑事责任.doc_第2页
中止犯的刑事责任.doc_第3页
中止犯的刑事责任.doc_第4页
中止犯的刑事责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止犯的刑事责任【问题一:为什么中止犯仍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略讲问题的提出在犯罪中止的情形中,行为人主观上已经放弃了犯罪意图,客观上也中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既遂结果的发生,那么,为什么还要对中止犯追究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大多数国家都规定对中止犯不是宣告无罪,而只是实行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问题的解释两个大的方面(一)符合刑事责任的根据由于刑事责任是一种性质最严重,否定评价最强烈,制裁后果最严厉的法律责任,因此,国家不得随意对公民追究刑事责任,任何人承担刑事责任均须具备正当的理由和根据。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主要包括刑事责任的哲学理论根据和法学根据。1、刑事责任的哲学理论根据在于犯罪人是基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施了犯罪行为;究竟实施何种行为,人具有选择的自由;在实施犯罪行为之时,行为人还具有他行为可能性。在中止犯中,行为人在自动中止犯罪行为之前,同样也是基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故意实施了犯罪行为,从而使其具备了承担刑事责任的哲学理论根据。2、刑事责任的法学根据。(1)实质根据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客观方面。中止犯客观上已经实施了犯罪的实行行为,已直接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使其后来的中止行为有效地避免了既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能消除其先前行为已经造成的那部分损害,更不能改变其先前行为的犯罪性质。因此,中止犯客观上已经具有社会危害性。主观方面行为人在在自动中止犯罪前,其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即使后来其主观上决定自动中止犯罪,也不能说中止犯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均已完全消除,更不能因中止行为而抹煞行为人先前的犯罪故意、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中止犯都是出于真诚悔悟的动机中止犯罪。(2)法律事实根据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既遂犯具备的是基本的犯罪构成,而预备犯、未遂犯、中止犯具备的是修正的犯罪构成。中止犯的客观要件.中止犯的犯罪行为所谓中止犯的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在自动中止犯罪前实施的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既包括犯罪的预备行为,也包括犯罪的实行行为。这种行为虽然最终没有达到犯罪既遂的结果,但已经处于犯罪进行过程中了,并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面临现实威胁或遭受初步损害。.中止犯的犯罪结果所谓中止犯的犯罪结果,是指由行为人中止犯罪前的先行行为所引起的结果。由于中止犯的成立是以没有造成犯罪既遂结果为条件的,因此,这里的结果不是指犯罪的既遂结果,而是指中止犯罪前所造成的中间结果,即行为人中止前的先前行为造成的结果。应当明确的是,中止犯的犯罪结果不是决定犯罪性质的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定罪结果),而只能是影响刑事责任大小的量刑结果,即中止犯的成立不以结果为要件。而且,对于结果既遂犯来说,既遂结果的不发生正是中止犯成立的条件之一。中止犯的主观要件中止犯在决定中止犯罪前,其主观上具有实施犯罪的故意心理,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其主观罪过与任何直接故意犯罪的罪过的性质都是相同的,中止行为并不能否定中止之前的主观罪过。(二)刑事政策依据。具体到我国,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问题二:中止犯处罚范围的立法例及其评价】各国关于中止犯的处罚范围,有两种代表性的做法:1、不管是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的中止犯,还是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的中止犯,刑法规定中止犯均须承担刑事责任。(如: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蒙古等国的刑法)2、明确规定只处罚发生在着手实行犯罪阶段的中止犯。(如:韩国、日本、德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我国的台湾、澳门地区的刑法)评论:比较而言,第二种立法例更科学一些,因为对预备阶段的中止犯原则上没有追究刑事责任的必要。就预备行为本身性质来说,其行为是尚未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前的行为,既没有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直接、现实的威胁,更没有对其造成实际损害,至多是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有一定的间接威胁。如果行为人出于己意在犯罪预备阶段自动中止犯罪行为,而尚未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则结合预备行为的客观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来看,没有对其动用刑罚的必要,这也是刑法谦抑性的当然要求。【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中止犯成立的时空范围为包括犯罪预备阶段在内的整个犯罪过程,而中止犯作为犯罪的一种形态是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即我国刑法将预备阶段的中止犯也纳入了处罚的范围。】【问题三:中止犯处罚具体方式的立法例及其评价】对中止犯的处罚程度,各国和地区做法不一。(一)将中止犯和普通未遂犯同等处理。即,中止犯和普通未遂犯承担相同的刑事责任。此类立法例以英美为代表。英国1981年刑事未遂法和美国模范刑法典均将中止犯作为普通的未遂犯来处理,并将未遂罪、共谋罪和独立教唆罪一起并入未完成犯罪,但自愿和完全放弃犯罪目的的中止,可以作为抗辩理由。评价:1、优点:司法机关容易操作认定。因为只要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没有出现既遂的结果,就可以直接作为未遂加以处理,无需再去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中止或者放弃犯罪的意图。2、缺陷:(1)这种做法无视普通未遂与中止犯在主观方面的差异,显然与现代刑罚理念相违背(刑罚的特殊预防目的);(2)这种做法不符合刑事政策的需要。刑事政策的目的不单是通过刑事立法来惩罚罪犯,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关立法和政策实现最大程度地预防犯罪的目的。通过对中止行为的奖赏评价,来达到鼓励犯罪人中止犯罪、更好地保护社会关系等刑事政策上的效果。将中止犯和普通未遂犯同等处理显然无法实现对中止犯从宽处罚在刑事政策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二)对中止犯实行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刑事处罚,即得减免制。对中止犯并不是必须、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而是由法官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和犯罪事实来自由裁量决定如何适用。如,瑞士联邦刑法典。评价:1、相对于第一种立法方式,该种立法有所进步,即考虑到中止犯和未遂犯在主观方面的不同而给予区别对待。该立法例在刑事政策上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引导、鼓励犯罪人中止犯罪。2、不足:中止犯能否享有减轻或免除刑事处罚这一奖赏待遇由法官自由裁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犯罪中止制度在刑事政策上作用的发挥。(三)对中止犯实行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即必减免制。对中止犯减轻或免除处罚是法官应当遵照执行的法定职责,法官对此没有自由裁量权。如:日本刑法的相关规定。评价:1、该立法例弥补了第二种立法例存在的不足,这种确定性的奖赏规定无疑有利于发挥刑事法律的引导作用。2、不足:规定还不够明确,没有指明对中止犯究竟在什么情形下该适用“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这一方面不利于指导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另一方面也容易增加司法适用的随意性,不利于统一司法,容易影响司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四)对中止犯一律免除处罚。即不管中止犯的具体情形如何,一律免除处罚,如奥地利刑法及我国澳门地区的刑法。评价:该立法例具有极强的主观主义色彩。1、最大优势在于,对犯罪人犯罪极具吸引力,能够充分有效地鼓励行为人放弃犯罪或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名副其实地给踏上犯罪道路的人架起了一座“返回的金桥”。2、缺陷:(1)该立法例无视中止犯罪的具体情形,一律免除处罚,这种做法过于绝对。实践中,有些中止犯在客观上虽然没有造成犯罪既遂结果,但实际上给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初步的损害;还有的中止犯主观上并不是出于真诚悔悟而中止,其主观恶性或人身危险性也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对这些中止犯仍有追究刑事责任的必要。(2)该立法例可能给一些犯罪人规避法律、钻法律漏洞的机会。如:行为人本来就只想伤害被害人,因此,他在砍伤被害人后,又及时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救治,然后谎称其本来是想杀害被害人,后来又基于悔悟而中止了杀人故意,因此便可免除处罚,但这显然有失公平。(五)对中止犯以不处罚为原则,以处罚为例外。即规定对中止犯原则上不处罚或者免除刑事责任,只有在其已实施的行为或者造成的危害结果已经符合另一犯罪构成要件时,才承担刑事责任。如:西班牙、德国、泰国、罗马尼亚、巴西等国的刑法典。评价:1、相对而言,该立法例是比较科学、合理的。(1)该立法例规定对中止犯原则上免除处罚,有利于发挥刑法的积极引导功能,鼓励犯罪人中止犯罪;(2)该立法例对有必要加以处罚的中止犯仍追究刑事责任,这就避免了给一些犯罪嫌疑人规避法律的机会。2、但是,这种不按照行为人本来欲实施的犯罪来追究刑事责任的做法有悖于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理。犯罪故意是行为人在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对其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这种在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所持的心理态度并不能因为行为人此后实施中止行为时所持的放弃犯意的心理态度而被否定或者抹煞。也就是说,其行为性质应当是一致的。某一行为一经实施,其法律性质就已确定,无论以后的发展进程发生什么变化,都不可能改变已经存在的先前行为的性质。因此,在中止犯中,中止犯基于故意实施了犯罪行为后,即使后来主观上产生了自动中止的意图,也不能否认其先前主观上犯罪故意的存在。倘若按照该立法例,在犯罪人自动中止强奸行为的情形中,对行为人是以猥亵罪承担刑事责任,而不是按照强奸的中止未遂承担责任,不符合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理。【问题四:我国刑法规定的中止犯处罚原则中的“损害”】97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可见,中止犯是否造成损害对其量刑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损害”是指使事业、利益、健康、名誉等蒙受损失。该意义上的损害在刑法中就等同于我们所说的广义的危害结果,包括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损害,现实存在的损害与可能存在的损害等。这种广义的危害结果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犯罪中,无论是实质的犯罪,还是形式的犯罪;也不论是既遂犯,还是预备犯、未遂犯或中止犯。张明楷教授认为,“没有造成损害”是指没有造成任何侵害结果;“造成侵害”是指造成了一定侵害结果,但没有造成行为人原本所希望或者放任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 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三版,第309页,以及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8页。正确理解刑法第24条规定的“损害”一词的含义,必须把握以下几点:1、“损害”不可能是广义上的危害结果,因为任何犯罪都可以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广义上的损害,无形的、间接的损害也是损害,否则,在中止犯中是否造成损害也就没有区分的必要和可能了;2、79刑法第21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这种规定过于抽象、原则,不利于司法实践具体操作,容易导致司法的随意性并有损司法的严肃性。现行刑法之所以对中止犯的刑事责任分情形区别对待,就是为了弥补79刑法对中止犯的处罚原则规定所生的弊端,给司法实践提供一个客观而明确的操作标准。因此,这里的“损害”不能包括那些无形的、非物质的而又难以具体测量的危害结果(如:精神损害、恐惧感、破坏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等),而仅指可以具体测量的、有形的物质性危害结果(如:造成物体的毁损、人身体技能的损害等);3、这里的“损害”应是具有一定严重程度的危害结果,而不是泛指任何有形的物质性危害结果。这种“损害”虽然不是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但必须是刑法所规定的其他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否则,就不符合刑法谦抑性的要求。当然,如果中止犯确实造成了一定损害但又没有达到严重程度的,可以通过民事救济等途径来解决。4、造成这种损害的原因只能是由行为人对目的犯罪实施的实行行为所引起的。如果是由于牵连行为或者中止行为本身造成的,则应当按照中止犯与既遂犯的竞合原则加以处理。综上所述,刑法的第24条中规定的“损害”,是指行为人对目的犯罪实施的实行行为所造成的法定的其他犯罪构成要件的有形物质性损害结果,但不是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危害结果。【p.s.“损害”一词的含义在司法实践中十分难以把握而易于随意理解,这实际上反映了中止犯处罚原则立法用语不明确的问题。一方面,“损害”不像刑法中的“国家工作人员”、“重伤”、“首要分子”等其他用语有专门的解释条文;另一方面,在立法中使用“损害”一词而不使用“危害结果”这一在刑法理论上含义相对比较明确的用语,也增加了对其含义理解的难度。】【问题五:现行刑法仅以“是否造成损害”作为对中止犯免除处罚或减轻处罚的唯一标准,是否具有合理性?】根据刑法第24条的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这种将中止犯从宽情节单一化而不考虑其他对中止犯量刑有影响的因素的立法规定,容易导致司法实务中量刑不合理现象的发生,不利于实现罪责刑相适应,也不符合对中止犯从宽处罚的根据。举例说明:行为人甲意欲毒杀一群人,在投毒后又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了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造成损害,据此对其只能免除处罚;而行为人丙只是想射杀乙,在开枪击中受害人腿部后主动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最终使死亡结果没有发生但已造成轻伤,据此对其只能减轻处罚即必须处刑。可见,性质特别严重的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中止犯仅因没有造成损害而必然不处罚,而性质相对轻微的一般杀人罪的中止犯却仅因造成了轻伤便必须判处刑罚,刑罚与犯罪性质的轻重相适应原则无从体现,导致重罪不罚、轻罪受罚的不合理结果。事实上,多数国家刑法之所以规定对中止犯的处罚比对未遂犯的处罚更轻的原则,主要就是基于行为人主观上的变化,即自动放弃了原来的犯罪意图,决定“弃恶从善”,使其主观恶性减轻。就客观方面而言,中止犯与未遂犯基本相同,都是没有造成犯罪既遂结果的发生,虽然中止犯客观上还有自动中止行为或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危害结果等一系列表现,但这都是行为人主观上“自动中止犯罪”的必然体现和延伸。因此,在对中止犯实行处罚时,必须考虑行为人主观上的动机这一重要因素。虽然中止犯罪的动机并不影响中止犯的成立,但它充分体现了犯罪人犯罪意志的坚决程度以及主观恶性的转变程度,从而影响其刑事责任的大小。而我国刑法对中止犯的处罚予以区别对待的标准却没有考虑这一重要因素,需要在立法上加以完善。【问题六:我国刑法规定的中止犯处罚原则中的“减轻处罚”】根据刑法第24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的,不是免除处罚,而是减轻处罚。这里又包含着三个问题。Q1:“减轻处罚”适用的基准刑?刑法第24条关于中止犯刑事责任的规定中并没有如刑法对预备犯、未遂犯刑事责任的规定那样明确表示是比照既遂犯减轻处罚,因而理论界对此存在争论。(一)学说论争1、有学者认为,应当理解为比照既遂犯减轻处罚。“这是因为,从实质上看,既遂犯作为完成形态犯与各种未完成形态犯的危害性和罪责程度一般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因而在处罚上也应体现这种区别,对未完成形态犯应较既遂犯从宽处罚。再从立法技术和司法实际运用上考察,只有被比照的对象本身具有明确的规格和标准,才能使要比照的事物有规格可以比较,有标准可能参照,而只有既遂犯才具有这样的性质与功能。”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2、也有学者认为,应当理解为比照未遂犯减轻处罚,其理由是:(1)在犯罪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与犯罪人罪责程度上来讲,既遂犯最重,未遂犯次之,中止犯最轻。我国刑法对既遂犯、未遂犯、中止犯规定了互相区别且由重到轻的处罚原则,形成了刑罚的阶梯,涵盖了从管制到死刑的刑罚体系的全部。未遂犯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是刑罚阶梯的一部分。同样,中止犯比照未遂犯减轻处罚,又构成了刑罚阶梯的一部分。这样处理完全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原则。中止犯距离既遂犯很远,而与未遂犯较为接近,为什么要舍近而求远呢?(2)意大利刑法明白无误地表明对中止犯应当比照既遂犯的刑罚处罚,意大利刑法第56条第4款规定:“因己意防止结果之发生者,依未遂犯所定之刑,再减轻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处罚。” 参见吴俊:犯罪中止研究,吉林大学法学院1998年刑法博士论文,第129-131页。(二)对两种观点的评价1、第二种观点有以下缺陷:(1)对中止犯比照未遂犯减轻处罚,只会导致司法实践的混乱,有损刑事司法适用的平等。我国刑法分则条文中对法定刑的规定都是以“既遂犯”为模式的,而对未遂犯却没有规定明确的法定刑;我国刑法规定对未遂犯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法官完全可以自由裁量决定对未遂犯是从轻或减轻处罚还是和既遂犯同等处罚,因此,将这种自身不具有确定性和明确性的事物作为减轻处罚适用的基准刑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司法适用的不平等。(2)对中止犯比照既遂犯减轻处罚也能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我国刑法对中止犯的处罚原则既体现了中止犯与未遂犯区别对待的原则,也较好地实现了二者之间刑事责任的衔接。一方面,刑法对未遂犯规定的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而对中止犯规定的是“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另一方面,刑法对未遂犯的最大从宽幅度只能是减轻处罚,而对中止犯是免除处罚。(3)意大利刑法的相关规定与我国刑事立法特点不同,对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意大利刑法之所以规定对这种自动阻止结果发生的中止犯以“未遂犯”作为基准刑实行减轻处罚,是因为该国规定的未遂犯的法定刑也有确定和明确的规格和标准。意大利刑法典第56条第2款规定:“对犯罪未遂者的处罚是:如果法定刑为无期徒刑,处以12年以上有期徒刑;在其他情况下,处以为有关犯罪规定的刑罚并减轻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黄风译:意大利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但是,我国刑法对未遂犯的量刑幅度却没有类似明确的规定。因此,按照我国目前的刑事立法特点,中止犯仍不能比照未遂犯来减轻处罚,而应比照既遂犯减轻处罚。2、第一种观点对中止犯的减轻处罚以既遂犯作为量刑基准,具有合理的一面,较好地弥补了第二种观点所存在的缺陷,但该观点完全不考虑与未遂犯进行比较也不尽合理。刑事立法之所以单独设置中止犯,一方面,与既遂犯相比,它具有犯罪未完成的特征;另一方面,与未遂犯相比,虽然都属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但中止犯具有中止犯罪的自动性特征。因此,在对中止犯裁量刑罚时,除了以相应的既遂犯作为参照基准外,也应以相对应的未遂犯作为参照基准。(三)一种或许可行的做法对中止犯处罚的量刑基准的选择应作双层评价,即以既遂犯作为第一层次量刑基准后,还应将未遂犯作为第二层次量刑基准。即,首先应以相应的既遂犯的法定刑为基准,在其法定最低刑以下裁量刑罚;然后,在法定最低刑以下裁量刑罚时,应当以与其具有相同情节的未遂犯相比照,即在同等情节的未遂犯和中止犯都能适用减轻处罚时,对中止犯减轻处罚的幅度应当比对未遂犯减轻处罚的幅度更大。Q2:法定最低刑的界定?根据刑法第63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的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因此,在对中止犯比照既遂犯适用减轻处罚时,必须正确界定法定最低刑。(一)学说论争在刑法分则条文中,针对某一犯罪只规定了一种法定刑时,对最低法定刑的确定自然没有问题,但在一个条文中同时规定了两档或三档量刑幅度时,对法定最低刑的确定有以下两种观点: 参见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2-343页。1、条文说。认为某一个犯罪在同一条文里规定了数个量刑幅度,应把数个量刑幅度视为一个整体,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法定刑。根据这个观点,所谓法定最低刑,是指数个量刑幅度中最低的那个量刑幅度的下限。2、构成类型说/幅度说,认为我国刑法根据犯罪情节的轻重,规定了数个量刑幅度,每个量刑幅度都应认为具有独立的法定刑意义。根据这个观点,法定最低刑应根据不同的量刑幅度来确定。(二)我的观点,第二种1、我国刑法对具体犯罪法定刑的规定,往往不是仅规定一个量刑幅度,而是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形将一个犯罪的法定刑设置不同的量刑幅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确定某一案件的法定最低刑就只能根据本案属于哪一类量刑幅度进行“对号入座”,然后再确定该犯罪在该种情形下的法定最低刑,这也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应有之义。2、事实上,“幅度说”也被司法机关所采纳。1990年4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如何理解和掌握“在法定刑以下减轻处罚问题”的电话答复中明确指出:减轻处罚是指“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这里所说的“法定刑”,是指根据被告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应当分别适用的刑法(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有关“决定”和“补充规定”)规定的不同条款或者相应的量刑幅度。具体来说,如果所犯罪行的刑罚,分别规定有几条或几款时,即以其罪行应当适用的条或款作为“法定刑”;如果是同一条文中有几个量刑幅度时,即以其罪行应当适用的量刑幅度作为“法定刑”;如果只有单一的量刑幅度,即以此为“法定刑”。Q3:减轻处罚的减轻幅度的确定?(一)学说论争 参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