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碳方法比较研究及利弊分析.pdf_第1页
固碳方法比较研究及利弊分析.pdf_第2页
固碳方法比较研究及利弊分析.pdf_第3页
固碳方法比较研究及利弊分析.pdf_第4页
固碳方法比较研究及利弊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方农业学报 2017 45 3 79 85 JOURNAL OF NORTHERN AGRICULTURE doi 10 3969 j issn 2096 1197 2017 03 16 收稿日期 2017 04 26 基金项目 国家 863 计划项目 2013AA103004 FT201402 2 4 作者简介 陈丹艳 1991 女 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为设施环境工程 通讯作者 杨振超 1976 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设施农业环境科学研究工作 固碳方法比较研究及利弊分析 陈丹艳 1 2 杨振超1 2 孔 政 3 胡晓婷1 2 陈乐涵1 2 何 蔚 1 2 王晓旭1 2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园艺学院 陕西 杨凌712100 2 农业部西北设施园艺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 杨凌712100 3 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 广东 广州510000 摘要 大气中 CO2浓度的上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章主要针对 CO2的固定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并提出 了加强固碳效果的方法和建议 国内外固碳方法主要有人工固碳及自然固碳两大类 人工固碳包括物理固碳法 化学固 碳法 生物固碳法 3 种 人工固碳法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自然固碳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固碳 草地生态系统固碳及农业 固碳 自然固碳法是安全有效的固碳措施 但存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不合理现象 限制了自然固碳的效益 其中农业固碳最 具可操作性和普遍性 与人类相关性最为紧密 且具有安全环保性 我国农业生产范围大 产品总量多 对固碳发展影响 深远 但是 还需要研究提高农业固碳效益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固碳方法 农业固碳 设施农业固碳 中图分类号 S71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 1197 2017 03 0079 07 Comparative study and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methods CHEN Danyan1 2 YANG Z enc ao1 2 KONG Z eng3 HU Xiaoting1 2 CHEN Le an1 2 HE Wei1 2 WANG Xiaoxu1 2 1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Nort 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712100 C ina 2 Key La oratory of Protected Horticulture Engineering in Nort west C in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Yangling712100 C ina 3 Guangdong Institut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Equipment Guang ou510000 C ina Abstract T e rise of car 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in t e atmosp ere is one of t e main reasons for t e green ouse effect T e met ods of car on dioxide fixation were mainly studied in t is paper and put forward some met ods and suggestions to strengt en car on sequestration T e domestic and foreign car on fixation met ods mainly include artificial and natural car on fixation And t e artificial car on fixation includes p ysical car on fixation met od c emical met od and iological met od T e artificial car on sequestration met od affects t e alance of t e ecosystem T e natural car on sequestration includes forest ecosystem car on sequestration grassland ecology car on sequestration and car on sequestration in agricultural system Natural car on sequestration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car on sequestration measure ut t ere are unreasona le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T e agricultural car on sequestration is t e most practical and universal and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umans It as t e advantag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afety T e scop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our country is large and t e total amount of products is muc It impacts on t e development of car on sequestration deeply However t e approac es improving t e agricultural car on sequestration efficiency also need to researc Keywords Green ouse gases Car on sequestration Agricultural car on sequestration Facility agriculture car on sequestration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日益增加 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高 全球气候变暖问 题越来越严重 而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是农业活 动及相关过程 其主要成分为 CO2 CH4和 N2O 其中 CO2 1 作用最为显著 其排放总量约占温室气体排放 总量的 77 王俊松等 2 认为 CO2对温室效应的贡 献率达到了 60 目前大气中 CO2浓度正在以每年 约 0 5 的速度上升 吴金山 3 等预测 至 21 世纪末 大气中 CO2浓度将达到目前的 2 倍 减缓空气中 CO2浓度不断上升的问题刻不容缓 且减少温室气 体的排放及增加碳吸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4 5 从 京都议定书 规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 排目标及碳贸易 6 到 巴黎协定 Paris Agreement 提出长期减排路径 7 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8 都针 对气候问题提出了方向 同时 巴黎协定 提出了 开发 研究 增加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固碳技 术以及其他有益于环境的创新技术 9 为此 本文介 绍了固碳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归纳总结了固碳方 法的不足与利弊 且探讨了固碳发展研究的方向及 前景 1固碳 固碳 Car on Sequestration 是捕获碳并安全封 存的方式来取代直接向大气中排放 CO2 并通过生 物过程将 CO2固定于生态系统的过程 10 是降低碳 排放的策略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大气中 CO2浓度的增加 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大气中 CO2浓度的升高对植物光合作用起促进作用 植物 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大量的 CO2 因此 生态系统中 植被在光合固碳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 随着固碳在 生态系统中的需求不断加剧 固碳方法也在不断发 展 目前 已有针对森林 草地等生态系统的研究 而 固碳效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 尤其 是在设施农业迅速发展的今天 若将大气中增加的 CO2投入到设施农业生产中 既可以解决设施内 CO2 匮乏的问题 又可以减少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威 胁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 其覆盖面积越来越广 设 施农业固碳效应也会越来越明显 2固碳方法研究现状 CO2是地球上丰富的碳资源 固碳在一定程度 上对于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已成为各国 减排的研究热点 人们可以通过固碳及 CO2减排两 种方法 结合提高能源生产及使用效率 利用增加非 碳或低碳燃料来实现减缓大气 CO2浓度增长的目 标 固碳方法总体可分为人工固碳法和自然固碳法 两大部分 2 1人工固碳 人工固碳减排是根据其特性分类 可将 CO2固 定方法分为物理固碳法 化学固碳法 生物固碳法三 大类 11 2 1 1物理固碳法物理固定法包括陆地蓄水层储 存法和海洋深层储存法 通过改变 CO2与吸收液之 间的压力和温度可以达到吸收 CO2的目的 常用的 有丙烯酸醋 甲醇 乙醇 聚乙二醇等高沸点吸收液 溶剂 其吸附能力受操作的温度及压力影响 系统的 吸收能力会随着气体分压的升高或温度的降低而增 强 经过分离浓缩的 CO2被收入到地质或海水中长 期储存 12 由于液态 CO2比海水重 因此 液态 CO2 能稳定地存在于深海里 而海洋占地球表面的 71 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层 海洋碳循环对全球气 候的影响重大 大约 1 3 的人类活动产出的 CO2被 海洋吸收 其储存的多为有机碳 13 根据碳泵 MCP Micro ial Car on Pump 理 论 难 溶 的 有 机 碳 RDOC Recalcitrant Dissolved Organic Car on 多以 海洋微生物为载体 包括自养 异养 原核 真核 单 细胞生物和病毒 14 因此 地下和海洋能够对减少人 为排放 CO2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起到重要的 作用 很多国家都积极参与了这种碳固存技术的研 究与实施 并且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 但是 这 种固碳方法在收集 纯化 浓缩方面的成本较高 在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种固碳方法的实施 此外 潜在 的气候方面的风险以及地下水 地层 海洋生物圈的 不足之处 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2 1 2化学固碳法化学固碳法通常是将 CO2与氢 气 水 甲烷等反应 合成乙醇 C2烃等许多有价值 80北 方 农 业 学 报45 卷 的化学品 或是将 CO2插入到元素组成的化学键中 制备各种有机物 如插入硅元素化学键中制备有机 硅 插入磷元素化学键中以制备有机磷化合物 或者 将 CO2和环氧化物共聚合成新型 CO2树脂材料 也 可利用乙醇胺类吸收剂对 CO2进行分离回收 Roc elle 14 研究表明 链烷醇胺水溶液对 CO2的化学 吸收是最适用的 CO2捕获技术 Park 15 提出了在常 温常压下通过将 CO2转化成 CO32 溶液与金属结合 制成碳酸酯的方法吸收自然界或工业排出的 CO2 这种方法亦可应用于 CCS Car on Capture and Storage 技术 16 中 同时也可避免 CCS 过程中碱性溶 液的使用 既节约了成本 又可减少工序 而工业排 放 CO2的同时亦有工业残留物产生 工业残留物也 可用于封存 CO2 该技术来源于矿物碳酸化作用 17 即大气中的 CO2和碱性金属在岩石中的反应 形成 稳定的碳酸盐形式 Polettini 18 等通过浆液加速碳酸 化试验研究表明 碱性工业废渣 如钢铁生产残留 物 比矿物质中的碳酸盐更能加速碳酸化作用 且残 渣颗粒大小及元素组成均会影响其速率 试验通过 改变材料粒子大小及分布 极大地影响了 CO2吸收 的数量级 将 CO2再利用及储存 不仅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减缓大气中 CO2浓度的不断升高 而且还能够 将其再利用 转化为其他含氧的燃料 在节省能源方 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2 1 3生物固碳法人工固碳中的生物固碳法主要 是通过人工手段增加植物产量的方法 提高植物整 体的光合作用固碳量 例如海洋施肥是通过人工投 放微量及常量元素 通过增加海洋内浮游植物的产 量的方式 使浮游植物的整体光合固碳量增加 从而 增加海洋对大气 CO2的吸收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不断上升的空气中的 CO2浓度 海藻等浮游植物 对固碳研究意义重大 Fourqurean 19 探索表明 海草 每年的退化可导致高达 299 Tg 的碳排放到空气中 去 相当于年碳排放量的 10 因此 海洋施肥对固 碳的影响深远 同时 这种海洋施肥还能在一定程度 上促进渔业的发展 2 2自然固碳法 自然固碳法主要是利用自然植被的固碳功 能 20 21 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固定碳和植物生物 量及土壤的碳储存 22 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固 碳 23 草地生态系统固碳 24 及农业固碳 25 2 2 1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 的主体 其面积占陆地生态系统总面积的 1 3 25 长 期以生物量的形式固碳 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 碳库 26 28 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 80 29 因此 森林 的储碳量以及储碳速率方面的研究一直不断地发 展 张滨 30 等对不同地区的森林碳储量进行分析 对 储碳速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森林固碳的 原理就是森林中林木的生长一直伴随光合作用过 程 通过吸收太阳能 CO2及 H2O 产生葡萄糖和 O2 再将葡萄糖合成多糖 继而形成干物质积累 林木每 形成 1 t 干物质 需要固定 1 63 t CO2 杨超 31 等运用 CI 340 光合仪测定树木的净光合速率 6 00 18 00 时 每 2 测 1 次净光合速率 光合速率曲线 与时间的积分即为该林木的日净同化量 固碳量的 计算也是为了通过量化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林 木的固碳能力 Brienen 32 通过 plot y plot 和 census y census 数据分析了森林的碳通量及趋 势 近期 随着树木死亡率的增加 碳汇量不断下降 此外 P illips 33 研究表明 亚马逊地区的自然及半自 然景观为全球重要的碳汇大区 尤其是成熟的森林 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 森林生态系 统在固碳 减缓全球变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4 2 2 2草地生态系统固碳草原约占全球陆地生态 系统面积的 35 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净化空气 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5 中国天然草地是我国 面积最大的陆地植被 其年总固碳量约是排放量的 1 2 常瑞英 36 等通过碳通量法 Gain loss met od 和 碳储量变化法 Stoke difference met od 估算了内蒙 古部分地区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量 徐海峰 37 等采 用干烧法 在 CNSO 模式下使用元素分析仪 Elemental analy er system Gm H 测定了样品的碳 含量 并测定植被地上层活体与凋落物生物量 植被 根系生物量以及植物碳密度 Grassland Biomass Car on Density GBCD 等 计算贵州地区部分草原 固碳量 Mengistu 38 表示 草地生态系统既能通过碳 3 期陈丹艳等 固碳方法比较研究及利弊分析81 封存减轻气候变化 同时又能够增加牧草产量 不仅 为全球气候温室气体的减排做出贡献 更是提高了 牧民的生活质量 2 2 3农业固碳农业固碳主要包括农业土壤固碳 和农作物固碳两方面 农田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持碳平衡及减缓温室气体 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9 土壤固碳是通过提高土壤有 机和无机碳含量 将大气中的 CO2固持在土壤碳库 中 农田土壤固碳拥有巨大的固碳潜力 是 京都议 定书 认可的固碳减排途径之一 7 农田土壤固碳主 要是通过提高有机质含量来实现的 有机质的重要 组成成分是腐殖质 它是有机碳的稳定形态 现阶 段 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 关注 40 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都纷纷发起了农田土 壤固碳途径方面的研究 并开发了农业固碳的技术 体系 同时加强对各自农业固碳能力与固碳效益的 评估 以争取碳配额 而土壤固碳是通过将碳保留在 土壤中的措施减少 CO2等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 受土壤肥力条件及环境条件等影响 41 增加了土壤 的地力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性 目前 应用较为广泛的土壤固碳措施 42 有免耕 灌溉 施肥 秸秆还田等 宁皎莹等 42 认为 免耕可以 避免由耕作过程产生的土壤含水量及透气性的降 低 从而提高了土壤的水分利用效率 免耕减少了耕 作带来的土壤侵蚀作用 减少土壤有机碳的损失与 分解 使土壤生物量及土壤微生物碳显著提高 Lal 43 认为 矿质态氮能有效控制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而施肥可以通过调节土壤中有效态氮的方法使土壤 碳达到平衡 黄昌勇等 44 研究表明 长期施用有机肥 不仅可以促进土壤中水稳定性团粒结构的形成 增 强土壤的固碳能力 还能够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增强土壤抵抗力与恢复力 45 并且提高农作物产量 秸秆还田相比于传统耕作更有利于增加土壤微生物 量 提高土壤肥力 从而促进作物生长 李升东等 46 认为 长期将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表层有机 碳的含量 并且能够使土壤的固碳潜力以及有机碳 密度明显提高 李新华 47 等通过研究秸秆不还田 秸 秆直接还田 秸秆 菌渣还田以及秸秆过腹还田等不 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结果表明这 3 种秸秆还田模式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且 秸秆过腹还田模式时 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 有益于 有机碳的保存及积累 提高土壤固碳量 农作物固碳是通过作物的光合作用将碳转化为 有机物 王钰乔等 48 对华北平原小麦的产量与碳足 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华北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增 加 显著提高了该地区小麦生产的碳效率 减少了单 位产量的碳足迹 农业固碳是目前最安全 环保且有 效的固碳措施之一 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49 由于农业本身就是人为的农事操作 环境因子等均 可控 因此 对于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较海洋碳封存 及海洋施肥等小 农业固碳措施在减缓气候变化的 同时 气候变化也影响着农田土壤及农作物的碳循 环 50 大气中 CO2浓度的增加对作物光合作用 固定 CO2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 也可使地下生物量 增加 从而增加土壤的碳储存 3固碳方法利弊分析 人工固碳法主要是通过人为的外部因素将 CO2 的形态加以改变 储存在更稳定的环境当中 或是通 过其他化学成分将 CO2再利用 合成新的化学药品 或燃料 以及人为地向海洋中投放营养物质 以提高 浮游植物的产量 增加光合固碳量 这 3 种方法又可 称为人工固碳 包括物理固碳法 化学固碳法及生物 固碳法 其中物理固碳法存在一定的风险 尤其长期 储存在深海 会不会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发生泄 漏 从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保证安全的情 况下 深海储碳在减少大气 CO2浓度方面具有重要 的作用 化学固碳法主要是以回收 储存及再利用的 方式 但再利用的合成中会不会导致副产品的出现 以及副产品是不是安全有利等问题依旧会出现 而 工业废弃物在 CO2封存的相关操作仍缺少系统的科 学文献评估 51 向海洋长期投放营养物质 势必会导 致海洋碳循环的变动 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 此 不管采用哪种人工固碳方式 都应适度且趋利而 避害 自然固碳法是通过自然植被或土壤的固碳能 82北 方 农 业 学 报45 卷 力 将大气中的 CO2储存到各生态系统的碳库中 以 减缓空气中 CO2气体浓度的不断增加 自然固碳法 遵循碳平衡的规律 不会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是 安全有效的固碳措施 但是 目前出现的森林树木死 亡率增加 32 以及草原退化问题 38 依旧是森林和草地 生态系统固碳的阻碍 而农业固碳与人们的生活息 息相关 人们对土地的利用和管理问题极大地影响 了农业固碳的发展 作为农业大国 将农业与空气中 不断上升的 CO2气体相结合 将空气中不断增加的 CO2利用到农业生产中 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 全球变暖 又能提高作物产量 不管是森林 草地还 是农业固碳 环境因素皆不可控 不利于 CO2的利 用 因此 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 CO2还需进行进一 步的技术研究 农业固碳最具可操作性和普遍性 是众多固碳方法中与人类相关性最紧密的方法 且 具有安全环保性 同时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 农业产 品总量多 生产范围大 农业固碳对我国固碳发展 影响深远 4提高固碳成效的措施和建议 随着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 固碳研究发展的必 要性逐渐加强 不管是人工固碳或者是自然固碳 均有其不足之处 为提高固碳成效 提出以下几点 建议 4 1政府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 政府部门对于森林保护 草地保护应当出台政 策给予支持 鼓励实现可持续森林草地的管理实践 鼓励森林保护 草地保护 随着气候的变化 固碳效 应的效益会越来越重要 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将固碳 效应普及到个人 鼓励每个人加入到减缓气候变化 的行动中来 将固碳效应运用到农事管理操作以及 生产生活上 如鼓励恢复退化草地 推广免耕 施用 绿肥 秸秆还田等 4 2土地管理部门着重解决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实 施政策 目前 草地退化和土地使用不合理的问题也是 阻碍固碳发展的一大问题 因此 土地管理部门应制 定土地管理与利用政策 并制定相关规定 加大执行 力度 借助奖惩措施以加强土地治理 牧场管理及农 田管理 CO2是农业生产中排放的最主要的温室气 体 为缓解温室效应 也要尽量降低农业生产中的碳 排放 如增强土壤固碳能力或降低土壤有机质矿化 等 因此 在农田管理方面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例 如推广免耕技术 减少秸秆焚烧 增加秸秆还田面 积 合理施用有机肥 降低农业活动中温室气体的释 放 以实现农业固碳 同时 采用适当的土地管理措 施 改善土壤质量 提高环境质量及农业生产力 从 而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4 3科研工作者重点对固碳系统进一步研究 人工固碳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为手段增加碳封 存 而人工手段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或生态 系统平衡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此 科研工作者需要从 保护生态系统碳平衡角度研究如何减少人工固碳对 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此外 工业废弃物在 CO2封存 应用的相关系统操作规程不够明确 需要进行进一 步的科技研发来完善碳封存系统 相对于工业 农业 固碳的因子更多是可控的 可以通过增加作物生长 周期等措施提高农业固碳效益 尤其是随着现代农 业的迅速发展 设施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环境调控 技术逐渐完善 农业固碳更适用于设施农业中 但具 体的固碳效益还需进一步地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化石燃料使用量的 日益增加 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 越来越受到世界 各国的关注 温室气体的减排与固定也成为世界各 国研究的焦点问题 人们通过研究得到的固碳方法 有人工固碳法和自然固碳法两大类 自然固碳法是 最安全 环保 有效的方法 其中农业固碳则是环保 安全有效的具体体现 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空气中 C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 累 农作物能够有效地利用空气中的 CO2 使温室气 体变废为宝 目前 国内外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的研 究较多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全面考虑加强土壤碳的 固定 周转 积累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反馈机制研 究 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土壤固碳能力 提高生产 力 发展可持续农业 对缓解气候变化具有理论参考 意义及技术指导价值 CO2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碳 3 期陈丹艳等 固碳方法比较研究及利弊分析83 源 尤其是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及设施栽培的不断进 步 封闭式设施栽培环境在世界范围内大面积增加 的境况下 设施内部的 CO2浓度远远达不到作物的 需求 CO2资源尤为重要 若能将空气中大量的 CO2 资源用于设施作物生产 既能提高作物产量 还能在 一定程度上缓解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 但是 目前针 对作物固碳尤其是设施内作物固碳的研究相对较 少 还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如何提高 CO2的 利用效率 同时 亦可节约资源 有利于资源的可持 续发展 1 张开 安岳县农田作物植被碳储量及固碳措施研究 D 四川 四川师范大学 2015 2 王俊松 贺灿飞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与中国 CO2排放量 变化 基于 LMDI 方法的分解分析 J 长江流域资源 与环境 2010 19 1 18 23 3 吴金山 王亚沉 徐诗涛 等 3 种木棉光合特性及碳汇能 力研究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7 51 1 72 78 4 ABANADES J C ARIAS B LYNGFELT A et al Emerging CO2capturesystems J InternationalJournalof Green ouse Gas Control 2015 40 S1 126 166 5 LINIU CHENMANXIA GAOXIUMEI etal Car on sequestration and Jerusalem artic oke iomass under nitrogen applications in coastal saline one in t e nort ern region of Jiangsu C ina J ScienceofT eTotal Environment 2016 568 15 885 890 6 CHEN C L T e Glo al Trend of Energy Saving and Car onReducinginPost KyotoProtocolEr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Smart Tec nology 2011 1 2 1 3 7 巢清尘 张永香 高翔 等 巴黎协定 全球气候治理 的新起点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6 12 1 61 67 8 ROGELJ J DEN E M HOHNE N et al Paris Agreement climate proposals need a oost to keep warming well elow 2 J Nature 2016 534 7609 631 639 9 张一弓 张荟荟 付爱良 等 植物固碳释氧研究进展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18 9688 9689 10 常赵刚 敖迎春 杜维 等 二氧化碳减排及固定的研究 进展概述 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9 114 11 LI P PAN S Y PEI S et al C 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on Car on Fixation and Utili ation Tec nologies An Overview J Aerosol Air Quality Researc 2016 16 6 1327 1344 12 ZHANG Z L ZHENG Q JIAO N Z Micro ial D amino acids and marine car on storage J Science C ina Eart Sciences 2016 59 1 17 24 13 JIAO N HERNDL G J HANSELL D A et al Micro ial production of recalcitrant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long termcar onstorageint eglo alocean J Nature Reviews Micro iology 2010 8 8 593 14 ROCHELLE G T Amine scru ing for CO2capture J Science 2009 325 5948 1652 1654 15 PARK S LEE M G PARK J CO2 car on dioxide fixation yapplyingnewc emicala sorption precipitation met ods J Energy 2013 59 11 737 742 16 NIELSEN C J HERRMANN H WELLER C Atmosp eric c 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 e use of amines in car 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J C 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2 41 19 684 704 17 POLETTINI A POMI R STRAMAZZO A CO2sequestration t roug aqueous accelerated car onation of BOF slag A factorialstudyofparameterseffects J Journal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6 167 3 185 195 18 PPOLETTINI A POMI R STRAMAZZO A Car on sequest ration t roug accelerated car onation of BOF slag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 e c aracteristics J C 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6 298 16 26 35 19 FOURQUREAN J W DUARTE C M KENNEDY H et al Seagrass ecosystems as a glo ally significant car on stock J Nature Geoscience 2012 1 3 297 315 20 BAYER A D PUGH T A M KRAUSE A et al Historical and future quantification of terrestrial car on sequestration from a Green ouse Gas Value perspective J Glo al Environmental C ange 2015 32 3 153 164 21 DREXLER J Z Car on Sequestration M Net erlands Springer Net erlands 2016 113 参考文献 84北 方 农 业 学 报45 卷 22 樊晓亮 闫平 森林固碳能力估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J 防护林科技 2010 1 1 60 63 23 WARD S E SMART S M QUIRK H et al Legacy effects of grassland management on soil car on to dept J Glo al C ange Biology 2016 22 8 2929 2938 24 LIC YANL TANGL T eeffectsoflong term fertili ation on t 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car on in t e deep soil profile of an oasis farmland J Plant and Soil 2013 369 1 645 656 25 曹吉鑫 田赟 王小平 等 森林碳汇的估算方法及其发 展趋势 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5 2001 2005 26 刘魏魏 王效科 逯非 等 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固 碳能力估算及其区域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 9 2881 2890 27 马俊 布仁仓 邓华卫 等 气候变化对小兴安岭主要阔 叶树种地上部分固碳速率影响的模拟 J 应用生态学 报 2014 25 9 2449 2459 28 FAO Glo 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15 How ave t e world s forests c anging M Rome Italy 2015 29 甄伟 黄玫 翟印礼 等 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和固碳 速率变化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 5 1259 1265 30 张滨 张丽娜 刘秀萍 等 河北省北部森林植被碳储量 和固碳速率研究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24 3 392 402 31 杨超 鲁绍伟 陈波 等 北京地区常见果树的光合速率 和固碳释氧效应 J 经济林研究 2016 34 1 57 64 32 BRIENEN R J PHILLIPS O L FELDPAUSCH T R et al Long term decline of t e Ama on car on sink J Nature 2015 519 7543 344 348 33 PHILLIPS O L BRIENEN R J Car on uptake y mature Ama on forests as mitigated Ama on nations car on emissions J Car on Balance Manag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