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阅读课堂真正唤醒“生命的语文” 在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的今天,阅读课堂已在“无非是例子”中逐步深入,形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但仍有许多人认为“有效阅读课堂”即是回归“分析”的老路。其实,真正的有效阅读课堂始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从不同的文体,挖掘不同的文本价值,从不同的文体探索不同的语言内容,从单层的“肢解”演变为整体感悟理解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让阅读课堂扬起“生命语文”的航程呢?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分类解读中认识“文本语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文本的都是脍炙人口,意境优美的文章,缺少了用心地领悟就等于丧失了文本的价值;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为了照顾不同年龄层次儿童的阅读需要及阅读经历,同样也编排了不同类型的文章。针对题材,体裁的不同,对小学教材进行有效地整合是首先要做的工作。分类解读正是站在这个立场,使教材真正为课堂所用,为学生所需,为教师所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从题材主要有写景、记事、写人、寓言、神话等类别文章;从体裁上讲主要有古代诗词、现代诗歌、儿童类诗歌、记叙文、写景类散文、说明文、写景抒情类散文、借物寓人类散文等。不同类型的文体首先从作者的语言表现形式就不一样,当然文本的中心点和落脚点不一样,不同的文体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如说明文在小学阶段只需掌握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写景类散文偏重景的描写,就应该从描写景物的表达方式入手;而写景抒情类散文是借景抒情的,这样来看前者偏重景的描写,后者偏重于情的感悟,景只是其中一个依托点,因此,在教学中,写景抒情类散文更侧重情的激发。再比如借物抒情类散文,作者借物的目的是寄托作者心中的情感,在解读过程中,如果只关注物的状态,忽视情的生成,那文本的价值点就失去了。如苏教版六年级教材姥姥的剪纸便是一篇典型的借物抒情类散文,课文以剪纸贯穿全文,由姥姥想到剪纸,用剪纸又反衬出思念姥姥,在姥姥娴熟且生动的剪纸艺术中,感受姥姥对我的那份爱,只有把握住了姥姥和我之间的情这条线索,文本教学的方向才确定;再比如苏教版四年级教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乍一看,从文章上是状物类散文,但细读文章,领悟题目的含义之后发现,他是一篇状物象征类散文,通过对樟树品性的描写象征宋庆龄的不怕艰难险阻,永不屈服的精神。因此,文本解读首先做的便是对文章的把握,文体把握住了,才不会读错、读偏。 文体的解读仅仅是对文章整体中心重点的把握,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还需深读文本。所谓深读,就是依据初步解读的文体特点对内容进行有效地衔接与挖掘,通过文章的重点词句理出文章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让学生能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深读与传统的“分析”不同,它强调的是建立在文章自身体裁内的有效挖掘,展现文本内容的精华,比如状物象征类散文首先是“状物”,物如何,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这是首先需要去了解的;缺少了“物”的支撑,“象征意义”就成了“牵强的说理”。因此,只有首先把握住“物”的形,才能由此而“拓展开去”。如,同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首先要了解的便是“樟树的形”,“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看似一句平常介绍的语言,但结合本文文体的特点调整,它就不再是一句普通的描写,作者的目的是进行一次对比,“不高”与其它树木对比,不起眼,不是参天大树,但“枝繁叶茂”道出具厚积的结果,虽然外表不出众,但却充满生命力,于是“樟树四季常青”这句话不仅仅是生命的体现,更是韧性的体现,与象征宋庆龄的坚韧不谋而合,自然文的“意”也展现出来。因此在文本教学中应该注重 “文抓文眼”,诗的教学当然要以“诗眼”贯穿的童话故事关注幻想;寓言故事应从故事中流出寓意。 因此,用孙双金老师的话说“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那么我要说“分类解读”是解读文本的第一步。只有在正确的解读中,才能上出正确的课;只有在深层的解读中,才能上出深层的课。 二、动态设计中激活“训练语文” 做好了分类解读,只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因此,对于教学的设计可以说是关键一步,因此,在有效教学中更强调的是“动态的教学设计”,建立师生一体的设计模式,在考虑“教”的同时,更应考虑“学”的需要,从刚性设计走向软性设计,进行开放的动态板块设计。 动态的教学设计首先是目标的确定。目标首先应关注的是文本的重点与难点,这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已经能找出;其次要做的就是将重点与难点如何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找准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从而有针对性的确定恰当的目标。另外,要注重层次性,结合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 目标确定好了以后,便是教学的实施方式。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仅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手段”。可见,提问是组织课题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学生课堂思维的主要来源。但在提问时,要明确提出的依据是什么?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何作用?学生如何回答更有助于人物完成?如何引导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人物,获得发展。好的文体是“桥”,是“梯子”,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设计支持并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根据可替代的观点和北京去检测自己的观点,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在设计问题时,要始终把学生想象在眼前,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类型的文体:一是判别类问题,主要对于物加以判定;二是描述类问题,即“是什么”“怎么样”问题,这两类文体可以利用练习形式进行;三是探索类问题,即“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这类问题主要集中于中高年级,结合学生的认知经验提出;第四类文体是发散类问题,即“除此设计,你还有什么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这类问题应贯穿整个小学始终,这类文体需要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实践。 在一堂课中,如果说教师的问题是精彩的,那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是经典,教师问题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并学会自己提问题。因此,教师问的背后更应关注学生的问,即教师问的指向性应便于学生问。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时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如果教师倾向于问能增强高水平思考能力的问题,学生同样会以教师为榜样。在设计过程中,要能多角度地启发学生问问题,在初读课文时,可以从课文整体内容和结构来设问,阅读段落时,可以段落与整体关系,重点章节精心描述,引导学生从什么角度去把握段落的中心内容,对于“文本的空白处”可以进行发散训练;在总结课文时,可以看重从文本的结构及表达方式,所阐述的事理当去把握。只有在引导学生提问,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学生才能层层剥笋地去问,才能有兴趣去问。 另外,在问的同时,要时时抓住语言的训练,在语言训练中,要设置语言载体,即关注三个“点”,听说读写的附着点;调整情感发散的栖息点;发现价值引领的切入点;这三个点相互交融。在训练同时应注重方式多样性,适时将口头表达与出面表达相结合,关注整体发展。 比如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全课可以以下几块入手,开启阅读门来到录音棚畅游智慧泉走进创作室亮相展示台。“开启阅读门”,即引导学生根据课题“七颗钻石”提问,初步情感这个童话故事可能讲了什么,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未到录音棚”利用把教室比作录音棚的创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读出童话味,“畅游智慧园”则围绕这个故事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多神气变化?这两个核心问题,让学生潜心默读,互动交流,“走进创作室”则在引导学生了解童话文体特点和写作方法背景下,改变课文的故事背景,角色和情节等,自主或合作创作七颗钻石的另外版本,“亮相展示台”则交流创作故事。 三、深层教学中展现“情感语文” 语文课堂,因为情感而使它有了生命力。情为孩子的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悟生而心动,但心动并不以为着真正自我认识的提升。它需要的是进一步语言的锤炼,需要进一步自我理解需要的产生。当自我理解需要产生,孩子的感动才能真正应运而生。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课堂的感动场面,利用教师朗读的渲染、音乐的沉浸,让感情流露,这是因为情而产生的感动,是一种外在的“伪感动”,孩子的内心需要不是因为文本的语言而产生的自我理解需要,是由于外在力量的感染。这种感染是“短暂”的,正如电影结束,人的情感也随之结束一样。这仅仅是孩子对外在表象的一种“暂时移情”,缺乏思想意识深处的“真实感”,教者依然站在“自我主人翁”的角色“自我陶醉”,似乎教师的饱含深情,就能带动学生的饱含深情,忽视教者与学者的一个基本关系。“课堂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读者”,答案当然是学生。那既然是学生,我们就应该处理好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的关系。教师的阅读是建立在一种自我真正理解上的阅读,是以成人的视角去审视;学生的阅读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阅读引导。导得过多,显得“牵”,忽视“主体主观作用”;导得少,文本在孩子的眼中缺乏生命力,孩子便在文本中迷失了方向。在我们许多教学中,教师一开始便饱含深情地朗读,孩子确实“感动”了,但他的内心需要真的是那一行行文字所带给他的感动吗?他们仅仅是因为教师的感动而感动,是一种“情境效应”,导致在后面的阅读中,孩子由于教师先前的感情基调,使得作为一名文本读者的个性化阅读受到很大的限制,最终回到文本理解的唯一性上。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是这样在课堂中让孩子感动的: 二泉映月教学片段 当老师介绍二泉映月的美景后,一下子将话题转到阿炳身上。 师:因为他什么都看不见。在他的眼前有的只是黑暗,有着孤独,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就在那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孩子们,读课文,把目光聚集到阿炳在二泉池畔的那一个特写镜头上,孩子们,仔细地看,仔细地看,看,这个时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他正在想些什么,把这些话划出来,再用心地读一读。 生默读、划。 师:划完了以后,大声地读一读啊。(生自由读) 师:看到什么?阿炳的这些镜头看到什么?看到了吗?把你看到的说出来,把你看到的说一遍。 生: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好的,你看到了什么,读给大家听。 生:我看到了阿炳在回忆他自己的人生路程。 师:那是怎样的人生旅程啊! 生:那是非常地非常地伤心,嗯,也非常地无人倾诉。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阿炳他 师:不是小阿炳,已是大阿炳了。 生:他情绪激愤,他在倔强地呐喊着。 师:来,把你们看到的阿炳的特殊镜头读出来。预备,“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读下去。 生齐: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谁能把你们刚才读到的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读成一个词语。而这个词语最能概括三句话。 生1:我觉得是坎坷。 生2:坎坷。(师板书:坎坷) 师:一起读,预备,起。 生:坎坷。 师:再读。 生:坎坷。 师:我觉得这样读,你们肯定读不好,哪怕读一百遍都读不好。因为你们没有体验到阿炳的感触。来,书上找,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找到了的,谁来? 生:在第三自然段的“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师:是的。那么长的一句话,写的只有一个,一起读- 生:坎坷。 师:谁来?谁来? 生: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师:是啊。你读的这一句话,写的只有一个词,读- 师生:坎坷。 师:还有吗?还有。 生: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师:一个词,读。 生齐:坎坷。 生:还有就是“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是啊,那就是在音乐当中的坎坷。真好。 师: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的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的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的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全体静听。) 师:好,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什么感觉? 生:真美。 师:你们都是阿炳的知音。是的,你们想说的,你们要说的,书上有长长的一段话,把它找出来,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当中直接来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那一段话,慢慢地读一读。 (学生自读)感情真正地流露了出来。 从以上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要真正让语文课堂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中“感动”,教者不能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时并不要事先将自我的感情基调所暴露出来,而是要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者,利用他们的生活,利用他们的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维修厂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镀锌钢踏板采购合同范本
- 签了三方协议不用签合同
- 网络主播与公会合同范本
- 礼品定做合同协议书模板
- 精装房公寓出售合同范本
- 聘请临时足球教练协议书
- 空压机租赁服务合同范本
- 灯光学徒合同协议书模板
- 甲方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
- BB/T 0019-2000包装容器方罐与扁圆罐
- 超市生鲜蔬菜培训资料
- 输血反应的发生及防治
- 湖北省仙桃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中粮集团朝阳大悦城招商手册
- 钢板仓施工方案
- 现代制造技术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
- pcba检验标准最完整版
- 北京福赛尔V6891、V6851控制器(联动型)的调试
- 中航信离港系统培训(3)
- 第九章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基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