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题目: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学习中心:福建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教学年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冯丹 导师姓名:巫峻 年 月 日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学生姓名:冯丹指导教师:巫峻工作单位:贵州省修文县小箐中学摘要:语言是社会存在的产物。英语和汉语所属民族有不同的历史、社会习俗和自然环境,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由于杜会文化背景不同,中英语言在含义上、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有很大差异。观念上的差异,使中英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禁忌上都有所不同,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不同,对于语言的学习运用十分必要。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并体现在各民族的语言中。汉语和英语文化上的差异同样体现在初中英语JEFC教材中,具体体现在称呼语、打招呼、致谢和接受礼物等方面。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与中国的文化背景作比较,以提高他们的英语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关键词:中英语言 日常对话 文化差异一、引言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着文化的传播。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社会礼仪、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构成了各国和民族之间文化上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该国家文化背景的过程。掌握其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中学教学经验,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语言为题材,就中英文化差异与中学教学影响进行阐述。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英语词汇作为英语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最能反映英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学习英语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例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学生能体会到莎翁的“爱”吗?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地道的语言,并能结合目的语国家文化规约准确得体地使用该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学习者会不知不觉地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目的语文化上,从而发生文化负迁移。换言之,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且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语用原则和表达方式,影响到学习者对该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因此,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英语学习中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二、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教学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数从初一开始,近年来才开始在部分小学或幼儿园开设英语课。从6年的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授课都存在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先教单词、短语,再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而对于课文的讲授则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即一个个的单词是如何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成句子以及某些单词和短语在这个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另外,对学生所掌握词汇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以及会运用单词简单造句,对于文化知识或是自身缺少了解,知识面不够广博,或是以为文化知识对学习语言,对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关系,因此往往一带而过,甚至干脆置之一旁。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六年的英语学习,脑袋中也装满了单词和短语,可惜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学到的仍然是“哑巴英语”。就是在中学英语新教材已经全面使用的今天,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平时注意听、说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语言差异问题缺乏了解,以至于词汇使用不当,出现诸如把“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cow”,把“凡人皆有得意时”译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把“挥金如土”译成“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产生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它们的正确形式为 as strong as a horse; Every dog has its day;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以下的英语学生能理解其含义吗?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 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英汉语言中的差异语言根植于生活。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因而人们所使用的语言都有用动物来做比喻的。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由于地理环境、传统习俗、历史文化的不同,即使同一词语,抑或同一表达方式,可能具有不尽相同乃至于完全不同的意义。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我们常用“癞皮狗”“走狗”“丧家之犬”等来描绘所厌恶的人。但在英美两国,人们对狗的看法和我们截然不同,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善意。如: a lucky dog(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英、汉两种语言中,在区分禽兽的性别时,用词也有区别。在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雄”)二字来区分性别;比如“公牛”、“雄鸡”、“雌鸡”等等;在英语中则往往各有单独的称呼,小动物也另有名称。比如:(goose鹅 gander goose gosling) (horse马 stallion mare foal) (cattle牛 bull cow calf)。当然,并非所有禽兽都要用自然现象名称来区分雌雄。有的要用male和female或she 再加上原名。比如:female panda母熊猫,she-wolf母狼等。由于中西文化不同,英语中形成了文化色彩鲜明的词语,有的词语与汉语词语一一对应,有的则只是部分对应。例如:a white lie不是“白色的谎言”,而是“不怀恶意的谎言”;black coffee不是“黑咖啡”,而是指不加牛奶的“浓咖啡”,而White coffee也并非“白色咖啡”,而是指加了奶的咖啡。又如英语形容词young,middle-aged,old虽然对应汉语的“青年”“中年”“老年”,但表示的年龄阶段却有一定差异,中国人一般把30至50岁定为中年,l8至30岁认为是青年,50岁以上是老年。而英美国家一般把40至60岁认为是中年,18至40岁是青年,60岁以上是老年。理解了这一文化差异后,听到英美人说“My uncle is 45 years old,still quite young”时,学生也就不难理解“45岁了为什么还很年轻”的意思了。2、不同语言文化中词的感情色彩差异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以“颜色”为例,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在西方又表示一种涵义,甚至对“颜色”的涵义理解恰恰相反。三、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差异教学中国自古讲究礼仪,言语当中多是体现自谦和敬人。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一般表示用谦词来表示谦虚。中国人在交谈中必须使用称谓,以示对对方的尊敬。而西方人讲究平等,在外国晚辈可以直呼长辈和上司的名字。对于别人的赞扬,外国人则会表示感谢,接受赞扬。中西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词语的含义上,在日常交际中,也有巨大的差别。中国式的关心,可能被英美人视为“好为人师”与“多管闲事”。如英美人患了感冒,中国人见状,可能说:“You should drink more water.”英美人要出门,户外天气寒冷,中国人可能会说:“You should put on more clothes.”英美人来中国旅游,有个翻译对年岁较大的“老外”说 “You must be tired, youre old”诸如此类关照,中国人听了心里感到暖呼呼的,可“老外”觉得中国人太“好为人师”。特别是“Youre old”很容易让英美人看成“你太老了,若不休息一下,你要走不动了”。再如打招呼,中国人打招呼除了“你好”以外,还常有“去哪儿”“吃饭了吗”等方式,一般不需要对方作具体回答。但如果问候西方人时也套用中国的打招呼方式:“Where are you going?”对方会很生气,认为这是个人隐私而不应该被无礼问及。如果你用“Have you had dinner”来给西方人打招呼,对方会误解为你要请吃饭呢。如今的美国人除了“Good morning”这样的正规问候语还相当普遍以外,像“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这样的问候语,则基本上被一声“Hello”或“Hi”取代了。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不同的国家、民族,因语言不同,相应的称谓也以不同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但是,不同的国家、民族称谓词语的不同,其差异并不是语言层面上的,还与不同的文化间的差异有着直接、紧密、深刻的联系。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 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某种东西是块“肥肉”或某差使是个“肥缺”的话语,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国人不但不讨厌fat,而且对其赞美有加在谈论Personal Information话题时,中西方对个人隐私权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中国人看来,朋友之间知己知彼,倒也不乏亲热之感。而西方人则看重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归纳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同样,在涉及饮食时,中西文化也有差异。到英美人家做客,菜要得太多,吃不完留在碟子里是不礼貌的,所以宁可第一次少要一些,吃不饱,可大大方方地跟主人说“Oh,its delicious”,并再要些刚才吃过的菜。四、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对教学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用拥抱或接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的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的方式来向他人表示祝贺。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比如打招呼,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说“下班啦?”“您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而在西方文化里,这不属于问候语,而是真实的问题,他们会觉得:问我“吃饭了吗”是什么意思?你要请我吃饭呀?我到哪儿去,去干什么跟你有什么关系。比如中国人招待客人时,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自己也要一再地说:“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中国式礼貌最大的特点“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与人交际一种美德,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一位学生的英语口语较好,外教表扬她“You speak English very well.”而这位学生则回答:“Oh, no, no, my English is poor.” 外教不知如何是好。另一则笑话:一位汉语教师教过了“拍马屁”这个词语后,没讲清其文化内涵,几天后,老师夸奖一个留学生汉语讲得好,学生回答“哪里哪里,老师你在拍我的马屁!”老师听了好不尴尬。英美人在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时习惯说:“Thank you.”中国人往往回答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就成了“It my duty”,英美人听起来“It my duty”的含意是:“这是我的职责”,言下之意:我本不想做,但是不得不做。这与汉语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应是“Its a pleasure.”,“Dont mention it.”或“Youre welcome.”又如在英美等国家里,人们在葬礼上一般穿黑色的礼服,表示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主-肺动脉隔缺损的临床护理
- 浙江省衢州市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技术试题(含答案)
- 帛琉旅游住宿太平洋度假村风景秀丽
- 网上研修学习心得体会模版
-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
- 安保试用期总结转正工作总结模版
- 造口病人自我护理
- 高二英语下学期期末总结模版
- 肺炎疫苗接种后高烧护理常规
- 发力新质生产力赛道
- 社会心理学8-人际关系课件
- QC-R 596-2017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高清-无水印
- 邻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经典习题-一对一专用
- 保密管理-保密教育培训签到簿
- 常见病媒生物分类鉴定
- 手术室剖宫产护理查房-课件
- 隧道工程隧道洞口临建施工方案
- DBJ∕T13-374-2021 福建省钢筋桁架叠合楼板技术标准
- 事故池管理的有关规定
- DB50∕T 867.6-2019 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6部分:黑色金属冶炼企业
-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单元学习导航 课件 (8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