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1页
诗词曲五首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2页
诗词曲五首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3页
诗词曲五首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4页
诗词曲五首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 诗词曲五首 】科 目【 语文 】 年 级【 八年级 】 课 时【 2课时 】 授课教师【 】主备人【杨冬梅】参备人【张彬 孙慧 郑玉萍 王倩倩 马晓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3)熟读并背诵课文。2、能力目标:(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会五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把握各首诗歌的名句3、情感目标:感悟古人的忧国情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二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三、教学方法:“五步、双重教学法”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使用: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 背诵陋室铭(二)新课导学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三)自学新知(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写作背景: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2)赤壁这是一首咏史诗。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作者简介: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名相杜佑孙。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3)过零丁洋【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四)检测新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解题: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1)巴山楚水: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2)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3)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思想感情: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 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注释】折戟沉沙:断戟没入沙中。 将:拿起。 东风:指吴蜀联军借东风火攻曹操事。 周郎:吴军统帅周瑜。 铜雀:台名,魏曹操所建。顶上饰有大铜雀。 二乔:乔玄两女。大归孙策,小嫁周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写实)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感慨)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思想感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思想感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五)巩固新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酸和愤懑不平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沉舟” 、“病树” 自喻,“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用这些具体的景物形象地表达对现实的愤懑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在客观上饱含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表达自己遭贬的愤激之情。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赤壁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明确: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由叙事引发议论。4、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过零丁洋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一是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两个“惶恐”和两个“零丁”分别指什么? “ 丹心”和“汗青”又分别指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前两个“惶恐”“零丁”:地名。后两个“惶恐”“零丁”:表心情。丹心:1,不投降卖国;2,爱国之心。 汗青:史书。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因此,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六)课堂小结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小结:作者借由这首诗抒发了不能任由自己任意放纵,一味地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与友人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感慨很深,但读起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而相反是振奋。赤壁小结: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而杜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过零丁洋小结:过零丁洋一诗,整首都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是在叙事,还是在抒情,让人分不清哪些是叙事,哪些是抒情。叙事抒情两者交融,浑然一体,从而更深一步地将诗人那一腔爱国热情抒发出来,最后达到了感情的炽点。(七)布置作业(八)板书设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酬乐天扬州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景、理初逢席上见赠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水乳交融(酬赠诗)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非凡的史识(咏史诗) 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过零丁洋 颔联国破家亡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述怀诗) 颈联悲愤忧惧 感叹眼前 映照千古 尾联以死名志 激情慷慨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 1、默写2、抽背课文(二)新课导学 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三)自学新知 1、水调歌头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词,诗歌的一种,源于唐而盛与宋。原为和乐演唱,因此也称曲或曲子词;和诗比较,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因此,也叫长短句。词有许多不同的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如水调歌头、西江月等。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4、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 诗文散曲。5、简介“曲”和背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四)检测新学1、对照注释你认为水调歌头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上阕:是写景想象,写见月思念君,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而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下阕:着重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在词的最后一句,作者以超迈豁达的心情表达了对弟弟的祝愿:但愿我们都能健康常在,几时远隔千里,却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水调歌头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明确: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山坡羊 潼关怀古3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译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4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五)巩固新知1、读水调歌头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又恐”暗示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天上”好,还是“人间”好?明确: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那几句在暗示什么?明确: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作者问月亮带着怎样的心情?明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面对这样的无奈诗人如何顿悟的?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或是人生感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人不能选择天气,但可以选择心情。”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