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doc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doc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doc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doc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 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唐诗之后,学生掌握了简单的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方法,可以自学马嵬(其二)。 4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难点:分析马嵬(其二)的艺术特点。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马嵬(其二) 一、导入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名诗,先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二、知识积累 1.马嵬 马嵬本为组诗,共有两首。第一首为七言绝句,第二首为七言律诗。第二首的艺术成就远远高于第一首。 2.咏史诗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予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三、整体把握 1.请学生朗读诗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节奏。 马嵬(we) 宵柝(tu) 本诗主要是“二、二、一、二”节奏,只有第二句是“二、二、二、一”,第七句、第八句是“二、二、三”节奏。 集体朗读。 2.请学生讲解全诗的大意。 本诗讲述“马嵬事变”中唐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 四、把握结构 首联讲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为之招魂一事;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及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总结全诗,批判唐玄宗。 点拨:本诗用倒叙手法。 首联“海外”、“更九州”,指的是唐玄宗为之招魂一事,因此是杨贵妃死后之事。颔联讲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颈联“驻马” 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讲的就是马嵬之变;“此日”六军哗变与“当时”七夕节的恩爱之景对比,暗示杨贵妃被赐死,与唐玄宗分离,二人恩爱已成往事。 五、合作探究 1.本诗写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从哪些词汇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 2. 本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对于本诗主题用什么作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1.“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空闻”、“无复”、“如何” 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唐玄宗的讥讽。 2.用典。首联“海外更九州”、尾联“卢家有莫愁”两个典故,表达出作者对唐玄宗的讥讽之意。 反衬。颔联用昔乐今苦、昔安今危,衬托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不同的处境和心境。 对比。颈联用“此日”状况和“当时”场景相对比,杨贵妃被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唐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尾联将唐玄宗的爱情与普通老百姓的相比,更加突出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导致爱情悲剧的历史借鉴意义,促人警戒。 六、拓展延伸 马嵬(其二)的巧对:借对 借对,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 本诗颈联就属于借对:用“六军”对“七夕”,“驻马”对“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指导大家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到同学们品读诗歌的能力已比以前有所提高,这与我们在第二单元集中学习唐诗优秀篇目大有关系。同学们在课后要继续多读多赏析诗歌,会更大程度的提高你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八、作业安排 1.背诵并默写马嵬(其二)。 2.总结知识点,做第二单元基础知识与回扣。 马嵬(其二)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马嵬(其二)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马嵬(其二) 一、导入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名诗,先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二、知识积累 1.马嵬 马嵬本为组诗,共有两首。第一首为七言绝句,第二首为七言律诗。第二首的艺术成就远远高于第一首。 2.咏史诗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予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三、整体把握 1.请学生朗读诗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节奏。 马嵬(we) 宵柝(tu) 本诗主要是“二、二、一、二”节奏,只有第二句是“二、二、二、一”,第七句、第八句是“二、二、三”节奏。 集体朗读。 2.请学生讲解全诗的大意。 本诗讲述“马嵬事变”中唐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 四、把握结构 首联讲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为之招魂一事;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及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总结全诗,批判唐玄宗。 点拨:本诗用倒叙手法。 首联“海外”、“更九州”,指的是唐玄宗为之招魂一事,因此是杨贵妃死后之事。颔联讲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颈联“驻马” 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讲的就是马嵬之变;“此日”六军哗变与“当时”七夕节的恩爱之景对比,暗示杨贵妃被赐死,与唐玄宗分离,二人恩爱已成往事。 五、合作探究 1.本诗写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从哪些词汇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 2. 本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对于本诗主题用什么作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1.“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空闻”、“无复”、“如何” 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唐玄宗的讥讽。 2.用典。首联“海外更九州”、尾联“卢家有莫愁”两个典故,表达出作者对唐玄宗的讥讽之意。 反衬。颔联用昔乐今苦、昔安今危,衬托出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不同的处境和心境。 对比。颈联用“此日”状况和“当时”场景相对比,杨贵妃被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唐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尾联将唐玄宗的爱情与普通老百姓的相比,更加突出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导致爱情悲剧的历史借鉴意义,促人警戒。 六、拓展延伸 马嵬(其二)的巧对:借对 借对,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 本诗颈联就属于借对:用“六军”对“七夕”,“驻马”对“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指导大家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到同学们品读诗歌的能力已比以前有所提高,这与我们在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