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湖南省家长学校研究会论文评选.doc_第1页
2013年度湖南省家长学校研究会论文评选.doc_第2页
2013年度湖南省家长学校研究会论文评选.doc_第3页
2013年度湖南省家长学校研究会论文评选.doc_第4页
2013年度湖南省家长学校研究会论文评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度湖南省家长学校研究会论文评选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不利影响衡阳市石鼓区下横街小学 刘洁旻 手机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现在的为人父母者工作压力赵来越大,很多人根本无暇照顾自己的子女,所以很多孩子都是跟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长大的。农村里是这样,城市里也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照看、教育孙子女,外孙子.关键词:隔代教育 不利影响 消极因素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自己忙于工作不能照顾孩子,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好长时间都没有和孩子心与心的沟通了,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孩子变得性格孤僻、自私、易怒这些表现,说明对孩子的教育已存在问题。把看管、照顾孩子的事情落在上一代身上是中国目前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已被社会称之为“隔代教育”那么什么是“隔代教育”呢?你对隔代教育真正地了解吗?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异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隔代教育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利也有弊。具体分析隔代教育产生的背景原因与隔代教育的方式,笔者发现,当今盛行的隔代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种类型: (一)完全式隔代教育方式这种隔代教育方式,普遍存在于农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也改变了一代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很多家庭不再单纯地*耕地来维持生计,大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大量涌向城市,而将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中,也就是经常所说的“留守儿童”,“据初步统计,仅江苏北部某一市目前在外务工人员近1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约有40万人。”而这些儿童大多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来照顾。由于父母一年之中难得回来,只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在家待短暂的一段时间,因此很少尽到对子女的教育、教养责任,孩子的教育教养工作基本上都是由祖辈来承担,笔者将这种隔代教育归类为完全式隔代教育方式。(二)不完全式隔代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是由孩子父母和祖辈共同对孩子施加影响的教育。它与完全式隔代教育方式相对,也有其产生的深刻的社会根源。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同时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家庭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核心家庭为主,但三代同堂的也不在少数。古人云:“含饴弄孙”,意思是:口含饴糖,哄逗孙儿玩耍。是中国几千年来几乎所有老人的梦想,也是人到老年的乐趣,老人们不自觉地就会介入儿童的教育。另一方面,在城镇不少家庭由双职工组成。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让在职场打拼的年轻父母的工作压力加大,甚至无暇照顾孩子,因而对隔代教育存在着紧迫的需求。这就为祖辈教育孩子提供了一个契机。与完全式隔代教育方式不同的是,不完全式隔代教育中父辈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机会要多一些,亲子之间的互动要多一些,因而亲子之间的感情也要深厚一些。且多为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父母对孩子的一些基本情况还是能掌握的。三、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不利影响 隔代教育的消极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其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陈旧,增加了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在农村,担负着隔代教育使命的祖辈们大多受教育程度较低,又加之农村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因此多数老人根本不了解农村社会需什么样的人才,也不可能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对孙辈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存在着问题。”特别是在知识信息的接收和对新兴的科学技术的掌握了解方面,非常薄弱,大多数爷爷奶奶自身没有文化,加之观念陈旧,反映迟缓,有的甚至在思想观念里还掺杂着一些迷信思想,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缺乏超前意识,对孩子只重视“管束”,不重视“教育” 虽然也有一些老人知识渊博,思想开放,毕竟只占一小部分,况且老年人精力时间有限,无论体力还是智力都无法很好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重任。许多老人不喜多言,也不喜欢孩子喧闹,为了看好孩子的同时能忙自己的事情,有时不准孩子离开自己的身边,儿童缺乏充分交流沟通的对像和机会,影响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的训练与思维智力的开发密切相关。此外,老人照料孩子,总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会限制儿童的很多行为,束缚了儿童的自由,很少让儿童自由地探索,儿童失去了开发智力和能力的非常好的机会。与亲子教育下儿童相比,隔代教育下儿童比较死板,智商低,缺乏灵气,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慢,而年轻的父母因为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们教育的孩子比隔代教育孩子知识丰富、知识面宽,更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和包容性强的思维结构,更容易成为栋梁之材。 2 、溺爱,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 溺爱是大部分爷爷奶奶的通病,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将自己年轻时无法满足子女的高质量的生活照顾,全数投射到孙辈身上,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妥当,总给予毫无节制的满足,不经意间就会对孩子的错误过分纵容,甚至替孩子掩饰及善后,另外孩子有什么缺点,也因为心痛孩子,不能及时予以纠正。况且每个家庭的孩子不多,老人们更始将他们视为宝贝,格外疼爱,事事依着孩子,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地位,更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以致造成孩子自私、人性、依赖性强的性格特点。有的爷爷奶奶会帮孩子撒谎,尤其是孩子作业贪玩没有把作业做完,而爷爷奶奶尤不忍心孩子挨批评,会帮助孩子跟老师撒谎,最典型地会说由于生病没有完成作业。这其实是万万要不得的。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儿童出现双重性格。隔代教育中的代沟不仅表现在子女之间,也表现在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之间,在不完全隔代教育家庭中,祖辈家长与父辈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分歧是很普遍现象,发生矛盾冲突也不少见,经常是祖辈溺爱、纵容孩子,父母看不惯,从中干涉,会引起祖辈的不满;而父母严厉管教孙辈,祖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忍不住进行袒护,加以阻挡,最后引起冲突。而两代家长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会对孩子造成心灵伤害,短期内是难以治愈的,面对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之间完全相悖的教育要求,孩子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听谁的话,有的学会见风使舵、察言观色,在不同的人面前说不同的话,甚至是欺骗。还可能成为欺软怕硬的“两面人”, 导致儿童出现双重性格。由于隔代亲的缘故,祖辈的对溺爱比父母还要过分,有的对孩子的生活实行“全程服务”,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无论是否合理,老人都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这种过度的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就将其视为理所当然,今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们都会认为有大人在,不需要自己操心。导致儿童严重缺乏责任心和关心帮助他人的意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缺乏坚强的生活意志,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只会想到有家长在,家长会帮忙解决。而有一天无人庇护时,也只会选择退缩逃避,有没积极勇敢地接受挑战的勇气;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任性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独立性、生活意志薄弱的特点,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环境。 3、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 隔代教育容易导致亲子隔阂。儿童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孩子与父母培养感情的最佳时期。孩子若从小就被丢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亲子之间缺乏经常性的交流,彼此之间很容易形成隔膜,无法融洽相处,若关系长期冷淡,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长期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就会习惯被老人袒护和迁就,因此当父母看到孩子的缺点或种种不足时,而对其提出严格的要求,希望其改正时,孩子心理上会很难接受,以致形成亲子之间的情绪对立和感情隔阂,使正常的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既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也容易导致家庭关系失和。 4、导致儿童出现心理障碍 祖辈老人在年龄上步入晚年,很多老人正这种人生阶段,或多或少有不同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脾气急躁、不稳定,并伴有抑郁忧愁、焦虑等负面心理倾向。这些祖辈长期相处,容易受其影响产生人际交往恐惧、出走等轻度的心理障碍。如不及时疏导,正确矫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对孙辈来说,单有祖辈的爱是不够的,是残缺不全的,他们更渴望的是父母的爱。况且有的儿童在七八岁是已经开始有自己的心事,需要有人即使开导和帮助解脱,年迈的祖辈往往跟不上孩子的变化速度,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