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导学案全册.doc_第1页
八下语文导学案全册.doc_第2页
八下语文导学案全册.doc_第3页
八下语文导学案全册.doc_第4页
八下语文导学案全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藤野先生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3.深刻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以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 ) 不逊( ) 诘责( ) 匿名( ) 油光可鉴( )畸形( ) 瞥见(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发髻( )抑扬顿挫( ) 驿站( )2.读后随笔。(读完文章后的感受、问题或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二、合作探究目标一: 1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2.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35): 第三部分(36-38): 提示: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请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划分。目标二:细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的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畔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细读课文43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2文章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目标三:1.作者为什么要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或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2文章流露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之情,请找出文中写鲁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表现。目标四:品味下面的句子。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注意划横线词语的感情色彩)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伟大”与“ 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矛不矛盾?为什么?)三、拓展延伸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四、教后记2、我的母亲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体会文章深沉而朴实的语言特点。3.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 ) 绰号( ) 庶祖母( ) 吹笙( ) 摹画( ) 眼翳( ) 舔去( ) 侮辱( ) 2.读后随笔。 二、合作探究 目标一1、梳理文章结构。2、请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3、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请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请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目标二 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在文中摘录让你心中感动却又很朴实无华的句子加以品味。三、拓展延伸天下的母亲都有共同的特点,你的母亲和文中的母亲有怎样的共同点?请你通过具体的事例谈一谈。四、教后记3. 我的第一本书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2.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迢迢( ) 晾晒( ) 掺和( )( )马鬃( ) 泪水盈眶( )哄堂大笑( )挎着( )2.读后随笔。 二、 合作探究 目标一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书吗?你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目标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三、拓展延伸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喝“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喝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的不多却让人难忘。是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教后记:4.列夫托尔斯泰学习目标 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2.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抄写课后的读读写写,给生字加拼音。2. 请搜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生平事迹及其作品的相关资料,归纳整理。二、合作探究目标一 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然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目标二品味语言托尔斯泰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他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目标三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教后记:5.再塑生命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3、理解沙利文老师对海伦的爱。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搓捻( ) 迁徙( ) 觅食( ) 譬如( ) 栖息( ) 小憩( ) 遨游( )2、请搜集有关海伦凯勒的故事。二、合作探究。目标一:课文写了沙利文老师和海伦之间的几件事?据此给文章划分层次。 目标二:你觉得课文的哪些语句反映了海伦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积极态度?摘录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目标三: 沙利文小姐以她无私的爱塑造了海伦的生命,你认为文章中哪些描写最能表现出沙利文小姐的爱,摘录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三、拓展延伸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土。请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并说说他们成功的原因。教后记: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教学目的1通过对有关母爱的各种资料的搜集、整理,让学生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爱。 2每个学生能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3爱是至高无上的。尊重母亲的爱,让学生学会感激身边最亲近的人。一、课前准备 1请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查找有关资料,注重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展现刻画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作品;新闻媒体报道过的有关母亲的感人事迹;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搜集、整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成果。 2事先跟家长联系,请家长和学生聊聊天,让学生整理好聊天内容,并记录下来。 3学生准备一份送给母亲的小礼物,要求必须是自己亲手做的。 4准备好与母亲有关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活动。二、活动过程(一)听故事。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相对于父爱,母爱是日常的,琐碎的。母爱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和人的本性。当你第一次喊出“妈妈”时,母亲满脸笑容,满心惊奇,当母亲把你从怀中放在地上。让你爬,让你站,让你走,当你跌倒了,又把你扶起来,继续操练从此,你便开始了全新的人生。每次放学回家,你都要向母亲汇报自己的收获,母亲听得津津有味,笑靥如花。听母亲的故事。放录音磁带,要求学生仔细聆听妈妈们的故事。(二)谈感受。各小组分别展示搜集的有关资料(图片、文章等),然后谈自己的体会。1离开母亲的腹,离开母亲的怀,离开母亲的身,永远没有离开的,是和母亲息息相通的心。在学生中搜集的众多的表现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中,选取一些篇目并配乐朗诵。学生介绍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大家可针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2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尽的源头之水。请学生展示刻画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等作品。也可出示自己给母亲画的像、拍的照片。并根据自己对母亲的了解,为图画、照片题写标题。3“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请学生展示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要求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三)谢母恩。慈母情,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慈母情,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成长,母亲有多大的功劳啊。提问: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了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同学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各小组选两名代表发言。小结:我们要孝顺父母,希望同学们有这样的决心,将来要有所作为,来报答母亲,让她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四)送祝福。1请学生介绍母亲节的由来。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维斯小姐(18641948)发起,她终身未嫁,一直陪伴在她母亲身边,母亲于1905年逝世,安娜贾维斯小姐悲痛欲绝,两年后(1907),安娜贾维斯小姐和她的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安娜贾维斯认为子女经常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她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多想一想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母亲节从此流传开来。2随着日历的翻动,母亲的生日就要到了,让我们每一个同学给自己的母亲一个惊喜:亲手给母亲做一个蛋糕,送一份礼物,对母亲说一句祝福的话。要求学生在课后能把礼物和祝福的话语送给妈妈。小结: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三、拓展训练以“母爱或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作文。单元反思: 6、 雪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2、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 塑罗汉( ) 脂粉奁( ) 灼灼( ) 朔方( ) 凛冽( )2、读课文,结合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谈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二、合作探究。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把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同学们。目标二: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雪景?2、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为什么?三、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雪的诗句、歌曲、或谚语等,写出来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教后记7、 雷电颂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学习文中运用修辞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3.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4.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 ) 睥睨( ) 咆哮( ) 波澜( ) 污秽( ) 犀利( ) 劈开( ) 稽首( ) 驰骋( ) 虐待( )2、结合课后附录了解故事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二、合作探究。目标一:带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展示自己喜欢的段落。目标二:1、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文中的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2、文章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找出例句,说说有什么表达效果?三、拓展延伸分别收集整理屈原和郭沫若的诗句,比比谁记得多。教后记:8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理想与追求。2、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哲理。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给加点字注音呖谷( ) 一撮灰( ) 皓月( ) 妲娥( )二、合作探究目标一: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目标二: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三、延伸拓展。积累古诗文中写“日”和“月”的句子,比比谁记的最多。教后记9海燕学习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2学习象征的手法。3品味、揣摩本文抒情性语言,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怕困难的战斗精神。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意高傲( )呻吟( )翡翠( )掠起( )困乏( )蜿蜒( ) 2、文学常识填空高尔基( ) 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身于木工家庭。4岁丧父,随母寄居于外祖父家,仅读过两年书。他当过学徒、饭馆跑堂、码头工、面包师等。做工之余,勤奋自学。母亲是他的奠基作。自传体三部曲 、 、 等。二、合作探究目标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据此理清文章结构。目标二:文中除了海燕还写到了海鸥、海鸭、企鹅、乌云、闪电等形象,联系背景细细品味,看看它们各象征了什么?目标三: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现海燕的精神,勾画出来,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析。(提示:可以是正面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三、 拓展延伸同学们,“面对生活的暴风雨”时,我们如何做那勇敢飞翔、搏击长空的海燕呢?请你以“我是一只勇敢地海燕”为题,写一篇随笔。教后记:10组歌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文学常识2、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执拗( )憔悴( )馈赠( )真谛( )璀璨( )镶嵌( )酷肖( )长吁( )短叹2、走近作者搜集有关作者的相关资料与同学们交流二、合作探究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讨论一下,这两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 延伸拓展摘录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比比谁背的多。教后记: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寻觅春天的踪迹活动目标: 1、注重以“春天”为话题,引导学生积累关于春天的俗语、谚语、成语和诗词名句,注重学生的文化积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寻觅春天,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与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感情。 3、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与艺术欣赏能力。 4、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课时: 四课时,第1、2课时学生集中活动。第3、4课时学生自由作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 引导学生诵读写春天的名篇; 朱自清的春;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总给人带来许多希望、生机,古往今来,许多画家、散文家、诗人都会用自己的传神之笔,去描写春天的景象。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去感受春天的美景吧! (二)学生分组活动: A成语中的“春天” B、诗文中的“春天” C、绘画中的“春天” D、现实中的“春天” E、我心中的“春天” 活动要求: A组:收集能够描写春天成语的,不少于10个,请选择其中68个写一段话,描绘春天。 B组:收集诗词中写“春天”的名篇名句,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C组:创作一幅“诗画”。给一幅有关春天的画题诗或者为诗配画。 D组:现实中“春天”:春天自然风光在变,人也在变,同学们的目光脚步乃至整个心态是不是因为沐浴了春天的春风、春雨和春光变的更加明澈,矫健和朝气蓬勃了?请描写春天的风景画和人情画。 E组:春天到了,一定会引发你很多思绪和感触,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写出来。 (三)活动成果展示 (四)学生作文 题目:“我心目中的春天” 单元反思:11敬畏自然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鲲( )鹏 蓬嵩( ) 咫( )尺 狼藉( ) 相形见绌( ) 美味佳肴( )2、读后随感。二、合作探究:目标一: 1、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2、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4、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目标二:(1)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意,并与同学交流看法。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答: 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答: 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答: (2)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三、拓展延伸 请你以“敬畏自然”为主题拟两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1) (2)教后记: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加拼音。 萧瑟( )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沧海桑田( )2、读后随感。二、合作探究 目标一: 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目标二: 文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优惠意识,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三、 延伸拓展。在下面的题目中选一个练习。1、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对人们说些什么?2、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份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教后记:13旅鼠之谜学习目标:1、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2、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自然。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媲( )美 挑衅( ) 迷惘( ) 笃( )信 苔藓( ) 啮( )齿 滑稽( ) 徘徊( ) ( ) 逃窜( ) 2读后随感。 二、合作探究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二、探究活动 1讨论旅鼠的几大奥秘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 3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 (学生说自己所见的奇闻,课后写成书面文字。)14大雁归来学习目标:学习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 ) 雾霭( ) 窥( )探 缄( )默 狩( )猎 凋( )零 滑翔( ) 顾忌( )二、合作探究(一)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二)质疑: 1、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我的伤感? 品味语言 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二、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15喂-出来教师寄语: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文学的世界畅游。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2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3探究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折射出的人性,引起对人生态度的思索。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被尊称为“日本微型小说之父”。2文体介绍: 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7971851)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科幻小说。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哂 笑 牟 取 众目睽 睽 棘 手 铆 钉 贪婪 履 行 二、合作探究目标一: 1、快速阅读文章,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同组的同学听。比比谁讲得通畅、生动、重点突出。2、你觉得小说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要表达怎样的主旨?目标二:这篇小说在述说故事的同时也用精彩的描写塑造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反应了各种各样人性,请从文中找出几处这样的描写进行分析。(提示:对人物的描写可分为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四、拓展延伸(二选一) 1假如将文章内容的设计为三幅漫画,想一想三幅画应各画什么内容?3、 展开想象,续写小说结尾。教后记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科海泛舟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2培养崇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1.阅读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2.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3.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对象。三教学难点:1.能进行简单的科学小发2.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科学发明和制作。3.能写浅显的科学小品和科普作文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不大可能有人问科学有什么用了。约四百年前,科学的作用远未像今天彰显,但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近代自然科学以近一步一步向世人显示了这句名言的真理性。在科学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的今天,我们不再对身边的科学表现出惊奇,甚至已经对科学无动于衷,而许多科学发明、科学创造都是从我们身边的科学小事开始的。我们在儿时准没有听过几个科学家的传奇故事。阿基米德在浴盆里发现了福利定律后,大喊大叫着跑街道,赤身裸体地告诉每一个人他终于发现了:伽利略为了证明落体定律,把一个木球和同样大小地一个铁球从比萨斜塔上仍下,结果时同时着地地,于是反驳了亚里士多德派哲学家认为重者先落地理论;牛顿在一个炎热地物价躺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行星运动地规律,结果一个熟透了的苹果掉下来打中了他,使他茅塞顿开饭县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在外祖母家度家,有一天他偶然饭县烧水壶被正在沸腾的开水所掀开,结果发明了蒸汽机未来的科学世界将带给我们多少奇迹?(二)讲述你的故事。每个人的童年都经历过幼稚的状态,但总有一天,你会混沌初开,发现世界真奇妙。爱因斯坦四五岁时,父亲给他看罗盘。他对指南针精确的指向感到惊奇,由此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你地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这对你后来的兴趣爱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件述你的故事,和同学交流(三)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可以说,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一项新的科技成果问世,都有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我们生活中来。作为当代青少年,应该关注科学进步,投生于科学仓造。在下边两项活动中选择一项展开。1、在各种科技类书刊中或者相关网络上,查阅、收受最新的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向大家作介绍。2、将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向同学进行口头介绍,或写一篇新闻稿。注意自己的语言。(四)科学技术两面观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一麻烦,如环境,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如果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而缺乏人文关怀,就有可能迷失方向。请搜集有关资料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一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16云南的歌会学习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并赏析云南歌会。2、把握人物描写方法。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4、认识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感受民间文化气息。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讳( ) 酬( )和 铁箍( ) 熹( )微2、根据解释写词语。 ( ):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忌怕而隐避。 ( ):形容直往上升。 ( ):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快活的样子。( ) :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3、查找资料,简介作者:二、合作探究目标一:1、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用四字短语给它们各起一个小标题。2、这三种形式的歌会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那种歌会,给大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目标二:。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2、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目标三: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三、拓展延伸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教后记:17端午的鸭蛋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的字注音。 门楣( )苋菜( )籍贯( ) 络子( )囊萤映雪( )车胤( )城隍庙( )腌鸭蛋( )2、读后随感。二、合作探究。目标一: 1、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通过找本文的中心句、过渡段理清文章思路)全文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_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为什么久久不能忘怀? 目标二:汪曾祺是一位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得到体现。请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 例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此句中的一个“吱”字用得最妙,绘声绘色,把吃咸鸭蛋的那种动感,那种快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三、拓展迁移 仿照本文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如:吃粽子、系百索子、挂符、赛龙舟等教后记:18吆喝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 ”时的内在情感。3、了解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横线的的字注音。招徕( ) 铁铉( ) 囿于( ) 隔阂( )饽饽( ) 秫秸( )商贩( ) 吹嘘( ) 吆喝( )小钹( ) 荸荠( )2.读后随感。 二、合作探究。目标一:1、围绕北京吆喝声作者介绍了哪些方面内容?2、作者在写吆喝声时为什么掺杂进一些自己的经历?他对老北京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目标二:文章中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三、拓展延伸。如果把本文改写成相声,是个很棒的创意。你愿意做编剧还是做演员?赶紧行动吧!教后记:19春酒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2.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 ) 门槛( ) 过瘾( ) 凑( )齐 酬( )谢 煨炖( ) 两颊( ) 家醅( ) 2、读后随感。二、合作探究。目标一: 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2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3、让我们睁大我们的双眼,仔细找一找,说一说,作者笔下的这群人吧。你可以采用跳读的方式,用以下三个话题说:这是一个 _ 的我,你看_。这是一位 _的母亲,你看 _。这是一群 _的乡亲,你看_ 。这春酒里就不仅仅是春酒味了,你认为它还应含有什么味道?可以用以下句式:春酒有_ 味道,它是_。目标二:课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意,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三、拓展延伸 试写出几句游子思乡的诗句。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教后记:20俗世奇人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识记字词,理解刷子李、泥人张之“奇”,感受他们的个性魅力。2、通过读课文,了解文章的情节艺术、感受鲜明的语言特点。3、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初步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 1、 读读写写,并注音怵( ) 抠( ) 阔绰 ( )撂( ) 怵( ) 抠( ) 戳( ) 蛮横( )2、读后随感。二、自主探究目标一:熟读课文,想一想,“泥人张”“杨七”“杨巴”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目标二: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1、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2、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他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 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 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咯牙。(府县道台们对招待吃食的计较,体现了他们的什么心理?) 教后记: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到民间采风去【活动目标】1、借“采风”关注家乡、思考家乡、欣赏家乡、热爱家乡。2培养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3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活动重点、难点】 1、培养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2、在围绕自己家乡民俗开展的活动中,学会感受、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并能用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