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调查分析2.doc_第1页
小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调查分析2.doc_第2页
小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调查分析2.doc_第3页
小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调查分析2.doc_第4页
小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调查分析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儿童领悟社会支持调查分析苍山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张晓艳摘 要:研究表明相同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相对而言,受到来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小学儿童对社会支持的领悟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为此我们对两所学校的三五年级400多名学生进行了应对方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的社交焦虑比较低,社交焦虑平均分为4.46,说明小学儿童在社交交往问题上总体是健康的,正向积极的,整体不存在焦虑;儿童的社交焦虑在性别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年级因素上的差异显著;生源地因素上的差异显著,乡镇组儿童社交焦虑得分比城区组的高。本研究结果对当前小学教育的启示值得关注,对小学品生品社的教学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键词: 小学生; 领悟社会支持; 调查; 建议 一、引言社会支持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的系统。社会支持被看作是决定心理应激与健康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社会支持具体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伙伴、党团、工会等组织所给予个体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支援,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质量。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六十年代后期,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研究(Homes & Rach , 1967)。研究表明相同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相对而言,受到来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目前共识度比较高的一种分类方法是将社会支持网络分为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工具性支持和信息支持。国内的陈成文教授将社会支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另一类是主观的支持,指的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最终、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或满意程度,许多学者强调社会支持的效果与被感知到支持的程度相一致。Bulmenthal介绍的由Zimet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 PSSS)就是一种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如家庭、亲属、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应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1.从我县选择了三所学校(一所县直学校,两所乡镇中心小学),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有效问卷413份。分层随机发放调查问卷,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在匿名条件下进行施测。要求被试根据题目要求,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对收回有效问卷的全部数据用spss13.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被试情况详见下表:表1 被试基本情况(n=413)被试特征范 围人 数百分比 年级 性别 生源地四年级六年级男女乡镇城区21619723118221719652.3%47.7%55.9%44.1%52.5%47.5% 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作为一个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的支持程度的工具,其效度已经得到了初步的数据支持。本研究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对量表进行的修订,形成儿童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共12个条目,使用5级评分制(1:很不同意;2:稍不同意;3:中立;4:稍同意;5:很同意)。量表的得分从0到60(最高社会支持得分),36分为“中立”得分。量表有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个维度组成。家庭支持维度有条目3、4、8、11组成;朋友支持维度有条目6、7、9、12组成;其他支持维度有条目1、2、5、10组成;社会支持总分由所有条目分累计。PSSS量表的信度Cronbach Alpha系数为0.786(=0.786),两周后重测信度为0.665。三、结果分析(一)小学儿童领悟社会支持整体特点分析 表2维度 最小值最大值中立分值领悟度小于或等于中立值比率 M SD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社会支持总分47423202020601212123611.1%16.7%10.2%6.3%15.792.70615.322.71816.192.93647.316.346 (二)小学儿童领悟社会支持差异性分析1.高分组和低分组间的差异将调查对象按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分为高分组(前三分之一)和低分组(后三分之一),分析得知:小学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得分的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差异极其显著。(如表3)表3 儿童领悟社会支持高分组和低分组的组间差异分析M SDF差异显著性 高分组 53.832.292 1257.4230.000* 低分组40.193.985注:*代表p0.052.各因素上的差异分析 表4 儿童领悟社会支持得分在各因素上的差异统计年级性别生源地 家庭支持 0.015*0.9280.225 朋友支持0.7840.6460.022* 其他支持0.8710.022*0.01*社会支持总分0.4020.3690.007* 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 (1)儿童的社交焦虑在性别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年级因素上的差异:在社交焦虑总分方面,三年级组和五年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社交回避及苦恼方面的差异极其显著。事后比较得知三年级组得分高于五年级组。 (3)生源地因素上的差异:小学儿童在社交焦虑各维度都存在差异,且差异极其显著(p0.001)。事后比较得知乡镇组儿童社交焦虑得分比城区组的高。 四、讨论(1) 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社交焦虑的发展趋势本调查发现,小学生的社交焦虑比较低,总体分布为正偏态分布。社交焦虑平均分为4.46,方差为3.012,说明小学儿童在社交交往问题上总体是健康的,正向积极的,整体不存在焦虑;但小学儿童的社交焦虑得分的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社交焦虑都是随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与孙家敏(2011)的研究相符,即整体上是年级越低,社交焦虑水平越高的结论是一致的。随着学校教育理念的更新、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换,家庭教育的重视;老师、家长们都关注儿童的成长,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成长,关注学生的人际关系,重视交往方法的引导,使部分儿童的社交焦虑整体上呈现不存在焦虑的趋势。另外,小学中年级儿童的自主意识开始的增长,但是学生接触社会环境的面还不够广,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人际交往、社交活动方面的认知比较肤浅,更加关注自我的需要,缺乏社交交往的方法和人际沟通的能力,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害怕否定评价、回避社交行为、存在交往苦恼,从而产生社交焦虑。(二)小学儿童社交焦虑的差异 小学儿童在社交焦虑各维度都存在生源地因素上的差异,且差异极其显著(p0.001)。事后比较得知乡镇组儿童社交焦虑得分比城区组的高。这与王卫平等1998年对城乡小学生的社交焦虑情况的研究和杨海涛,徐洪范(2003)的调查研究是一致的。农村学校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注度不如城区学校。当前我县城区的学生的家长都能长期跟孩子在一起,也重视对学生社交交往方面的指导。但农村学校的学生有一半以上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在孩子交往方面的引领存在缺失。孩子们害怕否定性的评价,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苦恼,社交回避行为普遍存在。 五、对课题实验过程的建议实验研究可以选在农村学校进行,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组织形式:品社老师的品社课,品社课程内容的设置,当然,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题班会活动也是降低学生社交焦虑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品社教师可以围绕教科书的设置内容选择人际交往的主题,开发课程资源,交给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技巧,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生活状态,培养学生自信心,在与他人交往中可以恰当表达自己,真实表现自己。品社课堂和主题班会活动的形式方面可以选用社交行为训练和认知矫正训练,从认知、情感、行为层面来缓解儿童的社交焦虑。社交行为训练社交焦虑基本表现是:害怕与别人对视,害怕被人注视,怕自己在人前丢面子的言谈举止,怕当着人面吃饭、书写等,针对这些表现,我们可以采用的社交行为训练为:训练项目方式 要求对视训练自信言语接触训练角色扮演两人对视两人相互问答握手或集体舞扮演情景剧中的角色盯住对方眼睛,身体、目光不动,不说不笑每次1分钟问答应简短、肯定、自信,注视对方,每次2分钟大方自然,有体位接触,主要与异性交往双方应注视对方,交流坦诚、大方自然,8-10分钟认知矫正训练是指改变患者的不正确认识,如在与人谈话时,社交焦虑的患者因紧张不知该说些什么,此时患者会认为是自己的过错而导致社交的失败,由此更加焦虑、不安,或是认为自己一直是失败者、是不讨任何人喜欢的人,因此在与他人交往中是退缩的,甚至逃避。认知矫正训练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自我的负面评价,这些观念可能是学生没有意识到的,但是确实是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去考虑问题,澄清观念,正确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鼓励学生在交往中去实践,以此来证实自己之前想法的错误,进而缓解社交焦虑,恢复心理健康,正常的与人交往。认知矫正训练最好是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进行团体辅导时必须营造一种开放、真诚、民主、共情的氛围,引导学生对自我在社交交往过程中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改变对自己的否定评价,建立起积极的自我。社会支持是一个多方位功能的社会体系。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尽管已有研究比较深入地揭示了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但有关社会支持本身的特点以及在个体适应过程中的变化等许多重要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其次,对社会支持所用的测量工具也未统一,因此对于不少研究结果并不能进行有效地比较、分析。再次,可根据已有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个体寻求社会支持的更深层次原因。六、主要参考文献1 易进.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 2(58).2 程虹娟,张春和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成都理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