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教学案例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作为中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诗歌鉴赏题上的得分率往往很低,一遇到诗歌鉴赏就觉得无处下手,归结起来,其实还是没有掌握解这一题型的技巧。那么如何让学生具备诗歌鉴赏的能力,就成为诗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针对这一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通过教材让学生能够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阅读,学会鉴赏方法,建立起解题思维,从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现在就我所教授过一首诗旅夜书怀(第五册第五单元李杜诗五首)来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初读,了解本诗写了什么内容 1、了解题目背景 首先我让同学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 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象杨炯的从军行,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时间节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喜悦。 其次我引导同学看“注释”。无论是书中的注解,还是试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释,却是给 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旅夜书怀这首诗,我们通过仔细研读它的题目和注释可以了解到,在唐代宗永泰元 年(765)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五月全家离开浣纱溪草堂,乘舟东下。大约在渝州、忠州途中,孤舟夜泊时有感而作。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未读诗句,我们就已感受到了那浓浓的感伤情怀。 2、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复诵读。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 的情感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然后我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大意,通过对字词句的解释来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用散文化的语言来给出的自已的解释:月下,微负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高高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在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国为年老多病而退休。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江鸥罢了。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孤独、凄凉、感伤的情感。 二、细读,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主要从表达技巧上鉴赏 1、寻找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 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所以我问同学们,你认为这首诗的意象都有哪些?同学们通过仔细寻找与思考,找到了以下两组意象: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接着我又问:“那么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同学们讨论过后,很快给出了以下结论: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2、分析写作手法,体味表达技巧。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 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技巧?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我通过以下的几个问题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这首诗的解答。 (1)诗的前四句的角度有何特点? 生:一、二句为近景,三、四句为远景。 (2)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生: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诗的五、六句如何理解? 生: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4)诗的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生:比喻。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 (5)从全诗来看,此诗的抒情特点是什么? 生: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寓情于景;诗的后半是“书怀”,直抒胸臆。全诗律细笔深,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 到此,学生完成了对这首古诗的鉴赏,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掌握了语言意象意境.表达技艺的诗词鉴赏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它来完成任何一首诗的鉴赏。 四、教学反思 诗在于悟,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 种途径的朗、想象、感悟、体会,把自己融入诗境。所谓师之道,重在教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所决定的。所以本课的教学我重在教授学生一种方法,一种思维过程,学生具备了这种诗歌鉴赏思维,那么他们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再惧怕诗词鉴赏,而是喜欢诗词鉴赏。中外好诗不可胜数,教材里的诗歌只是举例性质的,无法反映中外诗歌的全貌,所以教师除了在教学要善于延伸拓展,指导学生举一反三之外,还应指导学生阅读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虚拟社交体验创新-洞察及研究
- K2教育中STEM课程实施效果与2025年教育改革政策解读报告
- 2025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基本级执法资格考试试卷(含答案)
- 创新证券业务案例分析报告
- 可燃冰开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 系统升级改造效果分析报告
- 养老产业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光通信技术升级路径与行业应用研究报告
- 2025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 科技创业大赛奖金申请2025年策略规划与实施路径报告
- 2025 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标准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人丙种球蛋白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图书展览活动方案
- 拆除防火门施工方案
- 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 骨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
- 保安公司公司管理制度
- YY 0267-2025血液净化体外循环系统血液透析器、血液透析滤过器、血液滤过器及血液浓缩器用体外循环血路/液路
- 【国家】2024年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招聘40人笔试附带答案详解析
- 2025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 高空作业考证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