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初中语文教学设计.doc_第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教学设计.doc_第2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教学设计.doc_第3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教学设计.doc_第4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故乡第 1 课时 执教者 课时 1 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 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本文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来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迫,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描写方法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和阅读写作能力。新课标提出 “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2) 掌握小说的三要素。 (3) 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 (4) 了解 语言 、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2) 朗读 、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 1 )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 2 )运用对比手法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 难点 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课主要采用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等 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1 )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 2 )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 3 )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 4 )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2 分钟 导入: 唐代诗人贺知章与 86 岁高龄辞官还乡,回到阔别五十多年,魂牵梦萦的故乡,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回乡偶书。 文学巨匠鲁迅也曾于 1919 年回到故乡,他当时的心情如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从中寻找答案。 带着预习问题,由导语思考进入课文情境。 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走近作者 3 分钟 1. 提问:对于鲁迅,我们并不陌生,你知道他的哪些文学常识 ? 2. 课件展示: 鲁迅( 1981-1936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为我们留下 800 多万字的文学巨著。 3.解题并出示图片: 1919 年 12 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目睹了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1.调动学生旧知。 2.走近鲁迅。 3. 走近 “ 故乡 ” 。 1.营造情境,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走进课文。 梳理情节 5 分钟 回顾小说三要素并引导思考: 这篇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 (抓住文章中有关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的词句) 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 梳理情节。 让学生在自读、思考中感知课文,明确写作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 分钟 1. 文章以“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年余年的故乡去”开篇,表现了作者初回故乡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2. 渐近故乡, “ 我 ” 见到了故乡,这时 “ 我 ” 的心情怎样? “禁不住起来悲凉了” “阿 ! 这不是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3. 记忆中的故乡的印象是美丽的。 现实中的故乡的景象如何?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有(横着)几个村落(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学法指导:反复品读,抓住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进行分析。 在前后对比中,深入体会故乡的变化,初步走进故乡。 通过方法指导,抓重点字词,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故乡的前后变化。 解读人物 25 分钟 探究主题 3 分钟 故乡的景物变了,我的感受也随之变了。随之变化的还有什么? 1. 小组合作,找出 12-30 、 55-77 自然段中有关人物的描写,从前后对比中,分别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态的语句。 2.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 3. 这是表层原因,其深层原因还需我们思考,为什么中国当时的社会会陷入这样苦难深重的境况? 4. 链接背景: 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 1911 年至 1912 年初,中国爆发了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即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中国却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实质。在这双重的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明确: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的社会制度 总结: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麻木。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特别是闰土对香炉和烛台的需求,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闰土对苦难有直觉,但对于苦难的根源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他是旧中国 日益贫困却尚未觉醒的农民的代表。 板书:闰土:农民阶层的代表 5.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发生巨变的还有一位人物杨二嫂。 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自学 39-52 自然段,分析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抓住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的语句。 板书:杨二嫂:小市民阶层的代表 小结:杨二嫂是当时旧中国的另一个牺牲品。 6. 杨二嫂不是主人公却被刻画得入骨三分, 作者写闰土就行了 , 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呢 ? 明确: 杨二嫂既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又是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同时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 7. “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凉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圈点勾画,从文章的第三部分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8. “我”的形象板书: 知识分子的代表 小说着重塑造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农民的形象,通过他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上和上的双重摧残,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信心。 学生通过合作,积极讨论,勾画描写人物的相关语句,从多种角度感受人物形象。 将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和社会背景结合,深入思考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深层原因。 自主学习,用小组学习闰土的方法,学习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自主思考,积极展示。 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及具体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引导了解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作用。 从对文本的理解,深入到对当时社会根源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课内到课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