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入诗感受数学与文学的融合之美.doc_第1页
数学入诗感受数学与文学的融合之美.doc_第2页
数学入诗感受数学与文学的融合之美.doc_第3页
数学入诗感受数学与文学的融合之美.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入诗,感受数学与文学融合之美 益阳市桃江县武潭镇中心学校 赵丽辉数学教学向来以冷面孔(弗赖登塔尔称之为“冰冷的美丽”)著称,既听不见 “高山流水”,也看不到“绿肥红瘦”,其实“数学并不枯燥,而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数学家丘成桐语)。诗歌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老少皆宜,雅俗共赏。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缜密。若能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化为美妙的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那么学习数学将是一件多快乐的事情啊!时代发展到今天,学科之间早已打破界限,相互整合渗透。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少形时少直观,形缺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 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如果能进一步采用“数文(学)结合”,给数学课堂增添更多的文学色彩,逐步与语文学科渗透整合,允许诗词等文学形式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语文)”在数学中的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增强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能力,也是必然趋势。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摘几个“数文结合”案例,抛砖引玉。一、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例1: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谷!这是明朝才子伦文叙为苏东坡百鸟归巢图题的一首数字诗。经运算:“天生一只又一只”,是112,“三四五六七八只”,乃3412,5630,7856。四组数字相加之和,正好是100只。这首生动活泼的诗歌如在聆听百鸟的歌唱后,再做一点智力游戏,谁会不喜欢呢?例2: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是著名孙子算经中有一道“物不知其数”问题。这个问题流传到后世,有过不少有趣的名称,如“鬼谷算”、“韩信点兵”等。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用诗歌形式,写出了数学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这首诗包含着著名的“剩余定理”。也就说,拿3除的余数乘70,加上5除的余数乘21,再加上7除的余数乘15,结果如比105多,则减105的倍数。上述问题的结果就是:(270)+(321)+(215)(2105)23。例3:人生七十古稀,我自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这是明朝画家、诗人唐伯虎写的一诗耐人寻味的七十词。作者通过数学运算,给人的一生算了一笔明细帐:一个人即使能活到古稀年龄,减头去尾,除去夜里睡眠时间,剩下也只有25年,还期间还有数不清的奔波劳累、疼痛烦恼等等。此诗通过数学运算,充满哲理地告诉同学们:人生何其短暂,趁着年少要珍惜时间,奋发图强啊!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4: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遇店添一倍,逢友饮一斗。店友经三处,没了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当原多少酒?此诗本意是说:我的壶中原有一些酒,携着它春游,每遇酒店时在壶中添加酒的一倍,每逢朋友便要饮去一斗酒。这样经过三次,正好喝光了壶中酒,问壶中原有多少酒?如何解答呢?我们不妨设壶中原有x斗酒,则第一次遇店、遇友后壶中酒有:(2x1)斗;第二次遇店、遇友后壶中酒有:2(2x1)1 斗;第三次遇店、遇友后壶中酒有:22(2x1)11斗,化简得(8x7) 斗,依题意,8x70,所以壶中原有78斗酒。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例5:肆中饮客乱纷纷,薄酒名醨好酒醇。好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共同饮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颜生。试问高明能算士,几多醨酒几多醇?这首诗大意是说:好酒一瓶,可以醉倒3位客人;薄酒三瓶,可以醉倒一位客人。结果33位客人醉倒了,他们总共饮下19瓶酒。试问:其中好酒、薄酒分别是多少瓶?解:设好酒有 x 瓶,薄酒有 y 瓶。根据题意可得方程组: ,解得x10,y9。所以好酒有10瓶,薄酒有9瓶。四、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例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数人物。而立之年督东吴,早逝英年两位数。十位恰小个数三,个位平方与寿符。哪位学子算得快,多少年华属周瑜?解:设周瑜逝世的年龄个位数为x,则十位数字为x3。依题意得x10(x3) 3,即x11x300,解得x5,x6。当x5时,周瑜的年龄为25岁,非而立之年,不合题意,舍去。当x6时,周瑜的年龄为36岁,符合题意。答:周瑜去世时的年龄为36岁。命题者借用苏轼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头两句,烘托出“面对形胜的江山,追忆古人勋业”的意境,强调对古文化的阅读理解,贯通数学的应用,激发学子的孜孜以求、报效国家的志气,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不失为一道有所创新的数学应用的好试题!此外,本题也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五、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例7:平平湖水清可鉴,石上半尺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吹到清水面。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这是一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数学题!你看,长在湖里的红莲,露出湖面的长度是半尺,它被风吹向一边,红莲顶上的花离原水面的距离为2尺,问湖水有多深?解:设湖水OB深x尺,则红莲OAOC(x05)尺,红莲偏离的宽度为2尺。在RtO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x2(x05),解得x375。答:湖深为375尺。ACEOBAD六、圆的有关性质的应用例8:西江月平地秋千未起,踏板一尺离地。送行二步与人齐,五尺人高曾记。仕女佳人争蹴,终朝笑语欢嬉。良工高士素好奇,算出索长有几?这是商人出身的明代珠算大师程大位(15331606年)在他一部17卷的数学巨著直指算法统宗中用词给出的一道题。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少女荡秋千的欢快场景,又是一道在当时颇有分量的数学题。当时,一步合五尺,题意如图所示,AC1(踏板一尺离地),CD10(送行二步),BD5(五尺人高)。设索长为OAOBx(尺),则在直角OBE中,OBx,BECD10,OEOAACCEOAACBDx15x4。由勾股定理得:x10(x4)。解得x145,即索长一丈四尺五寸。我们现在的初中生可比得上当时的“良工高士”!例9: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的名句。有人提问:如果真的要看千里之遥,要“站”多高呢?如图,地球上A、B两点间的距离指的是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它就是弧AB的长。假设弧AB的长为500 km(即1000里),试计算视线BC的长度及高度AC(精确到01 km)。提示:地球半径约为6400 km。弧长公式:,(取314)。参考数据:tan450079,cos450997,tan620109。此题巧妙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唐诗作为创设素材,挖掘诗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韵味十足的情境中,选用用数学中关于弧的知识轻松作答。解:500,n45在RtBOC中,BCOBtan455056(km)OC6400/ cos45641926(km)ACOCOA6419266400193 (km)答:视线BC的长度为5056 km,高度AC为193 km。即诗人需要站在193千米的高处才能看见千里之外的景色。这不仅是用数学视角审视文学,更是体现了“数学无处不在”的事实。这些数学诗歌,一个个语言优美,形式新颖,妙趣横生,有种别样的美。阅读这些数学诗,它不仅可以打开人们思维的天地,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学到某些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解答这些数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